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厨房

爱上厨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磊 著,马俨 摄影
图书标签:
  • 美食
  • 烹饪
  • 烘焙
  • 家常菜
  • 厨房
  • 食谱
  • 美食教程
  • 新手入门
  • 健康饮食
  • 美食分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738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274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24
字数:23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爱上厨房》一书共精选了50道家常菜,既有令人大呼过瘾的辣食,也有精巧细致的小食;既有让人酣畅一番的肉食,也有爽口清新的蔬菜,还有一口生鲜的“渔”味。50道经典丰味,配有美食解说般详尽的烹饪步骤。一份信心加一本小册,让读者轻松烹饪美食,拥有愉快的体验,由此爱上厨房。

作者简介

张 磊

食品造型师,有着10多年的食品广告造型设计和制作经验,曾参与众多国际品牌食品和厨具广告制作工作;也曾参与《黄小厨的春夏秋冬》等多档电视、网络美食节目的制作。为多家平面媒体的美食栏目撰稿,并辅助制作菜谱书籍的菜品设计及拍摄。

马 俨

自由摄影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从事食品摄影10多年,期间为《悦食》《VOGUE》《时尚旅游》《贝太厨房》等多家杂志拍摄图片,也曾为中粮、雀巢、荷美尔等几百家企业提供摄影服务。曾获得万丽酒店R美食控首届美食摄影大赛冠军,现为Getty、国贸大酒店、王府半岛酒店签约摄影师,以及四季酒店、中国大饭店等多家五星级酒店的固定合作摄影师。


内页插图

目录

蒸致味道 /8

见好就熘 /10

功夫火候 /12


壹 唯辣是瞻

回锅肉 / 017

干煸牛肉丝 /021

剁椒鱼头 /025

泡椒墨鱼仔 /029

麻婆豆腐 /033

腊肉蒸豆干/037

酸菜豆花/041

酸菜烧鸭血/045

魔芋烧鸭/049

老妈蹄花汤/053


贰 轻简小食

海鲜日本豆腐/059

山药炒木耳/063

葱香芋艿/067

肉丝拉皮/ 071

土豆丝饼/075

蛤蜊蒸蛋/079

酸辣藕丁/ 083

青蒜炒腊肉/087

香菇烧面筋/091

酸菜白肉/095


叁 念念食肉

三杯鸡/101

黄焖鸡/105

可乐鸡翅/109

小炒鸡杂/113

莲藕煲排骨/117

金针菇培根卷/121

红烧猪手/125

孜然羊肉/129

酸汤肥牛/133

杭椒牛柳/137


肆 无鲜不席

酸菜鱼/ 143

糟熘鱼片/147

干炸小黄鱼/151

油焖大虾/ 155

滑蛋虾仁/159

腰果虾球/163

炸鱿鱼圈/167

豉汁蒸鲍鱼/171

蒜蓉剁椒蒸扇贝/175

蟹黄豆腐/179


伍 十分蔬食

上汤芦笋/ 185

白灼芥蓝/189

彩椒炒茭白/193

番茄花菜/ 197

番茄炒鸡蛋/201

蒜泥茼蒿/205

鸡蛋炒丝瓜/209

百合炒秋葵/213

香菇清炒荷兰豆/217

尖椒土豆丝/221


精彩书摘

蒸致味道

关于蒸法的起源,蜀汉时期的谯周在《古史考》有“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黄帝作釜甑”的记载。甑即陶甑,为古代的蒸食炊具,与鬲通过镂空的箅子相连,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有了釜、甑这样的炊具,远古的先人们终于不再只是随地挖土坑作灶炕,而是以釜烹粥,以甑蒸饭,如此有粥有饭,饮食与之前“茹毛饮血”的蛮荒状态便渐行渐远,变得越来越文明化。

所谓蒸法,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料装于器皿中,以蒸汽加热,使调好味的原料成熟或酥烂入味的烹调方法。

