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味的道
定價:36.0元
作者:二毛
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208127463
字數:12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讀者》文房2015年度十大好書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天天嚮上》推介嘉賓、詩廚二毛新作
◆《味的道》與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對應,解讀200多年前隨園神秘佳肴的古早味道, 附17幅趣味插畫
現代人的美食鄉愁,探尋人與食物的關係。如今的“味”離“道”的本原已越來越遠瞭
◆ 二毛既是對美食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專傢,又是名聲遠播的大廚,這在現如今已十分難得。
他一輩子對美食執著,收藏從明清到 20世紀八十年代的老菜譜,研製菜肴的古早做法,還自己籌資、策劃拍攝“美食在民間”係列紀錄片
◆ 野夫 孔二狗 劉春 封新城 陳朝華 李健 張元 牟森 傾力推薦
憑附贈書簽至北京天下鹽(《天天嚮上》推薦私房菜餐廳) 享八五摺
相關推薦:
href='#' target='_blank'>《民國吃傢》(《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天天嚮上》推介嘉賓二毛新作,野夫、孔二狗 劉春、封新城、李健、張元、牟森誠意推薦。憑附贈書簽至《天天嚮上》推薦私房菜餐廳北京天下鹽享八五摺)
內容提要
1916年章太炎纔把“味道”這個詞用在食物上,之前是沒有“味道”一說的,評價食物隻有好吃、不好吃。這個 “道”字暗藏瞭很多玄機,包括人們獲得食材的方式、烹製食材的方法,也包括對待食材的態度。簡單來說,就是“人與食物的關係”。
二毛一直在味的道上尋尋覓覓,探求味與道的真諦,並將飲食之道用詩歌、哲學和情趣調味,終成就此書。
這本《味的道》,是二毛以詩人和美食傢的雙重身份對食物進行的一種反思。他與袁枚的《隨園食單》對應,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特牲單、飯粥單等類彆,用現代的筆法解讀隱藏在兩百多年前隨園會所裏的佳肴,探尋是否更能接近“味道”本身,同時也遠眺一下今天的“味”與那個時代的“道”之間的距離。
目錄
作者介紹
二毛,《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天天嚮上”推薦嘉賓,《新周刊》、《中國經營報》等美食專欄作傢。1960年,重慶酉陽人,原名牟真理,80年代莽漢主義詩派代錶詩人之一。開有知名餐館“天下鹽”“簽簽君子”,著有《民國吃傢》《碗裏江山》《媽柴火竈》等。
文摘
時節須知
談到時節,我突然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的食品離袁枚老先生的“隨園”越來越遠。這還不僅僅是已經消失瞭的三月的鰣魚,正在消亡的一邊走一邊啄蟲子的雞,而是四季食品的顛倒和雜亂無章,使得當代的許多年輕人根本分不齣番茄、黃瓜、茄子等蔬菜究竟應該在哪個時節正常成熟。
所以鬍亂地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吃相。差不多近三十年來,我越來越感覺到茄子和番茄沒有經過夏天燦爛陽光照耀的那種陌生的味道,在鼕天偏離瞭辣的方嚮的青椒,以及鼕天一臉鐵青的四季豆和豇豆。那些正當季節的、耀眼的、曾經照亮過我們幸福生活的茄子、番茄、青椒、四季豆、豇豆等都去哪兒瞭?我不止一次問自己,那些帶有金黃色的太陽的味道哪兒去瞭?我越來越感到一股極其強大的反季節和轉基因食品的力量,在推動著中國飲食朝反味道的方嚮前行。
記不清我從哪年開始,做番茄菜加起瞭白醋,因為不這樣就吃不齣番茄的那種甘酸味道。關於番茄,在我的記憶裏,它應該是紅在七八月裏的,與豆腐同煮,不僅番茄的鮮香味能浸透豆腐,而且還能把豆腐染紅,頓時讓你生津開胃。其實我是不太喜歡鼕季的,因為我天生怕冷。不過一旦進入鞦天,我還是盼著霜降快些到來,因為霜降之後我就可以生吃白蘿蔔瞭,那種脆、酥、甜且多汁,是霜降之前所沒有的。這樣可以一直吃到來年的春天,但清明節一過蘿蔔就會空花、淡味而不中吃瞭。
清明可以說是一個吃的分界綫。從清明開始,在上一年鞦鼕時節醃製的壇子菜,不管是鹽菜、鼕菜、大頭菜還是鮓海椒、酸海椒,都會隨著夏天的到來而得到充分的發酵。那種沁人心脾的乳酸香,似乎專門是為瞭應對三伏天到來時,搭配那碗粥、撫慰那隻胃的。正如袁老先生所述:當三伏天而得鼕醃菜,賤物也,而竟成至寶矣。
這些年來,讓我感觸深的是每年開春椿芽菜的如期到來,這幾乎成瞭我應季而食的欣喜。每到這個時節,我會專門深入農村去收尋心愛的土雞蛋,以便門當戶對地來搭配我們的椿芽妹妹。所以我想工業化養殖場的那些雞蛋,再怎麼裝,都不能匹配咱們乍寒春暖時那一葉俏椿芽。我們的老祖宗孔子早就說過“不時不食”,即不是季節不到時候,是不能拿齣來吃的。近看到一則報道,一位自稱農業專傢的人,大聲為反季節菜唱贊歌,說反季節不僅無毒無害,而且還豐富瞭人民大眾的物質生活。就算此話成立,但反季節菜的味道和營養就遠遠不如應季菜。我曾用自然生長的應季茄子與反季的大棚茄子做過細緻的口感比較記錄,其結果相差甚遠。
豬肉也是一樣的,三個月齣欄的豬,其肉質就遠遠不如七八個月或一年齣欄的;喂生飼料長大的也遠不如喂熟糧食長大的。去年與搜狐美食頻道去江浙一生態豬場采訪拍攝,一下車我就請豬場老總帶我去看看豬的廚房。豬場老總當時非常驚訝地說,豬怎麼會有廚房呢?!我們把飼料拿去直接喂就是瞭。我說你們不是說這是完全生態的豬嗎?好吃的豬肉,是把飼料(糧食)煮熟來喂的豬,所以豬得有具備鍋竈之類的廚房。
如今想要一年四季按順序變化而食,早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瞭,除非自己去找一處世外桃源,閑養雞鴨,按季節栽種,再養上幾頭大肥豬。不過這也正是我想要去過的美食生活,美食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序言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種名字帶著“道”字的著作,總抱持著一種審慎的觀望態度,總擔心它會是那種故作高深、晦澀難懂的理論堆砌。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筆極其接地氣,沒有那些生硬的學術腔調,反而是用一種近乎嘮傢常的方式,將那些看似宏大的哲學思考,巧妙地融入到瞭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之中。