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集释 (东汉) 魏伯阳 (宋)朱熹 等注 9787511721983

周易参同契集释 (东汉) 魏伯阳 (宋)朱熹 等注 97875117219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汉 魏伯阳 宋朱熹 等注 著
图书标签:
  • 周易
  • 参同契
  • 魏伯阳
  • 朱熹
  • 易学
  • 道家
  • 古籍
  • 经典
  • 注释
  • 汉魏六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香似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1983
商品编码:288046693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周易参同契集释

定价:52.0元

作者:(东汉) 魏伯阳 (宋)朱熹 等注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1721983

字数:4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道教早期经典。《周易参同契》托易象而论修丹,以乾坤为鼎器,阴阳为堤防,水火为化机,五行为辅助,系统地论述了炼丹的方法及原理。全书共约六千余字,“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历代为之作注的名家众多,仅《正统道藏》就收录唐宋以后注本十余种。本书以《正统道藏》中收录的注本为底本,简体横排,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参同契》:炼丹与哲思的千年之约 《周易参同契》,这部诞生于东汉魏伯阳之手,历经宋代朱熹等众多先贤注疏的古籍,宛如一颗埋藏在中华文明深处的璀璨明珠,其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照亮着我们探索自然奥秘与生命真谛的道路。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炼丹术指南,更非一套晦涩难懂的哲学说教,而是将天地万物运行的至理,人身修炼的方略,以及对生命不朽的深层渴望,巧妙地熔铸于一炉,形成了一部包罗万象、意蕴无穷的奇书。 炼丹的精髓:以天地为炉,以人体为药 《参同契》的核心,无疑是围绕着“炼丹”展开。但这里的炼丹,绝非现代人所理解的,将金属矿物等放入丹炉中,通过火的熬炼,制造出一种能够延年益寿、甚至羽化登仙的物质。魏伯阳笔下的炼丹,其视野更为宏阔,其境界更为高远。他以“天地”为宏大的丹炉,以“日月星辰”为鼎器,以“水火风雷”为真火,以“阴阳交感”为药物,通过对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深刻体悟,试图在人体内部,通过特定的修炼方法,重构生命,臻于至善。 书中所述的“铅”与“汞”,并非仅仅指化学元素,更是阴阳二气的象征。“金”代表着坚固、永恒,而“水”则象征着流动、变化。铅汞的交融,便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炼丹的过程,其实是一种模拟天地造化,模仿宇宙生发的过程。书中提到的“五行”、“四时”、“八卦”、“九宫”,更是将《周易》的宇宙模型,以及中国古代的空间、时间观念,全然融入了炼丹的体系之中。 魏伯阳以精妙的比喻,将复杂的炼丹过程描绘得引人入胜。“夫铅者,阴之主,而汞者,阳之宗。”他指出,铅是阴的根本,汞是阳的宗主,二者的结合,如同天地之间阴阳交合,便能生发万物。他更以“狐死首丘,飞而饮泉”来比喻炼丹者对大道的不懈追求,哪怕到了生命的尽头,也念念不忘本源。炼丹的过程,需要“九转”,需要“八卦”,需要“天地火候”,这不仅仅是对具体操作的指示,更是对修炼过程的阶段性划分,以及对火候、时机把握的精准要求。 哲学的深邃:体悟天地之道,探寻生命真谛 然而,《参同契》的价值,远不止于炼丹术的记载。它以炼丹为载体,实则是在阐释一套深邃的宇宙观和生命观。魏伯阳通过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观察,特别是对《周易》阴阳变化、消长生灭的深刻理解,揭示了宇宙生成与运行的根本法则。他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所化生,阴阳的对立统一,是驱动宇宙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书中的“天地者,万物之祖;阴阳者,万物之母”,深刻地揭示了天地阴阳在宇宙生成中的首要地位。而“人生于辰,死归于地”,则点明了生命与天地之间的密切联系,生命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最终也将回归于天地。这种循环往复的宇宙观,在《参同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更令人叹服的是,魏伯阳将这套天地运行的法则,巧妙地运用到了人体修炼上。他认为,人体内部也存在着与天地相对应的阴阳二气,人可以通过特定的修炼方法,调和体内的阴阳,使之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实现生命的升华,达到“与道同久”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参同契》贯穿始终的重要哲学命题。 “夫道非远,在我而已”,这句话更是《参同契》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它告诉我们,追求大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自身之内。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内观与修炼,发现并激活内在的潜能,与天地之道融为一体。这种内求的智慧,对后世的道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的气功、养生等学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的传承:朱熹的解读与后世的延展 《参同契》自问世以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术语,对于后人理解和实践都构成了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前赴后继地对其进行注释和解读。其中,宋代大儒朱熹的注疏,尤为重要。朱熹以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将《参同契》中的炼丹术语,置于儒家经学的框架下进行解读,试图在道家炼丹与儒家修身之间找到联系,为《参同契》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朱熹的注释,既保留了原著中关于阴阳变化、天地造化的基本思想,又注入了儒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人伦秩序。他试图将《参同契》中关于个体生命的追求,与社会伦理和治国安邦的理念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更为宏大的人文关怀。他的解读,为后世许多儒家学者提供了研究《参同契》的范本,也促进了《参同契》在更广泛的知识阶层中的传播。 除了朱熹之外,历代还有许多学者为《参同契》留下了宝贵的注释,如晋代葛洪、唐代成玄英等。这些注释,或侧重于炼丹术的实践层面,或侧重于哲学思想的阐释,或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考辨,共同构成了《参同契》丰富多样的学术图景。每一次的注疏,都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后人对先贤智慧的继承与发展。 《参同契》的现代意义:从炼丹到身心健康的启示 穿越千年,《参同契》的光芒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在现代社会,尽管我们已经不再提倡传统意义上的炼丹,但《参同契》中所蕴含的智慧,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常常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试图征服和改造自然。而《参同契》则倡导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从中汲取养分,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其次,它为我们提供了身心健康的宝贵启示。书中关于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论述,与现代的养生理论不谋而合。通过对身体内部的精微观察和调理,以及对情绪、精神状态的自我管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持身心的健康平衡,提升生命的质量。 最后,《参同契》所倡导的“内求”精神,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价值引导。在物质极大丰富,外界信息纷繁复杂的当下,我们常常迷失自我,向外寻求满足。而《参同契》鼓励我们向内探索,发现自身内在的力量和智慧,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周易参同契》是一部集炼丹术、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于一体的经典著作。它以天地为炉,以人体为药,以阴阳为媒,以《周易》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修炼体系。历经千年,经过无数先贤的注疏和阐释,其思想内涵愈发丰富,其价值愈发彰显。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哲学、文化的重要文献,更是对现代人探索生命真谛、追求身心和谐具有深刻启示的宝贵财富。这部著作,正如其书名所示,意在“参合”天地之道与人体之道,以达到“同”一至高的境界,这便是《参同契》千年不衰的魅力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被它那庞大的注释体系所震撼,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阶梯。不同的注家,不同的时代背景,他们的解读视角如同多棱镜一般,折射出这部经典丰富而又深邃的内涵。魏伯阳的原文自然是核心,但真正让我醍醐灌顶的,是后世那些高人的“二次阐发”。比如朱熹老先生的理学视角,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赋予了清晰的逻辑框架;而其他几位注者的侧重,又在心性修养上提供了不同的路径参考。这种“群星拱月”式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门槛,不再是孤军奋战于迷雾之中,而是有了一群经验丰富的向导在侧,让人在遇到困惑时,总能找到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本意,这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那种“一物多解”的特质至关重要。

