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私人词典 [Dictionnaire amoureux de la Gastronomie]

美食私人词典 [Dictionnaire amoureux de la Gastronomi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里斯蒂安·米约 著,杨洁,梁陶,廖菁,邓旭婷,司勤冕 译
图书标签:
  • 美食
  • 烹饪
  • 法国美食
  • 饮食文化
  • 美食历史
  • 美食随笔
  • 美食文学
  • 美食指南
  • 美食家
  • 文化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61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158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Dictionnaire amoureux de la Gastronomi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2
字数: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你想知道法国美食家眼中的“美食”吗?
  你想了解“马卡龙”和“肥鹅肝”的历史吗?
  你想尝尝“分子美食”吗?
  你想成为一个有格调的“吃货”吗?
  一起走进“舌尖上的法兰西”,品味这美食的“私人词典”,大快朵颐一番吧!

内容简介

  说到美食,你能想到什么?啤酒?炸鸡?还是松露?波尔多红酒?
  作为资深“吃货”,“老司机”米约爷爷说,NO,NO,NO。我们要先“节食”。然后,他又慢悠悠给你开出一堆“疯狂的账单”。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段,是不是吊足了你的胃口?
  接下来,就是见证“饕餮盛宴”的时刻:从“小安肚香肠”到“普罗旺斯鱼汤”,各类美食冲进你的胃;从“香料”到“小波尔多”各种香味塞满你的鼻腔;从“烹饪艺术”到“分子美食”,各色理念占领你的大脑,填充你的口腹之欲。这真是一顿肥而不腻、饱满可口的文字大餐!
  最后,当然是要慢下来——坐在“阿尔萨斯的小酒馆”里,来上一杯“雷司令”,和几个老友哼哼老歌,谈谈理想,也许就完满了吧!

作者简介

作者 克里斯蒂安·米约(Christian Millau),著名作家、美食评论家,曾任法国报刊《世界报》记者,后与亨利·高创办《高米约美食指南》。该指南享誉全球,与《米其林》齐名,米约也因此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他曾以《轻骑兵的加洛普舞曲》一书摘得“法兰西学院传记文学奖”和“约瑟夫·凯塞尔”奖。多年文学创作之后,这位多产作家又回到餐桌前拿起刀叉,回归美食评论家的老本行。
译者 以西安大学法语系为班底,杨洁副教授领衔组织了《美食》的翻译工作。该团队曾翻译《卢浮宫私人词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A
节食 9
疯狂的餐馆账单 10
商务午餐 11
关于“喜欢” 12
激情燃烧的一代 13
催情食品 15
餐桌上的爱情 18
小安肚香肠 20
英国菜肴 23
食人肉传统 27
阿皮修斯 28
食欲 30
舌尖上的欺诈 31
芳香剂 35
烹饪与艺术 37
小旅店老板 39

Z





精彩书摘

节食(Abstinence)

以这个词作为本书的开头简直妙不可言!打开一部热爱美食的词典,当头的词条却是“节食”,这不恰如为了让读者进入天堂,就必须先让他们到地狱过一遭吗?您若这么想可就错了。节食之于食物恰若心醉神迷之于爱情。有人说我对于禁食的理解值得怀疑。但我不会固执于自己的见解。如果说净化身体能使精神从“肉体对它的束缚”中获得片刻的解放,这种净化就只会使这种束缚变得更加令人想往。观察一下正在过斋月的人吧,当时间终于到达午夜,他们饥肠辘辘扑向餐桌时,脸上呈现着怎样的光芒。
缺乏或不满足都可以成为快乐产生的新源泉,所谓“小别赛新婚”就是这个意思。首次赴欧仁尼温泉治疗的第一天,我感到非常不安,我把这不安告诉了米歇尔·盖拉尔:不吃饭还能将就,但没有酒可不行。不让我喝酒,我不敢保证做得到。
米歇尔·盖拉尔让人给我倒了一杯底的波尔多好酒,为了能喝得时间长一点,我小口小口地抿,一滴一滴地喝,一直喝到把饭吃完。这种喝法带给我一个新体验,让我的舌尖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快乐,这快乐甚至胜过我平时毫无顾忌地灌酒时所获得的快乐。
那是一个集体体验的时代,我并不觉得那些为美食家所开设的禁食训练班令人失望。再说,这件事也尚在讨论之中。人们要读的文章越来越多,培训节目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培训是在自然疗法医师严格监控下进行的,桑拿、按摩浴缸、放松疗法、森林长途步行,整个训练过程中,他们所提供的全部食物仅限廉价的矿泉水、汤药和经过过滤的汤汁。体重减少了几公斤(但很快就会反弹回来),身体和精神更是被净化了一下,直到下一次重新开始。
这里为节食爱好者提供一个信息:法国有一个“法国节食联盟”,网址是www.Ffjr.com。


