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生活 小食代:人人都能学会的超赞甜点 9787506479776 国明

品质生活 小食代:人人都能学会的超赞甜点 9787506479776 国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明 著
图书标签:
  • 甜点
  • 烘焙
  • 美食
  • 食谱
  • 生活
  • 小吃
  • 零食
  • 国明
  • 品质生活
  • 易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和生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06479776
商品编码:300214682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品质生活 小食代:人人都能学会的超赞甜点

定价:28.00元

作者:国明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64797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文怡美食烘焙馆首席培训师、美食节目热门嘉宾国明2012年新书来啦!
  60道超赞甜点,超过100个制作技巧提示,1000张步骤图详解,**糕点名师传授经验,甜点高手才知道的美味秘诀倾囊相授,宛如名师到家中一对一指导。海量精致美食图片和步骤图,能让你新手变达人,达人变大师!

内容提要


  《品质生活·小食代:人人都能学会的超赞甜点》非常适合新手入门,不想说零失败,因为有时失败后的再尝试能让你对烘焙有更深的体会。本书中的都是经过国明反复尝试和改进的,材料的分量也特别适合家庭操作,制作的步骤也在合理的范围内做了些简化,相信这几点能让你有个不错的起步。希望拥有本书的你,要试做。相信你能感受到国明当初爱上烘焙时的心情,体会到其中操作的乐趣,享受甜蜜成果带来的赞叹和鼓励,从而对烘焙信心大增,成就感十足。

目录


制作甜点前要做的工作
制作甜点常用工具和模具
制作甜点常用材料
甜点制作基础步骤大公开
Part 01 甜咸塔和派
 杏仁巧克力塔
 心形樱桃芝士塔
 柠檬塔
 香蕉酥粒塔
 草莓杏仁奶油塔
 焦糖香蕉塔
 黑樱桃杏仁奶油塔
 树莓巧克力塔
 培根芦笋派
 菠菜方形塔
 经典葡式蛋挞
 紫薯糯米蛋挞
 拿破仑派
 迷你苹果派
 酥皮菠萝派
 面包鲜虾派
 酥皮樱桃派
Part 02 可口酥松饼
 什锦果仁酥饼
 法式朗姆奶油酥饼
 抹茶豆沙圆酥
 核桃迷你酥条
 脆皮杏仁酥
 柠檬果酱薄饼
 圣诞姜糖饼屋
 草莓豆沙麻薯
 巧克力麻薯
 榛果芝士雪球
 枫糖酥角
 豆沙铜锣烧
 苹果可丽饼
 蛋香核桃松糕
Part 03 布丁 舒芙蕾
 香草布丁
 香米鲜奶布丁
 椰奶木瓜布丁
 什锦鲜果面包布丁
 草莓西米布丁
 新鲜芒果布丁
 原味舒芙蕾
 巧克力舒芙蕾
 香橙舒芙蕾
 巴伐利亚奶油布丁
 草莓慕斯
 提拉米苏
Part 04 泡芙 巧克力
 奶油迷你泡芙
 芝麻奶酪泡芙
 香草坚果泡芙
 抹茶菠萝泡芙
 香橙酒心巧克力
 松露巧克力
附录:甜点制作Q&A

作者介绍


  国明,不美、不in、不青葱,70后煮妇一枚。爱美食、迷烘焙、恋冰品,留恋于厨房、餐桌和美食课堂,往返于超市、菜场和各式材料小店。一分一毫算计着过日子,每时每刻享受着小生活。
  曾与文怡合作出版《从零开始学烘焙》、《从零开始学煲汤》和《夏日cool冰品DIY》等畅销菜谱书。
  现任文怡美食生活馆培训总监、首席烘焙讲师,时尚生活杂志烘焙类专栏撰稿人,中级西点师。
  国明的美食专题:“国明的下午茶时光”,记录一个普通主妇的美食生活(>blog.sina../kuikuiaicuier),登陆新浪微博,加关注“国明姐”就可以跟她直接交流美食心得啦。

