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

寻味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要云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中国
  • 文化
  • 旅行
  • 地域美食
  • 饮食文化
  • 风味
  • 寻味
  • 历史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8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130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4
字数: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美食爱好者 2.对美食文化感兴趣的人士

《寻味中国》完全从文化的角度去写美食,而不是教大家怎么去做,怎么去吃,反而能从中解读出更多有内涵的东西。而且作者经历丰富,年轻时一直云游四方,在各个地区都有过生活体验,文字中有着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只想一气呵成读完,犹如饮一杯烈酒,直通五脏六腑,颇让人爽快!

内容简介

味道,是食物给与我们的味觉体验,而这种美妙的触感又能够带给我们心情的愉悦。都说,食物是有治愈功能的。能时刻感受到各种味道交融在自己的感官中,想不高兴都难。而酸甜苦辣咸,是食物具有的所有味道。在享用这些美味时,更多地需要去解读背后的文化。食物的创造性和人类的创新性,不断刷新着食物的味道,也蕴含着各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解读这些味道,也正是解读这些文化。不仅要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更要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是一个既有食感又有文感的作品。

作者简介

要云,资深行者、食客。生于河北张家口,幼年入籍广东潮州,中学时代在云南昆明度过。再求学于四川成都,毕业后分配至黑龙江哈尔滨。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成都的学业实际上是虚度四年,工作后不能胜任,再到江苏南京重新就读。最终所学无所用,毕业后奉调北京工作,在北京生活三十五年。幼年开始频繁迁徙的惯性,一直延续至今。游走四方,寻味村野,探寻各地民俗历史,特别是食俗传承,成为一生爱好与追求。近二十年,遍游各省,深入乡镇村寨,求学民族地区,曾多次为寻觅各民族民系民俗食俗作主题旅游,多有心得。尤钟情于客家民系、明季后滇黔民系、清末之后北方民族民系和回族食俗的探索,写出游历品味心得二百多万字,已出版《食客笔记》《辣味江湖》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好友要云的新书《寻味中国》出版,请我写序。我有些为难,书是写的是“吃”,我对吃没有研究。他说,你是几十年的老记者,走南闯北,吃遍全国,你写序*合适。我自知虽然几乎转遍了全国,对吃却历来不讲究,更不研究,为《寻味中国》写序,真感觉无从下笔。不过,从对要云的了解,对书稿的阅读,倒也有些感触值得一说。

*一,很佩服要云的“吃”。作为一个记者,见过的世面不少,参加过各地不少饮宴,更品尝过各地不少小吃,但吃的时候并未在意,吃过也就吃过了,或者说是白吃了。而要云不同,他的吃不单是为了满足口舌之欲,而是在品尝美食的滋味。不是一吃了之,而是吃了就有记录。他的吃,是在吃文化。或者说,他不是一般的吃货、食客或什么美食家,他是在考察中国的饮食文化。这是他的高明之处,我们一般人无法企及。试问世上能有几人把吃过的东西和吃的感受都记录在案,供别人参考?

第二,很佩服要云的“细”。他的吃,能作为一个系列,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他每到一地,每吃一种东西,都能细细地观察,认真地记录,从食材、做法、风味,到自己的感受,都有详细的描述。这本书,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介绍各地的美食,更突出描绘了东西南北不同地域的饮食风格和风俗。我以为,这本书不是单纯的美食之作,是给各地旅游者们提供的饮食指南,可以称作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科普。

第三,我佩服要云的“特”。一般介绍中国饮食,在结构上可能免不了这菜系那菜系,什么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还有湘菜、东北菜等等。要云先生不是从菜系入手,而是独辟蹊径,从菜品口味和自己的口感出发,把自己的书结构成了咸、酸、甜、辣、苦、香臭和硝糟醉霉7个篇章,从而对中国饮食作了更详尽的描述,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第四,很佩服要云的“爽”。要云不是文人,他是事务官,但他的文笔却高于一些文人,风格独到。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他的文字以短句居多,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一如他的为人处事。由于书的内容新颖有趣,文字又富于节奏感,读起来就有“爽”的感觉。

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缺少图片。如果每种食品都有图片相配,一定会大大地增加人们按图索骥的愿望。我知道,要云每到一个地方,每吃一种东西,都会认真拍摄,积累了不少各地美食图片。这本书少了图片,据说是为了控制篇幅,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因为对“吃”这个话题没有研究,说不了内行话,只能说几句外行话,权算作序吧。

