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再版) 9787802517950

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再版) 97878025179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关伟雄 著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中国饮食史
  • 历史
  • 文化
  • 美食
  • 烹饪
  • 图说
  • 饮食
  • 历史文化
  • 77万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美阳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802517950
商品编码:190766282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再版)

定价:150.00元

作者:关伟雄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802517950

字数:60000

页码:3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作为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其中的1500多幅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说明深入浅出地再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简明过程。以炊具的更新和演进为分期依据,可谓视角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整体看来,本书平易晓畅、简洁而生动,史料之外又征引了不少感性材料,不失为一本有趣好读的历史读本,这也是我们编辑出版本书的初衷。
  读《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人们不但能够尽情地领略1万年的华夏文明,还可
  以见证中华民族77万年的烹饪历程,探索1800万年的自然酿饮之源,追寻4500万年的人类足迹……

内容提要


  这部书对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展示,书中以炊具的更新和演进为分期依据,把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进程分为:烹前时期、无炊具烹时期、石烹时期、陶烹时期、铜烹时期、铁烹时期、电气烹时期及分子烹时期,系统且生动地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之魅力,让读者朋友更加清晰和深入地了解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

目录


出版者言
 主编关伟雄考察全国各地博物馆
烹前时期:约公元前4500万年~前77万年
无炊具烹时期:约公元前77万年~前3万年
石烹时期:约公元前3万年~前1万年
陶烹时期:公元前1万年~2600年
铜烹时期:公元前2600年~前476年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2600年~前2300年)
 陶寺文化:(公元前23∞年~前1900年)
 铜烹时期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I600年)
 铜烹时期:商朝(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铜烹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铜烹时期:东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476年)
铁烹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铁烹早期东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铁烹早期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铁烹早期: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前1I1年)
 铁烹早期:西汉(公元前206年~25年)
 铁烹早期:东汉(公元25年~220年)
 铁烹早期:三国(公元220年~280年)
 铁烹早期西晋(公元265年~316年)
 铁烹早期:五胡十六国(公元504年~459年)
 铁烹早期:东晋(公元317年~420年)
 铁烹早期:南北朝(公元420年~581年)
 铁烹中期:隋朝(公元581年~6184)
 铁烹中期: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铁烹中期: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
 铁烹中期辽(公元916年~1I25年)
 铁烹中期: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铁烹中期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铁烹中期西夏(公元1056年~I227年)
 铁烹中期金朝(公元1115年~1234年)
 铁烹近期元朝(公元1271年~1568年)
 铁烹近期明朝(公元I368年~1644年)
 铁烹近期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电气烹时期:公元1911年200cs
 电气烹时期:民国(公元I911年~I949年)
 电气烹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电气烹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公元1978年~)
分子烹时期:公元2006年~
后记
本书编委会
一专访:“人活着,就要做有意义的事”

作者介绍


  关伟雄先生长期从事餐饮经营管理和饮食文化研究,是专家,他身兼数职:担任全球华人华商联合总会副主席、世界中餐联合会会长、国际餐饮协会执行主席、中国粤菜专家俱乐部主席、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副主席等职。20多年来,他遍访博物馆、古迹遗址、图书馆,收集和整理资料,终于完成本书。

