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特斯拉:改变世界的汽车
“汽车业太久没有革命性的变化,现在是时候了。”——伊隆·马斯克
2014年以来,全球汽车界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特斯拉——这个号称汽车界“苹果公司”的电动汽车品牌,正在全世界掀起一场汽车革命。从一统美国的豪车江湖,到在欧洲建立超级充电网络,再到中国市场宣布低定价策略,这只来自美国的电动蝴蝶,直接引发了一场新能源飓风。
“特斯拉的影响就是吸引其他的公司和我们一起来生产电动车,最后我们可能只能占市场份额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却引领了整个行业。”马斯克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表示,他希望通过产品来推动一个政治家的梦想——让人们选择一个对未来世界富有责任的行为模式。
特斯拉到底有多火呢?网络搜索引擎告诉了我们答案:用百度搜索“特斯拉汽车”,能得到约1120万条结果;用谷歌搜索“TeslaMotors”,能得到约2010万条结果。搜索结果远高于“乌克兰危机”。全球对一辆小小的电动汽车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同期发生的一场局部战争。
第一节
特斯拉风暴
不知有多少人用“下一个苹果”比喻过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其创始人马斯克更被众多科技爱好者视为“下一个乔布斯”:天生的技术奇才,优秀的商业领袖,对设计和细节敏感且锱铢必较,激情源源不断,极有可能改变世界。
美国汽车业资深评论家、《道路与交通》杂志前主编马特·迪洛伦佐对马斯克及其特斯拉公司高度评价:“在评论马斯克时,我会很容易想到全球首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他(马斯克)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
毋庸置疑,特斯拉已经火了,其划时代的理念和设计正成为人们热议追捧的对象。业内人士表示,传统电动汽车的电池已经过时,未来以超级电容器为动力系统的新型汽车将取而代之。这是一款怎样的超级跑车,让它足以吸引谷歌的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eBay的杰夫·斯科尔,以及好莱坞的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和施瓦辛格,组成如此浩大的明星买方阵营?
一、当“马”遇上“车”
21世纪初,顶着硅谷工程师、资深车迷、创业家等头衔的马丁·艾伯哈德在寻找创业项目时发现,美国一些富豪家的停车场里不仅有超级跑车,还会停放丰田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他认为,这些富人肯定不是为了省油钱才买普锐斯,普锐斯只是这群人表达环保理念的方式——他们对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向来高度关注。就像中国不少名人选择骑自行车上下班一样,他们并不是买不起汽车,只是为了传达绿色出行的理念。于是,艾伯哈德有了将跑车和新能源结合的想法,客户群就是这些有环保意识的高收入人士和社会名流阶层。
2003年7月1日,马丁·艾伯哈德与长期商业伙伴马克·塔彭宁合伙成立特斯拉汽车公司,并将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有些事情开始时便会显示出卓尔不群的特质,特斯拉没有诞生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而是硅谷的中心地带。实际上,特斯拉的研发中心就位于斯坦福大学后面的小山坡上,互联网DNA和创新血液从一开始便深入其骨髓。
特斯拉公司以交流电、无线电之父尼古拉·特斯拉的名字命名,其目的是“通过各类日益经济实惠的电动汽车加速全世界向电动出行的转变”。以伟大人物的名字命名公司并非是纯粹的个人崇拜,而是这些人对特斯拉创新精神的致敬。特斯拉本人的很多发明发现,重构了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这也正是特斯拉公司的诉求,即重构21世纪的历史进程。特斯拉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伟人,如果不是他放弃了交流电的专利权供世人免费使用,难以想象人类生活是否如今天这般便利。
特斯拉的梦想就是给世界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特斯拉汽车的梦想则是充分使用这种能源。
在特斯拉汽车公司初创的2003年,电动汽车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性能饱受诟病,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公司成立后,特斯拉团队开始寻找研发高效电动跑车所需的投资和技术。当时艾伯哈德既没有多少钱,也不懂得制造汽车的技术,只好向ACPropulsion公司求援。2004年2月,当ACPropulsion公司的CEO汤姆·盖奇得知马斯克对电动汽车技术也很感兴趣时,他索性直接将马斯克介绍给了艾伯哈德和特斯拉团队。
“我们可以制造由锂离子电池驱动的跑车,加入我们一起干吧?”艾伯哈德见到马斯克只说了一句话。
手握大笔闲钱的马斯克当即决定向特斯拉投资630万美元,但条件是出任公司董事长、拥有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艾伯哈德作为特斯拉汽车之父出任公司CEO,公司仍旧沿用原来的名字“特斯拉汽车”。
很久以后,马斯克对此曾说过一段话:
“将公司命名为‘特斯拉’是为了向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致敬,这比‘马斯克汽车’的名字酷多了。我永远也不会拿我的名字命名任何公司。”
