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

尋味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要雲  著
圖書標籤:
  • 美食
  • 中國
  • 文化
  • 旅行
  • 地域美食
  • 飲食文化
  • 風味
  • 尋味
  • 曆史
  • 生活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881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130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64
字數:27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美食愛好者 2.對美食文化感興趣的人士

《尋味中國》完全從文化的角度去寫美食,而不是教大傢怎麼去做,怎麼去吃,反而能從中解讀齣更多有內涵的東西。而且作者經曆豐富,年輕時一直雲遊四方,在各個地區都有過生活體驗,文字中有著一股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讀起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痛快感,隻想一氣嗬成讀完,猶如飲一杯烈酒,直通五髒六腑,頗讓人爽快!

內容簡介

味道,是食物給與我們的味覺體驗,而這種美妙的觸感又能夠帶給我們心情的愉悅。都說,食物是有治愈功能的。能時刻感受到各種味道交融在自己的感官中,想不高興都難。而酸甜苦辣鹹,是食物具有的所有味道。在享用這些美味時,更多地需要去解讀背後的文化。食物的創造性和人類的創新性,不斷刷新著食物的味道,也蘊含著各個地方的文化底蘊,解讀這些味道,也正是解讀這些文化。不僅要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更要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這是一個既有食感又有文感的作品。

作者簡介

要雲,資深行者、食客。生於河北張傢口,幼年入籍廣東潮州,中學時代在雲南昆明度過。再求學於四川成都,畢業後分配至黑龍江哈爾濱。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在成都的學業實際上是虛度四年,工作後不能勝任,再到江蘇南京重新就讀。最終所學無所用,畢業後奉調北京工作,在北京生活三十五年。幼年開始頻繁遷徙的慣性,一直延續至今。遊走四方,尋味村野,探尋各地民俗曆史,特彆是食俗傳承,成為一生愛好與追求。近二十年,遍遊各省,深入鄉鎮村寨,求學民族地區,曾多次為尋覓各民族民係民俗食俗作主題旅遊,多有心得。尤鍾情於客傢民係、明季後滇黔民係、清末之後北方民族民係和迴族食俗的探索,寫齣遊曆品味心得二百多萬字,已齣版《食客筆記》《辣味江湖》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好友要雲的新書《尋味中國》齣版,請我寫序。我有些為難,書是寫的是“吃”,我對吃沒有研究。他說,你是幾十年的老記者,走南闖北,吃遍全國,你寫序*閤適。我自知雖然幾乎轉遍瞭全國,對吃卻曆來不講究,更不研究,為《尋味中國》寫序,真感覺無從下筆。不過,從對要雲的瞭解,對書稿的閱讀,倒也有些感觸值得一說。

*一,很佩服要雲的“吃”。作為一個記者,見過的世麵不少,參加過各地不少飲宴,更品嘗過各地不少小吃,但吃的時候並未在意,吃過也就吃過瞭,或者說是白吃瞭。而要雲不同,他的吃不單是為瞭滿足口舌之欲,而是在品嘗美食的滋味。不是一吃瞭之,而是吃瞭就有記錄。他的吃,是在吃文化。或者說,他不是一般的吃貨、食客或什麼美食傢,他是在考察中國的飲食文化。這是他的高明之處,我們一般人無法企及。試問世上能有幾人把吃過的東西和吃的感受都記錄在案,供彆人參考?

第二,很佩服要雲的“細”。他的吃,能作為一個係列,是長期積纍的結果。他每到一地,每吃一種東西,都能細細地觀察,認真地記錄,從食材、做法、風味,到自己的感受,都有詳細的描述。這本書,他用自己的經曆和感受,介紹各地的美食,更突齣描繪瞭東西南北不同地域的飲食風格和風俗。我以為,這本書不是單純的美食之作,是給各地旅遊者們提供的飲食指南,可以稱作為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科普。

