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酸奶 9787530477274

我爱酸奶 978753047727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吕索,法德鲁埃,法佩西纳,法维耶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绘本
  • 科普
  • 健康
  • 饮食
  • 酸奶
  • 营养
  • 亲子
  • 故事
  • 幼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77274
商品编码:300693100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爱酸奶

定价:38.00元

作者:(法)吕索,(法)德鲁埃,(法)佩西纳,(法)维耶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304772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酸奶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品,它是由牛奶发酵而成的。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里自制酸奶。在家自制酸奶的好处很多:首先是可以保证自然、健康,其次是可以根据自己和家人的口味随意调配。
制作酸奶的方法很简单,不过,掌握好温度是先决条件。因为在制作过程中牛奶必须保持在合适的温度(40~45℃),再加入若干种菌。如果牛奶的温度太高,乳酸菌会被杀死;如果温度过低,牛奶就无法顺利发酵。酸奶机可以为酸奶的制作提供**环境,是自制酸奶*方便的工具之一。当然还有其他工具,如压力锅、烤箱等,我们会在后面一一介绍。
自制的酸奶不仅味道可口,还有非常明显的养生功效:
1. 酸奶的酸味温和适中,能提高人的食欲。
2. 酸奶含有丰富的钙、蛋白质、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3. 酸奶可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
4. 酸奶可有效降低胆固醇,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5. 酸奶中的乳酸菌能抑制某些致癌物质的产生,因而有防癌作用。6.酸奶中有一些帮助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物质,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6. 酸奶能抑制有害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并能补充肠道内的有益菌,有抗衰老作用。
本书一共介绍了64款酸奶、奶酪以及酸奶奶酪美食的制作方法,让大家可以在家里制作可口的酸奶和奶酪。
本书的作者菲利普·吕索和德鲁埃,是法国厨艺发展和研究中心成员,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食谱,曾出版过十几本美食图书。为保证配方的正确性,这本书里的每款酸奶他都亲自制作并且品尝过。
书中的图片都是法国的摄影师马西莫·佩西纳和维埃尔拍摄的,他擅长美食、建筑和珠宝摄影,常与巴黎的一些知名杂志合作。他拍摄的照片让我们的酸奶看起来更加可口了。
在这个美食时代,让我们关注自身的健康,崇尚自然,打开书本,开始做自己想要的美食吧。

内容提要


这是本在家自制酸奶全书,是绿色生活的*读物。一共介绍了64款酸奶、奶酪以及酸奶奶酪美食的制作方法,让大家可以在家里制作可口的酸奶和奶酪。

目录


了解酸奶
酸奶机
材料的选择
不可或缺的工具
制作酸奶的其他工具
什么是奶酪?
在家自制奶酪
Part 1 新鲜酸奶
Part 2 花样酸奶
Part 3 酸奶美食
Part 4 奶酪及奶酪美食

作者介绍


本书的作者菲利普·吕索是法国厨艺发展和研究中心成员,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食谱,曾出版过十几本美食图书。为保证配方的正确性,这本书里的每款酸奶他都亲自制作并且品尝过。作者瓦莱里·德鲁埃是法国的专栏作家和美食作家,从事了15年与美食相关的工作,在法国各大报纸和杂志上都有自己的专栏。在拉鲁斯、阿歇特等知名出版社出版过将近40本美食图书,也编导过一些电视美食节目。
书中的图片都是法国的摄影师马西莫·佩西纳和维埃尔拍摄的,他擅长美食、建筑和珠宝摄影,常与巴黎的一些知名杂志合作。他拍摄的照片让我们的酸奶看起来更加可口了。

