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散步(舌尖上的馬來)

味覺散步(舌尖上的馬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來西亞] 林金城 編
圖書標籤:
  • 馬來西亞美食
  • 東南亞美食
  • 味覺旅行
  • 美食文化
  • 烹飪
  • 美食遊記
  • 異國風情
  • 舌尖上的美食
  • 美食故事
  • 旅行美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哈爾濱齣版社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
ISBN:9787560998695
商品編碼:26234454967
齣版時間:2015-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味覺散步(舌尖上的馬來)
  • 作者:(馬來西亞)林金城
  • 定價:38
  • 齣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 ISBN號:9787560998695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5-03-01
  • 印刷時間:2015-03-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
  • 頁數:205
  • 字數:0.31韆字

編輯**語

相約在酒店的大廳,朋友遞來一張筆跡端正的小 抄,上麵寫的正是我在電郵中特地 交代請老人傢記下的想要重訪的地點。朋友拍拍我的 肩膀:“反正我是看不懂中文啦! 相隔半個世紀的前塵往事,隻要你能找到一處,我就 代我父親請你喝一瓶啤酒,如何?” 老人殷切慈祥的目光,促我將小抄好好端詳。
     閱後,不禁愣在當場。
     獅城的朋友趁學校假期,特地驅車北上吉隆坡尋 根旅遊。說父親大病一場後突然想 要“迴來看看”,同時也該讓小朋友知道爺爺*初落 腳南洋的地方。
     朋友知道我不務正業,有事沒事酷愛訪古尋食拍 照,所以硬要我充當嚮導。
     七旬老人自稱睽彆這城市數十載,記憶所及的盡 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景緻。
    10歲那年隻身乘船從廣東南來,投靠在蘇丹街做柴炭 生意的叔公店裏,幫工8年,後 因叔公病逝纔跑到新加坡;一番勤奮,*終在牛車水 落地生根,開瞭一間咖啡店。一 晃半個多世紀過去瞭,“五·一三”之後曾迴來茨廠 街探望朋友,不遇,之後就再也 沒有迴來過。
     當然,我是不忍心讓老人傢當場掃興,坦白告訴 他這些他銘記瞭半個多世紀的眷懷 所在,幾乎已被從吉隆坡版圖上連根拔起瞭。
     如戰前還有條火車鐵軌經過的指天街,現在已變 成絡繹繁遝的敦陳禎祿路;而老人 特彆注明的位於蘇丹街口的火車頭,也早在上個世紀 70年代被拆除,現在那裏聳立著 一棟酒店;拐進蘇丹街,經過柏屏戲院(噢!不對, 現在已改建成酒吧旅館)不久,根 據資料在雜貨行斜對麵的雪蘭莪大廈,其前身原是一 排經營火炭買賣及雜貨藥材批發的 戰前老店,想必就是老人當年投靠叔公之處吧!一旁 的嘉應會館,在1965年重建成4 層樓的現貌,以前曾是一棟廟宇式的傳統建築,而老 人懷念的顯然就是古色古香的舊會 館瞭。再往前幾步,與人鏡慈善白話劇社同排的鴻圖 客棧,曾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馬 來亞指南》裏被歸類為吉隆坡**級客棧呢,而現在 卻隻剩下殘破不堪的建築立麵, 成為露天停車場的入口…… 我正思忖著該如何安排這天的行程,老人卻似乎 已讀齣我的苦處,開朗地說:“跟 牛車水的變化沒什麼兩樣是不是?幾十年噦,有什麼 東西可以不變呢!我早已習慣瞭走 樣的新加坡,隻要帶我到原地走走,就算迴來過。” 我們一路停停走走,循著老人殘東缺西的記憶地 圖,穿越美化過後的茨廠街區,陪 他走一段50年前的路。
     雖然說瞭不打緊,卻從老人臉上讀齣瞭一開始期 盼重遇的興奮,到後來越走越往下 跌墮的心情指數。佛有緣齋菜館已無緣再見,老人依 稀記得櫃颱上撥動算盤的輕脆聲響, 以及擺在牆上那精美的十八羅漢瓷器裝飾;一口氣走 完整條中華巷,就是找不到當年媽 女目賣的牛肉碎粥及關刀涼茶;老人猛迴過神來:“ 怎麼中華戲院失蹤啦?”拐齣諧街去 尋找關帝廟,還好,巷口正對麵的印度廟還在,走幾 步路就可以看見那座修建得很不嶺 南的關帝廟,刻意的紅牆綠瓦,還多此一舉地在門前 加瞭個比例奇怪的牌坊。老人抬頭 望嚮屋脊上那簇新的石灣陶飾,終於認同瞭我的說法 :真是庸俗啊!我們繼續往前走, 在茨廠街與思士街的交叉口,舊時的均益隆雜貨鋪前 喝瞭一碗鼕瓜羅漢果龍眼糖水。老 人靜默地看著人龍:“甜啊……甜到牙都痛。” P3-5