第三,我佩服要雲的“特”。一般介紹中國飲食,在結構上可能免不瞭這菜係那菜係,什麼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還有湘菜、東北菜等等。要雲先生不是從菜係入手,而是獨闢蹊徑,從菜品口味和自己的口感齣發,把自己的書結構成瞭鹹、酸、甜、辣、苦、香臭和硝糟醉黴7個篇章,從而對中國飲食作瞭更詳盡的描述,也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第四,很佩服要雲的“爽”。要雲不是文人,他是事務官,但他的文筆卻高於一些文人,風格獨到。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他的文字以短句居多,乾淨利落,絕不拖泥帶水,一如他的為人處事。由於書的內容新穎有趣,文字又富於節奏感,讀起來就有“爽”的感覺。

美中不足的是這本書缺少圖片。如果每種食品都有圖片相配,一定會大大地增加人們按圖索驥的願望。我知道,要雲每到一個地方,每吃一種東西,都會認真拍攝,積纍瞭不少各地美食圖片。這本書少瞭圖片,據說是為瞭控製篇幅,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因為對“吃”這個話題沒有研究,說不瞭內行話,隻能說幾句外行話,權算作序吧。

(王景和 新華社高級記者)


目錄

第一篇 五味魁首是鹹鮮
一 潮菜,味之啓濛 / 18
雜鹹一碗糜 / 18
惠州雲吞 梅州麵 / 21
一盅兩件 / 23
茂名吃雞 / 25
泉州鹵麵牛肉羹 / 27
沙縣小吃 / 29
二 淮揚菜之戀 / 31
開國大宴淮揚菜 / 32
三河蝦糊 / 34
天下第一鮮 / 36
紅膏熗蟹 / 38
鬍適一品鍋 / 39
三 漢味 / 40
老通城豆皮 / 41
天門吃蒸菜 / 43
襄陽纏蹄 蟠龍菜 / 45
四 北方海鮮 / 47
蝦爬餃子與雞絲洋粉 / 47
海蠣子自助餐 / 49
火爆扇貝南戴河 / 50
五 好吃不如餃子 / 52
餃子記憶 / 52
炒肝嘎巴菜 / 54
四麵碼 / 55
趙縣那碗熬菜 / 57
徐州伏羊一碗湯 / 59
河南燴麵 灌湯包 / 60
六 八大燉 / 62
瀋陽故宮一口鍋 / 63
燉四白 / 64
手把肉與大骨棒 / 66
圖們小雞燉土豆 / 68
七 川滇黔 也鹹鮮 / 70
平地一聲雷 / 70
黑井燒膚鹽燜肉 / 71
油淋乾巴 小刀鴨 / 73
三閤湯 刷把頭 / 75
八 黃麵 糊鍋 羊肉泡 / 76
渭南水盆羊肉泡 / 77
敦煌黃麵 酒泉糊鍋 / 79
榆林水煮魚 / 81
靈武手抓 西寜羊脖子 / 82
吐魯番拉條子 / 84

第二篇 酸世界

一 山西一勺醋 / 88
大寨飯 / 89
延安?烙半碗醋 / 90
暖泉的碗坨子 / 91
锡林浩特好蓧麵 / 93
呱呱撈撈漿水麵 / 94
二 川之酸 / 96
嘉陵江邊擔擔涼粉 / 96
閬中牛肉蘸醋吃 / 97
老醋蟄頭與新繁泡菜 / 99
三 東南亦醋鄉 / 100
蘇州吃蟹 / 101
西湖醋魚也美味 / 102
泉州醋肉有味道 / 103
糟粕醋 / 104
咕?肉 鍋包肉 / 105
四 酸湯 酸湯 / 107
鎮遠紅酸湯 / 108
龍陵火鍋螞蟻酸 / 109
金堂那頓酸菜魚 / 110
五 翠花上酸菜 / 111
綏化酸菜湯 / 112
殺豬菜 / 113
酸菜粉 / 114
六 乳香酸豆角 / 116
東安仔雞 / 116
剁椒魚頭酸豆角 / 117
益陽一碗酸蘿蔔 / 118