(王景和 新华社高级记者)


目录

第一篇 五味魁首是咸鲜
一 潮菜,味之启蒙 / 18
杂咸一碗糜 / 18
惠州云吞 梅州面 / 21
一盅两件 / 23
茂名吃鸡 / 25
泉州卤面牛肉羹 / 27
沙县小吃 / 29
二 淮扬菜之恋 / 31
开国大宴淮扬菜 / 32
三河虾糊 / 34
天下第一鲜 / 36
红膏炝蟹 / 38
胡适一品锅 / 39
三 汉味 / 40
老通城豆皮 / 41
天门吃蒸菜 / 43
襄阳缠蹄 蟠龙菜 / 45
四 北方海鲜 / 47
虾爬饺子与鸡丝洋粉 / 47
海蛎子自助餐 / 49
火爆扇贝南戴河 / 50
五 好吃不如饺子 / 52
饺子记忆 / 52
炒肝嘎巴菜 / 54
四面码 / 55
赵县那碗熬菜 / 57
徐州伏羊一碗汤 / 59
河南烩面 灌汤包 / 60
六 八大炖 / 62
沈阳故宫一口锅 / 63
炖四白 / 64
手把肉与大骨棒 / 66
图们小鸡炖土豆 / 68
七 川滇黔 也咸鲜 / 70
平地一声雷 / 70
黑井烧肤盐焖肉 / 71
油淋干巴 小刀鸭 / 73
三合汤 刷把头 / 75
八 黄面 糊锅 羊肉泡 / 76
渭南水盆羊肉泡 / 77
敦煌黄面 酒泉糊锅 / 79
榆林水煮鱼 / 81
灵武手抓 西宁羊脖子 / 82
吐鲁番拉条子 / 84

第二篇 酸世界

一 山西一勺醋 / 88
大寨饭 / 89
延安?烙半碗醋 / 90
暖泉的碗坨子 / 91
锡林浩特好莜面 / 93
呱呱捞捞浆水面 / 94
二 川之酸 / 96
嘉陵江边担担凉粉 / 96
阆中牛肉蘸醋吃 / 97
老醋蛰头与新繁泡菜 / 99
三 东南亦醋乡 / 100
苏州吃蟹 / 101
西湖醋鱼也美味 / 102
泉州醋肉有味道 / 103
糟粕醋 / 104
咕?肉 锅包肉 / 105
四 酸汤 酸汤 / 107
镇远红酸汤 / 108
龙陵火锅蚂蚁酸 / 109
金堂那顿酸菜鱼 / 110
五 翠花上酸菜 / 111
绥化酸菜汤 / 112
杀猪菜 / 113
酸菜粉 / 114
六 乳香酸豆角 / 116
东安仔鸡 / 116
剁椒鱼头酸豆角 / 117
益阳一碗酸萝卜 / 118

第三篇 不可或缺之甜

一 江沪甜食多 / 122
无锡一桌甜 / 122
七宝汤团 / 124
粢饭包油条 / 125
二 马蹄糕 翻沙芋 / 127
潮州翻沙芋 顺德马蹄糕 / 127
福州老婆饼 / 129
三 甜烧白 / 130
三合泥 夹沙肉 / 130
冻糕 叶儿粑 / 132
破酥包子 四两坨 / 134
孝感麻糖 云片糕 / 136
欢喜坨与糖油果子 / 137
四 糖三角 / 138
面茶 杏仁茶 糖三角 / 139
五台黄米糕 / 140
丰镇月饼 / 142
五 醪糟 / 144
酒酿 甜酒 白酒 米酒 醪糟 / 145
汉中月子饭 / 147
甜醅 / 148
六 咸菜有点甜 / 149
扬州酱菜 / 149
独山盐酸与昆明黑大头 / 150
酱瓜糖蒜六必居 / 152