在我国,有着“无菜不蒸”的说法。蒸法的应用对象,在古代中国就不局限于大米,蒸菜、菜饭合蒸都经常出现。再后来,人们的饮食生活中有了小麦的加入,随着面粉磨制技术臻于成熟后,便有了蒸制的面食点心,比如我们常吃的包子和馒头等。

蒸法有粉蒸、清蒸、包蒸、封蒸、炮蒸、扣蒸、酿蒸、造型蒸等。“粉蒸”,即将食材加工处理后,以多种调味拌渍,裹上薄薄的大米粉(或面粉),入蒸笼蒸熟,比如闽粤特色的粉蒸肉,西安的粉蒸牛羊肉,以及开封的蒸素三丝。而“清蒸”,则将主食材着上简单的几味作料,必要时再加入葱丝、姜丝等去除腥味,其代表菜品当属清蒸鱼了,在调味用油上,河南人通常会淋上少许麻油,浙江人则使用猪油,广东人则偏爱浇豉油。“包蒸”,顾名思义,指将食材包起来,一般多用蛋皮或者荷叶。代表菜式有淮扬风味的荷叶鸡,主料有小只鸡肉和猪腿肉,辅料有五香米粉、姜末、盐、味精、酱油、白糖、料酒、猪板油,当然还有嫩荷叶。制作时,首先将嫩荷叶洗净,入热水中稍汆烫,切成15厘米见方的小块;接着将鸡肉、猪肉分别切成小厚片,各盛一碗,以调料腌渍半个小时后,刷上猪板油和用温开水和开的五香米粉;最后,把荷叶逐个铺开,每片放入一块鸡肉和一块猪肉,之后放入笼中,用大火蒸上一个小时即可。“封蒸”,顾名思义,即在蒸主料时,着一物(多见荷叶或者锡纸)封住容器口,然后盖紧盖子直至蒸熟。代表菜式有天门的封蒸腊味,主料有腊猪肉、腊鸡肉和腊鱼,几种腊味合蒸,相得益彰, 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炮蒸”,指将初次烹调后的半成品或成品,入碗上笼蒸制,完全蒸熟后,将蒸菜扣入盘内,淋上热油、撒上葱花即可。代表菜式有蒸红肉。这是在北方农村喜宴上必备的一道菜肴,主料为肥肉占多半的五花肉,成品色泽红润,口感软糯。一般随此菜一同上桌的还有白面馒头,馒头夹肉是最地道的吃法。“扣蒸”,指将主料以调料调味后,造型装入碗中,完全蒸熟后再翻扣在盘中,浇上调好的芡汁,代表菜式有八宝饭。八宝饭是江南人的腊八节食俗,主料为糯米,辅料有桂圆肉、莲子、杏干、红豆沙、葡萄干、南瓜子、青红丝、冰糖、水淀粉和猪板油等。“酿蒸”,多流行于粤语区,是将食材原料镶在番茄、苹果、青椒内蒸熟的方法,经典菜式有花酿香菇。"造型蒸"是指用各种造型的花色菜蒸熟后形成预期形状,如银耳血雪塔。

蒸法多种多样,烹调时,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将几种蒸法搭配组合,有时还会将蒸法同炸、煮、焖等其他技法搭配,所以蒸菜的造型、味道更是千变万化。不过,无论如何,取以蒸法的目的,始终是以原汁原味为追求。无论主料还是辅料,均应以鲜当道,味道尽量清淡,这样才能烹得一份美味蒸菜

见好就熘

熘,初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臆鱼”和“白菹”即是其雏形。到了宋朝,则出现了以“醋鱼”为代表的一批菜肴,即在鱼(或是其他原料)加热成熟后,浇上调好的酸味芡汁。而以“熘”为称谓的正式出现时间,则是在清代。在童岳荐所著的食谱书《调鼎集》中,其中就有醋熘鱼的文字记录。