第三篇 不可或缺之甜

一 江滬甜食多 / 122
無锡一桌甜 / 122
七寶湯團 / 124
粢飯包油條 / 125
二 馬蹄糕 翻沙芋 / 127
潮州翻沙芋 順德馬蹄糕 / 127
福州老婆餅 / 129
三 甜燒白 / 130
三閤泥 夾沙肉 / 130
凍糕 葉兒粑 / 132
破酥包子 四兩坨 / 134
孝感麻糖 雲片糕 / 136
歡喜坨與糖油果子 / 137
四 糖三角 / 138
麵茶 杏仁茶 糖三角 / 139
五颱黃米糕 / 140
豐鎮月餅 / 142
五 醪糟 / 144
酒釀 甜酒 白酒 米酒 醪糟 / 145
漢中月子飯 / 147
甜醅 / 148
六 鹹菜有點甜 / 149
揚州醬菜 / 149
獨山鹽酸與昆明黑大頭 / 150
醬瓜糖蒜六必居 / 152

第四篇 辣味天下

一 辣在湘贛邊 / 156
紅紅的臨武鴨 / 156
萬溶江邊 湘西印象 / 158
廬陵味道 / 160
二 辣子一道菜 / 161
秦鎮涼皮 / 162
拉麵 扯麵 / 164
石泉、後柳漢江魚 / 165
三 麻辣天下 / 166
朝天門老火鍋 / 167
紅湯羊肉說堯壩 / 169
江油肥腸格外香 / 170
小麵風暴 / 171
四 甜酸之辣滇黔桂 / 173
老友粉 螺螄粉 / 174
汆肉米綫一碗紅 / 175
烏江片片魚 / 177
五 東北一點紅 / 179
蒜蓉辣醬蘸饅頭 / 179
蘸醬菜 兩碗醬 / 181
尖椒茄子鹵 / 183
六 有辣 浙有辣 / 184
武夷山下的驚喜 / 184
從辣魚頭認識衢州 / 186
七 蒜芥也是辣 / 188
芥末墩 / 189
煎餅捲大蔥 / 190
老薑肉片湯 / 192
牙搗蒜 / 193
鬍辣湯 / 194

第五篇 苦食

一 癟與苤 / 198
癟香榕江 / 198
撒苤說瑞麗 / 200
二 是藥三分苦 / 202
苦?鴨 當歸雞 石斛鴨 / 202
三七入饌苦為香 / 204
三 野菜清苦 / 205
苴蕒菜 婆婆丁 老山芹 / 206
柳葉枸杞尖 / 207
苦筍情結 / 209

第六篇 香與臭的辯證

一 臭鮭魚 / 212
寜波之臭彆樣鮮 / 212
績溪吃魚 / 214
二 豆腐之“臭” 魚蝦也“臭” / 216
臭豆腐的遐想 / 217
豆腐簾子 / 218
芷江酸魚 / 220
都勻蝦酸 甕安漤菜 / 221
三 青方 / 223
王緻和 / 224
臭蝦醬 / 225
毛蛋 / 226

第七篇 硝糟醉黴境界

一 硝肴說 / 230
中華三腿 / 230
肴蹄不當菜 / 233
鬆花皮蛋 / 234
二 黴菜香喉 / 235
黴菜燒肉一碗酒 / 236
黴韆張與黴豆渣 / 238
棠樾一筐毛豆腐 / 239
三 醉蝦醉蟹東南風 / 241
屯溪醉蟹 / 241
火焰蝦 / 243
九門頭與三杯雞 / 244
米酒蒸雞與米酒燉雞 / 246
安陽腐乳肉 / 247
四 糟香南北 / 248
濟南吃魚糟味濃 / 249
蘇州好糟菜 / 250
榕城的紅糟 蓉城的醪糟 / 251
五 怪味 / 252
怪味鬍豆 怪味雞 / 253
豆汁 / 254
童子蛋 / 256
薄荷摺耳根 / 257
後記

精彩書摘

暖泉的碗坨子


暖泉鎮,在河北省蔚縣,是中國十大古鎮,而且居首。蔚縣屬張傢口,察哈爾故地,是晉方言區一員,因此,食俗近三晉而遠燕趙。食酸,就是一個明顯特徵。與山西大部分地區一樣,醋,是日常飲食主調。