有趣的是,在过去的50年间,罗马教会不断放宽节食者的腰带,拒绝承认虽早已颁布、但在整整2000年当中始终呈混乱状态的食物守则规定。我年轻的时候就知道有斋戒法,那是46天大斋期和每个星期五所必须遵守的。斋戒法规定不能吃肉,但鱼(《星期五,鳕鱼》)和其他生长在水里的冷血动物,如鲸鱼、抹香鲸等则例外。1966年对该教规进行了第一次修订,除普通星期五外,只规定了两天正式的斋戒,即行圣灰礼仪的星期三和圣星期五。该教规修订一年后,在主教和红衣主教大会上,普通星期五斋戒的规定又被取缔了,这大大激怒了鱼贩子。
人们怎能不去惋惜那个美好的时代! 为了向查理九世的妻子、奥地利的伊丽莎白特表示敬意,1571年3月30日星期五在巴黎主教辖区举办了一次合乎教堂禁忌规定的简餐宴会。所用食材如下:4条新鲜大鲑鱼、10条大菱鮃、18条菱鮃 、17条通贝斯鱼、18条鲻鱼、3筐胡瓜鱼、2筐带壳牡蛎、200根鳕鱼肉肠、50斤 鲸肉、1筐去壳牡蛎、12只龙虾、50只黄道蟹、9条西鲱、18条1法尺 半长的鳟鱼、9条双鳍或三鳍白斑狗鱼、18条七鳃鳗、300条肥七鳃幼鳗、200只大鳌虾、200条熏咸鲱、24片咸鲑鱼、1筐牡蛎、1000只青蛙。
本来还应该有野鸭肉、鸻鸟肉,甚至还有海狸肉,但不知道是谁耍了什么小把戏,到了盘子里的又都是鱼了。


M
向内侍长 致敬(Maître d’hôtel [Éloge du])

