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入门——识茶篇 9787101063202

茶道入门——识茶篇 97871010632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荣章 著
图书标签:
  • 茶道
  • 茶叶
  • 入门
  • 品茶
  • 茶文化
  • 饮茶
  • 识茶
  • 中国茶
  • 生活方式
  • 休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3202
商品编码:3002149256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茶道入门——识茶篇

定价:38.00元

作者:蔡荣章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1010632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识茶”就是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本书从色、香、味、形、嫩度、品种、叶底等方面详细地解读了茶之间的差异,还将对茶的认识延伸到泡好的“茶汤”上,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欣赏所有的茶。

内容提要


在喝茶之前我们希望对茶有个七八分的了解,既包括类型方面的了解,也包括质量方面的了解。本书从色、香、味、形、嫩度、品种、叶底等方面详细地解读了茶之间的差异,还将对茶的认识延伸到泡好的“茶汤”上,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欣赏所有的茶。
本书适台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茶文化相关科系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也是茶叶、茶道爱好者学习泡茶品茗之使用书籍。

目录


章 识茶的意义
一、识茶包含哪些内涵
二、识茶目的
(一)识茶目的之一——制造好茶
(二)识茶目的之二——增强品茗能力
三、识茶是“茶道”艺术性的核心
第二章 识茶与品茗
一、识茶与品茗的差异
二、从不同角度,翻来覆去地诠释一种茶
三、尊重茶的个性
第三章 影响“识荼”正确性的因素
一、茶汤的浓度
二、泡茶的用水
三、泡茶的水温
四、泡茶的方法
五、冲泡器的质地
六、识茶者的健康状况
七、识茶者的饮食习惯
八、识茶者的专业能力
九、识茶者的官能鉴定能力
十、识茶者判断事物的客观性
第四章 识茶的途径
一、属于茶叶风格的部分
(一)色,从汤色的不同来解读茶叶
(二)香,从香型的种类来解读茶叶
(三)味,从味道的差异来解读茶叶
(四)形,从揉捻的轻重来解读茶叶
(五)嫩度,从茶青成熟度来解读茶叶
(六)品种,从茶树品种之不同来解读茶叶
(七)环境,从茶树生长环境之不同来解读茶叶
(八)时间,从成品茶的年龄来解读茶叶
(九)叶底,从泡开之茶叶印证各项事实
二、属于茶叶质量的部分
(一)地理环境
(二)采摘部位
(三)采制季节
(四)制茶气候
(五)采摘时辰
(六)树龄
(七)施肥情形与病虫害防治
(八)制茶技术
(九)后熟的处理
(十)枝叶连理的影响
(十一)储存的条件
第五章 茶叶分类名称的形成
一、因发酵程度之不同而分
二、因成茶色泽之不同而分
三、因市场需要而分
四、因采制季节之不同而分
五、因“制成品”之不同而分
六、因“成品茶”形态之不同而分
第六章 茶叶产品名称之由来
一、因产地而得名
二、因茶树品种而得名
三、因茶汤颜色而得名
四、因典故而得名
五、因成品茶外形而得名
六、因加工的方式而得名
第七章 大类别的认识与小类别的欣赏
一、大类别中的小类别
二、茶的不定性
三、茶叶欣赏的自由创作空间
第八章 茶“商品标示”的方式
一、“规格茶”的做法
二、“标示茶”的做法
第九章 浴火重生,谈茶的生命
一、从泡茶、品饮看茶之美
二、“茶”的生命礼赞
第十章 古人“识茶”

作者介绍


蔡荣章,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福建漳浦天福茶学院教授兼茶文化系系主任。于1983年创设泡茶师检定制度、1990年创设国际无我茶会。并从1980年起主编《茶艺》月刊至今。主要著作有《茶道教室——中国茶学入门九堂课》、《无我茶会180条