內容提要

《味覺散步(舌尖上的馬來)》:知食份子林金城 ,*深情的飲食誌! 用文字開啓你的味覺記憶,領你一同散步到茨廠 街、檳榔嶼等地,咀嚼人生百味。
     越過蘇丹街走進中華巷,陽光斜斜地把深邃的陋 巷反照齣強烈的明暗對比。巷口左側依舊是壺中天涼 茶檔,攤頭招牌上依舊鑲著穿唐杉的創始人的黑白照 片,幾十年來目光炯炯地注視著進進齣齣的路人。
    

作者簡介

林金城,**創意顧問,“知食份子·人文空間”策劃總監。 2000年起緻力於飲食文化研究,至今已為超過250種食物溯源,包括肉骨茶、福建麵、海南雞飯、炒棵條等,堪稱*瞭解馬來西亞食物的“知食份子”。 擔任電視節目“阿賢人情味”“阿賢貪吃路綫”(大馬)及“美食尋根”(新加坡)節目顧問。 林金城享名文壇,早年曾齣版攝影/散文集《快門速筆》(1998,十方)、詩集《假寐持續著》(1999,大將齣版);近年*齣版瞭飲食散文集《知食份子》(2006,大將齣版)及古跡/文化散文《十口足責》(2007,大將齣版)。齣色的文字描述能力和攝影技巧配以嚴謹的實地走訪探詢,讓他在書寫飲食文章時知性與感性兼具,**讀者穿梭食物與生活的曆史長廊,發掘齣一個又一個食物背後的故事。 從2005年開始,林金城在《星洲日報》《中國報》《南洋商報》等報刊開闢飲食專欄,深獲讀者及各界人士歡迎與認同。**,隻要談及馬來西亞美食,林金城的名字必定會被提起。 2007年,林金城以個人飲食blog“知食份子”榮獲颱灣中國時報主辦的“**華文部落格大奬”之年度*佳生活品味blog首奬,至今該blog已超過300萬點擊。 2009年推齣飲食專書《知食份子尋味地圖》,巡迴全國各地演講,掀起食物尋根風潮。同時,該書也是大眾書局2009年*受大馬讀者喜愛的10本書之一。 2011年,林金城榮獲星洲日報主辦的**十大*受歡迎作傢奬。同年推齣籌備瞭兩年的飲食雜誌書《知食份子1》,帶動瞭深度飲食旅遊的新風潮。2012年推齣《知食份子2》,登上熱門排行榜。

目錄

茨廠街食誌
孤路後巷大樹頭
中華巷豬雜粥
**的昌記茶室
煙纏巷口白果粥
大口仔肉骨茶
江湖狼肉煙
檳榔嶼紀食
格成紅豆冰
春滿園媽姐雞
五叉路南興茶室
風車聚寶樓
奶巷粿條湯
汕頭巷紅豆霜
味覺散步
年味
番婆餅
臭草綠豆湯
峇厘燒
雞仔餅傳奇
廣府炒鴛鴦
Tempe
潮州粥譜——念何謹
番薯解禁
木薯**
Kuih Bahulu
月亮薄撐
無聲書
月老椰漿飯
兩桶雞蛋餅
燙杯咖啡烏
鴛鴦糕
色戒肉骨茶
海南雞飯
通心粉
韓國茶館
廣西豆蔔
穿櫃桶底
後記


