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内经选读图表解——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
定价:17.00元
作者:孙桐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1170633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孙桐教授主编。作者根据现行中医高等院校《内经选读》教材和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成各种形象、直观的图表进行解释。力求将原文的深奥理论用简洁图表表现出来,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深奥理论通俗化,复杂问题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
本书包括《素问》、《灵枢》中重点、必背条文、条文顺序按教材编写;图表绘制简捷、合理、言简意赅又重点突出,是学习《内经》难得的一本参考书,也可供中医临床医生和自学中医者参考。
目录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灵枢·天年第五十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娥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灵枢·脉度第十七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灵枢·本神第八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灵枢·决气第三十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灵枢·痈疽第八十一
灵枢·经脉第十
灵枢·百病妈生第六十六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问·玉机真藏率篇第十九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灵枢·五变第四十六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评热病论第三十三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四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灵枢·水胀第五十七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七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讲,这本书的编排逻辑,让我感觉像是被一股脑地塞进了一个巨大的信息仓库,里面堆满了五颜六色的标签,但缺少一个清晰的导航系统。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试图理解它试图构建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但似乎它更倾向于“罗列”而非“构建”。例如,在涉及到“病因病机”的板块时,各种致病因素、兼夹、传变关系,全都被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方框和箭头,它们之间那种相互渗透、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在图表化的过程中被僵化了。这种处理方式的弊端在于,它极大地削弱了中医辨证论治中“整体观念”的体现。我们都知道,中医讲究的是“见微知著”和“动态平衡”,而这本书里的图表,像是一张张静止的照片,清晰地展示了某一瞬间的状态,却无法描绘出疾病从发生、发展到转归的全过程。对于有一定中医基础,想通过图表来深化理解的人来说,这种过于“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反而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重新组织这些信息,将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有意义的项链。如果作者的初衷是让复杂理论变得直观易懂,那么他们成功了一半,因为确实直观,但代价是牺牲了那种流动的、有机的生命力。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学习者,我特别看重教材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尤其是在面对像《内经》这样博大精深的古籍时。这本书在尝试用现代视觉语言去诠释古代智慧上,无疑是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然而,这种大胆有时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导致信息的密度过高,反而造成了认知上的负担。很多图表,尤其是涉及到脉象和舌象的对比图,虽然色彩对比鲜明,但细节的呈现却显得模糊不清,或者说,为了追求“美观”而牺牲了辨识度。比如,对不同脉象的描述,用几何图形来象征性地表达,这在概念上似乎是成立的,但在实际临床应用和辨识训练中,这种抽象的表达远远不如文字的精准描述来得可靠。更令人费解的是,某些图表似乎为了填充版面,加入了许多与核心主题关联性不强的“装饰性”信息,这使得我在查阅特定知识点时,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部“视觉辅助工具集”,而不是一本可以独立支撑学习的主干教材。它适合在课堂上被老师随时调出作为辅助说明,但单独用于自学,其引导性和系统性略显不足。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更倾向于它在“信息过载”时代所提供的一种“视觉捷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资源变得极其宝贵,这本书利用大量的图形和表格,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多的信息植入读者的脑海。它的优点在于,对于一些概念性的对比,如“阳中之阳”与“阴中之阴”的划分,图示化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参照系,让人一眼就能捕捉到它们的核心区别。但是,这种简洁的背后,隐藏着对中医理论体系中那些微妙之处的“一笔带过”。例如,在论述“五运六气”的复杂模型时,图表虽然试图展示其周期性和相互影响,但最终呈现的效果,更像是一张复杂的流程图,而不是一个可以推演吉凶的工具。这使得初学者在掌握了这些“公式”后,却无法真正理解其背后的运行机制。这本书给出的知识,是“是什么”,但很少触及“为什么会这样”,而中医的精髓恰恰在于那层“为什么”。因此,它更像是提供了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的草图,而不是那把能够真正打开门的坚实工具。
评分这本书在试图打破传统中医教材那种略显陈旧和枯燥的叙事风格方面,无疑是走在了前沿。它大量采用了现代排版和设计理念,力图让《内经》的精髓变得“酷”起来,这一点值得肯定。从市场定位来看,它非常适合那些对传统学术书籍有畏难情绪的年轻一代读者。然而,这种颠覆性的尝试也带来了一些美学上的冲突。有时候,为了迎合现代读者的审美,一些本该严肃和严谨的图表,显得过于卡通化或娱乐化,削弱了知识本身的庄重感。更关键的是,图表中的标注和文字解释,常常因为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导致读者在理解某些专业术语时,依然需要频繁地在书本的边角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去寻找支撑性的解释。比如,对某些“虚实寒热”的定位图,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很容易望文生义,做出错误的判断。总的来说,它是一本极具潜力的“引子”书,能够激发人们对中医的兴趣,但若想将其作为深入研究的权威参考,其内容深度和解释的充分性,还有待提高,它更像是一张精美的“导航地图”,而不是实际行走路线的“详细路书”。
评分这本号称是中医基础学科的图表解系列,拿到手的感觉,怎么说呢,挺像一本精心制作的教学挂图被硬塞进了一本书里。首先,从装帧设计上看,它确实下足了功夫,色彩运用大胆而鲜明,各种线条和图标的处理也颇具现代感,对于初次接触中医理论的读者来说,视觉冲击力是足够的。然而,这种“美观”往往是以牺牲内容的深度和逻辑严密性为代价的。比如,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解析,图示化处理得过于简化,很多关键的辩证关系,在图表里变成了一对一的简单箭头连接,这对于理解中医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来说,无疑是一种误导。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脏腑生理”的部分,本以为图表能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结果却发现,很多交叉影响和气血津液的循行路径,被生硬地切割开来,缺乏一个整体的脉络感。就像看一幅复杂的电路图,它把每个元件都画得很清楚,却忘了告诉你总开关在哪里,以及它们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对于希望通过这本书建立起扎实中医理论框架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更像是一本漂亮的“速查卡片集”,而不是一本能够引导思考的教材。它的优势在于快速浏览和记忆特定知识点,但如果想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恐怕还需要翻阅更为详尽的经典或深入的解读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