马斯克入主特斯拉,当然不是为了钱。他一直做着伟大的梦,当“马”遇上“车”,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梦想的载具。
马斯克,马丁·艾伯哈德,马克·塔彭宁——三驾“马”车带着绿色的梦想飞奔而来。
二、合伙人,道不同
好景不长。创业艰难百战多,特斯拉很快就遭遇到重大危机。
2004年到2006年,尽管公司人数一路由20人增至150人,规模不断扩大,但特斯拉首款车型Roadster的研发工作却遭遇了大麻烦。特斯拉公司最初设想与英国莲花艾丽丝合作,在艾丽丝成熟的车体结构设计基础上进行改装。艾丽斯是莲花主打车型,其旗下多个系列都以出色的运动性能著称,体型都十分小巧。该车周身曲线圆润饱满,造型玲珑精巧、凹凸有致,完全符合特斯拉对自身的定位需求。
艾伯哈德提议将电池组装在一辆改装后的艾丽丝汽车底盘上,其余部分保持不变,以便尽快让Roadster面世。他的意图很明显,为了迅速占领市场,赢得时机和收回成本,只把发动机改为电动力系统就可以。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平庸理念显然与马斯克“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哲学相悖。马斯克认为,与其毫无特色地改装,不如全面改进以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一炮走红。这次理念冲突,仿佛“萨拉热窝的枪声”,最终引发了马斯克与艾伯哈德之间的“大战”并导致后者“下课”。
2007年,危机集中爆发。马斯克将Roadster定义为超级跑车。一般来说,百公里加速在5秒以内是超级跑车。作为一辆堪比保时捷和法拉利的超级跑车,特斯拉Roadster对起步加速的要求非常高,普通电动车不配备多级变速箱的情况显然无法满足Roadster的需求,因为异步电机在低转速情况下的功率输出效率偏低,所以引入二级变速箱成为最佳选择。但问题是,如何在高压高功率电控系统和变速箱协调之间做系统性研发,业界还没有先例。
不过这些技术问题和障碍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大明星们对它的喜爱。2006年8月,当特斯拉的第一代跑车Roadster还不见影子的时候,影星乔治·克鲁尼第一个站出来交了预付款,而他的明星效应立刻让名不见经传的特斯拉受到众多关注。
明星的预定只能为特斯拉汽车赢得眼球,却无法解决公司高层内部的矛盾。2007年9月,原定预售价为11万美元的特斯拉第一代电动车Roadster因为变速箱改进,成本飙升到14万美元,这也意味着汽车还没有开卖就要赔钱。再加上开发周期不断拉长,艾伯哈德与马斯克之间的裂痕终于爆发,达到无可修复的地步。时任CEO艾伯哈德被董事会赶下了台,由齐夫·德罗瑞接任特斯拉CEO职务。德罗瑞是Monolithic内存公司的创始人,在硅谷也是个知名人物,十分精通技术和企业管理。显然,在马斯克看来,互联网领域的同行可能更容易“搭班子”。
……
我对伊隆·马斯克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公众媒体报道中的那个“颠覆者”,他似乎总能出现在最前沿的科技领域,从太空探索到电动汽车,再到人工智能。但说实话,对于他早期的一些创业经历,以及那些支撑他走到今天的核心理念,我了解得并不深入。这本书的名字“钢铁侠是怎样炼成的”,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他取得的成就,而是更侧重于“炼成”这个过程,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深入剖析他早期创业时遇到的那些困难和挫折,他当时是如何应对的?那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设想,他是如何一步步将其变为现实的?书中会不会描绘一些他在团队管理、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遇到的具体案例?我特别想了解,是什么样的“炼金术”让他能够将风险巨大的项目,变成行业标杆?这本书的名字也暗示着一种“成长”和“蜕变”,我想知道,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有哪些转折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又有哪些经历塑造了他如今的“钢铁意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立体、更具深度的马斯克画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金属质感的“钢铁侠”三个字,再加上“伊隆·马斯克”的名字,立刻就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力量和科技感的形象。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人充满好奇,尤其是像马斯克这样,似乎总能在不可能的地方找到突破口,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产品和公司。这本书的标题“钢铁侠是怎样炼成的”更是触动了我内心的求知欲,我想知道,在那些耀眼的成就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坚持,才造就了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是天赋异禀?是疯狂的梦想?还是超乎常人的勤奋?