曾经的“内侍长”,高高在上;如今的“领班”,左右逢迎。身份转变,云泥之别。时移事异,令人叹息。
曾几何时,厨师还只是个微末的小角色,而“内侍长”才是国王身边的“红人”,其身份绝非一个小小侍者可比,他们跻身贵族行列,掌控着皇家御膳和节庆宴席,在宫廷礼仪体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1962年,由皮埃尔·德伦所著的《新任完美的内侍长》付梓,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介绍内侍长这种职业的专著。然而,中世纪以降,他们中并不乏青史留名之辈。比如吉恩·德奥兰,他曾担任查理七世的内侍长,同时还是圣女贞德的忠实战友。不仅如此,据说,他和贞德还发展过一段不为人知的“亲密”关系;又比如纳瓦拉国王和王后的内侍长雅克·比奈、吉斯公爵的内侍长理查·勒布,以及曾效力于凯瑟琳·德·美第奇的让·巴普蒂斯特·德·龚德等。此外,路易十三的侍卫长安尼·博埃塞本就拥有维勒迪约贵族虚衔 ,并兼任着宫廷乐师和政务顾问等“要职”。皮埃尔·德·拉波特原本只是王后的近卫,后被擢升为路易十四的内侍长,其继任者路易·贝莎梅尔乃是著名的南代尔侯爵。
说到这儿,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弗朗索瓦·瓦岱勒。此人原名弗里茨·卡尔·瓦岱勒,出生于比利时,祖籍瑞士。曾于路易十四宫廷中任财务大臣,并负责皇家宴会的组织与筹办。1967年4月24日,瓦岱勒提剑自尽,以身殉宴,由此成就了不朽的声名 。300年过去了,英名犹在、为世人所铭记的,不是火炉旁那道忙碌的背影,而是孔岱亲王身边那位内侍长。
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前,内侍长是唯一一个可以在宴会开席前致词的人,他们手持金百合 权杖,报出一道道菜名,并最终吟唱道:“请诸位亲贵享受国王陛下的恩赐吧!”
路易十六的内侍长名叫菲利普·莫昌特,这或许是一段命定的缘分。这位先生出生于瓦雷纳,那里既是莫昌特的来处,也是路易十六的归宿 。拿破仑一世的内侍长由屈西侯爵担任,此人是个真正的美食家,他不仅负责宫廷膳食的安排,还绞尽脑汁地规范拿破仑的餐桌礼仪,使其更加体面优雅。而路易十八的内侍长则是卡尔斯公爵。
王权颠覆后,内侍长身价一落千丈,他们或侍奉贵族家庭,或转投大资本家,而那些本就出生卑微的,就只能流落民间,成为某些奢侈餐厅的“领班”。总之各凭本事,其中也有人混得风生水起,而整个行业亦得以存继,并逐渐重新定位。例如恺撒·丽兹在创建旺多姆酒店前,就曾于斯普兰迪酒店任领班;科尔努彻凭借优秀的公关能力,成功加盟马克西姆餐厅;此外,还有些人成功转行,在其他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比如雨果和艾伯特,他们并未辱莫“凡尔赛”的英名。
如今,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高贵职业走向边缘化,仅仅幸存于极个别的特级餐厅,所谓的“领班”亦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随着服务的标准化,端上餐桌的都是成品。就连领班也不需要在食客面前展现刀工,表演点火了。曾几何时,“太阳王”的内侍们,披着华美的孔雀羽毛,脸上挂着趾高气扬的表情,将餐桌服务变成一场淋漓尽致的表演。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今下人面桃花,怎能不生缅怀之情!
上个世纪60年代,卡尔东餐厅曾外聘了一位名叫马里奥的手技演员,并将山鹬的烹饪过程做成一场绚烂的餐桌焰火表演,这种招徕手段为卡尔东带来了大量顾客。其场面之华丽,我至今记忆犹新。当然,这个策略虽好,但一着不慎,就会弄巧成拙。我就遇到过搞砸的情况,酒精散发着刺鼻的焦味,耳边充斥着如垂死一般的呻吟,而盘中那块无辜的牛肉,不得不和我一起忍受着蹩脚的杂耍。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烹饪早就脱去了“绚丽”的青涩,而长出了“平淡”的胡须。我们也无需再为旧时的内侍长哀叹了。
还是说回如今的“领班”吧。所谓术业有专攻,再伟大的厨师都不能取代他们的职能,因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活计。从客人进门开始,领班们就得赶紧迎上去,亲切有礼地招呼着,虽不至于卑躬屈膝,但谦和有礼是必须的。通过谨慎的打量与试探,判断出客人的脾性与品位,然后耐心地为其介绍菜品,但又不能喋喋不休地招致厌烦,须得有理有节,并作出聪明的建议。在客人用餐期间,领班要对客人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又不能靠得太近,破坏用餐自由、安静的气氛。那些喜欢听奉承话的大厨们可做不了这个。
脱下燕尾服的领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堂经理“,他们承担着协调顾客、厨房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的职责,其沟通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得是会察言观色的心理学家,了解烹饪的美食家,餐厅秩序的守护者,认真而不死板,温和而不孟浪。对于这个现学现做的行业,此要求不可谓不高。因此,那些忙碌于居·萨瓦、塔耶旺、劳伦、拉塞尔、勒杜扬、乔·卢布松工作坊、银塔、卡特兰或是大维富等餐厅中的“ 领班”或“大堂经理”们,是值得我们赞扬与致敬的。
如果把餐馆比作天堂,那么正是这些领班们为我们打开了大门,并给了我们再次光临的额外理由。
好的,这里是一份关于《美食私人词典》的图书简介,重点突出其内容特点,不包含任何您未提供的具体内容细节。 --- 《美食私人词典》:一场关于味觉、记忆与文化的私享之旅 这不是一本寻常的食谱集,也不是简单的烹饪指南。 《美食私人词典》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生活、渴望深入理解“吃”的意义的读者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将美食的广阔世界浓缩成一个个精心挑选的“词条”,构建了一座属于作者的、充满个人印记的味觉殿堂。 打开这本书,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精心策划的感官博物馆。 深入风味的肌理:从食材到哲思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美食概念的多维度解构。它并非按照字母顺序罗列厨房术语,而是像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带着你逐一剖析那些构成我们饮食体验的基石。 在“酱汁”这个词条下,你或许会读到: 对传统高汤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的精微观察,以及不同地域对“浓缩”二字的理解差异。这里探讨的不仅仅是材料的混合,更是化学反应、历史演变与厨师心性的交融。它会引导读者思考,一滴好的鱼子酱如何在口腔中爆裂出海洋的全部气息,以及为何有些味道(比如发酵的酸、烟熏的涩)能如此有力地抓住我们的记忆不放。 在“地方”或“土壤”的条目中, 作者将笔触伸向食物的原产地。这不是地理学的罗列,而是对风土人情的深情致敬。读者将跟随文字的引导,探访那些养育了特定物产的土地——山地的岩石如何赋予葡萄藤独特的矿物质感,海风如何雕刻出海鲜的鲜甜。食物在这里被视为一种文化基因,是地域历史的活化石。 记忆的锚点:食物与情感的联结 《美食私人词典》的“私人”二字,是其灵魂所在。每一篇词条的背后,都深深地烙印着作者的个人经历、偶然的邂逅以及不可磨灭的味觉记忆。 例如,当我们翻阅到关于“早晨”或“告别”的词条时,读者可能会看到作者如何将一种朴素的食物——也许是某种烘焙食品或一道简单的汤——与特定的生活场景(第一次离家、重逢的喜悦)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些文字如同精心保存的微缩胶片,展示了食物如何充当情感的锚点,将抽象的思绪具象化为可被品尝的味道。 作者毫不吝啬地分享了那些“决定性时刻”:也许是某次旅途中偶然遇到的一位老匠人,或是某道失传菜肴的重新发现。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词条的内容,更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代入感。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美食词典”。 烹饪的艺术与哲学的思辨 本书绝非止步于描述,它深入探讨了烹饪行为本身的意义。 关于“时间”的词条: 这将是关于耐心与等待的探讨。慢炖的艺术,陈年的奥秘,以及等待完美熟度的煎熬与回报。它将烹饪过程从机械的步骤提升到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 关于“火候”的词条: 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对掌控自然力量的理解。火光、烟雾、焦糖化的美妙瞬间——这是一种与元素对话的方式,是对食材潜能的激发。它揭示了技术背后的直觉和经验的价值。 《美食私人词典》以其充沛的文化储备、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以及真诚的个人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去开启对饮食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它鼓励读者放慢脚步,不仅要“吃”,更要“感知”和“思考”我们盘中的一切。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指南,引导你构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味觉地图。 这是一本属于所有渴望超越“饱足”的食客的必读书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将寻常事物赋予独特视角的作品情有独钟。这本书的标题,无疑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一个“私人词典”,意味着它不是那种冰冷、客观的百科全书,而是饱含着作者个人情感、经历和见解的集合。我设想,在这本书里,每一个词条,也许不仅仅是关于一种食材、一道菜肴的介绍,更可能是一段回忆的片段,一次意外的发现,甚至是一段与人相关的动人故事。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挑选出那些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词条”,并用他独特的方式去解读它们。这种“私人化”的视角,让我感到一种亲近感,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听他娓娓道来关于美食的种种。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关于食物的趣闻轶事,或是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些我习以为常的食物。它或许能让我对日常餐桌上的食物,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意和喜爱。

