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方法与技术 9787117120876

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方法与技术 97871171208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洪复 著
图书标签:
  • 骨质疏松症
  • 药效学研究
  • 药物评价
  • 临床试验
  • 动物实验
  • 生物力学
  • 影像学
  • 骨代谢
  • 药物研发
  • 研究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20876
商品编码:2963512574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方法与技术

:56.00元

售价:40.9元,便宜15.1元,折扣73

作者:王洪复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117120876

字数:292000

页码:2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多年从事于骨代谢基础、骨科、骨质疏松诊断、治疗和中医药专家共同编写,是一本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用相结合的技术指导工具书。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骨质疏松防治药物临床前体外和体内药效试验技术、骨质疏松性骨折动物实验技术、骨质疏松防治药物临床药效试验技术、骨质疏松防治药物药效试验专项技术以及生物统计学方法等本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骨质疏松基金资助出版,并购书5000册。


内容提要

本书为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临床前体外、体内和临床药效研究的方法与技术专著,分为药效研究技术与报告指南篇和药效研究方法与技术篇。本书较为详细和深入地介绍了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动物模型的建立、鉴定和药效检测技术;临床药效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骨密度测定、骨组织二维和三维形态计量、骨生物力学测定、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测定、脊柱椎体骨折X线评估方法、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治则与中药药效研究方法以及统计学方法等技术应用及其技术质量控制。内容具有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图文并茂、图像清晰、表述清楚、技术操作具体实用和重视质量控制等特点。另外,书末附有骨软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及其相关调节物测定试剂盒介绍和专业术语英中文对照。本书是一本在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药效研究、骨代谢和骨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中内容较完整、技术较规范和实用性强的专业技术参考工具书。适用司骨质疏松症药物研究和骨代谢、骨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基础研究以及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的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并可作为研究生培养和专业技术培训班的培训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洪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武进人,1936年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后为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系。1982~1983年赴美国SantaBarbara加州大学学习,研究老年血管生理;1992年赴日本金泽医科大学研修骨细胞培养。先后担任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骨代谢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所所长。曾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常委、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代谢骨病学组组长、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副主任;上海市核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学会副主任和老年医学与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副主编,《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常务编委、《中华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杂志》编委。曾担任上海医科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和上海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九五”攻关、卫生部科技基金、市科委、市教委和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5项。培养硕士和博士生20名,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骨细胞图谱与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专著,参编专业著作8本。1992年10月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证书和享受特殊津贴。1995年和1998年被评为上海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全国骨代谢与骨质疏松研究“学科成就”奖。