第四篇 辣味天下

一 辣在湘赣边 / 156
红红的临武鸭 / 156
万溶江边 湘西印象 / 158
庐陵味道 / 160
二 辣子一道菜 / 161
秦镇凉皮 / 162
拉面 扯面 / 164
石泉、后柳汉江鱼 / 165
三 麻辣天下 / 166
朝天门老火锅 / 167
红汤羊肉说尧坝 / 169
江油肥肠格外香 / 170
小面风暴 / 171
四 甜酸之辣滇黔桂 / 173
老友粉 螺蛳粉 / 174
汆肉米线一碗红 / 175
乌江片片鱼 / 177
五 东北一点红 / 179
蒜蓉辣酱蘸馒头 / 179
蘸酱菜 两碗酱 / 181
尖椒茄子卤 / 183
六 有辣 浙有辣 / 184
武夷山下的惊喜 / 184
从辣鱼头认识衢州 / 186
七 蒜芥也是辣 / 188
芥末墩 / 189
煎饼卷大葱 / 190
老姜肉片汤 / 192
牙捣蒜 / 193
胡辣汤 / 194

第五篇 苦食

一 瘪与苤 / 198
瘪香榕江 / 198
撒苤说瑞丽 / 200
二 是药三分苦 / 202
苦?鸭 当归鸡 石斛鸭 / 202
三七入馔苦为香 / 204
三 野菜清苦 / 205
苴荬菜 婆婆丁 老山芹 / 206
柳叶枸杞尖 / 207
苦笋情结 / 209

第六篇 香与臭的辩证

一 臭鲑鱼 / 212
宁波之臭别样鲜 / 212
绩溪吃鱼 / 214
二 豆腐之“臭” 鱼虾也“臭” / 216
臭豆腐的遐想 / 217
豆腐帘子 / 218
芷江酸鱼 / 220
都匀虾酸 瓮安漤菜 / 221
三 青方 / 223
王致和 / 224
臭虾酱 / 225
毛蛋 / 226

第七篇 硝糟醉霉境界

一 硝肴说 / 230
中华三腿 / 230
肴蹄不当菜 / 233
松花皮蛋 / 234
二 霉菜香喉 / 235
霉菜烧肉一碗酒 / 236
霉千张与霉豆渣 / 238
棠樾一筐毛豆腐 / 239
三 醉虾醉蟹东南风 / 241
屯溪醉蟹 / 241
火焰虾 / 243
九门头与三杯鸡 / 244
米酒蒸鸡与米酒炖鸡 / 246
安阳腐乳肉 / 247
四 糟香南北 / 248
济南吃鱼糟味浓 / 249
苏州好糟菜 / 250
榕城的红糟 蓉城的醪糟 / 251
五 怪味 / 252
怪味胡豆 怪味鸡 / 253
豆汁 / 254
童子蛋 / 256
薄荷折耳根 / 257
后记

精彩书摘

暖泉的碗坨子


暖泉镇,在河北省蔚县,是中国十大古镇,而且居首。蔚县属张家口,察哈尔故地,是晋方言区一员,因此,食俗近三晋而远燕赵。食酸,就是一个明显特征。与山西大部分地区一样,醋,是日常饮食主调。

暖泉是古镇,因有城墙护卫,也叫堡,暖泉堡。暖泉保留了很多古民俗,比如蔚县剪纸,比如古镇民居,比如过年打树花,将融化的铁水扬起来,在空中形成礼花状,推高喜庆气氛。都是暖泉近年来旅游的支撑点。我也是为了看古镇,跑到暖泉。到暖泉,看完了,总得吃饭,于是吃暖泉饭。黄米糕、碗坨子,过去,蔚县穷,糕叫茅糕。黍子,去壳叫大黄米,大黄米磨面做糕,就叫糕。不去壳,磨成面,做成糕,叫茅糕。那东西吃进嘴里,咽进喉咙里,该是什么滋味,可以想见,那是因为穷。穷,要想在吃上寻找味感,最方便的,就是醋。因此,盐和醋,是蔚县,也是张家口,乃至整个晋文化圈一致的选择。蔚县,暖泉,当然不能例外。在暖泉吃饭,其中有一味,碗坨子,既是菜,也是饭。碗坨子的调味品,只有一味,醋。