穿越時空的印記:一部探尋東南亞曆史變遷與多元文化的史詩 書名:流金歲月下的南海潮汐 內容提要: 《流金歲月下的南海潮汐》並非一部專注於美食探索的著作,而是一部宏大敘事、深入剖析東南亞曆史脈絡、文化融閤與社會變遷的編年史。本書以時間為軸,以地理為骨架,帶領讀者從更廣闊的視野,審視這片被海洋滋養、被多元文明洗禮的熱土。 第一部分:遠古的迴響與帝國的崛起 本書的開篇追溯至數韆年前,聚焦於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peoples)的早期遷徙與定居。我們探討瞭史前人類如何駕馭季風與洋流,在馬來群島乃至更廣闊的南海區域播下文明的種子。這裏的敘述側重於考古發現、語言學證據以及口頭傳說中的蛛絲馬跡,力求還原早期社會結構、海洋貿易的萌芽狀態。 隨後,筆鋒轉嚮瞭早期王國的興衰。重點描繪瞭“海上絲綢之路”上那些輝煌的朝代,如室利佛逝(Srivijaya)和滿者伯夷(Majapahit)。這些帝國不僅是貿易的樞紐,更是文化與宗教傳播的核心。本書細緻分析瞭印度教與佛教如何深刻影響瞭當地的政治哲學、藝術風格和法律體係。我們不再簡單地羅列統治者的功績,而是深入探究權力如何在本土信仰與外來思想的碰撞中得以鞏固與演變。例如,書中詳細論述瞭巴厘島的“三相神”信仰如何與傳統泛靈信仰巧妙融閤,形成獨樹一幟的文化景觀。 第二部分:香料與信仰的交匯:伊斯蘭教的傳入與本土化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敘事核心轉移到香料貿易的鼎盛時期,以及伊斯蘭教自十三世紀起,如何通過商船,逐步滲透並最終成為區域主導信仰的過程。不同於將伊斯蘭教的傳入視為單一的徵服或皈依事件,本書強調瞭其漸進性、地方適應性以及與現有社會結構的復雜互動。 我們考察瞭馬六甲蘇丹國(Sultanate of Malacca)的崛起,分析瞭其作為貿易中轉站的戰略意義,以及蘇丹製度如何建立在吸收瞭前代南洋王國政治遺産的基礎上。書中特彆設立章節,比較瞭不同區域伊斯蘭教義的傳播路徑——例如,在蘇門答臘的內陸地區與在沿海貿易港口,其接受程度和錶達方式上的差異。這裏避免瞭將“伊斯蘭化”簡單等同於“阿拉伯化”的誤區,轉而聚焦於“本土伊斯蘭”(Islam Nusantara)的形成,即伊斯蘭文化如何與爪哇的儒雅(Kejawen)或米南加保的母係社會結構並存、甚至相互塑造。 第三部分:殖民陰影下的版圖重塑 殖民時代的到來,是理解當代東南亞局勢的關鍵。本書以歐洲列強的到來為轉摺點,詳細梳理瞭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如何在不同島嶼和半島上建立和鞏固其統治。 重點分析瞭殖民政策對當地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性破壞與重塑。例如,荷蘭人在爪哇推行的“強製種植製度”(Cultuurstelsel),如何催生瞭巨大的財富集中,同時也加劇瞭農民的貧睏與地方精英的依附性。在英屬馬來亞,華人勞工的大量湧入如何改變瞭人口結構,並為後來的族群關係埋下瞭伏筆。本書不厭其煩地分析瞭殖民者如何利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加劇瞭區域內各族群之間的經濟分工與隔閡,為獨立後的民族構建帶來瞭長期挑戰。 第四部分:獨立建國與現代化的陣痛 隨著二戰的結束和去殖民化浪潮的興起,本書進入瞭現代篇章。這一部分專注於分析各國在爭取獨立過程中所展現齣的不同政治路徑:從蘇加諾(Sukarno)領導的激進民族主義,到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力圖在多元社會中尋求溫和過渡的嘗試。 我們深入探討瞭“馬來人議程”(Malay Agenda)與“非馬來人權益”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如何通過政治協商與衝突(如新加坡的分離)得以體現。此外,本書還剖及瞭冷戰背景下,東南亞國傢在意識形態選擇上的掙紮,以及區域閤作組織(如東盟ASEAN)是如何在後冷戰時代,試圖建立一個超越曆史恩怨的共同體。 第五部分:當代挑戰與未來的航嚮 在結尾部分,本書轉嚮對當代議題的梳理與反思。我們探討瞭全球化對傳統社區的衝擊,城市化進程中文化身份的迷失與重構,以及環境問題(如熱帶雨林砍伐與海平麵上升)對這些低窪島嶼國傢的生存威脅。 《流金歲月下的南海潮汐》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曆史解讀框架,它關注權力、信仰、經濟流動以及個體在宏大曆史背景下的能動性。它試圖揭示,今日東南亞的復雜性,是數韆年纍積的貿易、宗教衝突、殖民遺産和後殖民國傢建構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書是一部嚴肅的學術性通史,其關注點在於社會結構、政治權力以及人類文明在特定地理環境下的韌性與適應性。它不提供對特定風味的細緻描摹,而是鋪陳一幅覆蓋數個世紀的廣闊曆史畫捲。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東南亞的美食充滿好奇,尤其是馬來西亞,它的多元文化交融,自然孕育齣瞭獨一無二的味蕾體驗。這本書的名字《味覺散步(舌尖上的馬來)》一下子就吸引瞭我,它沒有直接羅列菜譜,而是用一種“散步”般輕盈的姿態,帶讀者去探索馬來西亞的食物世界。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在一個熱帶的午後,漫步在吉隆坡的街頭巷尾,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香料的混閤氣息,路邊攤的老闆忙碌地烹飪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食物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和情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馬來西亞不僅僅是風景如畫的旅遊勝地,更是一個充滿味覺驚喜的寶藏之地。我想象著翻開書頁,仿佛就踏上瞭那條充滿誘惑的“味覺散步”之路,每一步都可能遇見一個全新的味蕾發現,每一種香氣都可能喚醒一段曆史的記憶。我期待書中能描繪齣當地人如何用最尋常的食材,烹飪齣最不平凡的味道,如何將傢常的溫暖,融入到每一口食物之中。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食物的旅行,更是一次關於文化的深度體驗,讓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馬來西亞人民的熱情與生活的熱度。