暖泉是古鎮,因有城牆護衛,也叫堡,暖泉堡。暖泉保留瞭很多古民俗,比如蔚縣剪紙,比如古鎮民居,比如過年打樹花,將融化的鐵水揚起來,在空中形成禮花狀,推高喜慶氣氛。都是暖泉近年來旅遊的支撐點。我也是為瞭看古鎮,跑到暖泉。到暖泉,看完瞭,總得吃飯,於是吃暖泉飯。黃米糕、碗坨子,過去,蔚縣窮,糕叫茅糕。黍子,去殼叫大黃米,大黃米磨麵做糕,就叫糕。不去殼,磨成麵,做成糕,叫茅糕。那東西吃進嘴裏,咽進喉嚨裏,該是什麼滋味,可以想見,那是因為窮。窮,要想在吃上尋找味感,最方便的,就是醋。因此,鹽和醋,是蔚縣,也是張傢口,乃至整個晉文化圈一緻的選擇。蔚縣,暖泉,當然不能例外。在暖泉吃飯,其中有一味,碗坨子,既是菜,也是飯。碗坨子的調味品,隻有一味,醋。

碗坨子是涼粉,蕎麥涼粉。蕎麥味苦,做成涼粉,性涼,有鎮暑解毒功效,是夏日好吃食。蕎麥涼粉,華北各地都有,但是吃的最多的,是大同、忻州、烏蘭察布和張傢口一片。因為這些地方,氣候冷涼,積溫低,很多旱澇年份,第一茬莊稼絕産後,補種蕎麥。蕎麥生長期短,三月能收,還能搶在霜前有點收成,勉強度日。久而久之,便形成瞭以蕎麥味主食的各種吃法,比如蕎麥餄餎,蕎麥麵條。碗坨子,是蕎麵熬稠漿,放置碗中,涼後成坨,因其狀,稱碗坨子,切段拉條均可,撒蒜末、香菜末、蔥末,澆上醋,講究點的,點香油,便是蕎麥涼粉,爽口。過去是窮人窮享受,現在講究健康飲食,此物最健康,因此富人也開始親愛。看完暖泉古鎮,吃一碗碗坨子,體味一下蔚縣的晉味小吃,是文化感知的一個環節,不可或缺。我在暖泉堡吃碗坨子,真是好吃,因為去的時候,正是暑熱之時。


前言/序言

中餐是世界上最博大最精細的餐飲體係。幾韆年的發展演進,幾韆年的吸收包容,使之已經發展成為洋洋大係。每個菜係都熔冶齣自己的鮮明風格,研磨齣獨特的精華韻味。中國人對味的追求與運用,已經達到齣神入化的地步,各種風格所包含的味道都細膩入微,萬韆變化。一個人窮盡終生,也不可能完全體會。


中國人說五味,隻是一個概數。五味之閤,五味之匯,演化齣的何止百味韆味。細微之處,不細心品咂,無以體會。讀《隨園食單》,驚奇於袁枚對味的精研。食單開篇,首言須知,講作料,講調劑,講搭配,講獨用,無一不圍繞調味而言。清代是中餐大係定鼎之時,袁氏之言,可以說是開篇之作。追尋前賢,循徑尋微,探求四方之味,歸攏幾十年來所遇所及,說說體會,是這本書的初衷。


我雖齣生北方,但從記事起,便生活在潮汕。少年時代的後兩年,又隨遷昆明,之後在成都度過四年學生生活,畢業以後,由南而北,遠走哈爾濱,其間又有一年多南京生活的經曆,十年之後,奉調北京,在北京居留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間,因工作關係,近餐飲,多品味,與各省同僚多有交流。藉工作之利,能夠品嘗各地風味,近距離觀察和審視各菜係之異同,對各地餐飲流派風格多少知曉一些皮毛。卸下工作包袱後,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多瞭,又遊走各方,尋味未知,品味江湖,多少有充實自己的意思。去年濛中國電子工業齣版社約稿,就食辣寫一冊心得體會,完成《辣味江湖》。今年,再濛約稿,約寫他味。原本希望就味之題目再做延伸,雖然孤陋,卻也想把這些年的體會用文字錶達,這本書,取名《尋味中國》,也與《辣味江湖》一樣,隻是說說自己的品味心得。




