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佳伴侣

米饭佳伴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萨巴蒂娜 著
图书标签:
  • 米饭
  • 家常菜
  • 快手菜
  • 简单易学
  • 下饭菜
  • 中餐
  • 烹饪
  • 美食
  • 菜谱
  • 日常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3431
商品编码:300812910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米饭佳伴侣

定价:39.8元

作者:萨巴蒂娜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8403431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帝王将相,贩夫走卒,难逃家常菜。
  每道菜都有步骤图,懒得看字也学得会。
  省心、省力、省钱、省时,就是不省米饭!
  瞬间馋坏你的140 道菜,分分钟打动你的舌尖!

内容提要


  精选一百四十余道中国人下饭的家常菜和爱吃的主食,按照吃法进行分类,辅以精美的图片,详细的步骤图和亲切的文字,好吃又好做,让你的餐桌玩出各种花样,从此不用费心想每天吃什么。
  作者萨巴蒂娜长居北京上海两地,通晓当地风土人情,因此根据南北方口味的爱好,选取经典的家常菜,编纂此书。她以其多年研究美食的心得与经验,为读者讲解了每道菜的烹饪技法和营养知识,供读者方便、有效使用本书。

目录


作者介绍


  萨巴蒂娜,好的美食作者之一。前IT精英,历任《贝太厨房》图书主编和《美食堂》执行主编。曾出版了50多本畅销美食丛书,美食小说《厨子的故事》和美食散文集《美味关系》。现在她成立了自己的美食工作室萨巴厨房,向人传播她的美食理念,分享她的美食生活。

文摘


  客家传统名菜——梅菜扣肉
  烹饪时间:90分钟
  难易程度:中等
  特色:
  告诉自己不能吃太多,可是筷子还是忍不住夹过去想再来一片——更要命的是,肉和梅干菜都吃完了也不算完,剩下的汤汁太下饭了!
  主料:
  五花肉 350g
  梅干菜 150g
  辅料:
  姜 10g
  冰糖 20g
  生抽 2茶匙
  老抽 2茶匙
  料酒 2茶匙
  白糖 1/2茶匙
  鸡粉 1/2茶匙
  盐 适量
  油 适量
  做法:
  1. 梅干菜放入清水中泡开;姜洗净切片放入沸水。将五花肉焯烫至变色后捞出,擦干表面水分。
  2. 生抽、老抽、料酒、盐放入碗中调匀,均匀地抹在五花肉上,腌制至少1小时。
  3. 锅中放油烧至四成热,放入冰糖小火慢慢熬化制成糖色。
  4. 五花肉皮向下入锅煎至焦黄色,翻面将整块肉煎至焦黄,淋汤汁,晾凉切片,皮向下码入碗中。
  5. 泡好的梅干菜挤去水分备用;锅中留油,将梅干菜炒散,调入白糖、生抽、鸡粉炒匀后盛出。
  6. 将梅干菜在肉片中交替填放,剩余的梅干菜覆盖在上面,压实。上锅蒸60分钟以上。
  7. 关火焖5分钟左右后将碗取出,将平盘盖在碗上。
  8. 双手分别按住碗和盘,将碗倒扣过来,再将碗取下即可。
  烹饪秘笈:
  蒸好后好不要立刻开盖出锅,让它在里面再焖一会儿,让蒸汽再凝结一下,肉的味道会更厚实。
  序
  帝王将相,贩夫走卒,难逃家常菜
  我是个吃货,可是我还是一个有些基本原则的吃货。
  这一生吃过很多的大餐,却依然喜欢吃家常料理。
  吃过河豚,吃过松露,吃过雪花和牛,吃过腿如婴儿手臂粗的螃蟹,吃过据说吃一次就少一次的鲟鱼子。
  也试过两人桌的餐厅,有四五个服务生服侍,烛光摇曳,风情无限;试过一餐饭吃几千元,自己掏钱或者别人掏钱;试过坐在米其林餐厅,大厨亲自烹饪并且亲自端上菜肴品尝。
  并非说那美食有啥不好,但是,却并没有多少幸福感,更多是满足了我的猎奇心。
  我觉得,在遥远的可以随意在野外挑选食材的古代,古人历尽千难万险,将野猪捕捉,将野鸡驯化,将原本是野草的小麦和水稻变成农田的主要农作物,将大白菜、瓜果等蔬菜植入自己的菜园,那是经过了他们的甄选,也就是,猪肉鸡肉白菜等食材是好吃的,小麦和水稻做成主食是怎么也吃不厌的。
  更有无数聪明的厨师,在这样精选的食材上经过千百年的演绎,增减辅料,精研火候,变化出无数道美味,所以变成了现在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也成为了我永远无法割舍的心头好。
  如此千锤百炼,怎么会不好吃?那滋味能自动寻觅到你肠胃和灵魂深处的需要,只要你真的尊重自己的身体。
  时至今日,萨巴我,这一生出过不少的美食书,却依然选择继续出版家常菜,直到只剩下一颗牙齿。
  ……

