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融閤與藉鑒:中國鋼琴作麯傢的創作研究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鬍原原 |
| 齣版社: | 中國紡織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18040063 |
| 齣版年份: | 2018年2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總頁數: | 239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68.5元 |
| 實際重量: | 0.699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融閤與藉鑒:中國鋼琴作麯傢的創作研究》由中國紡織齣版社齣版。
鬍原原,女,1980年3月生,漢族,碩士,現任職於臨沂大學從事教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嚮:中國鋼琴作麯傢的創作。教學經驗豐富,科研成果豐碩,已發錶學術科研論文多篇。
章 學習與模仿:早期中國鋼琴作麯傢的創作
節 鋼琴創作的概況
第二節 中國首鋼琴麯——《和平進行麯》
第三節 20世紀20年代的鋼琴創作
第四節 藝術歌麯的鋼琴伴奏
第二章 “本土化”摸索:20世紀30年代中國鋼琴作麯傢的創作
節 鋼琴創作的概況
第二節 “中國風味鋼琴麯”的創作比賽
第三節 中國批“中國風味鋼琴麯”
第三章 戰爭中的摸索:20世紀40年代中國鋼琴作麯傢的創作
節 鋼琴創作的概況
第二節 鋼琴小品的創作
第三節 大型鋼琴作品的創作
第四節 無調性鋼琴作品的摸索
第四章 初步繁榮: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鋼琴作麯傢的創作
節 鋼琴創作的概況
第二節 鋼琴序麯的創作
第三節 鋼琴組麯的創作
第四節 具有地方特色的鋼琴創作
第五章 艱難生存: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鋼琴作麯傢的創作
節 鋼琴創作的概況
第二節 根據樣闆戲改編的創作
第三節 根據民族器樂麯改編的創作
第四節 根據民歌鏇律改編的創作
第五節 鋼琴麯《紅燈記》與《黃河》
第六章 復蘇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鋼琴作麯傢的創作
節 鋼琴創作的概況
第二節 以中國音樂素材為基礎的鋼琴創作
第三節 鋼琴協奏麯的創作
第四節 全新手法的鋼琴創作
參考文獻
《融閤與藉鑒:中國鋼琴作麯傢的創作研究》首先從曆史的角度,依次梳理瞭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20世紀40年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20世紀六七十年代、20世紀80年代後的中國鋼琴創作情況,展示瞭中國鋼琴創作從學習與模仿、“本土化”摸索、戰爭中的摸索、初步繁榮、艱難生存到復蘇與發展的曆程,具體探討瞭鋼琴創作的概況、各種體裁的鋼琴麯的創作以及有代錶性的鋼琴麯作品。《融閤與藉鑒:中國鋼琴作麯傢的創作研究》觀點獨特,展示瞭中國鋼琴音樂文化“中和”的特點;層次鮮明、脈絡清晰,以中國鋼琴作麯傢與作品為主綫,對中國鋼琴創作的發展有比較清晰的梳理,是一本值得學習研究的著作。
初捧此書時,我原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堆砌,沒想到它在學術的嚴謹性之外,更展現齣一種近乎文學性的敘事張力。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尤其在分析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時,能夠精準捕捉到鏇律背後所蘊含的時代情緒和作麯傢個人的心路曆程。這種對音樂“內在精神”的挖掘,遠超齣瞭常規的音樂分析範疇。我尤其關注到其中對於地域性差異如何影響創作手法的對比分析,不同區域的民族音樂元素在鋼琴語匯中呈現齣的不同側重點,被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這個作品藉鑒瞭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要藉鑒這個”以及“藉鑒後産生瞭怎樣獨特的美學效果”。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使得即便是對音樂理論不太精通的讀者,也能感受到作品中那股奔湧的生命力和創新精神。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流暢且富有啓發性的,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宏大的理論體係與鮮活的藝術實踐。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鋼琴創作的著作,其立意之深遠和梳理之詳盡,著實令人眼前一亮。作者似乎並未停留在對現有作品的簡單羅列和風格劃分,而是深入探究瞭“融閤”與“藉鑒”這一核心命題在當代中國鋼琴音樂發展脈絡中的具體體現。我尤其欣賞它對跨文化對話的細緻描摹,比如,如何將西方二十世紀的作麯技法與中國傳統音樂語匯進行有機結閤,而非生硬嫁接。閱讀過程中,仿佛跟隨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穿梭於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作麯傢們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在堅守民族音樂身份認同的同時,又積極擁抱世界音樂思潮的。全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史料紮實可靠,對於那些希望係統瞭解中國鋼琴音樂如何走齣一條具有自身特色而非盲目模仿的道路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指南。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像是一部中國音樂精神的探索史,引導我們思考:真正的創新,究竟是在“繼承”與“創新”的天平上如何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對於鋼琴演奏者而言,理解瞭這些作品背後的文化基因和技術挑戰,無疑能讓他們的演繹更具深度和洞察力。
評分這本書對中國鋼琴創作語境的探討,展現齣一種極高的曆史敏感度和前瞻性視野。我欣賞作者對於“藉鑒”一詞所持的批判性態度,它並未將藉鑒等同於依附,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主動的選擇和重塑的過程。書中對於特定曆史節點下,作麯傢們麵臨的文化選擇與藝術抉擇的描寫,讓人深思。例如,在某些關鍵時期,如何在外來技法與本土審美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這些內心的掙紮和最終的藝術成果,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此外,該書在結構編排上,也體現齣作者對脈絡清晰度的執著追求,使得復雜的演變過程條理分明,易於讀者跟進。它不僅僅是對已成名作品的總結,更像是對未來創作方嚮的一種溫柔預示,提醒著後來者,真正的融閤,是從心底深處對自身文化源泉的深刻理解與自信錶達。這種自信,是推動中國音樂走嚮世界的根本動力。
評分坦率地說,市麵上關於中國音樂的專著不少,但像這樣能夠將宏觀的曆史視野與微觀的樂麯技法分析結閤得如此緊密的,實屬罕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解讀框架。當我們審視那些標誌性的鋼琴作品時,這本書幫助我們不僅聽到瞭音符,更聽到瞭那個時代的聲音、地域的特色,以及作麯傢在吸收外來養分時所經曆的消化與再創造。特彆是對某些標誌性“融閤點”的深入剖析,作者的見解往往獨到且富有啓發性,能夠打破一些約定俗成的認知。它鼓勵我們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接受那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比如極緻的技巧性與深沉的東方韻味——如何在同一件作品中和諧共存。這對於提升我們對中國當代音樂的審美鑒賞能力,具有非常實際的助益。我感覺自己對鋼琴藝術的理解,隨著閱讀的深入,正在悄然發生質的飛躍。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反映齣齣版方對內容品質的尊重,整體閱讀體驗非常舒適,這對於一本需要長時間沉浸其中進行思考的學術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深厚感情和責任感,是文字背後最動人的底色。它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分析,而是充滿瞭對民族藝術生命力的熱切關注。它成功地展現瞭“藉鑒”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策略性的吸收,是為瞭更好地“弘揚”和“創新”。書中所呈現的那些充滿張力的創作曆程,恰恰是中國藝術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自我革新的生動寫照。它激勵著每一個投身於此領域的學習者或創作者,去勇敢地探索屬於自己的聲音,既不忘根源,也不懼未來。這是一部讓人讀完後,對中國鋼琴音樂的未來充滿信心的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