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50285125 食物信息图 : 看得见味道的食物百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英)

9787550285125 食物信息图 : 看得见味道的食物百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劳拉·罗 Laura Rowe 著
图书标签:
  • 食物
  • 信息图
  • 百科
  • 烹饪
  • 营养
  • 健康
  • 饮食
  • 科普
  • 图鉴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5125
商品编码:3002259949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食物信息图 : 看得见味道的食物百科

定价:128.00元

作者:(英)劳拉·罗 Laura Rowe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02851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懂得食物 才能吃得讲究 吃得健康2015年英国十大美食书之一随手翻开一页,5分钟就能把一种食物“吃透”科学选购好食材,健康美味两不误
★200余张内涵丰富的信息图,1700多种食材 饮品 菜肴,让你边看边擦口水的食物百科:每一页都介绍一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牛排、红酒、咖啡、茶、意大利面、冰激凌、甜甜圈、提拉米苏、马卡龙、广式早茶、蘑菇、鱼类、坚果、蜂蜜、巧克力、法式煎饼、寿司、拉面、皮塔饼、松露、番红花、橄榄油……助你实现“吃遍全球”的小目标。★数据可视化设计,全新阅读体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信息图清晰明了、直观易懂,筛选真正对读者有用的信息,巧妙地将其呈现。吸收知识的过程也可以像看电影一样成为一种视觉享受。