将主食材原料在采用炸、炒、煎、煮等一些其他基本烹饪技法加热成熟后,裹上或淋上调制而成的芡汁(卤汁)的过程就叫作熘。

熘式菜肴的食材选用面相当广泛,一般多是质地细嫩、新鲜无异味的生料,比如新鲜的鸡肉、里脊肉、鱼肉等;然后改刀处理成大小一致的丝、片、丁、条、块等形状,当食材是鱼类时,一般又保留整只,在鱼背上横划两三刀即可。运用熘法烹制的菜肴汁多明亮,吃起来或外焦里嫩,或滑嫩柔软,口味多样,颇令人喜欢。

依制作方法来分,有焦熘、软熘和滑溜;根据调料上的区别,则有糟熘、糖熘和醋熘。

焦熘,也可称为炸熘或脆熘,是将以刀工处理好的原料,佐以调料腌渍入味后上浆挂糊,然后投入油锅中炸至焦脆,再将事先调配好的芡汁浇淋其上的方法。其特点是汤浓芡亮味道鲜美,吃起来焦脆嫩滑,代表菜式有糖醋里脊、焦熘鱼片和咕噜肉。

软熘则没有焦熘的油炸工序,是将荤菜(多属鱼类)原料经简单的刀工处理后,先蒸熟或放入沸水锅,并投入葱、姜和料酒,汆熟后取出原料,浇上调好的芡汁,其特点是菜色素雅、口感嫩滑、爽口,代表菜式有西湖醋鱼、软熘绣球虾、熘鸡脯。

滑熘,由滑炒衍化而来,所以熘炒的菜品比滑炒的汤汁要多得多。一般是将改刀处理好的原料,以调料腌渍、加淀粉上浆后,用六七成热的油温,将食材滑炒至熟后,拿来调味的芡汁熘制成菜。滑熘的菜肴色泽透亮、光润,吃起来滑嫩鲜香,代表菜式有滑熘里脊片、滑熘玉米笋。

糟熘,是将经改刀后的原料经调味腌渍、淀粉上浆挂糊,以滑炒或焯水加热成熟后,把预先调好的槽香卤汁浇在原料上面即成,代表菜式有糟熘三白、糟熘虾球。

醋熘,和糟熘相近,在烹调中,食醋的投入比例较大,口味偏酸,代表菜式有醋熘白菜、醋熘土豆丝、醋熘肝尖。

功夫火候

关于火候与烹饪的关系,初有夏商之际伊尹的“火候论”,《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曾作如此表述:“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既澄清了食材的不同性质,又交代了对火候的区别认知以及作用。再有,宋朝的苏东坡曾作一打油诗,“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传神般地揭开了火候之于美食的重要性。到了近代,叶圣陶在《未厌集·小病》里写道:“口味咸淡,火候文烈,只要经她的手,便刚好恰当,最合适于我。”火候得当成美食,美食则传递着暖暖的情谊。

火候,简单说来,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火力的大小;其二,指火力的时间长短。以火力区分,火候可分为大火、中火、小火。

俗话说,熟物之法,最重火候。火候是烹调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有上好的原料、调料,有精湛的刀工,若是火候不济,食材就会夹生不熟,而且不能完全入味;若是火候过猛,食材就会过烂,失去了原本鲜嫩爽滑的口感,当然,更糟的情况则会出现焦化、煳化的现象。

烹调菜肴的食材有荤素之分,亦有脆软韧嫩之分;烹调技法多种多样,有炸、炒、炖、蒸、熘等;烹饪的炊具有砂锅、陶罐、铜器和铁器等;而导热传热的媒介又分水、油、蒸汽、盐、砂粒等,每道美食都有种种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如此,对于火候的要求自然也不一样。何时该用小火,何时该用中火,何时该用大火,真的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

