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全译本***新修订版)/社会学经典名*** | 开本: | 2 |
| 作者: | (法)古斯塔夫·勒庞|译者:戴光年 | 页数: | |
| 定价: | 16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 ISBN号: | 9787510407550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 出版社: | 新世界 | 版次: | 2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2 |
目录: ***卷:群体心理
***章:群体的一般特征
(1)群体是个活的生物
(2)构成群体的条件
(3)群体的相同与不同
(4)群体共性的研究方法
(5)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
(6)群体质变的症因
(7)被抹平的才智差别
(8)***个原因:本能
(9)第二个原因:传染
(10)第三个原因:暗示
(11)野蛮的玩偶
(12)群体的行为
(13)奇迹的创造者
(14)你不会接受的观念
(15)群体特性之一:冲动、易变和急躁
(16)群体***表现(上)
(17)群体***表现(下)
(18)群体没有任何长远打算
(19)群体不承认障碍
(20)引发冲动的导火索
(21)群体特性之二:易受暗示与轻信
(22)群体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1)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
(2)群体观察能力的缺失
(3)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上)
(4)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中)
(5)群体中的智力泯灭(下)
(6)群体的谎言(上)
(7)群体的谎言(下)
(8)妇孺言论不可轻信
(9)群体只会撒谎
(10)群众杜撰的历史(上)
(11)群众杜撰的历史(中)
(12)群众杜撰的历史(下)
(13)群体的***感情(上)
(14)群体的***感情(下)
(15)打动群体的东西
(16)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上)
(17)群体的夸张妨碍智力(下)
(18)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上)
(19)群体的偏执与专横(下)
(20)群体渴望强权
(21)群体的保守本能
(22)群体的道德(上)
(23)群体的道德(下)
(24)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第三章: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
(1)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
(2)如何让群体接受新观念
(3)群体难于被动摇
(4)群体的伪推理能力
(5)群体的想象力(上)
(6)群体的想象力(下)
(7)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上)
(8)掌握群体的想象力(下)
第四章: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1)群体的偶像崇拜(上)
(2)群体的偶像崇拜(下)
(3)如何建立偶像崇拜
(4)偶像崇拜不会消亡
(5)又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观念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I)群众运动的导火索
(2)***条导火索:民族
(3)第二条导火索:传统
(4)第三条导火索:时间
(5)第四条导火索:政治和社会制度
(6)第五条导火索:教育
(7)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上)
(8)关于应试教育的题外话(下)
第二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那些直捣人心的东西
(2)***:形象
(3)第二:词语和套话
(4)第三:幻觉
(5)第四:经验
(6)第五:理性
第三章:群体***及其说服的手法
(1)群体的***
(2)***是如何炼成的
(3)***召唤信仰狂潮
(4)***的***
(5)两类不同的***(上)
(6)两类不同的***(下)
(7)***的名望
(8)***的动员手段之一:断言
(9)***的动员手段之二:重复
(10)***的动员手段之三:传染
(11)传染来源于模仿
(12)你逃不掉传染
(13)比财富***诱人的东西
(14)***类名望
(15)第二类名望
(16)如何博得个人名望
(17)另一种博得名望的方法
(18)如何不让你的名望流失
第四章: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1)两类信念与意见
(2)信仰的变化范围
(3)如何用信仰抓住群众
(4)形形色色的意见
(5)意见的循环过程
(6)纷乱的当代形势
(7)媒体的堕落
(8)历史观的消亡
第三卷: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章:群体的分类
(1)群体的两大类别
(2)异质性群体
(3)异质性群体的特征
(4)同质性群体
第二章: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1)拒***认罪的罪犯
(2)不平常的犯罪
(3)群体犯罪的历史
(4)犯罪群体的特征(上)
(5)犯罪群体的特征(下)
第三章: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1)陪审团的智力泯灭
(2)陪审团的坚定立场
(3)陪审团***痛恨的人
(4)陪审团***怜悯的人
(5)掌控陪审团的秘诀
(6)陪审团的人道色彩
第四章:选民群体
(1)选民群体的特征
(2)如何在选举中取得成功
(3)用言语控制选民
(4)选民群体拒***理性
(5)选民是被操纵的群体
(6)不可动摇的普选制度(上)
(7)不可动摇的普选制度(下)
(8)民族精神的深层作用
第五章:议会
(1)没有明智的议会
(2)议会的特征
(3)议而不决的议会
(4)议会中***的影响力
(5)如何影响议会(上)
(6)如何影响议会(下)
(7)议会的名望崇拜
(8)游走在情感的两极
(9)议会的两大险情(上)
(10)议会的两大险情(下)
结束章:民族存亡的关头
(1)历史的发展规律(上)
(2)历史的发展规律(下)
......