文摘


序言



岁月流金:中华文脉中的生活哲学与饮食传承 一卷历史的画轴,描摹出中华文明从远古洪荒走向现代文明的漫长征程。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时段的食材演变或餐桌礼仪的细枝末节,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岁月沉淀中,如何将“吃”这件事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一种指导生活的哲学,以及一种维系社会结构的强大力量。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与“食”的起源 在广袤的东亚大陆上,人类的活动留下了最早的印记。本章追溯了远古先民在自然界中蹒跚学步的历程。我们不探讨某一具体的考古发现,而是聚焦于环境变迁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生存策略。从采集到狩猎,从野果的辨识到火的驯化,这些早期的生存抉择,奠定了中华民族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重点在于分析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如何迫使人们发展出初步的协作和知识传承体系,这些体系的最初载体,便是关于食物获取与处理的经验。在这里,食物不仅仅是能量的来源,更是集体记忆和早期社会组织雏形的萌芽。我们会探讨早期社群如何通过分享有限的资源,确立起初步的社会秩序。 第二章:农耕革命与定居社会的奠基 农业的兴起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转折点之一。本书将着眼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大农业核心区的差异化发展,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催生了早期文明的多元面貌。我们关注的不是具体的作物品种改良史,而是定居生活对人类时间观、空间观以及社群结构产生的根本性影响。当人们开始依赖土地的产出时,“天人合一”的思想便开始在日常劳作中扎根。生产力的提升,使得食物盈余成为可能,进而催生了手工业的分化和社会阶层的出现。这一阶段,食物的储存、分配和祭祀用途,开始具备了超越生理需求的政治和宗教意义。 第三章:青铜时代的礼仪与权力 随着国家形态的出现,仪式感和等级制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自然成为权力的重要载体。本章探讨的是,在早期王朝的宫廷与宗庙中,食物如何被纳入严密的礼仪规范之中。我们分析的重点在于“器皿”与“仪式”的结合,而非食物本身的烹饪技艺。青铜礼器的使用,昭示着社会等级的不可逾越;特定的宴饮场合,成为政治联盟的巩固仪式。通过分析文献中对“飨”、“醴”的描述,可以窥见统治者如何利用对稀有、精美食物的垄断权,来维系其统治的合法性与神圣性。 第四章:诸子百家的思辨与“食”的哲学意蕴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大爆发,也为“饮食”注入了深刻的哲学内涵。本书考察了不同学派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将其投射到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如何体现在饮食的节制与和谐上?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如何在简朴的日常饮食中得到体现?兵家对效率和资源调配的关注,又如何影响了后勤体系的建立?我们探讨的是,思想家们如何将“食”的实践,作为检验其政治理想和社会伦理的试金石,而非仅仅是日常所需。 第五章:大一统帝国下的文化交融与疆域拓展 汉唐盛世,不仅是版图的扩张,更是文化要素的深度融合。本章侧重于帝国体系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物资流动与生活方式的渗透。重点不在于列举某个朝代引入了哪些新的食材,而是分析长距离的交通网络(如丝绸之路)如何重塑了地域间的饮食习惯,以及帝国中央如何通过漕运和赋税体系,管理和调控全国范围内的粮食供给,从而维持政权的稳定。帝国的扩张,意味着不同文化在餐桌上的碰撞与再造,形成了一种更加宏大且复杂的“中华饮食观”。 第六章:宋代的市民生活与商业化浪潮 宋代,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商业经济的繁荣将“吃”从贵族的专属仪式,拉向了更广大的市民阶层。本章不着墨于宫廷菜的精致,而是聚焦于宋词、笔记中描绘的市井烟火气。城市的兴起带来了餐饮业的专业化和分工细化。食物的流通不再完全依赖官方调配,而是被市场机制驱动。这种商业化,使得普通民众的口腹之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也催生了更加注重“口味”和“体验”的审美取向,为后世烹饪艺术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第七章:明清的集约化与地域特色的定型 明清时期,人口剧增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地域性饮食文化的特点日益鲜明和固化。本章分析的是,在相对成熟的社会生产力背景下,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催生出稳定且独特的烹饪流派。我们考察的焦点在于,在物资交流相对便利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强调地域特色,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认同。这种地方性认同,通过独特的风味、技艺和节令食品,成为维系地方社群情感的重要纽带。 第八章:近代转型的阵痛与世界视野的拓展 进入近现代,外部冲击和内部变革对传统饮食结构带来了巨大挑战。本章探讨的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国民对传统食物的看法如何发生动摇,以及西方饮食文化(如面食、肉类消费习惯的改变)是如何在社会思潮中引发争议与融合的。重点在于分析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中华饮食文化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如何在保留核心精神的同时,吸收外来元素,为面向未来的发展探寻出路。这不仅是食材的更迭,更是生存智慧的重新校准。 结语:承载万千气象的餐桌 本书最终强调,中华饮食文化史,本质上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生活史、哲学史和社会组织史。它所承载的,是几千年间人们对秩序、和谐、团聚和审美的永恒追求。每一个碗碟的摆放,每一道菜肴的烹制,都内含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人伦关系的珍视,以及对生命延续的深刻理解。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安顿生命”的百科全书,其广度和深度,远超口腹之欲本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再版)》的封面设计确实吸引人,古朴又不失现代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封面上那些精美的插图,虽然只是窥斑见豹,却勾起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无限遐想。我想象着,在翻开书页的那一刻,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77万年前的远古时代,亲眼目睹祖先们是如何从茹毛饮血的生存状态,一步步摸索、改进,最终演化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方式。书中关于早期人类如何利用火、如何采集、如何狩猎的细节描述,一定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饮食习惯的解读,比如,江南水乡的精致小吃,西北大漠的豪迈牛羊肉,西南山地的特色菌菇,这些地方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书中的图片一定会非常生动,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文字难以完全传达的感官体验,比如,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古老食材,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皇家御膳,那些百姓家中代代相传的家常菜肴,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必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和美食都充满好奇的人,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再版)》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试图以一种全面而又不失生动的方式,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完整脉络。我猜测,书中可能不仅仅罗列了各个时代的代表性食物,而是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在社会变革时期,饮食结构是如何变化的?技术的进步,如农业、制盐、制糖、发酵等工艺的出现,又给饮食带来了怎样的革命?书中是否会探讨饮食与哲学、宗教、医药、艺术等领域的交融,例如,古代医家如何看待食物的“性味”?士大夫阶层又如何通过饮食来体现其高雅品味?我对书中关于“图说”部分的期待尤其高,希望能够看到大量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包括出土的古代食器、壁画中的宴饮场景、古代绘画中的蔬果鱼肉,甚至是一些失传的菜肴的复原图。这些视觉元素,必将极大地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画面,让我们能够“看”懂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评分

