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圖說中國77萬年飲食文化史(再版)
定價:150.00元
作者:關偉雄
齣版社:金城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2517950
字數:60000
頁碼:36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22kg
編輯推薦
作為一本圖文並茂的書,其中的1500多幅圖片和簡潔的文字說明深入淺齣地再現瞭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簡明過程。以炊具的更新和演進為分期依據,可謂視角獨特,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整體看來,本書平易曉暢、簡潔而生動,史料之外又徵引瞭不少感性材料,不失為一本有趣好讀的曆史讀本,這也是我們編輯齣版本書的初衷。
讀《圖說中國77萬年飲食文化史》,人們不但能夠盡情地領略1萬年的華夏文明,還可
以見證中華民族77萬年的烹飪曆程,探索1800萬年的自然釀飲之源,追尋4500萬年的人類足跡……
內容提要
這部書對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進行瞭一次全麵展示,書中以炊具的更新和演進為分期依據,把中國飲食文化的曆史進程分為:烹前時期、無炊具烹時期、石烹時期、陶烹時期、銅烹時期、鐵烹時期、電氣烹時期及分子烹時期,係統且生動地展現瞭中國飲食文化之魅力,讓讀者朋友更加清晰和深入地瞭解中國燦爛的飲食文化。
目錄
齣版者言
主編關偉雄考察全國各地博物館
烹前時期:約公元前4500萬年~前77萬年
無炊具烹時期:約公元前77萬年~前3萬年
石烹時期:約公元前3萬年~前1萬年
陶烹時期:公元前1萬年~2600年
銅烹時期:公元前2600年~前476年
馬傢窯文化(公元前2600年~前2300年)
陶寺文化:(公元前23∞年~前1900年)
銅烹時期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I600年)
銅烹時期:商朝(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銅烹時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銅烹時期:東周春鞦時代(公元前770年~476年)
鐵烹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鐵烹早期東周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鐵烹早期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鐵烹早期:南越國(公元前204年~前1I1年)
鐵烹早期:西漢(公元前206年~25年)
鐵烹早期:東漢(公元25年~220年)
鐵烹早期:三國(公元220年~280年)
鐵烹早期西晉(公元265年~316年)
鐵烹早期:五鬍十六國(公元504年~459年)
鐵烹早期:東晉(公元317年~420年)
鐵烹早期:南北朝(公元420年~581年)
鐵烹中期:隋朝(公元581年~6184)
鐵烹中期: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鐵烹中期: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79年)
鐵烹中期遼(公元916年~1I25年)
鐵烹中期: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鐵烹中期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鐵烹中期西夏(公元1056年~I227年)
鐵烹中期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
鐵烹近期元朝(公元1271年~1568年)
鐵烹近期明朝(公元I368年~1644年)
鐵烹近期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電氣烹時期:公元1911年200cs
電氣烹時期:民國(公元I911年~I949年)
電氣烹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49年~)
電氣烹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公元1978年~)
分子烹時期:公元2006年~
後記
本書編委會
一專訪:“人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
作者介紹
關偉雄先生長期從事餐飲經營管理和飲食文化研究,是專傢,他身兼數職:擔任全球華人華商聯閤總會副主席、世界中餐聯閤會會長、國際餐飲協會執行主席、中國粵菜專傢俱樂部主席、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副主席等職。20多年來,他遍訪博物館、古跡遺址、圖書館,收集和整理資料,終於完成本書。
文摘
序言
對於一本曆史類讀物,我最看重的是其內容的嚴謹性和觀賞性。《圖說中國77萬年飲食文化史(再版)》的標題就暗示瞭其宏大的敘事尺度和豐富的視覺元素。我猜測,書中關於77萬年前人類的飲食,不會僅僅停留在“吃什麼”的層麵,而是會深入探討當時人們的生存環境、食物來源、采集和狩獵的技巧,甚至可能涉及早期人類的社會結構和遷徙規律與飲食之間的關聯。這種宏觀視角,能夠讓我更好地理解飲食文化是如何與人類文明的演進緊密相連的。而“圖說”二字,則寄予瞭我對書中插圖的極高期望。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食物照片,而是那些精心繪製的、能夠還原曆史場景的繪畫,比如,古人圍著篝火烹飪的畫麵,不同時代餐具的演變,古代宴飲的盛大場麵,甚至是不同地區特色食材的原貌。如果書中能對一些重要的曆史食材,如榖物、肉類、蔬菜、香料等,進行詳細的介紹,包括它們的起源、種植、加工和在不同時期的食用方式,那就更好瞭。我相信,一本好的圖說曆史,能夠讓枯燥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獲得知識,增長見識。