精 彩 页: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群体的共同特性。
我们就像是自然科学家一样,先将人类分成一个大的族系,找到并描 述出所有族系共同拥有的特点,然后再区分出不同族系的个性特点。
但是族系研究相对来说简单多了,而群体的心理却几乎无从着手。
构成群体的种族不同,群体心理就有所不同。
同一种族的构成方式或比例不同,群体心理同样有所不同。
刺激群体心理的要素不同,群体心理就有所不同。
即使群体承受着同种类型的刺激,但如果刺激的强度不同,群体的心 理表现仍然会有所不同。
以上诸多因素的变化构成了群体心理研究的困难,但幸好个体心理学 的研究也同样会遭遇到这些困难。
比如说,只有在小说中,一个人的性格才会一生不变。
再比如说,只有环境的**一致性,才能造成族群性格明显的单一性 。
诸多***资料都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 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为突出。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法国国民公会中那些***残暴的成员竟然都 是些平常表现***为温和的人。当环境正常的时候,他们是一些合法的公民 或是善良的官员,而当环境突变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邪恶与残暴 ,就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相信。等到暴虐过后,他们又都恢复到此前的那种 善良与谨小慎微中去了,成为***老实***温顺的民众,拿破仑就是在他们之 中找到了***恭谨的臣民的。
但是我们没办法对群体强弱程度不同的组织做出全面的研究。我们*** 多能够做到的,只是研究那些成熟的群体——也可以称之为**组织化阶 段的群体。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看清楚群体可以演化成一个什么模样——不 管它***终变成什么模样,肯定不会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也只有 在这种发达的组织化阶段。种族那些看起来似乎永远也不会发生变化的特 征才会体现出一种新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群体的全部感情和思想就会表现出明确的指向,我们 甚至能够看到这期间所有的变化细节。
同样是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群体精神统一性”的 心理学现象才会体现出其规律性的变化。
在群体的心理特征变化中,有一些可能与独立的个人没有任何不同, 而另外一些特性却是**属于群体所特有,这些特性从未在一个人身上具 体体现出来,可是当这个人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的时候,他的举止表现也就 不可思议的体现出了这一特性。
这种奇异的特性也只有在群体中才会有,而这正是我们所关注的目标 。
(5)群体共同的心理特征 所有的群体。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 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 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不管他是男还是女,也不管他的智商是高还是低, 只要他们是一个群体,那么他们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
当他们成为群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与他们单独 一个人的时候迥然不同。
他们在群体中的思维观念或是感情。在他们单独一个人的时候是***无 可能出现的,即使出现也***不会形成具体的行动。
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 成的暂时现象。当足够数量的不同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诸多的 有机质汇聚在一起形成的细胞一样,当这些类别成分**不同的细胞组成 一个新的生命个体的时候,这个新生命个体的表现与构成他的细胞组织完 全不同。
**不同的个体就会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存在,这个全新存在与构成这 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没任何共同之处。
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在形成一个群体的人群中,表现为其构 成要素的总和或是它们的平均值——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是缺乏统 计学依据与相关例证的。实际情况是,正象两种化学元素——如酸和碱— —产生了化学反应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物质一样,这种新物质的属性**不 同于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元素的基本属性。
而群体的表现也正与构成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不同,没有任何或丝 毫的相似之处。P5-7 内容提要: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虽然是 一部学术性***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因此,这 部作品—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
本书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 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
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 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的统冶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 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 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具影响力的*** 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本书由 古斯塔夫·勒庞***,戴光年译。
......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Gust**e Le Bo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名。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全译本修订版》并非一本描绘个人英雄主义或赞颂个体卓越的书籍。恰恰相反,它深入剖析的是一种集体性的、往往非理性的力量——大众的心理。古斯塔夫·勒庞,这位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在十九世纪末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洞见,揭示了在群体之中,个体往往会失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被一股强大的集体情绪所裹挟,形成一种独特的、有时甚至是令人恐惧的“乌合之众”现象。 本书并非一本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也非空泛的哲学探讨,而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精准诊断。它描绘了在特定条件下,普通人是如何汇聚成一股洪流,他们如何放弃原有的理性判断,转而拥抱那些简单、夸张、情感化的口号和观念。