《茶錄(外十種)》作為《宋元譜錄叢編》之一,共收宋代十一種譜錄類茶學專著,包括蔡襄《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瀋括《本朝茶法》、宋徽宗《大觀茶論》、葉清臣《述煮茶小品》、唐庚《鬥茶記》、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和宋子安《東溪試茶錄》等。俱為宋代重要的茶學專著。編撰方式係由主編約請各方專傢選擇精善且常見的版本,並參照其他存世版本,進行酌校整理,點校句讀。
總序
前言
葤茗錄
述煮茶小品
茶錄
東溪試茶錄
本朝茶法
品茶要錄
鬥茶記
大觀茶論
宣和北苑貢茶錄
北苑彆錄
煮茶夢記
我最近翻閱瞭這本厚厚的《中國茶葉史綱》,裏麵的敘事方式和《茶錄》那種偏重技藝描述的風格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曆史畫捲,將茶葉的發展脈絡置於整個中國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作者的視野非常開闊,從西南夷地的早期發現,到唐宋茶馬互市的政治影響,再到明代對散茶的推崇如何改變瞭社會結構,邏輯清晰,論證有力。書中關於“茶餅改散茶”的段落分析得尤其透徹,探討瞭這種轉變背後復雜的經濟和文化動因,不僅僅是製茶工藝的進步,更是與城市化進程和市民文化的興起息息相關。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對照地圖和年錶,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這本書記載的信息密度極高,需要沉下心來慢慢品味。它提供的不是操作指南,而是曆史的深度,看完後對“一杯茶”的重量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部《茶經新注》真是讓人愛不釋手,作者的考據功夫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它不僅僅是對陸羽原著的簡單注解,更像是一部結閤瞭現代茶學研究和曆史文獻的“茶文化百科全書”。我特彆欣賞它對唐代飲茶風尚的細緻描摹,從煮茶的器具到對水質的苛刻要求,無不體現齣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書裏詳述瞭不同地區茶樹的生長特性,以及唐代士大夫階層如何將飲茶上升到一種精神修養的高度,讀來仿佛能聞到那種古老的、略帶煙火氣的茶香。尤其對“風爐”和“鍑”的形製演變有獨到的見解,配圖清晰,即便是對古代茶具一竅不通的初學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個立體的認知框架。它成功地彌閤瞭古代文本的晦澀與現代讀者理解之間的鴻溝,讓陸羽的精神活瞭起來,而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看完之後,我再去泡茶,心裏都會多一份敬畏和對細節的關注,這纔是好書的價值所在。
評分坦白說,我是在尋找關於明代紫砂壺的資料時,偶然看到《明代茶器簡論》這本書的。這本書的側重點非常明確,就是聚焦於茶具的演變,尤其是陶土製品的崛起。它對比瞭宋代建盞的內斂和明代宜興紫砂的樸拙,分析瞭這種風格的轉變如何反映瞭社會審美從宮廷雅緻嚮文人趣味的過渡。書中對泥料的描述極其細膩,各種“泥色”、“砂質”的細微差彆,作者都用非常形象的語言描繪齣來,讓人忍不住想去觸摸那些實物。此外,它還討論瞭“壺小”的趨勢,認為這與明代文人飲茶量減少、更注重品鑒的個人習慣有關。這本書的插圖質量非常高,很多罕見的早期紫砂壺照片都得到瞭清晰的呈現,對於任何一個熱衷於茶器收藏或者製壺藝術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參照係和曆史脈絡梳理。
評分這本《宋代點茶法通考》簡直是為宋徽宗時代的文化愛好者量身定做的。相較於某些樸實無華的古籍匯編,這本書充滿瞭研究者個人的熱情和對“鬥茶”美學的迷戀。它深入探討瞭宋代“點茶”這一獨特的飲茶方式,從茶粉的製作工藝(尤其是“蒸青”技術的改良),到“擊拂”的技巧,乃至“盞”的選擇——那些著名的曜變、天目釉的茶盞,在書中都有專門的章節進行詳細描述和圖解。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復原那些失傳的茶學詞匯,比如“沫餑”的厚度、湯色“純白”的境界,讀起來充滿瞭畫麵感。最有趣的是,它還收錄瞭許多宋代文人的鬥茶軼事,讓人看到精英階層在茶事上那種既風雅又激烈的競爭狀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略顯學術化,但對於想瞭解宋代美學如何滲透到日常飲茶中的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珍寶。
評分我購買這本《近現代茶葉貿易與外銷史》純粹是齣於對全球化早期現象的好奇。這本書的視角完全跳齣瞭中國本土,聚焦於茶葉是如何作為一個關鍵的貿易商品,深刻影響瞭世界格局,特彆是與西方世界的交流史。它詳盡地記錄瞭清代齣口茶葉的品種結構變化,如花茶和紅茶如何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以及“茶船歌頭”這樣反映貿易活動的民間歌謠。書中關於歐洲市場對中國茶葉質量標準的反饋和影響,寫得非常引人入勝,比如為瞭迎閤英國人對茶湯顔色的偏好而進行的工藝調整。這本書的特點在於它使用瞭大量的海關記錄和商業信函作為一手資料,所以敘述非常紮實,帶有強烈的經濟史學色彩。讀完後,你對超市裏隨處可見的紅茶包,都會多一層理解:那背後是幾個世紀的跨洋博弈和工藝妥協的産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