評分這本《圖說中國77萬年飲食文化史(再版)》的封麵設計確實吸引人,古樸又不失現代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封麵上那些精美的插圖,雖然隻是窺斑見豹,卻勾起瞭我對書中內容的無限遐想。我想象著,在翻開書頁的那一刻,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置身於77萬年前的遠古時代,親眼目睹祖先們是如何從茹毛飲血的生存狀態,一步步摸索、改進,最終演化齣豐富多彩的飲食方式。書中關於早期人類如何利用火、如何采集、如何狩獵的細節描述,一定充滿瞭知識性和趣味性。我尤其期待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飲食習慣的解讀,比如,江南水鄉的精緻小吃,西北大漠的豪邁牛羊肉,西南山地的特色菌菇,這些地方特色在曆史的長河中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書中的圖片一定會非常生動,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那些文字難以完全傳達的感官體驗,比如,那些早已消失在曆史塵埃中的古老食材,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皇傢禦膳,那些百姓傢中代代相傳的傢常菜肴,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必將是一次令人難忘的視覺與知識的雙重盛宴。
評分作為一個對曆史和美食都充滿好奇的人,這本書的名字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圖說中國77萬年飲食文化史(再版)》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試圖以一種全麵而又不失生動的方式,展現中國飲食文化的完整脈絡。我猜測,書中可能不僅僅羅列瞭各個時代的代錶性食物,而是會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解讀。比如,在社會變革時期,飲食結構是如何變化的?技術的進步,如農業、製鹽、製糖、發酵等工藝的齣現,又給飲食帶來瞭怎樣的革命?書中是否會探討飲食與哲學、宗教、醫藥、藝術等領域的交融,例如,古代醫傢如何看待食物的“性味”?士大夫階層又如何通過飲食來體現其高雅品味?我對書中關於“圖說”部分的期待尤其高,希望能夠看到大量精心挑選的、具有代錶性的圖片,包括齣土的古代食器、壁畫中的宴飲場景、古代繪畫中的蔬果魚肉,甚至是一些失傳的菜肴的復原圖。這些視覺元素,必將極大地增強本書的可讀性和感染力,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畫麵,讓我們能夠“看”懂中國飲食文化的演變。
評分對於《圖說中國77萬年飲食文化史(再版)》,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一場穿越古今的味覺與視覺的盛宴。這本書的體量和內容深度,讓我覺得它並非一本簡單的“美食指南”,而是試圖從更深層次去挖掘飲食文化背後蘊含的曆史信息。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中國不同朝代的飲食製度和社會階層對飲食的影響,比如,貴族和平民的飲食差異,宮廷宴飲的規製,以及市井小民的日常餐桌。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中國飲食如何走嚮世界,以及世界飲食如何影響中國飲食的討論非常感興趣。書中是否會涉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在飲食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是否會介紹外來食材和烹飪方法的引入,以及它們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産生的有趣故事?“圖說”二字,讓我對書中豐富的插畫和圖錶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們能夠生動地展示不同時代的食材、烹飪器具、宴飲場景,甚至是食物的製作過程。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關於中國傳統節日、婚喪嫁娶等重要社會事件中與飲食相關的習俗介紹,那將更加完美,能夠讓我更全麵地理解飲食文化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評分拿到這本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圖說”二字絕非虛設。翻開目錄,就能感受到編著者在內容組織上的用心良苦。從史前時代的原始烹飪,到夏商周的禮樂與飲食,再到秦漢的統一與融閤,魏晉南北朝的多元碰撞,以及隋唐的盛世氣象,宋元的精細與創新,明清的普及與演變,直至近代至今的西學東漸與現代發展,每一個時期都仿佛是一個獨立的故事篇章,等待讀者去探索。我特彆好奇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曆史時期的飲食變遷是如何論述的。例如,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是如何將中原的農耕文明與西域的遊牧文化在飲食上進行交融的?唐代長安城的繁華,又帶來瞭怎樣的異域食材和烹飪技藝?書中是否會引用大量的曆史文獻、考古發現,甚至是一些古籍中的食譜,並輔以精美的復原插圖?我期待著,能夠通過這些圖文,清晰地看到中國飲食文化是如何在曆史浪潮中不斷吸收、創新、發展,形成其獨特而又博大的體係。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更是關於中華民族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哲學思想的生動寫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