文摘




序言



雅集茶韵:一杯之中的乾坤流转 导读: 走进一片未曾涉足的茶香秘境,探寻东方美学中“静”与“和”的至高境界。本书将引领您穿越千年茶史的烟云,直抵茶之本源,领略不同地域风土孕育出的独特风味。它不是工具书,不教授冲泡技法,而是深入茶的灵魂,探究其文化、哲学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第一章:寻源溯流——茶之为物的历史剪影 茶,并非仅仅是一种饮品。它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史,与农耕、哲学、宗教、乃至政治紧密交织。 1.1 蛮荒之初与神农遗风: 追溯茶在古代文献中零星的记载,从药物到饮品的蜕变,考察巴蜀之地作为茶的起源地的地理优势与早期利用形态。本章不涉及具体品种的介绍,而是着重于“茶”这一概念在人类认知中的萌芽阶段。我们将探讨古代医药典籍中对“荼”与“槚”的描述,理解古人对茶最初的功用认知——解毒、醒神。 1.2 魏晋风骨与士人的雅集: 探讨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何被士大夫阶层接纳和推崇。此时的饮茶更多地与玄学、清谈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与自我放逐的方式。着重分析陆羽《茶经》问世前,民间和上层社会饮茶习惯的差异性与融合趋势,关注茶器材质的初步演变,如陶土与青瓷的兴起,但不深究器物制作工艺。 1.3 鼎盛与流变:宋代的茶宴与斗茶风尚: 深入剖析宋代点茶法的兴盛对茶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一时期,茶的审美转向了对“色、香、味”的极致追求,斗茶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和技艺展示。本章侧重于描述当时文人墨客如何将斗茶融入诗词歌赋,以及茶在宋代宫廷与民间生活的渗透程度,而不涉及具体冲泡步骤的复述。 1.4 易变与定型:明清之际的茶文化转向: 考察明代朱元璋“罢造团茶”对饮茶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促成了散茶的普及。这一转向如何简化了饮茶的门槛,并催生了紫砂壶这一革命性的器具。本章关注的是这种宏观政策变化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饮茶从“点”到“瀹”的哲学转变,侧重文化语境而非技法细节。 第二章:山水入盏——风土对茶性情的塑造 每一片茶叶都携带着它生长的土地的印记。本章旨在描绘不同地理环境下,茶叶在内含物质和外形气质上的差异,而非分类详述某一特定品种的采摘标准。 2.1 烟云缭绕的古六大茶山: 以地域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六大茶区的地理奇观。描绘云雾缭绕的高海拔茶园,探讨高山气候如何影响茶叶内含物(如氨基酸、茶多酚)的转化比例,使其具备某种特定的“韵味”。重点在于环境与品质之间的内在关联,勾勒出山川河流赋予茶叶的“野性”或“灵气”。 2.2 水源与土壤的无言对话: 探讨水质——无论是山泉、江水还是雨露——如何被视为影响茶汤口感的“第二要素”。分析特定矿物质含量如何微妙地改变茶叶的涩感与甘醇度。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如何潜移默化地决定了茶树的生长习性及其最终呈现出的气味特征。 2.3 气候的烙印:四季更迭的生命节律: 观察春茶的鲜嫩、夏茶的醇厚、秋茶的清爽与冬茶的内敛。这不是对采摘时间的精确划分,而是对季节能量如何在植物体内积蓄与释放的文学性描述,理解“天时”在决定茶性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章:气韵之辩——茶汤的感官哲学 品茶,是一场对“无形之物”的捕捉与解读。本章致力于构建一套描述茶汤内在气质的词汇体系,超越简单的“苦涩”或“清甜”。 3.1 香气的立体构成:从青涩到陈化: 分析茶香如何由表及里,从初闻时的“花香”、“果香”到茶汤入喉后的“毫香”、“菌香”乃至“木质香”。探讨香气在不同温度下(热汤、温盏、冷凝)的表现差异,理解“持久性”与“穿透力”的含义。 3.2 味觉的层次与回甘的奥秘: 深入探讨“涩”与“甘”的辩证关系。分析茶汤在舌面不同区域激发的感受,以及“喉韵”或“收敛性”如何定义一款茶的骨架。重点在于描述这种由舌尖到喉底的复杂体验如何构成“回甘”的动态过程。 3.3 汤感的细腻与张力: 描述茶汤在口腔中流动的质感,如“丝绸般顺滑”、“如饮甘露”或“有力度地充盈口腔”。理解这种“体感”如何由茶叶的内含物质和冲泡时的水温共同决定,探讨“厚度”与“轻盈”的对立统一。 第四章:茶与文心——东方审美的意境营造 茶道精神并非是操作规范,而是关于如何在日常琐事中寻求精神的超脱与和谐。 4.1 “和”之境:人与自然的平衡: 探讨茶文化中“和”的概念,它不仅仅指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更指向人对自然秩序的尊重与顺应。理解茶事活动如何成为一种将外界纷扰隔绝,从而达到内心平和的媒介。 4.2 “静”的修持:片刻的永恒: 探讨在饮茶过程中,通过专注于水流、蒸汽、香气和杯中茶汤的变幻,实现“心斋”的状态。这种“静”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精神聚焦,而非被动的沉寂。 4.3 东方留白的美学: 分析茶席设计、饮茶空间中对“空”与“简”的运用。理解为何极简的布局反而能凸显出茶器、茶汤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这种“留白”如何暗示着无限的可能性与想象空间。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茶文化深层意境的思考,而非提供一套固定的品饮流程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对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穿插描写。