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皮肤性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
定价:128.00元
作者:范卫新,毕志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0302107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39kg
编辑推荐
融医学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于一体,适应医学教育的进步和医学教育模式转变的要求,满足中青年临床医师业务素质提高的需要。
突出实用性,指导医生解决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突出新颖性,以诊断与治疗流程图展现疾病诊治的具体、可行方案。
贯彻循证医学思想,尽量采用大型*对照临床试验、荟萃分析和系统性评价提供的证据,以充分体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遵循临床思维的程序,指导青年医师运用全面的、动态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应对不同疾病的诊治,强化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皮肤性病基础和皮肤性病各论两大部分内容,共三十三章。本书编写体例在传统医学专著写作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更加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密切关注当今医学动态。对每一个疾病按照概述、诊断思路、治疗、预后评价和*进展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同时在诊断和治疗中给出诊断、治疗流程图,使诊断和治疗思路简明易懂,便于临床医生查阅。
本书是专门为皮肤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量身打造的一部极具实用性和阅读性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皮肤科自身的范畴,它对于提升我作为一个初级医生的综合诊断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皮肤是“人体的晴雨表”,很多内科的系统性疾病,比如红斑狼疮、淀粉样变性,或者内分泌失调,都会在皮肤上留下蛛丝马迹。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一点,就是它在介绍皮肤病时,总是习惯性地将皮肤表现与其背后的系统性病因进行挂钩。它不会把皮肤病孤立地看待。比如,讲到紫癜时,它会立刻提醒读者要去排查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讲到色素沉着时,会引导你去关注肾上腺功能和内分泌轴线。这种“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疾病谱的认识。我发现,当我开始用这本书提供的框架去审视患者时,我能更早地发现那些隐藏在皮肤症状之下的、可能危及生命的全身性病变。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使用某种药膏,而是如何通过皮肤这一窗口,窥见人体内部的运作机制。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对于我们未来在全科或急诊医学中立足,是至关重要的软实力。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皮肤性病专著,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精准、全面、系统化疾病鉴别的“思维导图”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严谨又充满力量的感觉,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医学的专业世界。我当时在书店里被它吸引,主要是冲着它那个看似庞大却又极其清晰的标题去的——“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作为一名刚踏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我对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有着近乎饥渴的需求。我手里当时有几本零散的教材,内容很分散,讲到湿疹的病因,可能在皮肤生理学里提一句;讲到梅毒的治疗,又要在感染病学里翻半天。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站式服务”。我特意翻了目录,看到疾病的分类极其细致,从常见的痤疮、皮炎湿疹,一直到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每种都有明确的条目。我特别欣赏那种图文并茂的排版,不只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穿插了大量的高清病理图片和鉴别诊断的流程图。我记得我当时对着一个关于“剥脱性皮炎”的流程图看了很久,它把“初始评估”、“初步诊断”、“经验性治疗”和“后续调整”几个关键步骤用箭头和方框完美地串联起来,那种逻辑的连贯性,比我上课听讲座还要清晰得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位资深教授在你身边手把手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决策的过程。它没有过多地去阐述那些太过基础的化学或分子生物学原理,而是直击临床痛点,聚焦于“如何从看到症状到最终下定论并开始有效治疗”这一核心环节,这点对于我们这些急需实战经验的新手来说,价值无法估量。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最先着手研究的是关于难治性疾病的部分,特别是那些容易与系统性疾病混淆的皮肤表现。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先从目录里挑一个我最不熟悉的章节开始“啃”,这样能最快地检验一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这本册子在处理那些“疑难杂症”时,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细腻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治疗方案,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治疗路径的选择依据,比如何时应该首选局部治疗,何时必须果断启动全身系统治疗,以及在不同患者群体(比如老年人或孕妇)中,药物剂量的调整原则和禁忌症。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药物超敏反应”,它不仅细致区分了各种皮疹的形态特征,还特别标注了哪些药物是高危因素,以及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的快速干救治措施,甚至连急救现场常用的药物配伍都写得明明白白。这种强调“安全边界”和“风险规避”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编者极强的临床责任心。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的靶向治疗药物的介绍也十分及时,它们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告诉我这些“新星”在实际应用中,其疗效和副作用的真实谱系是怎样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地背诵“对A用B”的教条,而是开始理解“为什么选B,以及在什么情况下B会失效”。这种由表及里的洞察力,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疾病复杂性的认知。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献溯源有一定洁癖的人,在选择医学参考书时,我非常看重其作者团队的专业背景和权威性。这本册子汇集了范卫新、毕志刚等业内大咖的经验,这一点从书中的遣词造句中就能明显感受到,那是一种经过数十年临床打磨后沉淀下来的自信和精准,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表述。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涉及伦理争议或存在多种学术观点的疾病时,书中会清晰地阐述主流观点,同时也会提及其他学派的倾向性,并给出基于现有证据链的最佳推荐。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踏实,因为医学本身就在不断发展,一本好的参考书不能固步自封。比如,关于某些性传播疾病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指南,书中引用的都是近几年最新的国家级或国际权威组织的共识,而不是停留在多年前的老旧版本。当我将书中的某些治疗建议与我参与的科室讨论进行比对时,我发现书中的论述往往更全面,更能考虑到临床实际操作中的各种变数。它就像是一部活着的诊疗手册,不断地被最新的临床实践所印证和修正,而不是一本僵硬的教科书。这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专业性,让我将其视为案头必备的“定海神针”。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说实话,非常“理工科”,但这恰恰是我的菜。我讨厌那种花里胡哨的配色和过于艺术化的字体,我需要的是信息密度高、检索效率快。这本《皮肤性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完美地满足了这一点。它的纸张质量很好,不易反光,即便是长时间在手术室灯光下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最喜欢的是它在章节结构上采用的层级划分——大标题、小标题、再到关键知识点的黑体加粗,层次分明到几乎不需要查找索引就能定位。特别是它在描述每一个诊断流程时,大量使用了决策树图和表格。举个例子,当讲到某个皮疹的鉴别诊断时,它不会用大段文字描述A和B的区别,而是会列出一个清晰的表格,横向是“皮损形态”、“好发部位”、“病史特征”等维度,纵向对应不同的疾病,最后用一个红框标出“关键鉴别点”。这种视觉化的信息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认知负荷。在忙碌的查房间隙,我不需要从头读起,只需扫一眼那个流程图,就能迅速回忆起自己应该下一步做什么操作,或者应该询问患者哪些关键问题。可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它深知医生的时间是何等宝贵,因此将所有精华都压缩在了最易于提取的结构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