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味的道
定价:36.0元
作者:二毛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208127463
字数:1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读者》文房2015年度十大好书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天天向上》推介嘉宾、诗厨二毛新作
◆《味的道》与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对应,解读200多年前随园神秘佳肴的古早味道, 附17幅趣味插画
现代人的美食乡愁,探寻人与食物的关系。如今的“味”离“道”的本原已越来越远了
◆ 二毛既是对美食文化有深刻理解的专家,又是名声远播的大厨,这在现如今已十分难得。
他一辈子对美食执着,收藏从明清到 20世纪八十年代的老菜谱,研制菜肴的古早做法,还自己筹资、策划拍摄“美食在民间”系列纪录片
◆ 野夫 孔二狗 刘春 封新城 陈朝华 李健 张元 牟森 倾力推荐
凭附赠书签至北京天下盐(《天天向上》推荐私房菜餐厅) 享八五折
相关推荐:
href='#' target='_blank'>《民国吃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天天向上》推介嘉宾二毛新作,野夫、孔二狗 刘春、封新城、李健、张元、牟森诚意推荐。凭附赠书签至《天天向上》推荐私房菜餐厅北京天下盐享八五折)
内容提要
1916年章太炎才把“味道”这个词用在食物上,之前是没有“味道”一说的,评价食物只有好吃、不好吃。这个 “道”字暗藏了很多玄机,包括人们获得食材的方式、烹制食材的方法,也包括对待食材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二毛一直在味的道上寻寻觅觅,探求味与道的真谛,并将饮食之道用诗歌、哲学和情趣调味,终成就此书。
这本《味的道》,是二毛以诗人和美食家的双重身份对食物进行的一种反思。他与袁枚的《随园食单》对应,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特牲单、饭粥单等类别,用现代的笔法解读隐藏在两百多年前随园会所里的佳肴,探寻是否更能接近“味道”本身,同时也远眺一下今天的“味”与那个时代的“道”之间的距离。
目录
作者介绍
二毛,《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天天向上”推荐嘉宾,《新周刊》、《中国经营报》等美食专栏作家。1960年,重庆酉阳人,原名牟真理,80年代莽汉主义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有知名餐馆“天下盐”“签签君子”,著有《民国吃家》《碗里江山》《妈柴火灶》等。
文摘
时节须知
谈到时节,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食品离袁枚老先生的“随园”越来越远。这还不仅仅是已经消失了的三月的鲥鱼,正在消亡的一边走一边啄虫子的鸡,而是四季食品的颠倒和杂乱无章,使得当代的许多年轻人根本分不出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究竟应该在哪个时节正常成熟。
所以胡乱地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吃相。差不多近三十年来,我越来越感觉到茄子和番茄没有经过夏天灿烂阳光照耀的那种陌生的味道,在冬天偏离了辣的方向的青椒,以及冬天一脸铁青的四季豆和豇豆。那些正当季节的、耀眼的、曾经照亮过我们幸福生活的茄子、番茄、青椒、四季豆、豇豆等都去哪儿了?我不止一次问自己,那些带有金黄色的太阳的味道哪儿去了?我越来越感到一股极其强大的反季节和转基因食品的力量,在推动着中国饮食朝反味道的方向前行。
记不清我从哪年开始,做番茄菜加起了白醋,因为不这样就吃不出番茄的那种甘酸味道。关于番茄,在我的记忆里,它应该是红在七八月里的,与豆腐同煮,不仅番茄的鲜香味能浸透豆腐,而且还能把豆腐染红,顿时让你生津开胃。其实我是不太喜欢冬季的,因为我天生怕冷。不过一旦进入秋天,我还是盼着霜降快些到来,因为霜降之后我就可以生吃白萝卜了,那种脆、酥、甜且多汁,是霜降之前所没有的。这样可以一直吃到来年的春天,但清明节一过萝卜就会空花、淡味而不中吃了。
清明可以说是一个吃的分界线。从清明开始,在上一年秋冬时节腌制的坛子菜,不管是盐菜、冬菜、大头菜还是鲊海椒、酸海椒,都会随着夏天的到来而得到充分的发酵。那种沁人心脾的乳酸香,似乎专门是为了应对三伏天到来时,搭配那碗粥、抚慰那只胃的。正如袁老先生所述:当三伏天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宝矣。
这些年来,让我感触深的是每年开春椿芽菜的如期到来,这几乎成了我应季而食的欣喜。每到这个时节,我会专门深入农村去收寻心爱的土鸡蛋,以便门当户对地来搭配我们的椿芽妹妹。所以我想工业化养殖场的那些鸡蛋,再怎么装,都不能匹配咱们乍寒春暖时那一叶俏椿芽。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早就说过“不时不食”,即不是季节不到时候,是不能拿出来吃的。近看到一则报道,一位自称农业专家的人,大声为反季节菜唱赞歌,说反季节不仅无毒无害,而且还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就算此话成立,但反季节菜的味道和营养就远远不如应季菜。我曾用自然生长的应季茄子与反季的大棚茄子做过细致的口感比较记录,其结果相差甚远。
猪肉也是一样的,三个月出栏的猪,其肉质就远远不如七八个月或一年出栏的;喂生饲料长大的也远不如喂熟粮食长大的。去年与搜狐美食频道去江浙一生态猪场采访拍摄,一下车我就请猪场老总带我去看看猪的厨房。猪场老总当时非常惊讶地说,猪怎么会有厨房呢?!我们把饲料拿去直接喂就是了。我说你们不是说这是完全生态的猪吗?好吃的猪肉,是把饲料(粮食)煮熟来喂的猪,所以猪得有具备锅灶之类的厨房。
如今想要一年四季按顺序变化而食,早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除非自己去找一处世外桃源,闲养鸡鸭,按季节栽种,再养上几头大肥猪。不过这也正是我想要去过的美食生活,美食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质感,以及封面上那几笔粗犷却又不失细腻的笔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时候,甚至犹豫了一下,舍不得马上撕开塑封膜,生怕破坏了那种未被触碰的神秘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微微泛黄的色调,配合着油墨散发出的淡淡香气,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某个悠久年代的茶馆或者老字号厨房。