文摘


序言



探索心灵的宁静与生活的艺术:深度解析《禅意栖居:现代都市人的心灵疗愈指南》 书名: 禅意栖居:现代都市人的心灵疗愈指南 ISBN: 9787506479778 作者: 李文远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 引言:喧嚣之外的呼唤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便利,却常常感到内心的空虚与疲惫。“焦虑”、“压力”、“内耗”成为了常态。我们像陀螺一样旋转不停,却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方向。我们渴望一片刻的喘息,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禅意栖居:现代都市人的心灵疗愈指南》正是为所有在钢筋水泥森林中挣扎前行的人们,提供的一份返璞归真、重塑内在秩序的行动纲领。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形而上学的深奥哲学论著,而是一本立足于具体生活实践的指南。它将东方古老的“禅”的思想,巧妙地融入到当代都市人的居住环境、日常习惯、时间管理乃至人际交往之中,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能滋养心灵的“栖居之所”。 第一部分:空间重塑——让家成为心灵的道场 本部分聚焦于居住环境对心理状态的决定性影响。作者认为,一个混乱的物理空间必然导向混乱的内在思绪。 1. 极简主义的哲学与实践:“去物化”的疗愈力 我们习惯于用物质来填补空虚。本书首先挑战了这种观念,提倡“少即是多”的理念。它细致地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断舍离”,但重点不在于扔东西,而在于甄选。 物品的“气场”评估: 如何判断一件物品是“必需品”、“情感寄托”还是“能量吸附物”。 功能与美学的平衡: 介绍北欧的“Hygge”风格与日式的“侘寂”美学如何结合,创造出既舒适又具有呼吸感的居住氛围。例如,如何通过自然材质(原木、亚麻、陶土)的选择,降低视觉噪音。 “空”的力量: 强调留白的重要性,无论是墙面、桌面还是书架,适当的空白区域是思绪得以沉淀的基础。 2. 光线与声音的冥想:环境的无形影响 环境的细节往往决定了我们内在的感知质量。 自然光的引导: 详细阐述不同色温的光线如何影响褪黑激素分泌和情绪波动。提供了一套在光照不足的城市公寓中模拟自然光线的布光方案。 声音的净化: 探讨城市噪音的心理负荷。推荐使用白噪音、自然声景(如流水、风声)来替代环境中的随机噪声,并指导如何利用音乐的频率进行情绪调节。 植物的生命力: 不仅是装饰,更是微观生态的建立。推荐适合室内、且具有净化空气和舒缓神经作用的植物,并教授如何通过照料它们来实践“慢下来”的艺术。 第二部分:时间锚定——重拾对日常的掌控感 都市人的焦虑根源之一在于对时间的失控感。本书将“禅”的“活在当下”原则,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时间管理技巧。 1. “慢工作法”的科学基础 不同于效率至上的时间管理法,本书推崇的是“专注效率”。 单任务的深度沉浸: 介绍如何通过关闭数字干扰、设定清晰的开始与结束边界,来实现高质量的单线程工作。这是一种对抗多任务并行带来的认知损耗的方法。 番茄钟的升级版——“呼吸周期”: 将工作与休息的节奏与人体的自然呼吸周期相匹配,确保大脑在工作高峰期后得到充分的有效恢复,而非简单的“切换频道”。 2. 日常仪式的建立:将琐事升华为修行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刹,而在每日的重复动作中。 晨间“清醒”仪式: 如何用十分钟的拉伸、一杯温水、或专注地做一份简单的早餐,取代拿起手机刷信息的习惯,为一天设定一个积极、主动的基调。 进食的“觉知”练习: 强调“正念饮食”。不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关注食物的色、香、味、口感,以及咀嚼的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消化,更是对身体反馈的重视。 睡前“清空”程序: 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流程(如温和的拉伸、阅读纸质书、写下未完成事项清单),帮助大脑从“待办模式”平稳过渡到“休息模式”。 第三部分:内在调适——与自我和解的艺术 本书的核心,是指导读者如何利用日常环境和行为,来平息内心的风暴。 1. 觉察力的培养:捕捉情绪的瞬间 情绪爆发往往源于我们未能察觉到其萌芽阶段。 “情绪标签”练习: 鼓励读者在感到不适时,不加评判地用一个词语来命名这种感觉(如“紧绷”、“烦躁”、“空虚”),这能有效拉开“我是情绪”和“我感觉到了情绪”的距离。 身体扫描冥想的都市应用: 提供了一套可以在办公室、通勤途中进行的简易身体扫描方法,用以释放身体在特定压力点(如肩膀、下巴)积聚的紧张。 2. 应对数字时代的“注意力饥饿” 现代人面临的巨大挑战是注意力不断被外部信息捕获。 “信息禁食”时段的规划: 建议设置明确的“数字黄昏”——即晚上某个时间点后,所有非必要的屏幕完全关闭。这不是拒绝科技,而是主动选择何时与外界连接、何时回归自我。 深度阅读的复兴: 强调阅读纸质书本带来的专注度和思维的连贯性,将其作为对抗碎片化思维的有效武器。 3. 关系的“留白”艺术 禅宗思想对人际关系也给予了深刻指导。 “非必要沟通”的过滤: 学习识别那些仅仅为了填补沉默或迎合期待的无效社交,将精力保留给真正滋养心灵的关系。 倾听的层次: 区分“听到声音”和“理解意图”。指导读者在对话中,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对方身上,放下自己想要回应或评判的冲动,实现更深层次的共鸣。 结语:栖居,是一种持续的动态平衡 《禅意栖居》提供的是一套工具箱,而非一套死板的教条。它深知现代人无法完全脱离都市生活,因此,它的目标是教会读者如何在不改变生活结构的前提下,改变体验结构。通过对空间、时间以及内在注意力的精细化管理,读者将发现,即便是最平凡的日常,也能成为滋养生命、通往内心平静的坚实台阶。