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店工作日15:00前发货,周末及法定休息日不发货!请知悉!谢谢!
本店电话:010-65737570;13910599010
茶人推荐:
每一位走进普洱茶的人,生活因她而改变,身心因她而变得更加健康,生活也变得更有乐趣。《第一次品普洱茶就上手》让我认识了神奇的普洱茶,感受到普洱茶赋予我的生活乐趣。
      ——茶友叶子
普洱茶是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极端之美”,是生命的艺术。与这本书的完美邂逅,使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到普洱茶的美,让我一生许普洱,沉浸在她的世界,终生不能自拔。
——茶友云川
忙碌的生活之余,品一杯普洱茶,读一本好书。一缕茶香,一缕书香,以安静的心态去感悟普洱茶的生命之美。
——茶友草木一人
内容简介
本书引领茶友:
师法自然,天地之作。
茶里乾坤,陈韵悠长。
醍醐甘露,健康福祉。
岁月荏苒,氤氲流传。
作者简介
周红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云南省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基金项目和成果评议专家、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普洱茶组委员。主持国家及云南省重点科研项目16 余项,获授权专利 24 项、软件著作权4件,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24 部。
李亚莉: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农业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首届“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第四届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茶艺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
目 录
序 言 / 001
自 序 / 003
前 言 / 005
第一篇 走进普洱茶世界——初识普洱茶 / 007
一、何为普洱茶 / 008
二、普洱茶标准的建设历程 / 009
三、国家标准对普洱茶的定义 / 010
第二篇 史册循迹、悠然普洱——茶饮留驻的美好时光 / 011
一、时间镌刻下的普洱茶 / 012
二、记忆里的普洱符号 / 015
三、时光隧道里的踪迹 / 018
C第三篇 普洱茶源 / 027
一、植物界里的神奇树种——茶树 / 028
二、云南大叶种茶树家族的变迁 / 029
三、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基本特性 / 032
四、普洱茶家族里的茶树良种与特殊品种 / 034
五、云南地理环境分布——大叶种茶树的生态产地 / 035
第四篇 神秘普洱——普洱制作蕴含的变化美 / 043
一、普洱茶之基——云南大叶种茶鲜叶 / 044
二、茶鲜叶变身茶叶——普洱茶生茶初长成 / 049
三、普洱茶之塑——大叶变身多姿型普洱 / 058
四、丰富多彩的普洱茶产品 / 065
第五篇 留住普洱的光辉——仓储 / 071
一、普洱茶仓储 / 072
二、形成普洱茶良好品质的仓储方式 / 074
如何看待湿仓普洱茶 / 075
三、如何明辨干仓茶、湿仓茶 / 077
四、仓储中普洱茶的品质变化 / 077
五、如何科学仓储 / 081
六、如何选购普洱茶 / 082
延伸阅读:普洱茶茶号 / 085
第六篇 普洱茶评审——香茗沉浮味蕾绽 / 087
一、普洱茶评审——标准技艺话佳茗 / 088
二、普洱茶品鉴——全面品鉴辨真味 / 097
第七篇 绚丽多姿的普洱茶长河 / 115
一、灿烂的普洱茶历史 / 117
二、复兴的普洱茶之路 / 122
第八篇 普洱技艺献琼浆 / 129
一、普洱茶冲泡六要素
——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美席、茶艺 / 130
普洱茶茶艺要求:神、美、质、匀、巧 / 131
二、普洱生茶的冲泡 / 132
三、普洱熟茶的冲泡 / 140
泡茶三要素:投茶量、水温、冲泡时间 / 142
四、普洱老茶的冲泡 / 146
五、普洱调饮茶 / 151
第九篇 七彩云南——多样滋味、多彩茶俗 / 153
一、“阿佤人民唱新歌”——纸烤茶 / 154
二、“猎虎的民族”爱烤茶 / 155
三、包烧还是凉拌,基诺同胞“吃”茶有一套 / 156
四、藏族——“不可一日无茶” / 158
五、纳西族——“龙虎斗” / 159
六、傣族——“姑娘茶” / 159
七、白族——“三道茶” / 161
八、德昂族——酸茶与腌茶 / 161
九、哈尼族——“土锅茶” / 162
十、布朗族的茶俗多种多样 / 163
第十篇 舌尖上的普洱茶——尽享味之律动 / 165
一、普洱茶原料化学物质 / 166
二、 普洱茶加工化学物质 / 168
三、普洱茶贮藏化学物质 / 172
四、普洱茶功能化学物质 / 177
第十一篇 美妙普洱茶——举足轻重的微生物 / 179
一、看不见的生命,创造了舌尖味蕾的奇美 / 180
二、有益优势菌——成就普洱茶的那香、那味、那色、那韵 / 182
三、微观界的精灵——创造性的酵素活化剂 / 186
四、有害菌——普洱茶变质根源 / 190
第十二篇 普洱蕴含的美
——健康之美、文艺之美、寓意之美 / 191
一、养生界的妙品——普洱茶 / 192
二、一杯柔情普洱 / 198
三、内心里的一波美好——普洱茶 / 200
第十三篇 普洱影像 / 203
一、追溯历史——普洱茶的史诗 / 204
延伸阅读: 《普洱茶记》 / 206
二、发展现在——普洱茶的今天 / 210
