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魔芋菜谱 9787109122147

中国魔芋菜谱 97871091221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杰,张盛林,王克夫 著
图书标签:
  • 魔芋
  • 菜谱
  • 中国菜
  • 家常菜
  • 健康饮食
  • 素食
  • 低卡路里
  • 烹饪
  • 美食
  • 饮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22147
商品编码:300267754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魔芋菜谱 作者 马杰,张盛林,王克夫
定价 22.00元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 9787109122147 出版日期 2009-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250Kg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了以魔芋制作菜肴和其他食品的技术和工艺,发扬了中国的美食文化,在深入研究魔芋葡甘聚糖特性的基础上,革新了制作工艺,保存了魔芋保健防病的功能,并以通俗的文字指导厨师和家庭主妇进行制作,是一本发扬食品国粹、普及食品科学和工艺、丰富饮食文化、增进人民体质的好书。图片拍摄真实、美观,令人视而垂涎。

   作者简介
马杰,男,汉族,生于1953年1月,四川省安县人,大学文化,四川省绵阳市大杰饮食营养文化研究所所长、巨马川菜董事长、中国首批中式高级烹调技师、中国烹饪协会会员、(世界)中国烹饪大师、四川川菜大师、四川省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教授、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食品烹饪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香菇烧魔芋
麻辣魔芋豆腐
什锦锅仔
虾仁刺参芋片
锅仔魔芋丝结
雪魔芋烧五花肉
红椒脆肠
水煮肝片
清炒千层肚
千丝菜卷
网中浇鲜
魔芋梅花扣猪尾
清汤芋结
雀巢龙虾丝
长生鲍鱼
黄焖目鱼花
孔雀龙眼
玉柱豆腐
相恋
酥香肉
梅花争艳
炝炒鱼丝
翡翠蛏子
龙舟鲜贝
苦瓜扣鲜鲍
金沙田螺
龙井虾仁
圆合孔雀贝
神仙豆腐
珍珠素丸
蒜仔鸳鸯贝
泡椒墨鱼仔
香酥鱼排
锅粑虾仁
绣球明虾
乡间黄螺
白灼肚头
太安鱼
青豆虾仁
鲜美海味煲
魔芋烧鸭
铁板豆腐
双品北海蚌
香酥虾球
剁椒蛏子
双椒鸡丝
水煮肥肠
银杏黄螺
水晶三丝卷
魔芋烧土鲢
翡翠龙虾羹
酸辣猪肝
吊锅黄喉
脆皮墨鱼仔
水晶珍珠虾
宫保鲜贝
泡椒肚片
瓜圆扇贝
碧潭芋头
火焰虾
菠饺芋结
菜心黄螺
寻鲜
珊瑚蛏子
香鸭芋结煲
野菌黄螺
玉棍山珍
家常蛏子
蕉叶蒸蛋
冬瓜鱼丝
茄烩肠尖
翡翠玉带
南瓜菊花贝
金针鱼丝
清炒猪耳
凉拌龙虾丝
凉拌菊花贝
泡椒脆耳
菊花芋脯
罗汉魔芋
葱香肚片
泡椒凤爪
红油耳条
烧椒拌脆肠
跳水雪芋
芝麻芋排
醋香海蜇丝
吐司腰片
众星献寿
鸡丝牛肚
串烧素珍
韩式北海蚌
巨马香烤芋
风味魔芋
川式烧烤虾
生鱼片
脆奶双味卷
西式魔芋排
刺身三纹鱼
茄汁墨鱼仔
鲍汁龙眼
沙拉鲍托
双掌扇面
鲍汁芋结
茄汁豆腐
鲍汁鹅掌
魔芋三明治
茄汁鱼排
各注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药食同源的自然馈赠:探索本土食材的健康密码 书名:《山野珍馐:古法萃取与现代健康烹饪指南》 ISBN:9787109122147 --- 书籍简介 在这个追求精致与速度的时代,我们似乎渐渐遗忘了那些深植于土地、伴随我们祖先走过漫长岁月的天然馈赠。《山野珍馐:古法萃取与现代健康烹饪指南》,正是一本旨在唤醒我们对本土、时令食材的敬畏与热爱的实践之书。它不聚焦于某一特定作物的深入挖掘,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广袤山川中蕴藏的、那些被现代都市生活所忽略的,却蕴含着深厚营养价值与传统智慧的食用植物和菌类。 本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传统农耕文明中“药食同源”理念的现代回归。我们深知,真正的健康并非来自昂贵的进口保健品,而是源自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遵循自然节律生长的本真食物。因此,本书跨越了地域界限,精选了数十大类在不同地区享有盛誉,且具有独特食用价值和文化背景的食材,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重塑它们的烹饪方式。 全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共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力求构建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溯源与识别——自然的馈赠与文化烙印(约350字) 本章是理解食材健康价值的基础。我们摒弃了标签化的描述,转而深入探讨特定食材的生长环境、土壤要求及其对最终风味和营养成分的微妙影响。例如,我们将对比分析不同海拔、不同水文条件下生长的同一种野生蔬菜在口感和微量元素上的差异。 内容涵盖: 1. 