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将每一类茶的诞生与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讲到某种白茶时,会自然而然地带出它原产地山野的气候特点,以及当地人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出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这种叙述方式,让茶不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成为了承载着一方水土记忆的文化载体。我尤其喜欢它用近乎讲故事的口吻来描述一些经典的茶产区和传说,读起来丝毫不觉枯燥,反而有一种穿越时空,亲临现场的代入感。这使得我对“品茶”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每一口茶汤的背后,都凝结着土地的馈赠和世代匠人的心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那种素雅的米白色封皮,带着一丝淡淡的竹纤维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沉静下来。字体排版也极为考究,每一个汉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疏朗有致,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享受。我本来以为“入门”类的书籍会比较枯燥乏味,但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文字流畅自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读着读着,仿佛身边的喧嚣都褪去了,只剩下对茶这种自然之物的敬畏和好奇。书页的纸张厚度适中,油墨的味道也很清新,不是那种刺鼻的化学味道,这点对于注重细节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很适合携带,无论是放在包里通勤路上翻阅,还是周末在阳台上细品,都显得恰到好处。总而言之,从触感、视觉到嗅觉,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对“慢生活”的向往,让人在翻开书本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踏入了宁静的茶境。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讲解过程中所采用的类比和比喻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面对一些抽象的口感描述,比如“毫香”、“栗香”或者“陈韵”,很多书只能简单地告诉你“闻起来像什么”,但这本书却能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去构建一个参照系。比如,它形容某种发酵茶的滋味时,会联想到秋日里丰收后的谷物香气,或者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这种“具象化”的描述,极大地帮助了初学者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味觉和嗅觉数据库。虽然我还没有机会一一去尝试书中所述的所有茶品,但光是阅读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描述,就已经极大地激发了我去实践和验证的欲望。这本书成功地将原本属于少数精英的品鉴词汇,转化成了大众可以理解和感知的语言。

评分

作为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茶文化的新手,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从何下手”。市面上的茶书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要么就是过于泛泛而谈,抓不住重点。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我这种“小白”量身定做的。它没有急着去讲复杂的冲泡技巧或者深奥的哲学思想,而是非常耐心地从最基础的“认识茶”开始。比如,它详细区分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的外形差异和核心工艺区别,那种描述细致到连茶叶的卷曲程度、颜色深浅都有提及,让我即便只看文字,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不同茶样的形象。这种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我不再觉得茶的世界是高不可攀的,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张清晰的地图,可以开始这场美妙的探索之旅了。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有一条无形的丝线牵引着读者的思绪不断深入。我发现作者在内容设置上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既有足够的专业信息量来满足求知欲,又巧妙地留出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疲惫感。它没有强迫你记住每一个复杂的专业名词,而是更侧重于培养你观察和感受事物本质的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什么是好茶”、“如何开始接触茶”这两个核心问题,有了一个系统而坚实的认知框架。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带着你走过茶的世界的初级阶段,指引你迈出了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本,探索更深层次的冲泡与品鉴之道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