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他从一个普通的创业者,一步步蜕变成科幻小说中的“钢铁侠”一般的存在,所经历的那些关键性的时刻、那些重大的抉择,以及那些可能不为人知的、充满了挑战和牺牲的奋斗历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实现宏大愿景的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的企业家们充满敬意,而伊隆·马斯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名字与SpaceX、特斯拉等前沿科技公司紧密相连,但“钢铁侠”这个比喻,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可能深入探讨他作为一个人,内在的驱动力、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付出的努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记录他成功的辉煌,更能展现他在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艰难险阻、那些孤独的时刻。他是否有着超越常人的洞察力,能够预见未来的趋势?他又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专注?“跨界创新”这个词,让我好奇他是否具备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联系起来,从而发现新机遇的能力。这本书的书名,仿佛在揭示一个秘密,一个关于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庞大科技帝国,并不断突破自身界限的传奇故事。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激励我,让我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钢铁侠是怎样炼成的:伊隆·马斯克的跨界创新人生》非常抓人眼球,它将一个家喻户晓的科幻英雄与一位现实中的科技巨头联系起来,瞬间就激发了我对内容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真正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人,往往拥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跨界创新”字眼,让我猜测作者可能会深入探讨马斯克是如何打破行业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从而催生出革命性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这对我而言,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他身上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以及他如何挑战既有规则,大胆设想并付诸实践。是否会分析他在不同项目中的战略布局,例如,SpaceX的建立与特斯拉的发展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他又如何在高风险的领域中,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钢铁侠”的称号,不仅仅意味着强大的技术实力,更代表着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屈的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马斯克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扮演着“钢铁侠”的角色,用他的智慧和勇气,改变着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身着动力装甲,飞天遁地的超级英雄,然后又立刻联想到现实中那位推动着电动汽车和载人航天向前发展的伊隆·马斯克。这个对比非常有意思,也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人,能够拥有如此宏大的视野,并且有能力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甚至影响整个世界?这本书名为“钢铁侠是怎样炼成的”,这似乎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而更像是在探究一种“养成之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马斯克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教育和经历,塑造了他如今的性格和思维模式。他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工程能力和商业头脑的?书中是否会提及他与家人、朋友、导师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又对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尤其好奇,他身上那种“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学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在面对重大挫折时,是如何进行自我调整和反思的。我想知道,这个“钢铁侠”是如何从一个普通人,一步步“炼”成的。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好书一本,讲的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励志的好书,有点传奇色彩,思维的开拓可以一读。
评分一口气买了三本写他的书。
评分很励志,不错,正版的
评分还没有看还没有看还没有看
评分经典就是经典啊,虽说你不能像书中的人物,但是你完全可以参考,也是对自己的心灵的一次充实,赞一个!!
评分还不错,读书有益。没事的时候多看看书还是挺好的
评分经典就是经典啊,虽说你不能像书中的人物,但是你完全可以参考,也是对自己的心灵的一次充实,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