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茶香 茶味 茶道
:49.90元
作者:陳龍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121255601
字數:268000
頁碼:20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0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明)許次紓《茶疏》
《茶香 茶味 茶道》一書從尋茶、製茶、鑒茶,以及茶香、茶味、茶道等方麵,將天南地北常見的名茶與泡茶茶具、泡茶技藝、茶風茶俗、茶道知識一一展現在你麵前,讓你在飲茶悟道,於飲茶中到達生命的**境界。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集識茶、鑒茶、泡茶、賞茶、品茶、茶藝、茶道於一體的精品茶書。全書分為以下幾部分:尋茶,從茶的文化淵源、茶區分布等方麵探尋茶的足跡;製茶,詳述製茶工藝、影響成茶品質的因素等;鑒茶,從茶的外形、色澤、葉底、湯色、香氣、滋味等不同角度對六類茶的名品進行鑒賞;茶香,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泡茶之水、泡茶之器兩相宜,再加上火候到位,纔能産生足夠的火花,激發齣佳茗好的香味;茶味,佳茗還需細細品味,慢慢享受,享受的同時達到養生的效果;茶道,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茶中盡顯民俗風,飲茶可以悟道,飲茶可以達到高境界,此部分是全書的升華。
目錄
作者介紹
陳龍
高級評茶員, 高級茶藝師, 齣生於中國茶葉鎮——安溪縣感德鎮,感德茶鐵觀音品牌創始人;曾任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茶》製片人、《勞動午報茶業品牌》副主編; 現為感德真品茶業機構總策劃、《茶書網》主筆、《中國法治雜誌》記者、北京中華茶藝協會馬連道聯絡處負責人。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現代分子美食學中“風味提取”的專業書籍,它用極其理性和科學的語言拆解瞭我們感知到的“味道”。書中有一章詳細分析瞭綠茶中兒茶素的結構、氨基酸與茶多酚在不同水溫和衝泡時間下的化學反應,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我們舌尖上的苦、澀、鮮。作者甚至展示瞭如何利用超臨界萃取技術,從茶葉中分離齣高純度的特定香氣分子,並將其應用到其他食品的調味中。這種冰冷但精準的科學分析,讓我對“好茶”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不再是玄而又玄的“意境”,而是可量化、可復製的化學過程。我希望能有一本茶書,能夠將這種前沿的科學視角與傳統的品鑒經驗完美結閤,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印證古老的經驗,讓愛茶之人既能享受詩意,也能理解其背後的“硬核”原理。
評分我手邊有一本關於世界茶葉貿易史的巨著,它完全顛覆瞭我對茶葉“東方特産”的固有印象。這本書從地理大發現時代寫起,詳細描繪瞭茶葉如何從中國走嚮荷蘭、英國,再到印度和斯裏蘭卡的種植園曆史。作者收集瞭大量的航海日誌、海關記錄和殖民地報告,揭示瞭茶葉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博弈。其中關於“鴉片戰爭”前夕中英貿易失衡的分析尤其犀利,將茶葉作為戰略物資的地位展現得一覽無餘。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還收錄瞭不同國傢對茶葉進行“本土化”改造的案例,比如俄國人將紅茶與果醬搭配的習慣的形成,或是英國人加入牛奶和糖來適應其味蕾的演變。我期待的茶書,應該能夠跳齣單一文化的局限,以更宏大的視角,展現茶葉作為一種全球性商品,是如何影響瞭世界的格局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的。
評分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日本抹茶道“侘寂”精神的深度剖析,那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多糾纏於繁瑣的禮儀流程,而是直擊茶道美學的核心——如何在不完美中發現美,如何在簡樸中體驗豐富。作者是一位常年旅居京都的文化人類學傢,他通過訪談多位年邁的茶道宗師,記錄瞭他們在簡陋的茶室中,如何通過一捧清水、一片枯葉、一個粗陶茶碗,構建齣一個與世隔絕的禪意空間。書中對於光影的描述尤其精彩,如何在清晨的微光下,觀察茶筅擊打抹茶時泛起的泡沫的細微變化,那種瞬間即逝的美感被捕捉得淋灕盡緻。讀罷,我感到一種內心的平靜,仿佛所有的喧囂都被那層薄薄的茶霧隔開瞭。我希望看到的茶書,能有這樣直擊靈魂的哲學思考,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知識羅列,能帶我進入一個可以沉思和冥想的精神領域。
評分最近在看一本非常小眾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園藝學著作,其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講授如何種植和培育稀有的芳香植物,這些植物很多都是早期英國貴族用來製作“香囊”或“芳香水”的原料,與當時的飲茶習慣也有微妙的聯係。這本書的插畫是那個時代頂尖植物學傢的手繪,色彩精準,細節逼真到能看齣葉片上的絨毛。作者的文字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浪漫和一絲絲的保守,比如如何通過植物的生長周期來占蔔未來,或者用特定的花朵來寄托隱秘的情感。它給我一種感覺,就是茶香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更廣泛的自然芬芳體係緊密相連的。我期望的茶書,如果能擴展到這種跨媒介的感官體驗,比如將茶香與花香、木香融閤討論,甚至探討不同季節的“嗅覺地圖”,那將是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
評分這本《茶香 茶味 茶道》的書名倒是挺吸引人的,勾起瞭我對茶文化深層次探索的興趣。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宋代點茶技藝的古籍修復記錄,那本書的筆觸細膩入微,從宋徽宗的“鬥茶”風尚講到民間茶館的興衰,其中穿插瞭大量當時文人雅士關於茶的詩詞歌賦,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感官盛宴。尤其讓我震撼的是其中對於“水”的研究,作者考證瞭不同地域水質對茶葉風味的影響,甚至細緻到不同季節取水的溫度和方法,寫得比任何一本專業的茶學書籍都要生動有趣。書中還配有大量高清的拓本復原圖,讓我仿佛能親眼看到那些失傳已久的茶具和點茶器具的精美。讀完那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茶之為物,可載道,可寄情”的含義。它不僅僅是飲品,更是一種生活哲學和審美高度的體現。我期待的茶書,理應有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紮實的考據功底,能讓人在品茗之餘,領略到曆史的厚重與人文的雅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