勒庞将这种转变过程细致地描绘出来,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社会运动、政治狂热乃至日常生活中群体行为的显微镜。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其对“群体心理”的细致刻画。勒庞认为,一旦个体融入了群体,他们便会经历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首先,是“匿名性”带来的解放感。在人群中,个体的责任感被稀释,他们不再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这使得许多平时不敢或不愿做出的举动得以释放。其次,是“感染性”的传播。群体中的情绪,无论是愤怒、狂热还是恐惧,都会像传染病一样在成员之间迅速蔓延,使得个体的情绪状态被集体情绪所同化。最后,是“暗示性”的增强。在群体中,个体的批判能力和判断力会显著下降,他们变得更容易接受来自外部的简单、煽动性的信息,甚至会对权威或领袖产生盲目的崇拜。 勒庞在书中反复强调,群体往往是冲动、易变、缺乏逻辑和理性的。他们容易被极端的情感所驱使,对复杂的论证感到厌烦,更倾向于接受那些简单、绝对、具有蛊惑力的主张。因此,那些善于操纵群体情绪的领袖,往往能够轻易地煽动起群众的热情,将他们引向某个特定的方向,无论这个方向是多么荒谬或危险。这种能力,在政治斗争、宗教运动,乃至商业广告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群体心理的运作机制,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反思和警惕。勒庞的分析并非是嘲笑或贬低大众,而是希望通过深入的剖析,让人们认识到群体力量的双重性:它既可以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可能沦为破坏秩序、滋生暴行的温床。因此,理解“乌合之众”的心理,对于个体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社会构建稳定的秩序,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尽管是以其时代背景下的视角,但其揭示的群体心理规律,却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从法国大革命的狂潮,到宗教改革的狂热,再到各种社会运动的兴衰,都可以从中找到“乌合之众”的影子。勒庞通过对这些历史片段的梳理,让读者看到了群体行为模式的重复与演变,也看到了个体在群体洪流中是如何被裹挟、被塑造的。 《乌合之众》并非一本倡导少数人统治或否定大众价值的著作。相反,它提醒我们,理性、独立思考、批判性精神在群体活动中是多么的稀缺,又是多么的宝贵。它鼓励我们去审视那些看似不可动摇的集体信念,去质疑那些被盲目崇拜的领袖,去警惕那些煽动性的口号和情绪。它促使我们思考,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如何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参与到集体的行动中去。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力量和警示。勒庞的论述方式直接而有力,他对群体心理的描绘,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残酷,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直白,才更能触动人心。他并非用华丽的辞藻去掩饰,而是用犀利的语言去解剖,让读者不得不直面群体现象背后隐藏的复杂与危险。 《乌合之众》之所以成为社会学领域的经典,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社会最根本的运作机制之一。无论是身处何种时代,何种文化背景,群体的影响力都无处不在。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窥见隐藏在集体行为背后的深刻心理动因,也让我们反思个体在其中的位置与作用。它不仅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必读之作,更是所有关注社会现象、希望理解人类行为的读者,都应该反复品读的启迪之书。 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个体面对日益强大的群体力量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理性。勒庞认为,群体极易被少数人所操纵,而这种操纵往往是通过简单、夸张、煽动性的口号来实现的。这些口号一旦在群体中传播开来,便会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感染每一个成员,最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集体意志。因此,对群体心理的深入理解,是抵御这种操纵、维护个体自由与社会稳定的关键。 勒庞在书中对于“领袖”的角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指出,在群体中,领袖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对群体的洞察,利用群体的欲望与恐惧,提出简单而具有煽动性的主张,并以坚定的意志和绝对的自信去影响群体。这些领袖,无论其意图是多么的自私或多么的崇高,一旦成功地赢得了群体的信任,便能轻易地将群体引向他所希望的方向。这种领导力的背后,是对群体心理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群体情绪的有效煽动。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群体在接受新观念时所表现出的特点。群体对于新观念的接受,往往不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审慎的思考,而是基于情感的共鸣和强烈的倾向。他们容易被那些大胆、夸张、具有绝对性的陈述所吸引,而对那些细致、复杂、充满疑虑的论证感到厌倦。一旦一个新观念被群体所接受,它便会以一种宗教般的狂热在群体中传播开来,并被奉为绝对的真理。 《乌合之众》并非仅仅是对群体行为的描述,它更是一种批判与反思。勒庞通过对群体心理的剖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某种潜在的危险。他警告说,当个体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而完全屈服于群体意志时,便可能导致社会走向混乱与动荡。因此,他提倡要重视教育,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以抵御群体情绪的侵蚀。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历史的视角。勒庞在写作时,正值法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各种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层出不穷。他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群体力量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历史的进程,以及社会运动的本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框架。 总而言之,《乌合之众》是一本深刻而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挑战了我们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传统认知,迫使我们去思考那些隐藏在集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观念泛滥的现代社会,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抵制盲从与狂热,是多么的重要。这本经典之作,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关注人性的读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