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节日吃食俗 养生自有道
定价:29.00元
作者:魏世平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060439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日发行量近70万份的《北京青年报》自己出版的书籍!该书上
市后,将在《北京青年报》饮食主义重要版面广告连载、力荐!C
内容提要
我们都熟知各个传统节日的风俗饮食,但是,这些食俗的由来,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健康养生智慧,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我国传统节日的饮食浓缩了先人健康养生理念的精髓。古人根据时令季节的变化,地域物产的不同,顺天时,应地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日食俗。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各个节日的由来,到每个节日各地的食俗以及其蕴含的养生智慧,让读者在品味节日美食的同时,佐以各种节日传说和小故事,汲取古人的养生智慧。
目录
新年,迎新食趣
各国新年面面观
各国迎新年,饮食有不同
春节, 从腊月吃到正月
小年从关东糖里找年味
春节过大年,吃好餐
各地春节民俗
春节食俗趣谈
年年吃糕,年年高
年年有余说吃鱼
初五饺子吃出万家菜
说说清朝皇宫“年夜饭”
春节备年货,小件不可少
佳节说饮酒
佳节多盛宴,须防四火燃
春节拜年别犯忌
元宵节, 南汤圆北元宵,各有新吃法
正月十五吃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
情定元宵节
吃元宵讲究多
元宵,吃出健康来
清明节,五湖四海俗不同
清明寒食正当时
清明重祭祖,食俗也很多
寒食之清明,食俗趣多多
世界各国“清明节”
清明时节,营养调理进行时
端午,艾草粽香吃健康
五月五是端阳,艾草青粽米香
你饮雄黄,我佩艾叶
盘解青菰粽
端午说粽子
端午节粽子面面观
不同民族端午节
端午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端午习俗传各国,粽子形形
端午吃粽子,应时又食补
七夕,牛郎织女会,巧妇吃“巧食”
七夕节吃“巧食”
中秋, 月饼的挑选与保存
中秋节说月饼
团团圆圆“咬月饼”
世界各地中秋节
月饼,帮上班族搭配健康早餐
吃月饼六大提示
吃月饼巧配食
重阳,老寿星长寿的小食方
重阳节登高与吃糕
九九重阳, 营养专家亲授寿星之道
腊八,香粥养胃备过年
腊八别忘了给家人熬锅腊八粥
腊八, 粥香养人
各地不同'腊八粥”
'腊八”不仅要喝粥
话说'腊八蒜”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立春吃春饼
吃春饼别忽视内在力量
'龙抬头”别忘吃面条
谷雨时节吃香椿
夏至日,食面日
立秋饮食风俗多多
'咬秋” 吃水果也不是多多益善
秋季养生: 寒露后多吃根菜
立冬伊始! 进补佳: 怕冷增加'铁”
冬至各地习俗吃什么
又逢冬至到, 进补食趣多
冬至为何吃饺子
大寒过后, 进补要减
应时吃食俗, 身强体健过一年
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摊鸡蛋
三秋饮食各有侧重
作者介绍
魏世平,北京青年报饮食主义版编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安全科普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理事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精神一振,那种将传统节日里那些香甜软糯、热气腾腾的美食,与古老智慧的养生之道紧密结合的构思,简直是为我这种既爱美食又注重健康的现代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团聚和庆祝的日子,更是顺应时节、调养身心的绝佳时机,而“吃”无疑是其中最核心、最温暖的部分。想象一下,春节的饺子,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美好的期盼和独特的气候特点。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深入挖掘这些节令食品背后蕴含的食材选择学问——比如为什么冬天要吃羊肉来温补,春天要吃韭菜来解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具体的指导,如何在享受这些美味的同时,又能巧妙地规避那些可能导致热量超标或营养失衡的“陷阱”。是改变烹饪方式,还是搭配特定的茶饮或药材进行平衡?这本书如果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兼大厨那样,娓娓道来,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实操性,那它就不只是一本食谱,而是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生活哲学指南”了。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在家复刻那些经典节日味道,同时又将健康元素悄无声息融入其中的创新小窍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古法的简单罗列上。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立刻被那种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生活烟火气的文字风格所吸引。它似乎在告诉我,每一口节日食物都不只是果腹之物,而是流淌着数千年文化基因的“时间胶囊”。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时令”的论述,比如不同节气对人体脏腑的影响,以及哪些食物具有“顺势而为”的调理功效。我们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常常感觉身体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对“养生”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吃点补品或做做运动,却忽略了最基本也最根本的——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饮食结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清晰的图表或脉络,梳理出一年四季中,不同节日段落的“饮食重点”和“禁忌”,那将是极大的便利。我设想的阅读体验是,每当某个重要节日临近,我不再只是头疼于准备大餐,而是可以翻到对应章节,心中了然:这个时节,我的身体需要什么,我应该如何调整我的餐桌配比,才能既尽兴又不伤身。期待的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那种听起来就像是邻家智慧长辈在耳边轻语的、充满生活智慧的经验总结。
评分从书籍的装帧和整体感觉来看,我预感这会是一本可以经常翻阅的书籍,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我期待它在文字上能够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有足够严谨的知识支撑(比如食材的营养成分分析或古籍的引用),又不能显得过于教条或学术化,要保持一种让人愿意亲近的“人情味”。我希望作者的笔触是温暖而具有感染力的,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养生理论,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智慧。想象一下,在某个冬日午后,阳光洒在书页上,我正在研究如何用最传统的方式制作一碗暖身的甜品,同时又学习到这个食材如何对应着肝脏的保养,这种学习体验是极其愉悦和高效的。这本书如果能成为我未来每年节庆前后的案头必备,帮助我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家人的饮食起居,那么它的价值就远超其本身的定价了。我非常看重这种能够融入日常,并且能让人感到心安的知识体系。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这本书的“俗”字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俗’,在这里绝非贬义,它代表着深入民间的、最接地气的生命力。我渴望了解的,不仅仅是宫廷贵族的精致宴饮,更是寻常百姓家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食物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来年美好的祝愿的。比如那些流传于乡野间的、带有特定地域色彩的节庆小吃,它们背后的制作工艺和口耳相传的养生偏方,往往蕴含着最朴素却也最有效的自然哲理。我期待书中能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讲述这些“吃食俗”的起源和演变,让这些食物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溯源之旅。如果能结合一些旧时的插画或照片,那就更妙了,能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温度和质感。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连接起“味蕾记忆”与“文化传承”这两条线索,那么它将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文化读物,而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烹饪指南。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养生,是“无为而治”的艺术,是让身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达到平衡,而非靠外力强行“进补”。这本书的标题将“吃食俗”和“养生之道”并列,让我看到了这种理念的可能性。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道”的?这个“道”是基于中医理论,还是更偏向于一种哲学层面的生活态度?例如,在处理那些看似“油腻”或“大补”的节日食物时,是否有提倡“节制”和“平衡”的心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为柔和、更具适应性的养生视角,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我们完全摒弃那些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传统食物。也许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搭配来化解其潜在的弊端。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体质(比如湿热体质、气虚体质等)如何个性化地调整节日饮食的建议,那就非常贴心和专业了。这种深入到个体差异层面的关怀,会让我感到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