评分

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汇编,更像是一部完整的“参同”学派思想演变史的微缩景观。不同注家之间的观点碰撞、继承与扬弃,清晰地勾勒出了道家和炼丹术思想如何与儒家理学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融合与调和。对于那些热衷于追溯思想源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对照材料。我尤其注意了那些关于“火候”和“药物”的阐述,以前总觉得它们是神秘的方剂,但在结合了不同注疏后,我开始理解那背后更深层次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它不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悟,这种体悟是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三味的。

评分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确实下了一番功夫,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轻飘感,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印刷的清晰度也值得称赞,字体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文和注释,也看得清楚不费力。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签和扉页的设计,虽然是现代工艺,却巧妙地融入了传统韵味,让人在阅读这些古老智慧的时候,多了一份仪式感。整体来看,这本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光是看着都觉得心静,这对于阅读这类需要高度专注力的经典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物理前提。当然,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愿意花时间去“拥有”它,而不是仅仅“浏览”它,这种对实体的珍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阅读的深入程度。

评分

我必须要提及的是,这本书的“可读性”经过了精心设计,尽管主题深奥,但整体阅读体验并不枯燥。编者在处理那些艰涩的段落时,似乎有意地在保持文本的古朴之美与现代读者的接受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个人非常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小型的“异说辨析”部分,它们就像是学术侦探小说中的精彩片段,揭示了不同学者对某个关键概念的不同理解,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非单纯的被动接收。这种结构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在长时间的阅读后,我也不会产生强烈的阅读疲劳感,反而会带着一种“下一处又会有什么精彩的论辩呢”的期待感,继续翻开下一页。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也许不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上,但它对心性的锤炼却是实实在在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度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或许得益于内容本身的艰深和对逻辑的严密要求。每当读到某处观点与自己固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时,那种尝试去调和、去理解对立面观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上的“炼金术”。它强迫你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去接受事物在更高维度上的统一性。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自我校准,让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时,能保持一份超然的、基于古老智慧的清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