一般说来,以小火烹调的菜肴多用炖法和焖法,如此可使原料在长时间地加热过程中充分入味,并能够保持其本身的鲜味,且质地软烂而不老。以清炖黄河鲤鱼为例,首先将鲤鱼去鳞、腮和内脏,在鱼身两侧改双“人”字花刀,洗净后入沸水稍作焯烫,捞出待用;然后取一锅烧热放少许色拉油,下花椒、姜片、葱段、蒜瓣、食盐,淋上白醋、料酒;待香味逸出时,加入高汤和鲤鱼,小火炖上一个小时,放入鸡精,撒上香菜即成。这样清炖的鱼肉色泽清亮,肉质鲜嫩,而且形状完整。若是以大火炖上一个小时,情况稍好,鱼肉只是变得老一些、柴一些;情况差一些,鱼肉早已脱形,散入汤中,徒留一锅汤而已。

中火,则适用于以炸法制作的菜肴。在处理鸡脯肉、鱼肉和虾肉等质地软嫩的食材时,过油前一般先用调料和葱花、姜丝等充分腌渍,再拌入淀粉挂糊上浆。如此处理,再经中火炸制,食材才可以炸得外焦里嫩,香味十足。若调以大火,油温持续过高,待里面熟透,外面的包衣已经变得焦黑,味道发苦。

而在以爆法、炒法、涮法、熘法等制作菜肴时,宜采用大火。大火,又称旺火、烈火,有种“抢火候”的意味,所以使用大火烹调的菜肴,主料以软、脆、嫩为主。大火能使食材迅速加热,纤维急剧地收缩,使食材的水分不易外流,从而保持菜品脆嫩爽滑的口感。比如,在烹制葱爆羊肉等荤类美食时,由于火力不济,羊肉本身含有的水分流失过多,肉质就会变得干瘪、老化,吃起来相当费劲;若是素菜,比如焯烫或是炝炒绿叶蔬菜时,使用大火既能够锁住营养,还能使蔬菜的色泽亮丽,形状美观,不蔫不塌


前言/序言

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谓生活,便是这一户户烟火烹煮出来的,一餐又一餐数出一天又一天,而这一天又一天,就是过日子,就是生活。由此可见,一餐一饭对于生活的意义有多么深刻。

生活要过得精致,一家的饮食自然是马虎不得。有的人总是下馆子,总是固定的菜式,总是浓油赤酱的大肆挥洒,如此“浓妆”掩盖了食材原本的“五官面貌”,更泯去食材本身的味道,明明不同的菜肴却几乎是一个味道。吃多了,那种从美食中找寻的趣味也越来越少,让人越吃越失望。所以,与其这样漫无目的地捕捞,真不如回归自己的厨房,亲自动手烹饪出自己中意的菜肴,这样也会有趣得多。

如何发现烹饪的有趣呢?闲时,你可以逛一逛市场,那案台上摆放着的食材多种多样,荤的、素的,水生的、陆生的,干的、鲜的;作料也是多种多样,有味的、增色的、去腥的。一路找寻,一路挑选,乐在其中。你还可以翻翻美食烹饪书,看看美食电视节目,那烹饪技法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蒸、煮、煎、炸、炒、熘……你可以凭着自己的审美,借着各种不同的食材进行组合搭配,从而烹出一道道极具地域特色和个性的风味菜肴,所以川菜多麻辣,粤菜好清淡,东北菜样子朴素,苏州菜颇为清秀……

说罢烹饪的趣味,再来说说烹饪之道。美食不仅要有好味道,还得有利健康,单凭这两点,吃美食就得顾忌高油、高盐、高脂等事,烹美食要讲究的自然更多了,其中最大的讲究莫过于“自然”二字。

