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素菜是个宝——快乐厨艺
定价:16.80元
作者:聂阳 ,谈学和 摄
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335275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蔬菜与瓜果
椒油双鲜
瓜香条
盐水春笋
苦尽甘来
香炸红薯丸
瓜藤烙
豆瓣菊花脑
葱油豆瓣
蛋黄菜薹
蒜蓉白菜
高汤萝卜菊
豆瓣焗南瓜
芝麻冬瓜条
银杏豆瓣
葱香芽笋
绝代双娇
菜胆芋艿
河塘双鲜
鬼马丝瓜
忆苦思甜
蛇瓜银杏
水晶冬瓜
金钱甜圈
爽口萝卜卷
八宝酿丝瓜
碧玉粒粒香
豆瓣海带
椒盐玉
响脆金瓜
拔丝香蕉
豆制品
菜汁豆腐丸子
鲍汁豆腐
大煮干丝
麻油素鸡
香干雪里蕻
明虾豆腐
美味张
纹丝豆腐
小炒豆腐
龙井素芙蓉
橙味豆干
浓汤叶
蟹黄皮
菜胆素鲍
大烫干丝
彩虹豆腐
酱豆蒸叶
清汤豆腐丸
浓汤素翅
菇菌
清汤八宝盅
红扒鲜蘑
素脆鳝
木耳炒银杏
上汤金针菇
鸡腿菇煲
珍菌炒面鱼
花酿口蘑
作者介绍
聂阳,党员,大学本科,江苏杨州生活科技学校教务科长、中式烹调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兼任扬州烹饪协会理事、中国电教协会理事;曾荣获江苏省第四届烹饪大赛个人、全国首届技工学校教案大赛一等奖以及中国烹饪名师、江苏省烹饪技术大师、淮扬菜烹饪大师、扬州市
文摘
序言
关于工具的要求,这本书的态度非常明确且带有一定的门槛性。它并非一本鼓励“万物皆可替代”的工具书,而是更倾向于展示传统且专业化的烹饪效果。书中反复提到使用特定的材质和形状的器皿,比如一口厚重的铸铁锅对于保持素菜的“镬气”的重要性,或者某种特定角度的竹制刀具在处理精细切片时的优势。虽然作者也提供了替代方案的说明,但语气中明显透露出,若不使用特定的工具,很难达到她所追求的极致风味。这对于那些厨房空间有限,或者刚开始添置基础厨具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它间接地推高了进入门槛。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拥有了一定厨房“军械库”,并希望将素食烹饪提升到艺术层面的人士准备的进阶指南。它没有过多地迎合“极简主义”的厨房潮流,而是坚定地捍卫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传统观念,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素食哲学,往往需要投入时间和物质上的双重准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那淡雅的墨绿色调,配上手绘的几枝青竹,立刻就给人一种清新、回归自然的感受。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这种宁静的书卷气吸引住了。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有质感,摸起来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字号适中,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像我这样稍微有点老花的人,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那些步骤图的印刷质量也极其高,色彩还原度非常真实,几乎能透过照片闻到食材的芬芳。不过,说实话,这本书的实用性在我看来,可能更偏向于展示一种生活哲学,而非快节奏厨房的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画册,用食物来讲述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如果你是那种追求厨房效率、希望能在半小时内搞定一顿饭的“时间管理大师”,这本书可能需要你调整一下预期。它更适合那些愿意花时间去品味食材、享受烹饪过程的“慢食主义者”,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涤,那种仪式感是很多食谱书所不具备的。
评分从整体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跳跃,这可能是我在阅读体验中最感到困惑的一点。它似乎不是严格按照“时令”、“烹饪技法”或者“主料类别”来划分章节的。你会发现,前一页可能还在介绍一道精致的素馅点心,下一章却突然跳到了家常的快手炒青菜。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对于那些习惯于按照既定目录学习的读者来说,初看会有些手足无措,仿佛在翻阅一本散文集,而不是一本技术手册。然而,坚持翻完后,我开始理解这种设计背后的用意:它可能试图模拟“灵感来临时”的烹饪状态——你不会因为想吃点清淡的,就必须翻遍所有的“素炒”章节,而是随手翻到哪里,就从哪里获得启发。这种“漫游式”的阅读体验,确实让我在面对食材选择困难时,获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它鼓励你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将不同的烹饪灵感碎片进行自由组合,而不是被固定的模块所束缚。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像极了邻家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灶台边向你传授经验。她的文字中,很少有那种冷冰冰的“将A放入锅中,加热至B度”的指令式表达。相反,你会读到许多关于食材的“小故事”,比如某一种野菜的生长习性,或者某一种调味品在古籍中是如何被使用的。这些背景知识的穿插,极大地丰富了烹饪的文化内涵。比如,当她介绍如何处理菌菇时,她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描述不同菌类在山野中生长的环境差异,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清洗和切配步骤,都变得富有诗意和敬畏感。不过,也正因为这种强烈的“散文化”,使得对于厨房新手来说,一些关键的操作细节反而显得有些模糊。她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基础的烹饪常识,因此在火候的拿捏、油量的控制这类关键数据上,给出的多是描述性的词汇,比如“少许”、“恰到好处”,而非精确的克数或毫升,这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厨房经验去“翻译”和体会。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食材“本味”的执着追求。这本书里并没有出现太多那种用浓油赤酱或复杂调味品来掩盖食材特性的菜式。相反,它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苛刻的标准来筛选菜谱,强调的是如何通过最简单、最巧妙的处理,激发蔬菜本身蕴含的深层味道。比如,书中介绍的那道“清蒸时令嫩笋”,配方里除了少许海盐和一滴麻油,几乎没有多余的干扰。这种做法看似简单,实则对食材的新鲜度和火候的掌控要求极高,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功底。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示复刻了几道菜,发现如果食材不够优质,味道确实会大打折扣,这与我过去那种“万物皆可重塑”的厨房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成功地引导我重新审视了家门口菜市场的日常,开始学着去挑选那些刚刚采摘下来、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鲜蔬菜,而不是习惯性地去购买已经包装好的成品。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它提供了一种更高的标准,迫使你提升对原材料的鉴别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