评分

我本身是一个对一切带有“私人”标签的事物都充满好奇的人,因为我觉得那里面往往藏着最真实、最动人的情感。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美食私人词典》时,它立刻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本书名预示着,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程式化的美食指南,而更像是一场由作者引领的、深入人心的美食之旅。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美食有着深厚感情,并且善于将情感融入文字的人。他可能会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甚至有些诗意的方式,来描绘那些他珍视的食物。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够读到一些关于食物的、不寻常的故事,那些可能只有亲身经历过,或者用心去感受过的人,才能体会到的细节。它也许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出米其林三星的菜肴的书,但它一定是一本能让你在阅读中,感受到食物所带来的温暖、快乐和感动。它可能是一种精神食粮,能滋养我那颗渴望生活美好细节的心。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致的装帧所吸引。书名“美食私人词典”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空间,仿佛一个秘密花园,等待着我去探索。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面而来,那是属于书籍独有的、令人心安的气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词典”里,会藏着怎样一份属于作者的、关于美食的独家记忆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内心深处对美食的理解、热爱,甚至可能是一段段与食物相关的美好故事。我期待着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故事和温度的美食世界,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文字和想象构建出的饕餮盛宴中。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在喧嚣的都市里,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慢下来、用心去感受生活美好的契机。它可能不像那些教你如何烹饪的食谱那样实用,但它的价值在于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滋养,这正是许多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所渴望的。

评分

对于一本名为《美食私人词典》的书,我最先联想到的,不是那些复杂精深的烹饪技巧,也不是琳琅满目的菜肴名称,而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记忆”。“私人”,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温度和故事性。我想象着,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一定投入了深厚的情感,将自己与美食之间那些微妙的、不可替代的联系,一一记录下来。也许书中会描绘童年时期某个特别的节日,餐桌上的一道充满回忆的菜肴;也许会讲述一次旅途中,一次不期而遇的美食体验,如何深深地烙印在心中;又或者,仅仅是一次与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共享美食的温暖瞬间。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我能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的关于美食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关于那些与美食紧密相连的人生片段。

评分

我一直觉得,对于“美食”的理解,远不止于味蕾的享受,更在于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历史以及人情世故。当我在书店看到《美食私人词典》这本书名时,立刻被它所吸引。一个“词典”,似乎暗示着一种系统的梳理和讲解,而“私人”,则赋予了它一种独特性和情感深度。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美食世界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词典”体系的?他挑选的“词条”会是哪些?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菜肴,还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他会如何解读这些“词条”?是侧重于其历史渊源,还是烹饪方法,抑或是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我更期待的是,在这些“词条”的解读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个人的情感投入,看到他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甚至是他的人生哲学。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是一次关于美食的深度探索,也是一次关于作者心灵的奇妙旅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