序言



《星海拾遗录》 作者: 顾言 出版社: 瀚海文苑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88.00 元 --- 内容简介: 《星海拾遗录》并非一部宏大的史诗,而是一系列发生在宇宙边缘、时间缝隙中的微观观察与深层思索的集合。本书围绕着“遗失”与“拾取”这一永恒的主题展开,通过十二个独立却又相互呼应的短篇故事,描绘了一个后人类文明时代,人类精神图景的复杂变迁与情感的细微波动。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技术高度发达,但生命形式开始趋于同质化的未来。当物质的匮乏不再是威胁,人类开始面对更为深层的虚无——存在的意义、记忆的权重,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微妙张力。顾言的笔触细腻而克制,他没有沉溺于炫目的太空歌剧或激烈的星际战争,而是将焦点聚焦在那些被高速文明遗忘的角落和角落里的人。 第一章:轨道上的漂泊者 故事开始于“静默带”——一个被所有星际航线遗弃的、充满废弃人造卫星和失控AI残骸的区域。主角“零号”是一名专门回收古老数据和机械残骸的拾荒者。他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了寻找“非标准信息”。在一次深入一个代号为“方舟残骸”的巨型空间站的行动中,零号发现了一个被冰封的、保存了近乎完美的前数字时代小型图书馆。这里的每一本书籍,甚至每一张手写信件,都承载着一种如今已灭绝的情感模式——纯粹的、未经算法优化的悲伤与狂喜。零号的工作不再是回收数据,而是解读这些被时间凝固的“情绪化石”。他逐渐意识到,真正的遗失,不是技术或资源,而是对不完美体验的集体性遗忘。 第二章:灰烬花园的园丁 在第三旋臂的一个被环境灾难摧毁的殖民星球上,幸存者们建立了一种依赖于基因工程苔藓生存的封闭社群。社群的管理者,一位被称为“园丁”的老者,负责维护生态平衡。但他的主要职责,却是维护“记忆池”——一个存储着星球毁灭前所有居民生活片段的生物数据库。园丁每天的工作,是“喂养”这些记忆,确保它们不会腐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园丁发现,某些记忆片段开始自行增殖、变异,诞生出不应存在的幻觉和情感。他必须决定,是维护数据库的“真实性”,还是允许这些新的、或许更具生命力的“错误”存在下去。这是一个关于真实与构建之间道德困境的深刻探讨。 第三章:时间折痕中的信件 一个关于“时间流速不一致区”的传说,吸引了一批专门从事“时间交易”的地下商人。他们利用特殊技术,在时间流速极慢的区域内,秘密进行长期项目。主角“卡珊德拉”是一名信件投递员,她的任务是跨越数个时间折痕,将一封写于两百年前、收件人可能早已逝去或不存在的信件送达。信件的内容极其私密,涉及的只是一段关于夏日午后光影的简单描述。在旅途中,卡珊德拉经历了时间膨胀带来的孤独与错位,她开始质疑自己递送的真正价值:是信息本身,还是投递这一行为所蕴含的、对承诺的坚守? 第四章:噪音的净化者 在高度信息化的都市“赛博格拉斯”,人们生活在由定制化数据流构建的舒适幻象中。任何“不和谐音”——随机的自然声音、非预设的艺术表达——都会被“净化系统”立即消除。主角是一名“噪音净化者”,他的工作是追踪并消除这些异端信息。然而,在一次对一个老旧电台信号的追踪中,他捕捉到了一段由古代乐器演奏的、充满不和谐音阶的音乐。这段音乐,带着原始的、未经修饰的生命力,像病毒一样侵入了他被“优化”的感知系统。他开始秘密收集这些“噪音”,试图理解它们背后所代表的,人类原始的创造冲动。 第五章至第十二章: 后续章节继续深入探索这一主题:从“算法之下的爱情”(关于两个AI对象试图模拟人类的“心碎”体验),到“维度交错的影子”(探索当个体感知与宇宙法则发生微小偏差时,产生的哲学困境),再到“数字遗嘱的悖论”(探讨意识上传后,被上传的“自我”是否仍具有人性尊严)。 《星海拾遗录》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人味”的执着探寻。顾言摒弃了对未来科技的简单颂扬或批判,而是将科技视为放大镜,映照出人类内心深处那些最脆弱、最容易被忽视的情感纹理。每一个故事都像一块打磨光滑的琥珀,内部封存着一个关于失去、寻找、以及在宏大虚无中,如何紧紧抓住片刻真实的微小火花。本书适合那些对存在主义哲学、精妙的科幻设定,以及探讨人类情感本质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聆听那些被高速时代所掩盖的、细微的宇宙回响。 --- 作者简介: 顾言,当代极简主义科幻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通常背景宏大,但叙事视角极其内敛,擅长在冰冷的机械与广袤的星际背景下,挖掘出人性最柔软的侧面。曾获多项文学评论奖项,被誉为“宇宙的隐士”。《星海拾遗录》是其沉淀五年后,对人类精神边界的一次深度潜航。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小资”读物,但读完前三分之一后,我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却又充满了韧性。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暗面有着深刻的洞察,但他从不渲染、也从不批判,只是冷静地将那些矛盾和冲突摆在读者面前,让你自己去感受其中的重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选择”的探讨。书中几个关键角色的命运,都围绕着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岔路口展开,每一个选择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牵动着后续无数的可能性。这种对“命运的偶然性”与“个体的能动性”的辩证处理,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给出任何简单的答案,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往。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如同大师级的指挥家,该快则疾风骤雨,该缓则潺潺流水,读到高潮处,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去整理一下被情节激荡起来的心绪,足见其叙事功力之深厚。

