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塔&派》
定价:38.00元
作者:陈明里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112540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超市就可以买到的食材,操作简单零失误,轻松烘培出70款姿态各异的经典法式风情西点!
40年烘培经验的国际西点大师亲自传授!
一学就会!一看就懂!
数百张精致图片展示烘培每一步!
在家烘培,必读本书:
1.70道正宗法式风情甜点;
2.超级简单的塔和派的做法,简单几步就完成;
3.专家亲手传授,操作零失误;
4.食材常见,身边超市就能全买到。
内容提要
超市就可以买到的食材,操作简单零失误,轻松烘培出70款姿态各异的经典法式风情西点!
1.70道正宗法式风情甜点;
2.超级简单的塔和派的做法,简单几步就完成;
3.专家亲手传授,操作零失误;
4.食材常见,身边超市就能全买到。
目录
05 基础烘焙材料
07 好用工具
08 塔派模型图鉴
09 基础面团制作
12 面团整型方法
甜塔&甜派
15 法式洋梨塔
16 国王派
18 杏仁塔
19 核桃塔
20 焦糖苹果派
21 南瓜派
22 苹果碎片派
25 蓝莓格纹派
26 柠檬蛋白派
28 波士顿派
29 提拉米苏派
31 红豆麻薯派
32 热带鲜果派
33 周末杏仁塔
34 松露起司派
37 茅屋起司塔
38 石榴塔
39 焦糖巧克力香蕉塔
40 香蕉太妃派
41 咖啡慕斯塔
42 水蜜桃果冻塔
43 覆盆子巧克力塔
44 樱桃起司塔
45 枫糖水蜜桃派
47 台式蛋塔
47 台式椰子塔
48 葡式蛋塔
49 烤布蕾
50 迷你水果塔
51 综合坚果塔
52 莱姆布丁塔
53 芒果慕斯塔
55 栗子蒙布朗塔
56 芝麻甘薯塔
57 摩卡慕斯塔
58 马卡龙金箔塔
61 水蜜桃奶冻卷
62 野莓烧果子酥
63 油炸芋头派
64 枫红知秋
咸塔&咸派
66 洛林乡村咸派
68 培根鸡蛋派
69 海鲜总汇派
70 鸡肉蘑菇派
71 田园野菇派
72 夏威夷派
73 美式腊肠起司派
75 黄金南瓜派
76 鲜虾沙拉盅
77 和风蟹腿派
79 牧羊人派
80 白肉鱼派
81 地中海海鲜派
82 意式西红柿沙拉派
83 鲑鱼莳萝派
85 酥皮鸡肉派
86 蜜汁叉烧派
87 烧肉佐白柚咸点派
88 咖哩牛肉派
89 腌牛肉派
用派&塔皮
做出的小点心
91 燕麦杂粮西饼
92 卡蕾特
92 培根蝴蝶饼
95 酒会迷你派
96 杏仁酥条
96 香草黑橄榄脆饼
97 起司沙拉棒
97 地中海罗勒薄饼
98 巧克力金箔塔
99 拿破仑千层派
附录
1 100 烘培小贴士
作者介绍
陈明里,女,台湾人。从事烘焙相关专业工作20年、烘焙教学十余年,曾任教于高职、大学院校、职训局等地,并与多家出版社合作出版烘焙食谱及烘焙检定书近70余册。
现任特一国际餐饮品牌行销设计公司餐饮顾问,日月里点心房负责人。曾是特嘉集团惠臻园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门店营运总监,BOSCH、Panasonic、龟甲万、牛头牌、味好美等商品食谱研发与示范,赴美国、澳洲、泰国烘焙坊提供技术辅导。
出版《元气高纤西点》《无奶蛋素西点》《五谷杂粮做点心》《我爱咸饼干》《自己做奶酪&布丁》等书。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简直是精神食粮!我最近读完后,感觉整个人都被一种久违的、深入骨髓的宁静感所包围。作者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他用极其精妙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细微情感和瞬间。比如,他写到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老式百叶窗洒在地板上的光影变化,那种动态的美感和转瞬即逝的诗意,读来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更让我欣赏的是,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哲学思辨巧妙地融入到最朴素的叙事之中。我记得有一章专门探讨了“选择的重量”,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普通人在面临岔路口时的内心挣扎和最终的释然,将深奥的命题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时而舒缓如溪水潺潺,时而又像骤雨般紧凑有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情绪的跌宕起伏,但最终总能回归到一种清晰的、被洗涤过的状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多了一层温柔的滤镜,看什么都顺眼了许多,仿佛灵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SPA。强烈推荐给所有在喧嚣中寻找片刻安宁的朋友们。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对这种名字有点抽象的书持保留态度的,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股子“野蛮生长”的文字生命力给抓住了。这完全不是那种温吞水一样的文字游戏,它充满了力量感和一种近乎粗粝的真实。行文风格极其大胆,他敢于直面人性中那些晦暗、矛盾甚至有点丑陋的部分,却又能在最黑暗的地方精准地捕捉到一丝微弱的、却无比坚韧的光芒。我尤其喜欢他叙事角度的切换,有时候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记录者,记录着事件的发生;下一秒,他又会突然切换到当事人的内心深处,用第一人称的独白撕开伪装,直击痛点。这种叙事上的跳跃和冲击力,让阅读体验非常刺激。它不是让你舒服地看完,而是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去反思自己过去的态度和认知。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搏击,酣畅淋漓过后,留下的不是疲惫,而是醍醐灌顶的清醒。如果你受够了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学作品,想要一些真正能让你血管里热血沸腾的东西,这本书绝对是首选。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慢”书,但它的慢,绝非拖沓,而是一种对时间本身的尊重。作者似乎对时间的感知异于常人,他能够将一个极短的瞬间拉伸成漫长的感悟,也能将数年的光阴压缩在一笔精炼的描述里。我注意到书中的环境描写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描绘的那些场景,无论是江南水乡的湿润,还是北方冬日的萧瑟,都不是简单的背景板,它们是活生生的角色,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纠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物的情绪走向。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等待的描写,那等待本身不是煎熬,而是在特定的天气和光线下,被赋予了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读到此处,我甚至能闻到那种湿冷空气的味道,感受到皮肤上的微凉。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故事的共同经历者。这本书非常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一杯热茶,远离电子设备的喧嚣,让自己的心绪也慢下来,与文字一同呼吸。
评分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连接”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它没有流于表面地谈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深入到了人与自己、人与历史、甚至人与物质世界的复杂联结之中。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能力,能看到那些原本被隔绝的事物之间微妙的能量流动。例如,他笔下的家族传承,不是简单的血缘延续,而是一种由旧物件、未竟的心愿和未完成的对话所构筑的看不见的网络,这个网络既是束缚,也是支撑。读到一些关于记忆如何塑造现实的段落时,我甚至停下来,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们跳脱出自身的局限,去观察“我们是如何被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所定义的”。它鼓励我们去拥抱复杂性,去理解看似不合逻辑的连接,从而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深度的自我认知体系。
评分我必须称赞一下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精妙布局,它展现了作者对整体架构惊人的掌控力。它不是那种线性的、一根筋到底的故事,而是像一个复杂而优美的几何图形,不同的章节如同不同的切面,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呼应,最终拼凑出一个完整且多维度的世界观。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甚至有些困惑,信息点很多,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零散的线索就像是被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来,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令人振奋。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去构建联系、去“解码”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参与感和思考的欲望。它要求你带着疑问去读,又在不经意间给予你答案,这种巧妙的互动性,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大大提升。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成功解开谜团时的成就感,非同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