文摘


序言



疾病的隐形杀手:骨骼健康的监测与对策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骼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困扰中老年人乃至年轻人群体的普遍健康挑战。其中,骨质疏松症以其“沉默的杀手”之名,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骨骼,导致骨骼强度下降,极易发生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全面介绍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策略,为公众提供科学、实用的骨骼健康管理指南。 第一章:骨骼的生命密码——骨骼生理与代谢基础 骨骼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构,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组织,其健康与否取决于骨量的积累与维持,以及骨骼微观结构的完整性。本章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带领读者认识骨骼的奥秘。 骨骼的组成与结构: 详细阐述骨骼的宏观结构,如长骨、短骨、不规则骨等,以及微观结构,包括骨皮质、骨松质、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及其在骨骼形成、吸收和矿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骨骼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为何在遭受应力时能够保持稳定。 骨骼的代谢过程: 深入解析骨骼的生理性重塑过程,即成骨细胞负责骨形成,破骨细胞负责骨吸收的协同作用。阐明钙、磷、维生素D、维生素K、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等关键营养素和激素在调节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对维持骨骼健康的基础性意义。 影响骨骼健康的因素: 探讨遗传、年龄、性别、激素水平(特别是雌激素和雄激素)、营养状况、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多种内外部因素对骨骼健康的影响。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干扰正常的骨代谢,最终导致骨量减少。 第二章:静默的危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评估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发现,这使得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章将详细介绍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和评估骨质疏松症的各种方法。 临床症状与体征: 尽管早期无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的症状如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易发生骨折等。介绍医生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 骨密度检测(BMD): 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详尽介绍双能X线吸收法(DXA)的原理、操作流程、测量部位(如腰椎、髋部)及其结果解读。阐述T值和Z值在评估骨密度与同龄健康人群或年轻健康人群比较时的意义,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 除了DXA,还介绍常规X线检查在观察骨质疏松引起的骨骼改变(如骨皮质变薄、骨小梁模糊)方面的作用。对于怀疑有骨折的患者,MRI、CT等影像学检查的辅助诊断价值。 生化指标检测: 介绍用于评估骨代谢状态和排除其他引起骨量减少疾病的血液和尿液检查,例如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P)、维生素D水平、甲状旁腺激素(PTH)等。 骨折风险评估工具: 介绍FRAX等工具,结合骨密度、临床危险因素等,对个体未来10年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进行预测,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章:阻击骨折——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策略 一旦确诊骨质疏松症,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其目标是降低骨折风险,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本章将系统梳理现有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 作为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基础,详细说明其作用机制、推荐剂量、不同剂型(碳酸钙、柠檬酸钙等)的选择以及注意事项。 抗骨质疏松药物: 双膦酸盐类: 如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阐述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的机制,介绍不同药物的给药方式(口服、静脉注射)、疗程、常见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颌骨坏死)及管理。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 如雷洛昔芬。解释其在骨骼上模拟雌激素作用,抑制骨吸收的机制,以及在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 降钙素: 介绍其快速止痛和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在急性骨折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RANKL抑制剂: 如地舒单抗。说明其靶向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活化的新机制,以及其在骨密度较低、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中的应用。 甲状旁腺激素(PTH)类似物: 如特立帕肽。阐述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并强调其使用疗程的限制。 其他新型药物: 简要介绍正在研发或已上市的新型药物,展示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非药物治疗: 运动疗法: 强调负重运动(如快走、慢跑、跳绳)、抗阻力运动(如举重、弹力带训练)和平衡协调性训练(如太极拳、瑜伽)对增强骨骼强度、改善肌肉力量和预防跌倒的重要性。 饮食调整: 再次强调富含钙、维生素D的均衡饮食,以及限制咖啡因、酒精摄入的建议。 跌倒预防: 详细介绍居家环境改造(如安装扶手、防滑垫)、改善视力、调整用药(避免可能引起头晕的药物)等措施,以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康复治疗: 对于已发生骨折的患者,介绍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康复手段,帮助恢复功能,减轻疼痛。 第四章:筑牢防线——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健康生活方式 预防是解决骨骼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本章将着重介绍如何从生活点滴入手,构筑坚实的骨骼健康防线。 生命周期的骨骼健康管理: 儿童与青少年期: 强调这一时期是骨量积累的关键阶段,需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进行规律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成年期: 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不良习惯,为日后骨骼健康打下基础。 中老年期: 尤其关注女性绝经前后,加强骨密度监测,积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减缓骨量丢失。 个性化预防策略: 根据个体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包括加强营养、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 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 均衡营养: 详细列举富含钙(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维生素D(阳光照射、深海鱼、蛋黄)的食物,并给出每日建议摄入量。 科学运动: 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和体能状况的运动项目,讲解正确的运动姿势和频率。 戒烟限酒: 阐述吸烟和过量饮酒对骨骼的危害,以及戒除这些不良习惯对骨骼健康的重要意义。 保持适宜体重: 过瘦或过胖都可能影响骨骼健康,建议维持健康的体重范围。 关注心理健康: 长期压力和负面情绪也可能影响骨骼健康,建议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社会与政策层面的倡导: 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骨骼健康,加强科普宣传,推广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和早期干预,构建全社会共同关注骨骼健康的良好氛围。 结语: 骨骼健康是我们生命的基础,是支撑我们自由行动、享受生活的坚实后盾。骨质疏松症虽是常见但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深入了解骨骼的奥秘,掌握科学的诊断与评估方法,积极践行有效的治疗与预防策略,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骨骼健康的守护者,远离骨折的威胁,拥抱充满活力的晚年生活,尽情享受生命的精彩。 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讲解,更是关于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够激发大家对自身骨骼健康的重视,并能够付诸行动,为拥有强健的骨骼,健康快乐地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拿到这本书时,我被它精美的封面设计和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骨骼健康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系统地讲解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的著作。这本书的标题《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方法与技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需求点。我翻开了扉页,印刷质量令人惊喜,纸张的触感温润,文字清晰,排版也十分考究,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阅读体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书中涵盖的内容,尤其对那些新颖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技术细节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本书一定会带领我走进一个严谨而充满探索精神的科研世界,让我能够理解那些正在进行的、致力于改善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我甚至已经开始思考,这本书中的知识将如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市面上各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科学地验证其疗效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场知识的盛宴,让我对这个困扰许多人的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评价四 一直以来,我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进展都非常关注,而一本能够深入解析其药效研究方法与技术的书籍,对我来说无疑是千金难求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系统性学习的机会。我翻阅了书中一部分章节,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印象深刻。我相信书中一定详细介绍了如何从细胞、组织层面去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各种生物标志物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同时,我也非常看重书中在“技术”方面的阐述,希望能够了解到当前最先进的研究手段,比如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等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实践的指导,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从一个初步的药物分子,到最终惠及患者的上市药物,需要经历怎样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科学验证过程。

评分

评价五 作为一名在医疗领域工作多年的人员,我深知骨质疏松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以及治疗上的挑战。因此,一本能够系统介绍其药效研究方法与技术的书籍,对于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这本书的标题《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方法与技术》就直击要点,预示着其内容将聚焦于科学研究的“如何做”。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药物的疗效,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设计严谨的实验,以及如何解读和分析研究数据。我尤其关注书中可能涉及的质量控制和伦理规范方面的讨论,这对于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至关重要。我相信,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科学基础,并将其运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帮助。

评分

评价三 对于我这样一名对医学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复杂研究领域的书籍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方法与技术》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的主题,骨质疏松症的药效研究,是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充满挑战的领域。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被它的内容编排所吸引,感觉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我预设书中会详细讲解各种动物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剂型药物的体内外评价体系。此外,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推广性,这对于药物的最终上市和患者的用药选择至关重要。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骨质疏松症药物研发的完整流程,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理解这一领域的科学发展。

评分

评价二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的认知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科普知识。然而,当这本书摆在我的案头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本书的重量,更是一种沉甸甸的科学探索的意味。它的标题《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方法与技术》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庄重感,预示着内容将是高度专业化的。我仔细地阅读了目录,里面涉及到从基础的分子机制,到复杂的临床试验设计,再到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评价的各项指标,每一个标题都让我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严谨。我开始想象,作者们是如何将如此庞杂而细致的研究内容,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技术”的部分,不知道是否会涉及一些尖端的仪器设备,或者是一些最新的数据分析模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窗户,透过它,我希望能够窥探到科学研究的前沿,理解那些让骨质疏松症治疗不断进步的背后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