本土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特性: 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山野菜、水生植物及地方特有豆类的“身份证”,包括形态特征、生长周期及采摘的最佳时机。 2. 传统智慧中的食疗应用: 追溯不同食材在古代本草学中的记载,它们如何被用于调理身体,并解析这些古老经验在现代医学视角下的合理性。 3. 可持续采集与保护理念: 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尊重,指导读者如何进行负责任的采集,确保生态平衡,传承“取之有度”的古训。 第二部分:古法萃取与预处理技术(约400字) 许多传统食材因其质地坚韧、含有微量刺激性物质或不易消化,需要特定的古法进行处理才能真正登入餐桌。本章是全书的技术核心,详尽介绍了那些流传于民间的、高效且环保的预处理工艺。 重点介绍了以下几类工艺的细节: 1. 去涩与脱毒技术: 以特定苦味植物为例,详细解析如何利用浸泡、焯水、发酵等方法,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去除不适口感,同时保留有效营养。 2. 酶促转化与软化: 针对富含淀粉或粗纤维的根茎类食材,介绍如何利用自然发酵或特定浆果的酸性作用,加速其结构分解,使其更易被人体吸收。 3. 干燥、腌渍与风味固化: 阐述传统食物保鲜技术,如日光曝晒、炭火烘烤、盐渍、糖渍等,如何不仅延长保质期,更能在干燥和盐化过程中激发出食材新的风味层次(如梅干菜、风干菌菇的“转化香”)。 第三部分:现代健康烹饪的创新实践(约550字) 在掌握了食材的本性与预处理方法后,本章将带领读者进入现代厨房,将这些古老的食材融入当代追求低脂、高纤、少盐的饮食结构中。我们拒绝油腻的复刻,追求的是营养的最大化和风味的平衡。 本章内容以“主题食谱”的形式呈现,而非简单的菜肴罗列: 1. “清透之味”系列: 侧重于水煮、蒸制与清炖。探讨如何利用食材自身的“高汤”特性,制作无需额外添加高汤或味精的清澈汤羹,例如针对特定竹笋的“初春透亮汤”。 2. “粗粮的细腻化”系列: 专注于将高纤维食材(如某些坚硬的豆类或全谷物)通过现代研磨、高压煮制等技术,使其质地达到媲美精制食物的顺滑口感,适合肠胃敏感人群。 3. “风味融合实验”: 介绍如何利用本书第二部分处理过的特色食材,与常见的低热量蔬菜或蛋白质进行创新搭配,实现风味和营养的互补。例如,如何用发酵后的特定野菜汁液作为天然的腌制剂,提升鸡胸肉或鱼肉的嫩度。 4. 油脂的选择与平衡: 详细分析在烹饪这些山野食材时,最适合搭配的植物油种类(如亚麻籽油、核桃油等),以及如何通过食材自身的油脂来平衡整体膳食结构。 第四部分:膳食规划与特定需求应对(约200字)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让读者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构建个性化的健康膳食方案。 本章提供实用工具: 1. 食材营养价值速查表: 对书中涉及的所有主要食材,提供其粗蛋白、膳食纤维、核心矿物质的近似参考值。 2. 季节性膳食建议: 根据二十四节气,提供不同时令下应侧重食用的食材组合,以顺应自然节律。 3. 应对常见轻度不适的食疗组合建议: 基于传统中医理论,提供几组简单易行的食材配对,用于日常的身体基础维护(如针对冬季干燥、夏季湿热等基础状态的调理建议)。 《山野珍馐》 是一次深入土地、重拾本真的饮食之旅。它教授的不仅仅是食谱,更是一种尊重自然、回归本源的生活态度。它将帮助每一位渴望健康与美味的读者,发掘中国本土食材中深藏不露的无限潜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使用那种冰冷刻板的说明文体,反而带有一种温暖、亲切的叙事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长者在耳边细细传授经验。我在阅读那些关于历史典故和食材小故事的部分时,感受到了强烈的代入感。那些穿插在菜谱之间的“小插曲”,不仅丰富了阅读体验,也让那些看似枯燥的烹饪步骤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它成功地将一种地方性的饮食文化,用一种跨越地域的亲和力表达了出来,这对于希望了解特定地域风味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好的食谱应该能激发读者的食欲和好奇心,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让做菜这件事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上那张充满生活气息的插图,立刻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打磨,比如内页纸张的选择,触感温润而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里面的具体菜谱,但光从排版布局来看,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古典又易读,不同章节的过渡自然流畅,让人感觉像是在翻阅一本精心制作的烹饪艺术品,而不是一本简单的食谱手册。我期待着能从这本书的视觉呈现中,先被那种对食物的热爱和对传统烹饪的敬畏之情所感染,这无疑是成功引导读者进入烹饪世界的关键一步。这种对媒介本身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也绝不会是敷衍了事之作,它传递出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让人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有了更高的心理预期。