对于《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再版)》,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一场穿越古今的味觉与视觉的盛宴。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深度,让我觉得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美食指南”,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去挖掘饮食文化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中国不同朝代的饮食制度和社会阶层对饮食的影响,比如,贵族和平民的饮食差异,宫廷宴饮的规制,以及市井小民的日常餐桌。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中国饮食如何走向世界,以及世界饮食如何影响中国饮食的讨论非常感兴趣。书中是否会涉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饮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是否会介绍外来食材和烹饪方法的引入,以及它们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产生的有趣故事?“图说”二字,让我对书中丰富的插画和图表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们能够生动地展示不同时代的食材、烹饪器具、宴饮场景,甚至是食物的制作过程。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重要社会事件中与饮食相关的习俗介绍,那将更加完美,能够让我更全面地理解饮食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

对于一本历史类读物,我最看重的是其内容的严谨性和观赏性。《图说中国77万年饮食文化史(再版)》的标题就暗示了其宏大的叙事尺度和丰富的视觉元素。我猜测,书中关于77万年前人类的饮食,不会仅仅停留在“吃什么”的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食物来源、采集和狩猎的技巧,甚至可能涉及早期人类的社会结构和迁徙规律与饮食之间的关联。这种宏观视角,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饮食文化是如何与人类文明的演进紧密相连的。而“图说”二字,则寄予了我对书中插图的极高期望。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照片,而是那些精心绘制的、能够还原历史场景的绘画,比如,古人围着篝火烹饪的画面,不同时代餐具的演变,古代宴饮的盛大场面,甚至是不同地区特色食材的原貌。如果书中能对一些重要的历史食材,如谷物、肉类、蔬菜、香料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它们的起源、种植、加工和在不同时期的食用方式,那就更好了。我相信,一本好的图说历史,能够让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图说”二字绝非虚设。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著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良苦。从史前时代的原始烹饪,到夏商周的礼乐与饮食,再到秦汉的统一与融合,魏晋南北朝的多元碰撞,以及隋唐的盛世气象,宋元的精细与创新,明清的普及与演变,直至近代至今的西学东渐与现代发展,每一个时期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篇章,等待读者去探索。我特别好奇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时期的饮食变迁是如何论述的。例如,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如何将中原的农耕文明与西域的游牧文化在饮食上进行交融的?唐代长安城的繁华,又带来了怎样的异域食材和烹饪技艺?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甚至是一些古籍中的食谱,并辅以精美的复原插图?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些图文,清晰地看到中国饮食文化是如何在历史浪潮中不断吸收、创新、发展,形成其独特而又博大的体系。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是关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哲学思想的生动写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