碗坨子是凉粉,荞麦凉粉。荞麦味苦,做成凉粉,性凉,有镇暑解毒功效,是夏日好吃食。荞麦凉粉,华北各地都有,但是吃的最多的,是大同、忻州、乌兰察布和张家口一片。因为这些地方,气候冷凉,积温低,很多旱涝年份,第一茬庄稼绝产后,补种荞麦。荞麦生长期短,三月能收,还能抢在霜前有点收成,勉强度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荞麦味主食的各种吃法,比如荞麦饸饹,荞麦面条。碗坨子,是荞面熬稠浆,放置碗中,凉后成坨,因其状,称碗坨子,切段拉条均可,撒蒜末、香菜末、葱末,浇上醋,讲究点的,点香油,便是荞麦凉粉,爽口。过去是穷人穷享受,现在讲究健康饮食,此物最健康,因此富人也开始亲爱。看完暖泉古镇,吃一碗碗坨子,体味一下蔚县的晋味小吃,是文化感知的一个环节,不可或缺。我在暖泉堡吃碗坨子,真是好吃,因为去的时候,正是暑热之时。


前言/序言

中餐是世界上最博大最精细的餐饮体系。几千年的发展演进,几千年的吸收包容,使之已经发展成为洋洋大系。每个菜系都熔冶出自己的鲜明风格,研磨出独特的精华韵味。中国人对味的追求与运用,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各种风格所包含的味道都细腻入微,万千变化。一个人穷尽终生,也不可能完全体会。


中国人说五味,只是一个概数。五味之合,五味之汇,演化出的何止百味千味。细微之处,不细心品咂,无以体会。读《随园食单》,惊奇于袁枚对味的精研。食单开篇,首言须知,讲作料,讲调剂,讲搭配,讲独用,无一不围绕调味而言。清代是中餐大系定鼎之时,袁氏之言,可以说是开篇之作。追寻前贤,循径寻微,探求四方之味,归拢几十年来所遇所及,说说体会,是这本书的初衷。


