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周易参同契集释
定价:52.0元
作者:(东汉) 魏伯阳 (宋)朱熹 等注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1721983
字数:4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道教早期经典。《周易参同契》托易象而论修丹,以乾坤为鼎器,阴阳为堤防,水火为化机,五行为辅助,系统地论述了炼丹的方法及原理。全书共约六千余字,“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历代为之作注的名家众多,仅《正统道藏》就收录唐宋以后注本十余种。本书以《正统道藏》中收录的注本为底本,简体横排,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翻阅时,我被它那庞大的注释体系所震撼,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阶梯。不同的注家,不同的时代背景,他们的解读视角如同多棱镜一般,折射出这部经典丰富而又深邃的内涵。魏伯阳的原文自然是核心,但真正让我醍醐灌顶的,是后世那些高人的“二次阐发”。比如朱熹老先生的理学视角,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赋予了清晰的逻辑框架;而其他几位注者的侧重,又在心性修养上提供了不同的路径参考。这种“群星拱月”式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门槛,不再是孤军奋战于迷雾之中,而是有了一群经验丰富的向导在侧,让人在遇到困惑时,总能找到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本意,这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那种“一物多解”的特质至关重要。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汇编,更像是一部完整的“参同”学派思想演变史的微缩景观。不同注家之间的观点碰撞、继承与扬弃,清晰地勾勒出了道家和炼丹术思想如何与儒家理学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融合与调和。对于那些热衷于追溯思想源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对照材料。我尤其注意了那些关于“火候”和“药物”的阐述,以前总觉得它们是神秘的方剂,但在结合了不同注疏后,我开始理解那背后更深层次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它不再是简单的化学反应,而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悟,这种体悟是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三味的。
评分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确实下了一番功夫,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轻飘感,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印刷的清晰度也值得称赞,字体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文和注释,也看得清楚不费力。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签和扉页的设计,虽然是现代工艺,却巧妙地融入了传统韵味,让人在阅读这些古老智慧的时候,多了一份仪式感。整体来看,这本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光是看着都觉得心静,这对于阅读这类需要高度专注力的经典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物理前提。当然,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愿意花时间去“拥有”它,而不是仅仅“浏览”它,这种对实体的珍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阅读的深入程度。
评分我必须要提及的是,这本书的“可读性”经过了精心设计,尽管主题深奥,但整体阅读体验并不枯燥。编者在处理那些艰涩的段落时,似乎有意地在保持文本的古朴之美与现代读者的接受度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个人非常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小型的“异说辨析”部分,它们就像是学术侦探小说中的精彩片段,揭示了不同学者对某个关键概念的不同理解,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非单纯的被动接收。这种结构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在长时间的阅读后,我也不会产生强烈的阅读疲劳感,反而会带着一种“下一处又会有什么精彩的论辩呢”的期待感,继续翻开下一页。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也许不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上,但它对心性的锤炼却是实实在在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度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或许得益于内容本身的艰深和对逻辑的严密要求。每当读到某处观点与自己固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时,那种尝试去调和、去理解对立面观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上的“炼金术”。它强迫你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去接受事物在更高维度上的统一性。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自我校准,让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时,能保持一份超然的、基于古老智慧的清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