烹制肴馔的自然之道,讲的是依四季晦明变化而为。四季里,各种食材都有属于它的最美时光,它的最美时光便是我们的最美“食光”,所以烹素菜有春韭秋藕的讲究,制荤食亦有春鳖秋鲈的习俗。再比如,苏州的老人们常说一年四季要吃好四块肉:春季酱汁肉,夏季荷叶粉蒸肉,秋季扣肉,冬季酱方。如此这般自然地选材,取其鲜,然后自然地烹调,美食做得有讲究,吃得亦有许多趣味。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厨房就是一方小国,烹者就是一个管理家,凭着自己的性格,凭着自己的生活节奏,自由地将各种食材搭配,辅以相应的作料,并以适当的方法烹调,进而端出一盘盘符合自己风格的菜肴。

美食的意义在于分享,而生活的真谛亦在于分享。认认真真地烹制一桌菜肴,这份美食有食材的真诚,有烹饪的真诚,无论是熟悉的亲人,还是初见的朋友,只一口便能品出其中一二。如此借着这一餐饭,食者打开了胃口,吃得开心满足,烹者看到此场景也颇为畅快。

下厨烹美食,细数好日子。



尘封的航海日志:失落之地的秘密与探险者的孤独 作者: (此处留空,等待一位传奇航海家的亲笔署名) 装帧: 硬皮精装,仿古羊皮纸内页,附带数张手绘海图复刻页。 页数: 680页(正文)+ 48页(附录与地图集)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烹饪的指南,亦非寻常的游记散文。它是一本从海上传奇中打捞出来的残缺物——一位名叫埃利亚斯·凡尔纳(Elias Verne)的探险家,在十七世纪末期,一次孤注一掷的远航中所记录下的、关于世界边缘的恐怖与辉煌的私人航海日志。 《尘封的航海日志》跨越了已知海图的边界,直抵那些在地理学上被标记为“虚构之地”或“不可航行区域”的神秘坐标。它详尽记录了凡尔纳船长及其船员,如何从里斯本出发,历经热带风暴的洗礼,穿越被水手们称为“静默之洋”的无风带,最终抵达一片被浓雾常年笼罩的群岛——“叹息群岛”。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财富的线索,而在于它对未被文明触及的自然界和异域文化的细致观察,以及探险者在极端孤立状态下,对人类心智极限的深刻剖析。 卷一:启航前的阴影与信念的锚 凡尔纳船长在日记的开篇,并未描绘出对未知世界的豪情壮志,反而充斥着一种对既有世界的厌倦和对“真理”的执着。他详细记录了筹备此次航行的艰难——如何抵御保守的航海协会的嘲笑,如何从走私贩手中购得稀有的黄铜六分仪,以及船上最后一次补给时,他与家人诀别的场景。 其中几页,用近乎疯狂的笔触描述了凡尔纳在出发前夜的梦境:一条没有尽头的蓝色隧道,以及一个低语着古老语言的影子。这些记录为整本书奠定了一种宿命般的、略带哥特式的基调。他清晰地记录了船只的尺度、帆布的材质,甚至船上每位船员的生辰八字,仿佛试图用精确的数字来对抗即将到来的混沌。 卷二:失控的罗盘与静默之洋 当船队驶出地中海的范围,进入大西洋中部时,日记的笔调开始变得不稳定。凡尔纳记录了首次遭遇“灵异现象”:罗盘的磁针开始无规律地颤抖,并非受磁场干扰,而是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拨弄”。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部分,是对“静默之洋”的描述。在这片海域,风帆松弛,海面如同一块巨大的、抛光的黑曜石,反射着令人不安的寂静。船员们开始出现幻觉,有人声称听到了深海中传来的巨大机械运转声,有人则在夜间看到水下有规律的光束闪烁。凡尔纳坚持使用星象导航,却发现夜空中本应出现的星座位置发生了微小的、但持续性的偏差。他用墨水和水彩草草描绘了海面上漂浮的、不属于任何已知物种的巨大藻类结构,这些结构散发着微弱的磷光。 卷三:叹息群岛的几何学与原始的秩序 经过漫长而绝望的航行,他们终于抵达了目标——一片被浓厚硫磺味的雾气环绕的火山群岛。凡尔纳称之为“叹息群岛”,因为岛屿的形态似乎在不断地缓慢改变,仿佛是活着的巨兽在呼吸。 此卷是全书最富含人类学和自然科学价值的部分。凡尔纳没有发现黄金或香料,他发现的是一种完全不符合地球生物学常识的生态系统。 1. 植物学观察: 岛上的植被呈现出不自然的几何结构。树木的枝干以完美的九十度角交叉,叶片形状是精确的等边三角形。他记录了一种会自我移动的苔藓,它们会集体聚集成巨大的圆形图案,并在潮汐最高点时发出低沉的嗡鸣。 2. 地质奇观: 岛屿的岩石并非火山岩,而是一种密度极高、质地温润的“黑曜石晶体”。凡尔纳尝试采集样本,但发现晶体在离开其生长环境后的几小时内会迅速粉化成无机灰尘。 3. 原住民的沉默: 岛上存在着一种肤色如同灰烬的低矮人种。他们没有发展出语言或文字,却表现出令人震惊的集体行动能力。凡尔纳试图用手势交流,但他们只是用空洞的眼睛凝视,随后指向天空,接着指向地下深处。凡尔纳推测,他们崇拜的并非神祇,而是某种“物理定律的具象化”。 卷四:背叛、遗弃与心智的崩塌 随着补给耗尽,船员的士气彻底瓦解。他们开始恐惧岛屿,恐惧凡尔纳船长对记录的偏执。日记中开始出现大量手稿的碎片化和交叉涂抹,显示出凡尔纳在极度疲惫和营养不良下的精神状态。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由船员发起的暴动中,凡尔纳被迫写下了最后的几页。他描述了自己被囚禁在船舱里,透过小小的舷窗,目睹同伴们试图驾着唯一的救生艇逃离,却被海面上突然升起的、如同巨大触手般的黑色水柱吞噬的景象。 最后的几页,笔迹已经颤抖得几乎无法辨认。