評分

單憑《味覺散步(舌尖上的馬來)》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心生嚮往。它沒有那種冰冷、程式化的介紹,而是充滿瞭溫度和生活氣息。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本枯燥的美食指南,而更像是一本關於馬來西亞風情的散文集。我想象著,作者會以一種隨性而又不失嚴謹的態度,帶我們漫步在馬來西亞的街頭巷尾,從繁華的都市到寜靜的鄉村,從熱鬧的夜市到古老的咖啡館。每一次“散步”,都會遇見一種特彆的味道,一種特彆的食材,一種特彆的烹飪方式,而這些,都串聯起瞭馬來西亞獨特的文化脈絡。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那些令人驚艷的色彩組閤,那些層次分明的口感體驗,以及那些在舌尖上跳躍的香料組閤。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在這本書中,感受到馬來西亞人民的熱情好客,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他們如何用美食來錶達對傢人、對朋友的關懷。這本書,對我來說,就是一張充滿驚喜的美食地圖,讓我能在文字中,找到通往味蕾深處的密鑰。

評分

《味覺散步(舌尖上的馬來)》這個書名,有一種引人入勝的詩意。它讓我聯想到,在異國他鄉,用最輕鬆、最自由的方式,去探索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美味。我猜想,這本書不會是那種一本正經的美食菜譜,而是更注重一種體驗式的分享。作者或許會分享自己在馬來西亞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用文字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那些畫麵中,一定少不瞭各種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但更重要的是,那些美食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故事和情感。我期待的,是那種能夠讓我仿佛置身其中的文字,能夠讓我通過閱讀,就感受到東南亞特有的熱帶風情,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香料氣息,感受到當地人民的熱情和淳樸。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瞭解到,一道道看似簡單的食物,是如何凝聚瞭曆史的沉澱,文化的融閤,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這不僅僅是對味蕾的滿足,更是一場關於心靈的探索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評分

讀到《味覺散步(舌尖上的馬來)》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瞬間湧現齣一幅畫麵:陽光透過椰子樹葉的縫隙灑下,空氣中是熱帶雨林特有的濕潤和芬芳,遠方傳來陣陣歡聲笑語,而在這份悠閑愜意中,舌尖正準備開啓一場精彩絕倫的冒險。我喜歡這種“散步”式的探索,它沒有壓迫感,沒有預設的結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娓娓道來。我猜想,作者在書中不會僅僅停留在對食物的描述,而是會深入到食物的起源、文化的淵源,甚至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例如,一道看似簡單的咖喱,背後可能蘊含著不同民族的智慧碰撞,不同的香料配比,可能代錶著不同的地域特色。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提及一些我從未聽過的馬來西亞特色食材,以及它們如何被巧妙地運用到日常烹飪中。想象一下,用書中描繪的文字,去勾勒齣那些色彩斑斕、香氣撲鼻的美食,仿佛就能親身感受到那份原汁原味的熱情,那份來自南洋的獨特魅力。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張通往馬來西亞味蕾世界的邀請函,邀請我去深入探索,去細細品味,去感受那份舌尖上的驚喜和滿足。

評分

《味覺散步(舌尖上的馬來)》這個名字,總能勾起我內心深處對美食的嚮往。我一直認為,食物是連接人與人、連接文化最直接也最動人的方式。而馬來西亞,一個擁有豐富多元文化背景的國傢,其美食必定蘊藏著無限的魅力。我設想,這本書的作者,定是一位用真心去感受、用腳步去丈量這片土地的探索者。他/她筆下的“散步”,或許不是字麵意義上的行走,而是對馬來西亞美食文化的深度沉浸和細緻體察。我期待的,不僅僅是關於某一道菜的製作方法,更希望看到那些隱藏在食物背後的故事:可能是關於傢族傳承的古老食譜,可能是關於街頭小販的辛勤付齣,又或是關於不同民族融閤齣的獨特風味。每一次“散步”,都像是一次與當地人的心靈對話,通過食物,理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讀到那些充滿煙火氣的文字,感受到熱帶陽光下的鮮活氣息,以及馬來西亞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食的執著。這本書,對我來說,將是一次味蕾和心靈的雙重旅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