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懋等编著的《中国茶叶词典(精)》以辞典的形式反映茶的历史、科技、文化知识。全书分“茶性”、“茶技”、“茶类”、“茶饮”、“茶文史”、“茶经贸”六个部分,共3433个词条,约70万字。内容分类合理,词条文字简洁、严谨、科学有据;易查、易懂。是目前市场仅有的一本小型茶学工具书。
前言
一、茶性
二、茶技
三、茶类
四、茶饮
五、茶叶文史
六、茶叶经济贸易
作为一名对东方美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初接触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坦白说,我对那些过于专业的术语和繁复的理论有些畏惧,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难以消化。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且引人入胜。它没有把自己束缚在冰冷的学术定义中,而是巧妙地将茶的历史融入了中国的社会变迁、文人雅士的生活图景之中。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长者,穿梭于唐宋的茶楼酒肆,领略盛唐的饮茶风尚,感受宋代点茶的精致与禅意。这种将“物”与“人”、“技”与“文”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让我明白,茶道不仅仅是泡茶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审美追求。那些关于茶具、茶席布置的描述,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启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饮茶习惯,并尝试融入更多的仪式感和美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所做的努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正在被稀释或简化,而这本书像是一个坚固的堡垒,守护着那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粹。我欣赏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所流露出的对这份古老产业深沉的热爱与敬意。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口茶汤背后,都凝聚着无数茶农的辛劳、匠人的智慧以及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精神洗礼,引导读者去尊重每一片茶叶的来之不易。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茶道精神内核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它教会的远不止是“如何泡茶”,更是“如何品味生活”。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解决一些在日常品饮中遇到的具体困惑,比如不同产地的水土条件如何影响茶的风味特征,或者如何准确区分几种外形极其相似的绿茶。这本书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上,展现了无与伦比的专业性。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了微观层面,比如对茶叶内含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含量的分析,以及这些成分如何随季节和制作工艺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些看似深奥的科学知识,被作者用非常直白且有逻辑性的方式阐释出来,让人茅塞顿开。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地域性”和“气候带”对茶树生长的影响的章节,那份对地理环境与农学细节的掌握程度,让我深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分析工具,让我未来在品鉴任何一种茶时,都能有据可依,而不是凭感觉下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取非常考究,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配图的精美程度,简直可以拿出来单独装裱。那些关于茶园风光、采摘细节、加工步骤的实景照片,色彩饱满,细节纤毫毕现,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可能带来的抽象感。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定品种的茶树形态展示,清晰到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叶片的纹理。对于需要交叉参照图片来理解复杂工艺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不需要翻阅其他资料,仅凭书中的图文结合,就能迅速掌握某个知识点。这种高水准的视觉呈现,无疑是提升专业书籍可读性的关键要素,也让这本书本身成为了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茶文化世界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茶多少有些了解,毕竟日常生活中也常喝,但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我们对茶的认知是多么的浅薄和片面。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介绍性读物,更像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茶历史、工艺、品种的百科全书。光是关于不同茶类的分类和演变,就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去细细品读和理解,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资料支撑,让人肃然起敬。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每一个术语的解释都精准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顺着书中的脉络,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濒临失传的古老制茶工艺的详细记录,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那股穿越时空的清香,让人对先人的智慧油然而生敬意。这本书无疑是茶学研究者和深度爱好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其价值远超乎想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