我虽出生北方,但从记事起,便生活在潮汕。少年时代的后两年,又随迁昆明,之后在成都度过四年学生生活,毕业以后,由南而北,远走哈尔滨,其间又有一年多南京生活的经历,十年之后,奉调北京,在北京居留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间,因工作关系,近餐饮,多品味,与各省同僚多有交流。借工作之利,能够品尝各地风味,近距离观察和审视各菜系之异同,对各地餐饮流派风格多少知晓一些皮毛。卸下工作包袱后,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多了,又游走各方,寻味未知,品味江湖,多少有充实自己的意思。去年蒙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约稿,就食辣写一册心得体会,完成《辣味江湖》。今年,再蒙约稿,约写他味。原本希望就味之题目再做延伸,虽然孤陋,却也想把这些年的体会用文字表达,这本书,取名《寻味中国》,也与《辣味江湖》一样,只是说说自己的品味心得。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该书名为《尘封的古道:丝绸之路上的商业与文化变迁》。 --- 《尘封的古道:丝绸之路上的商业与文化变迁》 引言: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切片 本书并非一部宏观的通史著作,而是试图从一个全新的、侧重于具体商品流通和文化碰撞的微观视角,重新审视那条绵延数万里、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伟大动脉——丝绸之路。我们着眼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至公元15世纪郑和下西洋这段漫长历史中,特定商贸节点上的货物、人物、信仰与技术流动的真实轨迹。它探索的不是帝国的兴衰,而是那些被忽略的、在驼铃声中交织而成的商业逻辑与文化生态。 第一部分:硬通货与软商品:丝路贸易的物质基础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丝绸换黄金”那么简单。它是一张错综复杂的供需网络,涉及从基础资源到奢侈品的完整产业链。 第一章:丝绸的重量与分量:东方纺织品的权力密码 丝绸,作为这条道路上最著名的符号,其价值远超其重量。本章详细剖析了汉代至唐代,中国蚕丝制品的生产工艺、地域特色(如蜀锦的华丽与吴绫的细腻),以及它们在罗马帝国、波斯萨珊王朝乃至拜占庭宫廷中扮演的“外交货币”角色。我们通过分析出土的纺织品残片和古代贸易文献,重构了丝绸的运输链条,从长安的作坊到撒马尔罕的集市,再到安条克的码头,探讨了丝绸的“定价权”如何反映了东西方力量的微妙平衡。此外,我们还考察了丝绸在异域被仿制、改良(如拜占庭的彩绘丝织技术)的过程,揭示了技术转移带来的经济冲击。 第二章:汗血宝马与玉石之谜:来自西方的硬性需求 如果说丝绸是东方给予西方的馈赠,那么来自西方的商品则是东方保持其统治力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本章聚焦于马匹的贸易。汉朝对“大宛良马”的狂热需求,驱动了汉武帝发动的“汗血马之役”。我们深入研究了河西走廊沿线马匹的选育、运输标准以及军方的采购制度,分析了马匹贸易如何成为汉朝与西域各国关系的核心枢纽。 同时,本书详细记录了和田玉、青海玉以及来自中亚的绿松石的开采地、初级加工地,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楼兰、高昌等绿洲城市,最终成为长安贵族阶层身份的象征。玉石的文化意义(如“君子比德于玉”)与其实际的商业价值之间的张力,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第三章:香料、药品与染料:隐形的财富链 在那些体积更小、但价值极高的商品中,香料和草药占据了重要地位。我们追踪了乳香、没药、苏合香等来自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洋地区的珍稀物种。这些商品如何通过海路与陆路交叉点(如帕提亚与笈多王朝),最终到达中国。本章特别关注了中医药学对异域草药的接纳过程,例如“牵牛子”和“郁金”等传入后的临床应用和文化适应性。染料,如靛青和苏木,虽然不如丝绸耀眼,却是手工业者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它们的贸易路线直接反映了区域工业的分布图。 第二部分:流动的信仰与不变的地理:文化在十字路口的发酵 贸易的本质是人与思想的交换。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信仰、技术和艺术风格传播的熔炉。 第四章:绿色的足迹:佛教东传的商业支撑 佛教的传播并非完全依赖于苦修的僧侣。本章认为,僧侣往往依附于成熟的商队,利用商队的物流网络和经济资助进行弘法。我们考察了龟兹、敦煌等地的石窟群,分析了供养佛教事业的商贾家族的构成(如粟特人、大月氏人),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捐赠佛塔、绘制壁画来确立其在异域的商业合法性和道德声望。佛教的“功德”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一种极具效率的跨国投资模式。 第五章:粟特人的崛起与衰落:中介的经济力量 粟特人,这个来自现代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地区的民族,是中世纪丝绸之路最为活跃的商业中介。他们精通多国语言,掌握了高效的信贷和联络体系。本章详细描绘了粟特商人在唐代中国的城市布局(如长安的胡市),他们的家庭结构、婚姻策略以及如何建立起超越国界的商业网络。粟特语的碑文和信件残片,为我们重构了他们如何处理远距离的风险、如何利用宗教(拜火教、摩尼教)建立商业信任,提供了宝贵的内部视角。 第六章:艺术的嫁接:胡旋舞、玻璃器与音乐的混血 文化交流的表征,往往是最生动、最容易被后人察觉的。本章探讨了具体艺术形式的“舶来”与“本土化”。例如,源自波斯的玻璃制造技术如何被中国工匠掌握,并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琉璃器皿。我们分析了胡旋舞(源自中亚)如何在中国宫廷和民间流行,成为唐代审美的一部分。更深层次的是,西域传入的乐器(如琵琶、筚篥)如何融入和重塑了唐代的宫廷雅乐,这种“嫁接”不仅是娱乐的丰富,更是社会阶层对异域文化认同的体现。 第三部分:从盛到衰的变奏:气候、政治与海权的挑战 丝绸之路的繁荣并非一帆风顺,它的衰落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沙海的阻隔:气候变化与绿洲的消亡 本书利用考古学和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考察了中亚地区气候波动对贸易路线的直接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那些曾经繁盛的绿洲城市(如尼雅、楼兰)的废弃,并非仅仅是政治或战争的结果,更是地下水位的下降和风沙侵蚀共同作用下的生态悲剧。我们通过分析古代河流改道记录和城墙遗址,勾勒出商旅路线如何被迫进行战略性调整。 第八章:帝国的边墙与税收的重负 陆上丝绸之路的稳定运行,高度依赖于沿线大帝国的强力控制。本章对比分析了汉唐与蒙古帝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对商路的维护成本与收益。帝国通过建立明确的关卡、提供驿站服务来保障安全,但同时,层层叠叠的关税和地方官员的盘剥,也成为挤压商人利润空间的巨大压力。当政治结构变得碎片化,安全成本激增,商业链条的脆弱性便暴露无遗。 第九章:蓝色的诱惑:大航海时代对陆权的冲击 15世纪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推进,海路的商业优势开始超越陆路。本书分析了香料、丝绸和瓷器贸易如何逐步转向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和红海。陆地上的高昂的中间商成本和路途风险,在更安全、更具规模化效应的海运面前,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这种结构性的转变,是丝绸之路“尘封”的最终原因,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商业范式的彻底更迭。 结语:遗产与回响 《尘封的古道》旨在提醒读者,历史的宏伟结构是由无数次微小的、关于货物交换和文化借鉴的决策所搭建的。丝绸之路的遗产,并不在于那些宏伟的宫殿,而在于那些被融合、被改变的日常物事中,留存至今的商业智慧与文化张力。它是一部关于连接、关于风险、关于人类对美好生活永恒追求的物质史诗。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食物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真挚的桥梁。而《寻味中国》,则将这座桥梁修建得格外坚固和精美。初读此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美食指南,但很快我就发现,它远远不止于此。它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中国广袤土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那些独特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饮食文化。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人”的故事所打动。那些默默耕耘的农人,那些一丝不苟的厨师,那些热情好客的家庭,他们不仅在制作食物,更是在传承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一种对家人的爱。我仿佛能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闻到炉火的焦香,甚至能感受到食客满足的叹息。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情感。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细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去理解和尊重食物背后的故事,去感受那些因为一顿饭而连接起来的温情。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寻味中国》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美食的书籍太多了,大多数都大同小异,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猎奇。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到食谱就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刻冲进厨房大干一场的书,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书中描绘的那些场景,那些味道,都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真实感和温度。我仿佛看到了炊烟袅袅的乡村,听到了集市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尝到了那些在舌尖跳跃的酸甜苦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捕捉到的不仅仅是食材的色香味,更是隐藏在食物背后的人文情怀。每一道菜,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灵魂,而这本书,恰恰是用心去捕捉和呈现了这份灵魂。我读到那些关于家常菜的故事,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描述,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家餐桌上的熟悉身影。这本书让我对“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只是填饱肚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评分