好的,這是為您構思的一份圖書簡介,該書名為《塵封的古道:絲綢之路上的商業與文化變遷》。 --- 《塵封的古道:絲綢之路上的商業與文化變遷》 引言: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微觀切片 本書並非一部宏觀的通史著作,而是試圖從一個全新的、側重於具體商品流通和文化碰撞的微觀視角,重新審視那條綿延數萬裏、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偉大動脈——絲綢之路。我們著眼於公元前2世紀張騫鑿空西域至公元15世紀鄭和下西洋這段漫長曆史中,特定商貿節點上的貨物、人物、信仰與技術流動的真實軌跡。它探索的不是帝國的興衰,而是那些被忽略的、在駝鈴聲中交織而成的商業邏輯與文化生態。 第一部分:硬通貨與軟商品:絲路貿易的物質基礎 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從來都不是單一的“絲綢換黃金”那麼簡單。它是一張錯綜復雜的供需網絡,涉及從基礎資源到奢侈品的完整産業鏈。 第一章:絲綢的重量與分量:東方紡織品的權力密碼 絲綢,作為這條道路上最著名的符號,其價值遠超其重量。本章詳細剖析瞭漢代至唐代,中國蠶絲製品的生産工藝、地域特色(如蜀錦的華麗與吳綾的細膩),以及它們在羅馬帝國、波斯薩珊王朝乃至拜占庭宮廷中扮演的“外交貨幣”角色。我們通過分析齣土的紡織品殘片和古代貿易文獻,重構瞭絲綢的運輸鏈條,從長安的作坊到撒馬爾罕的集市,再到安條剋的碼頭,探討瞭絲綢的“定價權”如何反映瞭東西方力量的微妙平衡。此外,我們還考察瞭絲綢在異域被仿製、改良(如拜占庭的彩繪絲織技術)的過程,揭示瞭技術轉移帶來的經濟衝擊。 第二章:汗血寶馬與玉石之謎:來自西方的硬性需求 如果說絲綢是東方給予西方的饋贈,那麼來自西方的商品則是東方保持其統治力和生活質量的關鍵。本章聚焦於馬匹的貿易。漢朝對“大宛良馬”的狂熱需求,驅動瞭漢武帝發動的“汗血馬之役”。我們深入研究瞭河西走廊沿綫馬匹的選育、運輸標準以及軍方的采購製度,分析瞭馬匹貿易如何成為漢朝與西域各國關係的核心樞紐。 同時,本書詳細記錄瞭和田玉、青海玉以及來自中亞的綠鬆石的開采地、初級加工地,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樓蘭、高昌等綠洲城市,最終成為長安貴族階層身份的象徵。玉石的文化意義(如“君子比德於玉”)與其實際的商業價值之間的張力,是本章探討的重點。 第三章:香料、藥品與染料:隱形的財富鏈 在那些體積更小、但價值極高的商品中,香料和草藥占據瞭重要地位。我們追蹤瞭乳香、沒藥、蘇閤香等來自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洋地區的珍稀物種。這些商品如何通過海路與陸路交叉點(如帕提亞與笈多王朝),最終到達中國。本章特彆關注瞭中醫藥學對異域草藥的接納過程,例如“牽牛子”和“鬱金”等傳入後的臨床應用和文化適應性。染料,如靛青和蘇木,雖然不如絲綢耀眼,卻是手工業者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它們的貿易路綫直接反映瞭區域工業的分布圖。 第二部分:流動的信仰與不變的地理:文化在十字路口的發酵 貿易的本質是人與思想的交換。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信仰、技術和藝術風格傳播的熔爐。 第四章:綠色的足跡:佛教東傳的商業支撐 佛教的傳播並非完全依賴於苦修的僧侶。本章認為,僧侶往往依附於成熟的商隊,利用商隊的物流網絡和經濟資助進行弘法。我們考察瞭龜茲、敦煌等地的石窟群,分析瞭供養佛教事業的商賈傢族的構成(如粟特人、大月氏人),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捐贈佛塔、繪製壁畫來確立其在異域的商業閤法性和道德聲望。佛教的“功德”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當時一種極具效率的跨國投資模式。 第五章:粟特人的崛起與衰落:中介的經濟力量 粟特人,這個來自現代烏茲彆剋斯坦和塔吉剋斯坦地區的民族,是中世紀絲綢之路最為活躍的商業中介。他們精通多國語言,掌握瞭高效的信貸和聯絡體係。本章詳細描繪瞭粟特商人在唐代中國的城市布局(如長安的鬍市),他們的傢庭結構、婚姻策略以及如何建立起超越國界的商業網絡。粟特語的碑文和信件殘片,為我們重構瞭他們如何處理遠距離的風險、如何利用宗教(拜火教、摩尼教)建立商業信任,提供瞭寶貴的內部視角。 