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渴望在忙碌中找到“我是谁”的都市灵魂的邀请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选材上的用心,她似乎非常注重“可操作性”。市面上很多甜点书动辄就要用到好几种进口香料或者昂贵的专业模具,让人望而却步,总觉得做个甜点跟做实验一样复杂。而这本书里介绍的很多基础款,比如基础磅蛋糕、简单的玛芬,用的都是我们家楼下超市就能买到的普通材料,鸡蛋、面粉、牛奶,顶多加点常见的小苏打或泡打粉。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我觉得“哦,原来我真的可以做到”。而且,她对于材料的替代性也有探讨,比如哪种油脂可以替换哪种,对温度的微小变化如何应对,这些都是非常实用且经验之谈的内容,而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这使得我可以根据家里现有的条件灵活调整,而不是每次都要因为缺少某样“稀有材料”而放弃制作的念头,这份实用主义精神,是我最欣赏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非常“有温度”的,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更像是和一位热爱生活的朋友聊天。她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很多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制作过程中的感受。比如描述揉面团时,会提到“直到面团变得像婴儿的脸颊一样光滑、柔软”,这种生动的比喻立刻就将冰冷的化学变化转化成了可感知的触觉体验。更别提那些穿插在食谱中间的“生活小插曲”,偶尔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利用剩余食材做创意小零食的心得,或者是在某个阴雨天里烤制甜点带来的治愈感。这些小小的“题外话”,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仿佛在翻阅一本美食日记,而不是一本生硬的工具书,让人在学习技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烘焙带来的美好情怀。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设计理念,我理解为“从零基础到自信独立制作”。它不是那种只教你复制粘贴的“傻瓜式”指南,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建立起自己的烘焙体系。一开始的章节,重点在于基础工具的认识和基础材料的处理,打好地基。然后逐步过渡到需要发酵或分层的基础蛋糕。最妙的是,在接近尾声的部分,它开始鼓励读者进行“微创新”,比如如何调整糖量来适应不同人的口味偏好,或者如何用天然色素为蛋糕增添色彩。这种由浅入深、不断激励读者的编排方式,让人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后,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它成功地将“烘焙是一门技术活”的刻板印象,转化成了“烘焙是一种可以持续探索和享受的创意过程”,让人读完后,不仅会做,更想去尝试更多新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那种柔和的米白色背景,配上精心排版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温暖、治愈的感觉。我本来对手工烘焙这种事情是抱着“看看就好,我肯定做不来”的心态,毕竟厨房小白一个,烤箱这东西对我来说比微积分还难懂。但是翻开目录,看到那些步骤图,清晰到仿佛手把手在教你,就连最基础的打发蛋白这种看起来玄乎的步骤,都被拆解得异常细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如何判断黄油的软硬度”那一段,作者居然用到了比喻的手法,说要像“用手指轻轻一按就能留下浅浅印记,但绝不会陷下去”的状态,这种细腻的描述,让我这个厨房新手一下子就找到了参照物,不再是凭空猜测了。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很多配方旁边都会有“新手常见错误”的小提示框,提前预警了那些我可能会踩的坑,极大地增强了我尝试的信心,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个耐心又懂行的烘焙导师在耳边指导。

评分

从技术层面来看,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把握上。很多甜点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在制作需要精准温度控制的慕斯类甜点时,作者会反复强调使用烤箱温度计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不同烤箱“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偏差范围。对于乳化过程,她也详细解释了为什么需要“慢速搅拌”以及“保持温度一致性”的底层逻辑,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搅拌均匀即可”。这种对原理的剖析,虽然看似增加了篇幅,但却真正帮助读者建立了正确的操作框架,而不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当我按照书中指导完成一个之前总是塌陷的戚风蛋糕时,我才明白,原来之前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我对“面糊状态”的判断过于粗糙,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教会你如何去“看懂”你的食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