文字的排版疏密有致,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初读,也不会感到压迫,反而像是在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身边,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标题上所下的功夫,每一个标题都像是一枚精心雕琢的印章,既点明了主题,又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探寻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这本书的装帧,简直称得上是艺术品级别,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时刻提醒着我,里面承载着不只是文字,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手工技艺和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光是捧在手里的触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名字带着“道”字的著作,总抱持着一种审慎的观望态度,总担心它会是那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笔极其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学术腔调,反而是用一种近乎唠家常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宏大的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之中。比如,他描述如何挑选一块上好的木料,如何对待每一次的失败尝试,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在他的笔下却蕴含着关于“坚持”、“取舍”和“顺应自然”的深刻哲理。我读到某一章节,讲到某个传统技艺失传的惋惜,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痛惜和不甘,让我这个局外人都感同身受,甚至忍不住放下书,走到窗边,静静地思考我们正在快速失去的是什么。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急促如骤雨,时而舒缓如慢火炖煮的老汤,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情绪也跟着被牵引,时而激动,时而沉静,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阅读体验,绝非一般的消遣读物可以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似乎对文字有着一种近乎顽劣的掌控欲,他大胆地运用了很多地方性的俚语和老话,这些词汇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一下子就把读者从都市的喧嚣中抽离出来,拉回到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世界里。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下那些不太熟悉的词语,但奇怪的是,查阅之后,我非但没有觉得阅读被打断,反而更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质朴和真诚。其中有几段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字,简直可以单独摘出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欣赏,他写风穿过竹林的声音,写雨水打在青石板上的节奏,那种画面感和听觉上的丰富性,让人觉得作者的感官似乎比常人要灵敏得多。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健谈的老者坐在火塘边,听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让人心悦诚服,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简直可以拿来当做范本研究。它不像很多工具书那样死板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采用了散文式的叙事线索,将历史背景、人物访谈、个人感悟以及对未来展望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知识网络。我发现自己阅读时,经常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章节间跳转,不是因为我迷路了,而是因为作者在A章中提到的一个观点,会巧妙地在C章和E章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或反驳,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感。尤其是其中对于某一种传统手工艺流程的描述,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从最初的原料准备到最后的成品检验,每一步骤都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致敬。我甚至能够想象出那个工作间里的光影、工具敲击的声音,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纯粹的学术著作望尘莫及的。它成功地做到了知识的普及和情感的共鸣的完美结合,让人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更收获了精神上的满足。
评分我必须得承认,这本书的深度是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它不是那种适合在通勤路上快速浏览的快餐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理解文字背后那些沉淀了几代人的智慧和教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前人经验时所采取的态度,不是盲目地推崇和照搬,而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继承,探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这些古老的理念如何才能找到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我们“应该做什么”,而在于它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种对文化根源的追溯和对自我定位的拷问,使得整本书的思想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接下来的生活和创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感和更坚定的信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