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茶道入門——識茶篇
定價:38.00元
作者:蔡榮章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8-11-01
ISBN:97871010632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識茶”就是認識茶,是與“製茶”、“泡茶”相對應的名稱。識茶除瞭用眼識,還要用口嘗、用鼻嗅、用觸感。而這些對茶的認識除瞭用於市場上的買賣之外,重要的還在於享用,所以“識茶”尚包括瞭“評茶”、“賞茶”的內容在裏麵。本書從色、香、味、形、嫩度、品種、葉底等方麵詳細地解讀瞭茶之間的差異,還將對茶的認識延伸到泡好的“茶湯”上,有助於我們比較全麵地認識和欣賞所有的茶。
內容提要
在喝茶之前我們希望對茶有個七八分的瞭解,既包括類型方麵的瞭解,也包括質量方麵的瞭解。本書從色、香、味、形、嫩度、品種、葉底等方麵詳細地解讀瞭茶之間的差異,還將對茶的認識延伸到泡好的“茶湯”上,有助於我們比較全麵地認識和欣賞所有的茶。
本書適颱高等院校以及高職高專院校茶文化相關科係作為教材或教學參考用書,也是茶葉、茶道愛好者學習泡茶品茗之使用書籍。
目錄
章 識茶的意義
一、識茶包含哪些內涵
二、識茶目的
(一)識茶目的之一——製造好茶
(二)識茶目的之二——增強品茗能力
三、識茶是“茶道”藝術性的核心
第二章 識茶與品茗
一、識茶與品茗的差異
二、從不同角度,翻來覆去地詮釋一種茶
三、尊重茶的個性
第三章 影響“識荼”正確性的因素
一、茶湯的濃度
二、泡茶的用水
三、泡茶的水溫
四、泡茶的方法
五、衝泡器的質地
六、識茶者的健康狀況
七、識茶者的飲食習慣
八、識茶者的專業能力
九、識茶者的官能鑒定能力
十、識茶者判斷事物的客觀性
第四章 識茶的途徑
一、屬於茶葉風格的部分
(一)色,從湯色的不同來解讀茶葉
(二)香,從香型的種類來解讀茶葉
(三)味,從味道的差異來解讀茶葉
(四)形,從揉撚的輕重來解讀茶葉
(五)嫩度,從茶青成熟度來解讀茶葉
(六)品種,從茶樹品種之不同來解讀茶葉
(七)環境,從茶樹生長環境之不同來解讀茶葉
(八)時間,從成品茶的年齡來解讀茶葉
(九)葉底,從泡開之茶葉印證各項事實
二、屬於茶葉質量的部分
(一)地理環境
(二)采摘部位
(三)采製季節
(四)製茶氣候
(五)采摘時辰
(六)樹齡
(七)施肥情形與病蟲害防治
(八)製茶技術
(九)後熟的處理
(十)枝葉連理的影響
(十一)儲存的條件
第五章 茶葉分類名稱的形成
一、因發酵程度之不同而分
二、因成茶色澤之不同而分
三、因市場需要而分
四、因采製季節之不同而分
五、因“製成品”之不同而分
六、因“成品茶”形態之不同而分
第六章 茶葉産品名稱之由來
一、因産地而得名
二、因茶樹品種而得名
三、因茶湯顔色而得名
四、因典故而得名
五、因成品茶外形而得名
六、因加工的方式而得名
第七章 大類彆的認識與小類彆的欣賞
一、大類彆中的小類彆
二、茶的不定性
三、茶葉欣賞的自由創作空間
第八章 茶“商品標示”的方式
一、“規格茶”的做法
二、“標示茶”的做法
第九章 浴火重生,談茶的生命
一、從泡茶、品飲看茶之美
二、“茶”的生命禮贊
第十章 古人“識茶”
作者介紹
蔡榮章,颱北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陸羽茶學研究所所長、福建漳浦天福茶學院教授兼茶文化係係主任。於1983年創設泡茶師檢定製度、1990年創設國際無我茶會。並從1980年起主編《茶藝》月刊至今。主要著作有《茶道教室——中國茶學入門九堂課》、《無我茶會180條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整體編排邏輯非常清晰,每一章節的過渡都銜接得非常自然流暢,仿佛有一條無形的絲綫牽引著讀者的思緒不斷深入。我發現作者在內容設置上保持瞭一種微妙的平衡:既有足夠的專業信息量來滿足求知欲,又巧妙地留齣瞭想象和思考的空間,避免瞭信息過載帶來的疲憊感。它沒有強迫你記住每一個復雜的專業名詞,而是更側重於培養你觀察和感受事物本質的能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什麼是好茶”、“如何開始接觸茶”這兩個核心問題,有瞭一個係統而堅實的認知框架。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帶著你走過茶的世界的初級階段,指引你邁齣瞭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本,探索更深層次的衝泡與品鑒之道瞭。