评分

从目录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符合一个初学者的认知习惯,但同时又巧妙地穿插了一些高阶技巧的提示,做到了雅俗共赏。它似乎采取了一种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教学路径,先用最基础、最常见的食材和技法来建立读者的信心,然后逐步引导至那些需要更多耐心和精准度的复杂制作过程。这种结构上的梯度设计非常人性化,避免了初学者在面对大量专业术语时产生的畏难情绪。我特别注意到它对“失败案例分析”的设置——虽然我还没细看具体内容,但这种主动预见读者困难并提供解决方案的思路,体现了作者极大的同理心和教学诚意。这表明,作者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的烹饪能力,更是希望每一个翻开这本书的人都能真正成功地做出美味佳肴,这种“赋能”的姿态,非常打动人。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部分,尽管我只粗略翻阅了开篇的几页,但其对食材本源的探讨已经展现出一种超越一般食谱书的深度。它似乎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在追问“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关于不同产地和季节对食材风味细微影响的描述,那种细腻的观察力,让我意识到作者在田间地头付出了多少时间。这种扎实的“在地知识”的融入,远比那些标准化的、适用于任何厨房的通用指南要宝贵得多。它提供了一种与食材建立更深层次联系的视角,让人在动手之前,就能在脑海中构建起一道菜的风味图谱。这种对烹饪哲学的阐述,让这本书的厚度瞬间提升,不再是单纯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本关于“食之道”的入门读物,这对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吸引力所在。

评分

我最欣赏的或许是这本书对于“可操作性”的坚持。在如今许多食谱都追求极致的“米其林化”和不切实际的食材时,这本书似乎坚定地立足于寻常百姓家的厨房。从配料的易得性,到烹饪工具的要求,都显得非常务实。它没有把读者当成专业厨师,而是真正理解家庭烹饪的时间限制和资源约束。这种“接地气”的实用主义,是衡量一本优秀家常菜谱的关键标准。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融入日常三餐,既能保证美味,又不会过度耗费精力的“宝藏”食谱。如果它能成功地帮我优化现有的家常菜体系,并注入一些新的创意火花,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其售价了,它将成为我厨房里真正意义上的“常客”和得力助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