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米饭佳伴侣
定价:39.8元
作者:萨巴蒂娜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8403431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帝王将相,贩夫走卒,难逃家常菜。
每道菜都有步骤图,懒得看字也学得会。
省心、省力、省钱、省时,就是不省米饭!
瞬间馋坏你的140 道菜,分分钟打动你的舌尖!
内容提要
精选一百四十余道中国人下饭的家常菜和爱吃的主食,按照吃法进行分类,辅以精美的图片,详细的步骤图和亲切的文字,好吃又好做,让你的餐桌玩出各种花样,从此不用费心想每天吃什么。
作者萨巴蒂娜长居北京上海两地,通晓当地风土人情,因此根据南北方口味的爱好,选取经典的家常菜,编纂此书。她以其多年研究美食的心得与经验,为读者讲解了每道菜的烹饪技法和营养知识,供读者方便、有效使用本书。
目录
作者介绍
萨巴蒂娜,好的美食作者之一。前IT精英,历任《贝太厨房》图书主编和《美食堂》执行主编。曾出版了50多本畅销美食丛书,美食小说《厨子的故事》和美食散文集《美味关系》。现在她成立了自己的美食工作室萨巴厨房,向人传播她的美食理念,分享她的美食生活。
文摘
客家传统名菜——梅菜扣肉
烹饪时间:90分钟
难易程度:中等
特色:
告诉自己不能吃太多,可是筷子还是忍不住夹过去想再来一片——更要命的是,肉和梅干菜都吃完了也不算完,剩下的汤汁太下饭了!
主料:
五花肉 350g
梅干菜 150g
辅料:
姜 10g
冰糖 20g
生抽 2茶匙
老抽 2茶匙
料酒 2茶匙
白糖 1/2茶匙
鸡粉 1/2茶匙
盐 适量
油 适量
做法:
1. 梅干菜放入清水中泡开;姜洗净切片放入沸水。将五花肉焯烫至变色后捞出,擦干表面水分。
2. 生抽、老抽、料酒、盐放入碗中调匀,均匀地抹在五花肉上,腌制至少1小时。
3. 锅中放油烧至四成热,放入冰糖小火慢慢熬化制成糖色。
4. 五花肉皮向下入锅煎至焦黄色,翻面将整块肉煎至焦黄,淋汤汁,晾凉切片,皮向下码入碗中。
5. 泡好的梅干菜挤去水分备用;锅中留油,将梅干菜炒散,调入白糖、生抽、鸡粉炒匀后盛出。
6. 将梅干菜在肉片中交替填放,剩余的梅干菜覆盖在上面,压实。上锅蒸60分钟以上。
7. 关火焖5分钟左右后将碗取出,将平盘盖在碗上。
8. 双手分别按住碗和盘,将碗倒扣过来,再将碗取下即可。
烹饪秘笈:
蒸好后好不要立刻开盖出锅,让它在里面再焖一会儿,让蒸汽再凝结一下,肉的味道会更厚实。
序
帝王将相,贩夫走卒,难逃家常菜
我是个吃货,可是我还是一个有些基本原则的吃货。
这一生吃过很多的大餐,却依然喜欢吃家常料理。
吃过河豚,吃过松露,吃过雪花和牛,吃过腿如婴儿手臂粗的螃蟹,吃过据说吃一次就少一次的鲟鱼子。
也试过两人桌的餐厅,有四五个服务生服侍,烛光摇曳,风情无限;试过一餐饭吃几千元,自己掏钱或者别人掏钱;试过坐在米其林餐厅,大厨亲自烹饪并且亲自端上菜肴品尝。
并非说那美食有啥不好,但是,却并没有多少幸福感,更多是满足了我的猎奇心。
我觉得,在遥远的可以随意在野外挑选食材的古代,古人历尽千难万险,将野猪捕捉,将野鸡驯化,将原本是野草的小麦和水稻变成农田的主要农作物,将大白菜、瓜果等蔬菜植入自己的菜园,那是经过了他们的甄选,也就是,猪肉鸡肉白菜等食材是好吃的,小麦和水稻做成主食是怎么也吃不厌的。
更有无数聪明的厨师,在这样精选的食材上经过千百年的演绎,增减辅料,精研火候,变化出无数道美味,所以变成了现在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也成为了我永远无法割舍的心头好。
如此千锤百炼,怎么会不好吃?那滋味能自动寻觅到你肠胃和灵魂深处的需要,只要你真的尊重自己的身体。
时至今日,萨巴我,这一生出过不少的美食书,却依然选择继续出版家常菜,直到只剩下一颗牙齿。
……
序言
说实话,拿到这本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小资”读物,但读完前三分之一后,我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却又充满了韧性。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暗面有着深刻的洞察,但他从不渲染、也从不批判,只是冷静地将那些矛盾和冲突摆在读者面前,让你自己去感受其中的重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选择”的探讨。书中几个关键角色的命运,都围绕着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岔路口展开,每一个选择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牵动着后续无数的可能性。这种对“命运的偶然性”与“个体的能动性”的辩证处理,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答案,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往。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如同大师级的指挥家,该快则疾风骤雨,该缓则潺潺流水,读到高潮处,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去整理一下被情节激荡起来的心绪,足见其叙事功力之深厚。