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深得我心,那種素雅的米白色封皮,帶著一絲淡淡的竹縴維質感,拿在手裏就感覺沉靜下來。字體排版也極為考究,每一個漢字都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疏朗有緻,閱讀體驗簡直是一種享受。我本來以為“入門”類的書籍會比較枯燥乏味,但作者顯然在這方麵下瞭不少功夫,文字流暢自然,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讀著讀著,仿佛身邊的喧囂都褪去瞭,隻剩下對茶這種自然之物的敬畏和好奇。書頁的紙張厚度適中,油墨的味道也很清新,不是那種刺鼻的化學味道,這點對於注重細節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而且,這本書的開本設計很適閤攜帶,無論是放在包裏通勤路上翻閱,還是周末在陽颱上細品,都顯得恰到好處。總而言之,從觸感、視覺到嗅覺,這本書都傳遞齣一種對“慢生活”的嚮往,讓人在翻開書本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踏入瞭寜靜的茶境。
評分作為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茶文化的新手,我最大的睏惑就是“從何下手”。市麵上的茶書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要麼就是過於泛泛而談,抓不住重點。而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為我這種“小白”量身定做的。它沒有急著去講復雜的衝泡技巧或者深奧的哲學思想,而是非常耐心地從最基礎的“認識茶”開始。比如,它詳細區分瞭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六大茶類的外形差異和核心工藝區彆,那種描述細緻到連茶葉的捲麯程度、顔色深淺都有提及,讓我即便隻看文字,也能在腦海中勾勒齣不同茶樣的形象。這種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敘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我的學習門檻。我不再覺得茶的世界是高不可攀的,反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感覺自己終於有瞭一張清晰的地圖,可以開始這場美妙的探索之旅瞭。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講解過程中所采用的類比和比喻手法,簡直是神來之筆。麵對一些抽象的口感描述,比如“毫香”、“栗香”或者“陳韻”,很多書隻能簡單地告訴你“聞起來像什麼”,但這本書卻能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去構建一個參照係。比如,它形容某種發酵茶的滋味時,會聯想到鞦日裏豐收後的榖物香氣,或者雨後泥土的清新氣息。這種“具象化”的描述,極大地幫助瞭初學者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味覺和嗅覺數據庫。雖然我還沒有機會一一去嘗試書中所述的所有茶品,但光是閱讀這些充滿想象力的描述,就已經極大地激發瞭我去實踐和驗證的欲望。這本書成功地將原本屬於少數精英的品鑒詞匯,轉化成瞭大眾可以理解和感知的語言。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對地域文化和曆史背景的穿插描寫。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將每一類茶的誕生與特定地域的風土人情緊密結閤起來。比如,講到某種白茶時,會自然而然地帶齣它原産地山野的氣候特點,以及當地人如何因地製宜地發展齣這種獨特的製作工藝。這種敘述方式,讓茶不再僅僅是一種飲品,而成為瞭承載著一方水土記憶的文化載體。我尤其喜歡它用近乎講故事的口吻來描述一些經典的茶産區和傳說,讀起來絲毫不覺枯燥,反而有一種穿越時空,親臨現場的代入感。這使得我對“品茶”這件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原來每一口茶湯的背後,都凝結著土地的饋贈和世代匠人的心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