第六章:藝術的嫁接:鬍鏇舞、玻璃器與音樂的混血 文化交流的錶徵,往往是最生動、最容易被後人察覺的。本章探討瞭具體藝術形式的“舶來”與“本土化”。例如,源自波斯的玻璃製造技術如何被中國工匠掌握,並最終形成中國特色的琉璃器皿。我們分析瞭鬍鏇舞(源自中亞)如何在中國宮廷和民間流行,成為唐代審美的一部分。更深層次的是,西域傳入的樂器(如琵琶、篳篥)如何融入和重塑瞭唐代的宮廷雅樂,這種“嫁接”不僅是娛樂的豐富,更是社會階層對異域文化認同的體現。 第三部分:從盛到衰的變奏:氣候、政治與海權的挑戰 絲綢之路的繁榮並非一帆風順,它的衰落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第七章:沙海的阻隔:氣候變化與綠洲的消亡 本書利用考古學和環境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考察瞭中亞地區氣候波動對貿易路綫的直接影響。塔剋拉瑪乾沙漠邊緣,那些曾經繁盛的綠洲城市(如尼雅、樓蘭)的廢棄,並非僅僅是政治或戰爭的結果,更是地下水位的下降和風沙侵蝕共同作用下的生態悲劇。我們通過分析古代河流改道記錄和城牆遺址,勾勒齣商旅路綫如何被迫進行戰略性調整。 第八章:帝國的邊牆與稅收的重負 陸上絲綢之路的穩定運行,高度依賴於沿綫大帝國的強力控製。本章對比分析瞭漢唐與濛古帝國(伊爾汗國、察閤颱汗國)對商路的維護成本與收益。帝國通過建立明確的關卡、提供驛站服務來保障安全,但同時,層層疊疊的關稅和地方官員的盤剝,也成為擠壓商人利潤空間的巨大壓力。當政治結構變得碎片化,安全成本激增,商業鏈條的脆弱性便暴露無遺。 第九章:藍色的誘惑:大航海時代對陸權的衝擊 15世紀後,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歐洲地理大發現的推進,海路的商業優勢開始超越陸路。本書分析瞭香料、絲綢和瓷器貿易如何逐步轉嚮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和紅海。陸地上的高昂的中間商成本和路途風險,在更安全、更具規模化效應的海運麵前,逐漸失去瞭競爭力。這種結構性的轉變,是絲綢之路“塵封”的最終原因,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商業範式的徹底更迭。 結語:遺産與迴響 《塵封的古道》旨在提醒讀者,曆史的宏偉結構是由無數次微小的、關於貨物交換和文化藉鑒的決策所搭建的。絲綢之路的遺産,並不在於那些宏偉的宮殿,而在於那些被融閤、被改變的日常物事中,留存至今的商業智慧與文化張力。它是一部關於連接、關於風險、關於人類對美好生活永恒追求的物質史詩。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食物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最直接、最真摯的橋梁。而《尋味中國》,則將這座橋梁修建得格外堅固和精美。初讀此書,我以為它會是一本純粹的美食指南,但很快我就發現,它遠遠不止於此。它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中國廣袤土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那些獨特而又充滿生命力的飲食文化。我尤其被書中那些關於“人”的故事所打動。那些默默耕耘的農人,那些一絲不苟的廚師,那些熱情好客的傢庭,他們不僅在製作食物,更是在傳承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自然的敬畏,一種對傢人的愛。我仿佛能聽到鍋碗瓢盆的碰撞聲,聞到爐火的焦香,甚至能感受到食客滿足的嘆息。它讓我意識到,我們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凝結瞭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都承載瞭豐富的曆史和情感。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細膩,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食物的關係,不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而是去理解和尊重食物背後的故事,去感受那些因為一頓飯而連接起來的溫情。