内容提要


目录


菜园食品
苹果:咬一口,尽在不言中
核果:稳操胜券
柠檬:锦上添花
番茄:水果还是蔬菜?
鳄梨:像鳄鱼的梨
辣椒:“火辣的”食材
小胡瓜:园丁的好朋友
茄子:照相时请叫我
卷心菜:芸薹属植物的代表
豆类:好一个大家庭
南瓜:不要只记住南瓜饼
甜菜根:甜得有道理
芦笋:英国人喜欢的“长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环球美食探秘:舌尖上的文化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食物百科图解,而是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全球、深入探索各国饮食文化的深度旅程。它以宏大的视角审视了“吃”这一人类基本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与艺术表达。全书分为五大部分,旨在构建一个立体的、可供品味的全球美食地图。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与食物的演变 (约300字) 本章追溯了人类如何从采集狩猎走向农耕文明,探讨了驯化动植物对全球人口分布和定居生活模式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我们将详细分析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如何在不同地理区域扎根,并如何塑造了区域性的烹饪哲学。例如,探讨了地中海饮食模式的兴起与古希腊罗马的贸易路线之间的关联,以及东亚地区对“五谷”的精细化处理如何奠定了复杂发酵技术的基础。书中不以图表罗列,而是以叙事的手法,描绘了古代烹饪工具的迭代过程,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现代不锈钢,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对应着饮食精细度的提升。重点阐述了香料贸易如何成为驱动大航海时代的关键力量,以及香料的地理分布如何直接影响了殖民历史的走向。 第二部分:风土与技艺:地域风味的核心密码 (约400字)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地理环境(风土)如何赋予食物独特的灵魂。我们考察了高海拔地区、热带雨林、沙漠边缘等极端环境下,当地人发展出的独特食物保存与烹饪技术。例如,冰岛的“哈卡尔”(发酵鲨鱼肉)是应对严酷气候的生存智慧的体现,而东南亚地区对酸、辣、鲜味的极致追求,则与当地湿热气候下对开胃和防腐的需求紧密相关。 书中特别设立了一章,专门解析“发酵”这一古老而精妙的技艺。从欧洲的陈年奶酪、俄罗斯的克瓦斯,到韩国的泡菜和日本的味噌,发酵不仅仅是食物保鲜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载体。我们探究了不同微生物群落如何改变食物的分子结构,从而产生具有地域特征的“旨味”。此外,本章还对比了全球主流的烹饪哲学——例如,法餐对“酱汁的层次感”的执着,与粤菜对“食材本味的最大化保留”之间的差异,揭示了烹饪理念的深层文化根源。 第三部分:节庆、仪式与餐桌的社会学 (约350字) 食物远不止于果腹,它更是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本章关注食物在人类生命周期和重大社会活动中的象征意义。我们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地围绕“出生、成人、婚姻、死亡”等关键节点设立的特殊饮食仪式。例如,在许多文化中,分享一块面包或一碗汤,象征着结盟与和解;而在一些民族中,某些特定的食物(如全鱼或整只牲畜)必须由特定身份的人士切分,以维护家族或部落的等级秩序。 书中探讨了“禁忌”的形成及其功能。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猪肉是禁忌,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是美味?这些禁忌往往是环境压力、宗教教义与历史迁徙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本书也关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节庆食品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探讨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拾食物与情感连接的意义。 第四部分:跨越边界的味觉融合与冲突 (约250字) 全球化将世界各地的食材和烹饪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混合在一起。本章分析了“融合菜系”(Fusion Cuisine)的兴起,并审视了这种融合背后的经济驱动力和文化想象力。我们考察了历史上的重大“食物碰撞”事件,如“哥伦布大交换”对全球饮食版图的重塑,新世界辣椒进入旧世界,彻底改变了印度和中国菜系的色谱与辣度。 同时,我们也批判性地讨论了“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在美食领域的体现。当一个地区的传统食物被外来者简化、符号化甚至商品化时,原有的文化内涵如何被稀释或扭曲?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以更尊重和审慎的态度,去欣赏和品鉴这些流动的味觉遗产。 第五部分:未来餐桌:可持续性与身份重塑 (约200字) 最后,本书展望了未来几十年内,人类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健康挑战,从而重新定义“食物”。我们探讨了替代性蛋白(如昆虫蛋白、细胞培养肉)在技术与伦理层面的进展,以及“从农场到餐桌”的透明化运动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新兴的饮食哲学,如“极简主义饮食”和“慢食运动”如何作为对工业化食品体系的反思。食物的选择,正日益成为表达个人价值观、政治立场和生态责任的一种方式。本书的结尾,意在激发读者对下一代饮食革命的思考:我们吃的,以及我们如何吃,将决定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能走多远。 本书特点: 本书采用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结合生动的历史轶事和文化解读,避免了简单食谱的堆砌和浅尝辄止的介绍。它要求读者不仅用舌尖去品尝,更要用历史的眼光、人类学的视角去理解每一道菜肴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人类智慧。全书的叙事连贯,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系统的全球美食观,而非零散的“奇特食物”集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知识结构组织上的那种巧妙布局,这绝对不是简单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它似乎采用了一种更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关联式”组织逻辑。比如,它不会孤立地介绍某一种香料,而是会把它放在一个更宏大的风味谱系中去解读,让你明白为什么某些看似无关的食材会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这种“网状”的知识结构,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可提取性和实用性。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孤立地记忆“A是什么”,而是理解了“A如何与B、C协同作用,以达到风味X”。这种建立连接的能力,是很多信息密度大但结构松散的书籍所欠缺的。我甚至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创新的思路,因为作者已经把基础元素解构并分类好了,剩下的就是如何重新组合的问题了。对于从事相关行业或者有志于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种逻辑框架的构建价值,远超那些零散的知识点集合。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理解的桥梁”,而不是单纯地堆砌事实。它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尊重——尊重知识本身,更尊重读者的学习过程。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布道者姿态,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最清晰、最没有偏见的视角来呈现复杂的议题。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他们似乎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追溯那些最初的、最纯粹的元素,并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们。这种“溯源”和“重构”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深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逻辑链条。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简单的参考资料,它更像是一套引导人们建立独立思考体系的入门读本,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完全没有那种传统百科全书式的枯燥和堆砌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美食家,耐心地引导你走进一个全新的感官世界。初次翻阅时,我本以为会是那种干巴巴的、罗列事实的文字,没想到它在描述食材的起源、处理过程,乃至风味演变时,用词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态的张力。那种语言的韵律,让原本晦涩的专业术语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你能透过文字嗅到食材散发出的原始香气。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用大量的长句把你绕晕,而是擅长使用那种短小精悍、直击要害的句子,每读完一段,都能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立体的概念模型。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就沉浸进去了,那种求知欲是被一点点温和地激发出来的,而不是被强行灌输的。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即便偶尔遇到一些不熟悉的领域,作者的引导也足够清晰,让人有继续探索下去的动力,而不是想直接跳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实的纸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感觉里面装载了满满的知识和诚意。封面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配色,在书店里众多花花绿绿的书堆里,一下子就能抓住我的目光。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字体排版,那种疏密有致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拆开塑封膜后,那种油墨和纸张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息,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小时候翻阅那些珍贵图册的记忆里。我平时对书籍的物理形态很挑剔,很多科普书为了追求轻薄和低成本,牺牲了阅读的愉悦感,但这本显然不是。它那种坚固耐用、可以经受反复翻阅的质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它的存在感就足以提升整个阅读空间的格调。对于一个像我一样,重视“仪式感”的读者来说,如此精心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推荐。我甚至会特意找一个光线好的角落,慢慢地、带着敬意地去翻开它,享受这种与知识的实体连接。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留白艺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出版物都恨不得把每一寸空间都塞满文字和图片,结果反而造成了读者的视觉疲劳。然而,这本书在页面布局上显得异常克制和大气。充足的页边距,使得每一个图表和文字段落都有了呼吸的空间。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微妙,它们不是相互挤压着争夺注意力,而是互相衬托,共同服务于核心信息的传达。我特别注意到,即便是非常复杂的数据展示,作者也懂得如何用负空间来突出重点,让你的目光能够自然地聚焦在最关键的部分。这种设计哲学体现了一种对读者心智负荷的尊重,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放松且高效。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那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这对于需要仔细研读内容的书籍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