评分

这简直是一本关于“失落与重建”的教科书。它的情节推进并不依赖于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逐步崩塌和缓慢修复来展现的。作者对于“失去”的描绘,细腻得让人心疼。无论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还是对某种理想的幻灭,那种空洞感和无力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简直是直击灵魂深处。但更令人鼓舞的是,它并没有让角色沉溺于悲伤之中。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一些微小的、不起眼的事物——可能是一束午后的阳光,或是一句不经意的鼓励——成为支撑他们继续前行的支点。这种“在缝隙中生长”的主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生活中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确幸”。这本书的结构很有趣,它像一个精巧的俄罗斯套娃,每一层揭开,都有新的层次感和深度被展现出来,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又害怕读完,因为那份陪伴感一旦消失,又会是另一种失落。

评分

这本书,我刚翻了几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给“拽”住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文学作品,也不是故作深沉的哲学思辨,它更像是一面老旧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了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作者的叙事腔调,有一种老派的温和,像一位住在老胡同里的邻居,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氛围的捕捉,那种光影的流转、季节更迭带来的细微变化,被他写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草木混合的味道。书中描绘的人物关系,也极其真实,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和挣扎,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那种欲言又止、心照不宣的情感张力,比直接的冲突来得更有力量。我得承认,阅读的过程有点慢,因为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去品味那些看似平淡的场景中蕴含的深意,但正是这种“慢”,让我找回了一种久违的、与文字深度连接的感觉,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可能是“厚重”。这不是指篇幅,而是指它所承载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作者在不经意间,巧妙地嵌入了许多关于传统习俗、地域文化乃至某种生活哲学的思考。你甚至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对“慢工出细活”的推崇,无论是对技艺的打磨,还是对人情的维系,都透露出一种不急不躁、尊重过程的美学态度。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适合在安静的冬日午后,泡上一壶热茶,慢慢翻阅。它不适合匆忙赶路时阅读,因为它的力量在于细节的积累和氛围的渲染,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读完后,我没有得到一个“大道理”,但却获得了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日常的琐碎与不易,这比任何激昂的口号都来得实在和持久。这本书像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感觉平淡,但后劲十足,越品越有滋味。

评分

我很少遇到一本书能让我在阅读时,同时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疏离感”和“共情”的拉扯。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仿佛他站在一个极高的制高点俯瞰着人间烟火,记录着一切却不轻易介入。这种疏离感让故事本身具有了一种距离美,避免了煽情,增加了思考的空间。然而,一旦你被书中某个角色的某句独白击中,那种共情便会如潮水般涌来,让你感到自己与书中人物的灵魂是相连的。特别要提的是,这本书对“时间”的感知处理得非常独特。它不遵循线性的叙事,而是频繁地在过去、现在和回忆之间穿梭,但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更贴合人脑记忆和感官体验的真实模式。它让你感觉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无数个时间片段叠加而成的生命体,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这种“碎片化”的生命本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