评分这简直是一本关于“失落与重建”的教科书。它的情节推进并不依赖于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逐步崩塌和缓慢修复来展现的。作者对于“失去”的描绘,细腻得让人心疼。无论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还是对某种理想的幻灭,那种空洞感和无力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简直是直击灵魂深处。但更令人鼓舞的是,它并没有让角色沉溺于悲伤之中。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一些微小的、不起眼的事物——可能是一束午后的阳光,或是一句不经意的鼓励——成为支撑他们继续前行的支点。这种“在缝隙中生长”的主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生活中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确幸”。这本书的结构很有趣,它像一个精巧的俄罗斯套娃,每一层揭开,都有新的层次感和深度被展现出来,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又害怕读完,因为那份陪伴感一旦消失,又会是另一种失落。
评分这本书,我刚翻了几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给“拽”住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文学作品,也不是故作深沉的哲学思辨,它更像是一面老旧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了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作者的叙事腔调,有一种老派的温和,像一位住在老胡同里的邻居,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氛围的捕捉,那种光影的流转、季节更迭带来的细微变化,被他写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草木混合的味道。书中描绘的人物关系,也极其真实,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和挣扎,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那种欲言又止、心照不宣的情感张力,比直接的冲突来得更有力量。我得承认,阅读的过程有点慢,因为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去品味那些看似平淡的场景中蕴含的深意,但正是这种“慢”,让我找回了一种久违的、与文字深度连接的感觉,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可能是“厚重”。这不是指篇幅,而是指它所承载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作者在不经意间,巧妙地嵌入了许多关于传统习俗、地域文化乃至某种生活哲学的思考。你甚至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对“慢工出细活”的推崇,无论是对技艺的打磨,还是对人情的维系,都透露出一种不急不躁、尊重过程的美学态度。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适合在安静的冬日午后,泡上一壶热茶,慢慢翻阅。它不适合匆忙赶路时阅读,因为它的力量在于细节的积累和氛围的渲染,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读完后,我没有得到一个“大道理”,但却获得了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日常的琐碎与不易,这比任何激昂的口号都来得实在和持久。这本书像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感觉平淡,但后劲十足,越品越有滋味。
评分我很少遇到一本书能让我在阅读时,同时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疏离感”和“共情”的拉扯。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仿佛他站在一个极高的制高点俯瞰着人间烟火,记录着一切却不轻易介入。这种疏离感让故事本身具有了一种距离美,避免了煽情,增加了思考的空间。然而,一旦你被书中某个角色的某句独白击中,那种共情便会如潮水般涌来,让你感到自己与书中人物的灵魂是相连的。特别要提的是,这本书对“时间”的感知处理得非常独特。它不遵循线性的叙事,而是频繁地在过去、现在和回忆之间穿梭,但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更贴合人脑记忆和感官体验的真实模式。它让你感觉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无数个时间片段叠加而成的生命体,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这种“碎片化”的生命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