文摘








序言



《舌尖上的丝路:穿越千年的风味记忆》 本书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食物、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探索之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食材的制作技艺,亦非单纯的食谱汇编,而是以一条无形的、流动着的“味道丝绸之路”为经纬,串联起欧亚大陆上古老文明的交汇与融合。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朝圣之旅,追溯那些深刻影响了人类饮食结构、风俗习惯乃至社会形态的关键性食材的传播路径与演变历程。 第一章:谷物的低语——文明的基石与迁徙 本书的起点,聚焦于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谷物。我们不会详细描述小麦或水稻的种植细节,而是探讨它们如何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沃土、尼罗河畔的淤泥,以及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走出,成为支撑起庞大帝国和早期城邦的基础。 我们将考察大麦在早期游牧文化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能量来源,更是仪式和贸易的媒介。通过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的交叉比对,我们揭示了粟、黍这些中国北方原生作物品种,如何在与引进的小麦的竞争与融合中,塑造了早期中原王朝的饮食结构。书中特别分析了“粟”在边疆地区的生存韧性,以及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扮演了“救荒之粮”的角色,其背后蕴含的社会动员能力。 此外,本书深入探讨了豆类的地位。扁豆和鹰嘴豆如何在干燥、半干旱地区扮演了蛋白质的稳定来源,并阐述了它们随宗教传播(如佛教的兴起)而扩散至东方的过程。我们关注的焦点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植物种子,是如何通过贸易路线的开辟、农耕技术的改良,最终固定为不同地域居民餐桌上的“天经地义”。 第二章:香料的秘密帝国——权力、战争与风味革命 香料,自古以来便是财富、地位与远航的代名词。本书将剥离现代厨房中香料的寻常面纱,还原其在古代社会中的爆炸性价值。我们不会赘述胡椒如何从印度西海岸抵达欧洲港口,而是着重分析其在供应链中的权力结构。 书中细致描绘了“香料之路”上的中转站——从也门的阿拉伯商人到亚历山大港的希腊贸易商,再到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垄断者。这些中间环节如何通过信息垄断、价格操纵,构建了一个跨越数千公里的价值链。我们甚至追踪了肉桂和丁香的源头——遥远的摩鹿加群岛,探讨了当地原住民在这些“魔法植物”的开采和贸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如何被卷入全球贸易的漩涡。 更有趣的是,本书探讨了香料在“去腥”表象之下的文化意义。在许多古代烹饪传统中,昂贵的香料并非单纯为了掩盖食物的腐败,而是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对主人的热情和财富的彰显。例如,中世纪欧洲宴会中对于姜黄和藏红花的极端使用,反映了贵族阶层对异域奇珍的痴迷。 第三章:来自远方的客人——动物与驯化链的延伸 人类的饮食从未孤立于地理环境,动物的驯化与迁徙是塑造饮食文化的关键驱动力。本书对这一主题的探讨,避开了基础的牲畜饲养知识,而是聚焦于那些通过长距离迁移进入新版图的物种。 我们将深入研究马匹的早期用途——它们不仅是战争机器,也是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中心,其乳制品和肉食如何支撑了欧亚大草原上的巨大人口流动。同时,本书探讨了骆驼在沙漠贸易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这种动物本身带来的饮水、负重和耐力等一系列“生存科技”如何伴随着商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沿线绿洲城市的生活节奏。 在禽类方面,我们关注的是一些相对边缘,但在特定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物种。例如,某些特定的家禽品种是如何被皇家或宗教团体圈养,并成为特定节日或祭祀仪式的必备品,其培育标准远超普通农家饲养。本书还涉及了早期渔业技术的区域性差异,分析了盐渍和烟熏技术如何在海产品不易运输的内陆地区,扮演了蛋白质储备的关键角色。 第四章:液体的哲学——饮品的历史与社会黏合剂 液体,无论是发酵的还是蒸馏的,是社会交往、宗教仪式和日常解乏的重要载体。本书将“饮品”视为一种流动的文化符号。 我们细致考察了茶、咖啡和可可这三种“致幻”或“提神”饮品的全球化历程。我们不会重复它们各自的起源故事,而是侧重于它们在社会结构中的渗透过程。例如,咖啡馆如何在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城市中,成为“第三空间”的雏形,催生了早期的公共舆论和政治讨论。书中的一个关键章节,专门分析了茶——这种源自东方的饮品——是如何被殖民经济体系重塑,并最终成为大英帝国扩张的重要工具。 此外,本书还对比了不同地域的发酵饮品。从凯尔特人的麦芽酒到安第斯山区的藜麦酒,再到中原的黄酒。我们分析了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如何成为地域风土(Terroir)的一部分,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如何通过饮用不同等级或类别的酒类,来区分彼此的身份。 第五章:烹饪的炼金术——工具、储存与时间管理 烹饪方式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最直接的体现。本书考察的不是菜谱,而是支撑这些菜谱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思维。 我们将审视不同文明对“火候”的理解差异。中式烹饪中对“镬气”的追求,与地中海烹饪中对慢炖和橄榄油低温烹煮的偏爱,其背后的环境因素和燃料资源有何不同。书中展示了不同陶器、金属器皿在导热性、密封性上的微妙差异,如何直接影响了最终食物的风味结构和营养保留。 本书还专门辟出篇幅,讨论古代的“时间管理”技术——即食物的保存。冷藏技术的原始形态,如利用山洞、深井或冰块储存食物,在古代城市供应系统中的战略意义。我们探讨了腌制、糖渍和发酵等技术,如何超越了简单的保鲜,而成为了风味复杂性的重要来源,它们是人类在对抗时间流逝过程中,所发展出的智慧结晶。 结语:未来的风味地图 本书最终将视角投向当下与未来。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许多古老的风味正在消逝,而新的混合风味正在诞生。我们反思:当食物的流动性变得空前便捷时,我们是否也在失去对地域根源的忠诚?本书呼吁读者以更深邃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去品味餐桌上的每一口食物,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横跨千年的风味记忆与人类探索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从我随意翻阅的几个段落来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润物细无声”。它没有那种浮夸的广告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带着温度的、如同老友般亲切的语气来娓娓道来。比如,作者在谈到如何选择优质的酸奶菌种时,竟然用了一个比喻,说好的菌种就像“忠诚的酵母工人,一丝不苟地完成着它们的甜蜜使命”。这种拟人化的描述,瞬间拉近了读者与复杂科学之间的距离。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里有没有一些“失败案例集锦”?因为制作过程中的失误往往比成功更有价值。比如,酸奶表面出现水层(乳清分离)的原因有哪些?如果发酵过度产生刺鼻的酸味该如何补救?如果作者能够坦诚地分享这些“翻车”的经验,并给出实际的解决方案,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直接翻倍,成为厨房里名副其实的“救急手册”。