比如,他描述如何挑選一塊上好的木料,如何對待每一次的失敗嘗試,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在他的筆下卻蘊含著關於“堅持”、“取捨”和“順應自然”的深刻哲理。我讀到某一章節,講到某個傳統技藝失傳的惋惜,那種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痛惜和不甘,讓我這個局外人都感同身受,甚至忍不住放下書,走到窗邊,靜靜地思考我們正在快速失去的是什麼。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急促如驟雨,時而舒緩如慢火燉煮的老湯,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情緒也跟著被牽引,時而激動,時而沉靜,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閱讀體驗,絕非一般的消遣讀物可以比擬。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帶著泥土芬芳的質感,以及封麵上那幾筆粗獷卻又不失細膩的筆觸,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時候,甚至猶豫瞭一下,捨不得馬上撕開塑封膜,生怕破壞瞭那種未被觸碰的神秘感。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微微泛黃的色調,配閤著油墨散發齣的淡淡香氣,讓人仿佛穿越迴瞭某個悠久年代的茶館或者老字號廚房。文字的排版疏密有緻,留白恰到好處,即便是初讀,也不會感到壓迫,反而像是在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身邊,聽他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章節標題上所下的功夫,每一個標題都像是一枚精心雕琢的印章,既點明瞭主題,又留下瞭足夠的想象空間,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探尋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意蘊。這本書的裝幀,簡直稱得上是藝術品級彆,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風景綫,時刻提醒著我,裏麵承載著不隻是文字,更是一種對生活、對傳統的敬畏與熱愛。我強烈推薦給那些對手工技藝和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朋友們,光是捧在手裏的觸感,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作者似乎對文字有著一種近乎頑劣的掌控欲,他大膽地運用瞭很多地方性的俚語和老話,這些詞匯帶著濃厚的地域色彩,一下子就把讀者從都市的喧囂中抽離齣來,拉迴到瞭一個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的世界裏。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下那些不太熟悉的詞語,但奇怪的是,查閱之後,我非但沒有覺得閱讀被打斷,反而更清晰地感受到瞭作者想要錶達的那種質樸和真誠。其中有幾段描寫自然景色的文字,簡直可以單獨摘齣來作為優美的散文來欣賞,他寫風穿過竹林的聲音,寫雨水打在青石闆上的節奏,那種畫麵感和聽覺上的豐富性,讓人覺得作者的感官似乎比常人要靈敏得多。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跟一位健談的老者坐在火塘邊,聽他用最樸素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道理,讓人心悅誠服,感到一種久違的踏實。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組織結構,簡直可以拿來當做範本研究。它不像很多工具書那樣死闆地羅列知識點,而是采用瞭散文式的敘事綫索,將曆史背景、人物訪談、個人感悟以及對未來展望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知識網絡。我發現自己閱讀時,經常需要頻繁地在不同章節間跳轉,不是因為我迷路瞭,而是因為作者在A章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會巧妙地在C章和E章中得到進一步的印證或反駁,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對話感。尤其是其中對於某一種傳統手工藝流程的描述,細緻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從最初的原料準備到最後的成品檢驗,每一步驟都充滿瞭對匠人精神的緻敬。我甚至能夠想象齣那個工作間裏的光影、工具敲擊的聲音,這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純粹的學術著作望塵莫及的。它成功地做到瞭知識的普及和情感的共鳴的完美結閤,讓人在“學到東西”的同時,更收獲瞭精神上的滿足。
評分我必須得承認,這本書的深度是需要靜下心來細品的,它不是那種適閤在通勤路上快速瀏覽的快餐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去理解文字背後那些沉澱瞭幾代人的智慧和教訓。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引用前人經驗時所采取的態度,不是盲目地推崇和照搬,而是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和繼承,探討在現代社會背景下,這些古老的理念如何纔能找到新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瞭我們“應該做什麼”,而在於它引導我們思考“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這種對文化根源的追溯和對自我定位的拷問,使得整本書的思想性得到瞭極大的提升。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被拓寬瞭,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變得更加多元和包容。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讓我對接下來的生活和創作有瞭更清晰的方嚮感和更堅定的信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