凡尔纳没有记录他是如何幸存下来的,或者他是如何将这批珍贵的手稿安置于一个防水的铅制箱中,并将其投入海中的。他只留下了一句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语: > “世界是圆的,但我们走错了方向。真理不在光亮处,而在那片永恒的、未被命名的深渊之中。我将留下我的记录,并非为了被发现,而是为了……提醒那些试图抵达边缘的人,边缘本身,正在注视着你。” 附录: 附录部分收录了凡尔纳船长留下的三份残缺地图。这些地图的绘制风格极其怪异,等高线并非表示海拔,而是表示“能量流动的密度”。地图上标注的纬度和经度与现代定位系统完全不符,但其中一幅地图的边缘,用羽毛笔潦草地画着一个符号——一个被三条弯曲的线段包围的圆点,此符号在日志全文中从未被提及,却散发着一种冰冷的、令人不安的熟悉感。 本书的意义: 《尘封的航海日志》是一部对理性和科学探索边界的深刻反思。它不是一部冒险故事,而是一份关于人类如何在面对超乎理解的现象时,如何试图用逻辑和笔墨去捕捉瞬间永恒的失败记录。它迫使读者质疑:我们所认知的三维世界,是否只是众多可能存在空间中的一个,且极度脆弱的“表层”?本书将带领读者潜入未知的深渊,体验一位孤独探险家,在文明尽头所感受到的,比死亡更深沉的孤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温暖的色调和点缀着各种食材的插画,瞬间就勾起了我对美食的向往。翻开书,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文字间流淌着对烹饪的热爱,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让人越读越有兴致。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仿佛能通过文字描绘出厨房里飘散的香气,以及食材在手中逐渐变化的奇妙过程。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描述,作者在某个雨天的下午,一个人静静地在厨房里捣鼓着食材,窗外雨声淅沥,屋内炉火温暖,那画面感简直绝了。这种生活化的场景,以及其中透露出的对细节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食谱,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的厨房,不再只是一个做饭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充满创造力和惊喜的空间。我甚至开始期待,下一次在厨房里,我也能找到这样的宁静与乐趣。这本书的整体氛围非常治愈,读完之后,会让人觉得生活的美好,原来可以如此简单,又如此触手可及。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传递的那种“慢生活”的哲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细节和乐趣。作者通过对厨房和烹饪的描写,让我们重新体会到,原来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也可以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她笔下的厨房,不仅仅是油烟和炉火,更是充满爱与温度的空间。每一次的烹饪,都仿佛是一次与食材的对话,一次与自己的和解。我尤其喜欢她对于“享受过程”的强调,这让我意识到,烹饪的乐趣,并不仅仅在于最后的成品,而在于整个制作过程中的投入和体验。这本书让我开始放慢脚步,去思考我与食物的关系,去体会食物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读完之后,我会时不时地想起书中的某些片段,然后带着一丝宁静的心情,走进我的厨房,尝试着去复制那种美好。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页都充满了艺术感,色彩搭配和谐,图片精美,仿佛是一本时尚杂志。但它又不像一些华而不实的出版物,内容依旧充实且有分量。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对于一些基础烹饪技巧的阐述,既专业又易于理解。我之前一直困扰于某个烹饪环节,读了这本书,茅塞顿开,感觉困扰许久的难题得到了解决。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必须这样做”,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喜好进行调整,这种开放性的指导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自在,也更有信心去尝试。书中提供的建议,既有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也有一些关于味觉搭配和创意灵感的分享。我试着书中介绍的某种组合,效果出奇地好,让我觉得自己也拥有了“大厨”的潜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美观与实用性于一体的书,无论是作为一本关于美食的读物,还是作为一本实用的烹饪指南,都非常值得拥有。