評分

《尋味中國》這本書,就像是一張巨大的、色彩斑斕的味覺地圖,邀請我去探索這片土地上最動人的味道。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不落俗套的敘述方式,它沒有用那種誇張的形容詞去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內斂、非常沉靜的筆觸,去描繪那些最能觸動人心的味蕾體驗。我仿佛能跟隨作者的腳步,走進那些古老的村落,品嘗那些祖輩傳承下來的手藝,感受那些樸實無華的傢常菜肴所帶來的溫暖。書中那些關於食材的來源,關於烹飪的細節,都寫得非常到位,讓我對食物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畏。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吃”的層麵,它將食物與當地的風土人情、曆史文化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讓我看到瞭食物背後所承載的深厚底蘊。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瞭關於“傢”的味道,關於“故鄉”的味道,這些味道,不僅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上的共鳴。它讓我明白,食物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必需品,更是連接人與人、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土地與心靈的紐帶。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拿到《尋味中國》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美食的書籍太多瞭,大多數都大同小異,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獵奇。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不是那種讓你看到食譜就躍躍欲試,恨不得立刻衝進廚房大乾一場的書,它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旅行。書中描繪的那些場景,那些味道,都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真實感和溫度。我仿佛看到瞭炊煙裊裊的鄉村,聽到瞭集市上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嘗到瞭那些在舌尖跳躍的酸甜苦辣。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捕捉到的不僅僅是食材的色香味,更是隱藏在食物背後的人文情懷。每一道菜,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靈魂,而這本書,恰恰是用心去捕捉和呈現瞭這份靈魂。我讀到那些關於傢常菜的故事,那些充滿煙火氣的描述,讓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瞭自己傢餐桌上的熟悉身影。這本書讓我對“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隻是填飽肚子,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傳承,一種情感的寄托。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就透著一股子溫潤的質感,仿佛握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故事。我拿到《尋味中國》的時候,正值一個忙碌的下午,但當我隨意翻開幾頁,瞬間就被一股莫名的吸引力拽瞭進去,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充滿煙火氣的小巷,空氣中彌漫著各種誘人的香氣。我不是一個專業的廚師,也不是一個對中國飲食文化有著深入研究的學者,但作為一個普通的美食愛好者,我總覺得,每一道菜肴的背後,都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一種關於生活的熱愛,甚至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印記。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它沒有用枯燥的說教,也沒有強行灌輸所謂的“正宗”,而是用一種非常自然、非常有人情味的方式,帶我走進中國各地,去“尋味”。那些字裏行間流淌齣的,不僅僅是關於食材、烹飪技巧的描述,更是一種情懷,一種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和他們生活方式的深深體悟。我喜歡它那種不疾不徐的節奏,讓我可以放慢腳步,去感受那些被遺忘的味道,去想象那些勞作的雙手,去理解那些世代相傳的智慧。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長者,娓娓道來,讓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找到瞭一個可以沉靜下來,認真聆聽和品味的空間。

評分

我必須承認,《尋味中國》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美食類書籍的認知。它不是那種簡單羅列菜譜、介紹食材的書,而是一部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土地的宏大敘事。我讀到書中那些關於食物的起源,關於烹飪的演變,關於不同地域風俗的描寫,都充滿瞭智慧和趣味。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非那種高高在上的評論傢,而是像一個懷揣好奇心的旅人,用真誠的筆觸,記錄下他與中國各地美食相遇的點點滴滴。他沒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任何一種食物,而是用最樸實、最動人的語言,去展現食物最真實的麵貌。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瞭曆史的厚重,感受到瞭文化的脈絡,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瞭一群熱愛生活、勤勞淳樸的人們。那些關於節慶食物的描寫,那些關於傢庭聚會的場景,都充滿瞭溫馨和感動,讓我不禁迴憶起自己過去的點點滴滴。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吃”,更是在講述“生活”的藝術,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美味,往往蘊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細節之中。

評分

一般般吧

評分

一般般吧

評分

一般般吧

評分

一般般吧

評分

好書

評分

一般般吧

評分

一般般吧

評分

好書

評分

一本好書吧,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