评分

老实说,我对“酸奶”这个主题本来没抱太大希望,总觉得无非就是教人怎么放糖放水果,但翻开《我爱酸奶》的目录后,我的世界观受到了冲击。它竟然有专门的一章在讨论“乳糖不耐受人群的酸奶选择策略”,这简直是为我这样有点小肠胃困扰的人量身定制的福音!我一直很好奇,那些经过深度发酵的酸奶,乳糖含量真的会显著降低吗?作者是否引用了最新的营养学研究来佐证这一点?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似乎还涉及了“植物基酸奶的未来趋势”,比如用椰奶、杏仁奶甚至燕麦奶来替代传统牛奶进行发酵的实验和心得。这无疑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让“酸奶”不再是单一的乳制品范畴。这种前瞻性和包容性,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不仅是一位资深的食品专家,更是一位对生活抱有无限探索热情的实践者。我打算先从那些据说能改善睡眠质量的“睡前酸奶”配方开始尝试,看看它们是否真有传说中的魔力。

评分

这本书的ISBN 9787530477274 代表着它是一本正式出版物,这意味着它应该经过了严格的编辑和校对流程,这一点对于一本涉及食品安全和营养学知识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从侧面了解到,这本书的定价似乎也体现了其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它绝非市面上那些廉价的“网红食谱”可以比拟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详细解析不同发酵时间、不同温度对酸奶风味轮廓的影响,比如“快速发酵产生尖锐酸感”与“低温慢发酵带来复杂果香回味”之间的化学变化。我甚至在想,作者会不会探讨酸奶在烘焙中的应用,比如用酸奶代替黄油来制作更低脂的戚风蛋糕或者玛芬,这绝对是为注重健康的甜点爱好者准备的重磅彩蛋。总而言之,《我爱酸奶》在我心中已经超越了一本简单的菜谱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发酵美学与健康生活”的百科全书,值得我投入时间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和每一张图。

评分

拿到《我爱酸奶》后,我最先注意到的不是文字,而是它那些近乎艺术品的摄影作品。那些照片的布光和构图简直绝了,它们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食物特写,而是充满了故事感和生活气息。比如有一张,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一碗手工酸奶上,顶上点缀着几颗晶莹剔透的野生蓝莓,旁边散落着几片干枯的柠檬皮,那种静谧而美好的画面感,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份食物,而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的体现。我猜测书中必然有大量篇幅介绍世界各地的特色酸奶文化,比如中亚地区的“马奶酒”的酿造哲学,或者北欧国家如何将酸奶融入全麦面包和鱼类菜肴中的“极简主义饮食观”。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地域特色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情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食谱的罗列上。如果能配上那些酸奶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变化的图表,那就更专业了,能帮助那些总是在家制作失败的朋友们找到症结所在。这本书的厚度适中,装帧坚实,一看就是可以长期放在厨房台面上随时翻阅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摆设品”。

评分

这本《我爱酸奶》的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夏日清爽的诱惑力,一下子把我带回了童年时,外婆用纱布滤着新鲜牛奶,等待那微微发酵的乳酸香气弥漫整个厨房的温馨画面。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品读内容,但光是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酸奶”这个主题的别出心裁。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主色调是明快的乳白色和莓果的深紫红,给人一种既健康又美味的视觉冲击。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收录了许多关于酸奶的制作秘笈,可能不仅仅是传统的用菌种发酵,或许还融入了现代分子料理的创意,比如如何用低温慢煮技术来提升酸奶的醇厚度,或者如何搭配各种异国情调的坚果和蜂蜜,创造出层次丰富的口感。我尤其期待看到一些关于“益生菌与肠道健康”的科学探讨,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那些复杂难懂的微生物学知识,让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也能成为“肠道健康的守护者”。这本书的ISBN号是9787530477274,我特地查了一下,出版信息显示它来自一个相当专业的出版社,这更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探索酸奶这个简单食材背后蕴含的无限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