评分

我一直对烹饪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需要专业技巧才能做出美味佳肴。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了她对美食的理解和实践。她没有使用那些高深莫测的术语,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解每一个步骤,仿佛一位老朋友在耳边耐心指导。我尤其欣赏她对于食材的尊重,以及如何发挥食材本身的味道。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过度依赖调味料,反而忽略了食材本身的新鲜和本真。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学会去感受食材的纹理、色泽和香气,并尝试用最简单的方式去烹饪,去呈现它最美的姿态。书中穿插着一些作者自己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让整本书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烹饪爱好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厨房里的喜悦、挫败,以及最终的成就感。这种情感的共鸣,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部关于“厨房里的生活诗”。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冬日里捧着一杯热饮,窝在沙发里静静阅读。文字温暖而有力量,能够抚慰人心。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但又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真诚。她擅长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烹饪理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吸收。我被她对美食的热情所感染,也为她对生活的热爱所打动。书中很多关于食材选择、烹饪技巧的分享,都非常具有实用性,能够立即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她并没有局限于某种菜系,而是展现了多元化的美食视角,让我对烹饪的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认识。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心地善良的朋友聊天,她分享她的心得,也鼓励你去探索和创造。这种亲切感和互动感,是我在其他许多书籍中难以找到的。它让我觉得,烹饪并不是一项遥不可及的技能,而是一种可以融入生活,并且能够带来无限乐趣的艺术。

评分

香茗一杯,书渡闲情。

评分

包装,纸张都不错,618买的,这本书到了最慢,将近一个月了

评分

读书让人安静,读书让人思考。

评分

孩子很喜欢看。很不错。内容丰富又有趣。很满意。

评分

千书易取,良书难求。

评分

包装非常精美,很喜欢

评分

全彩版的印刷,内容也很丰富,汤是个好的滋补品,书是本好书,准备边学边做了

评分

个在滋味,无以细述。

评分

刚到手,改天试试改善伙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