三、展望未来——普洱茶的明天 / 218
普洱茶的可追溯体系 / 221
有机普洱茶 / 224
第十四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里茶外谈普洱 / 225
一、专家学者评普洱 / 226
二、著名茶人谈普洱 / 228
茶人谈普洱茶 / 228
三、文人墨客品普洱 / 229
现代名家谈普洱茶 / 229
四、青年一代知普洱 / 230
青年学人谈普洱茶 / 231
第十五篇 普洱茶热点问题解读 / 233
参考文献 / 238
后 记 / 240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娴熟,它没有一开始就用大段晦涩的专业术语来震慑读者,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人,极其耐心地将我们这些“门外汉”带入那个充满韵味的世界。开篇的引子部分,那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让人感觉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指南,更像是在听一位长辈分享他的“私房心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述“为什么喝普洱”时所营造的意境,那种对时间沉淀和自然转化的敬畏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它成功地将“品饮”提升到了“修行”的层次,让我的期待值从单纯的“解渴”或“尝鲜”,转变为对一场缓慢而深刻的体验的向往。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比生硬的知识灌输要高明太多,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评分这本书在“器具选择”这一部分的处理上,展现出一种务实且不失优雅的态度。作者并没有强行推销昂贵的紫砂壶或特定的盖碗,而是非常客观地分析了不同材质在冲泡普洱时对口感的影响差异。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茶荷”和“公道杯”这些辅助工具的介绍,它没有把它们当作必须品,而是将其定位为提升体验的“加分项”。这种不把读者架在道德高地上要求消费升级的做法,让人感到非常舒服和放松。它传递的核心理念是:最好的茶具,是你能坦然面对并享受其中乐趣的那一套,这无疑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让每一个渴望品茗的人都能自信地拿起水壶,开始他们的探索之旅。
评分从纯粹的文学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像许多技术指南那样干巴巴的,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诗意。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茶树品种的描述,常常能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壮阔的云南山水图景。特别是对于“茶汤的稠度”和“喉韵的回甘”的描述,所用的词汇既精准又富有画面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味觉的想象。例如,当描述一款老茶的“陈香”时,它没有简单地用“木头味”带过,而是引申到对“旧书页”和“干燥的草药房”的联想,这种跨越感官的描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风土和情感的小品集。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购入这本书之前,我对“生普”和“熟普”之间的界限总是模糊不清,各种年份、仓储的说法更是让人头大。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这种复杂信息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结构化能力。它使用了一种非常直观的对比分析法,将各种关键信息点切割成易于消化的小模块,并且反复在不同的章节中进行交叉引用和巩固,使得知识点之间形成了坚实的网络。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回头查找前面看过的定义,因为作者巧妙地在新的内容中再次融入了旧的知识背景,使得学习曲线异常平滑。这种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体现了作者对读者认知负荷的充分理解和尊重,是真正为学习者着想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每一个步骤的图解都清晰到令人赞叹。我个人对这种视觉化的学习方式情有独钟,尤其是在接触像茶艺这种需要手眼协调和微妙感觉的领域时。那些照片的质感非常高级,光影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让人感受到普洱茶的温润质地,又不会显得过于刻板说教。特别是关于“温润”和“化开”这些抽象概念,作者通过图片语言成功地将其具象化了,这比单纯看文字描述要有效率得多。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也许是希望在某些细节的特写上能再多给一些不同光线下呈现的对比,不过总体来说,对于新手入门,这种视觉引导力已经是顶尖水准了,拿在手里翻阅时,光是看着那些精美的图片,就仿佛已经沉浸在了那份宁静的品饮氛围之中,让人迫不及待想去实践一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