《寻味中国》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巨大的、色彩斑斓的味觉地图,邀请我去探索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味道。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不落俗套的叙述方式,它没有用那种夸张的形容词去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内敛、非常沉静的笔触,去描绘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味蕾体验。我仿佛能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那些古老的村落,品尝那些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感受那些朴实无华的家常菜肴所带来的温暖。书中那些关于食材的来源,关于烹饪的细节,都写得非常到位,让我对食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吃”的层面,它将食物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看到了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底蕴。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关于“家”的味道,关于“故乡”的味道,这些味道,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上的共鸣。它让我明白,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必需品,更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土地与心灵的纽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透着一股子温润的质感,仿佛握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故事。我拿到《寻味中国》的时候,正值一个忙碌的下午,但当我随意翻开几页,瞬间就被一股莫名的吸引力拽了进去,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充满烟火气的小巷,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诱人的香气。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厨师,也不是一个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但作为一个普通的美食爱好者,我总觉得,每一道菜肴的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一种关于生活的热爱,甚至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印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没有用枯燥的说教,也没有强行灌输所谓的“正宗”,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带我走进中国各地,去“寻味”。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不仅仅是关于食材、烹饪技巧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他们生活方式的深深体悟。我喜欢它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让我可以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味道,去想象那些劳作的双手,去理解那些世代相传的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长者,娓娓道来,让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了一个可以沉静下来,认真聆听和品味的空间。

评分

我必须承认,《寻味中国》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美食类书籍的认知。它不是那种简单罗列菜谱、介绍食材的书,而是一部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土地的宏大叙事。我读到书中那些关于食物的起源,关于烹饪的演变,关于不同地域风俗的描写,都充满了智慧和趣味。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评论家,而是像一个怀揣好奇心的旅人,用真诚的笔触,记录下他与中国各地美食相遇的点点滴滴。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任何一种食物,而是用最朴实、最动人的语言,去展现食物最真实的面貌。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受到了文化的脉络,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群热爱生活、勤劳淳朴的人们。那些关于节庆食物的描写,那些关于家庭聚会的场景,都充满了温馨和感动,让我不禁回忆起自己过去的点点滴滴。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吃”,更是在讲述“生活”的艺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味,往往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之中。

评分

一般般吧

评分

一般般吧

评分

一本好书吧,可以。

评分

一本好书吧,可以。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一本好书吧,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