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识茶 泡茶 鉴茶
定价:18.00元
作者: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377487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茶叶是一种生于青山、长于幽谷、结庐林间的“灵物”,品种不同,味道各异,当然冲泡的茶具也有所区别。品茶是一种心境,鉴茶是一门学问。学会鉴赏不为炫耀,只因喜欢、痴迷和沉醉。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学习中国茶的实用入门书,把中国茶的知识精华浓缩成三大部分——识茶篇、泡茶篇和鉴茶篇,数千年的茶文化,茶的健康常识,茶的分类、制作和储存,选茶择器备水,基本茶类的冲泡之法,常用家庭茶艺的操作方法,全国各地名茶的鉴赏等一应俱全,为喜欢饮茶的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了解茶的渠道。
目录
章 寻茶问道知茶情
走进茶世界
茶的起源
茶的由来
茶的称谓
历代茶事
秦汉茶事
六朝茶事
唐朝茶事
宋朝茶事
明朝茶事
清朝茶事
茶的传播
茶马古道
传入日本
传到欧洲
茶在英国
其他传播路线
异域茶情
朝鲜和韩国茶礼
日本茶道
英式下午茶
了解茶的健康常识
茶之效
茶的健康元素
茶的保健功效
喝茶养生之道
茶的分类、制作与保存
茶的分类
茶叶的制作
茶叶的保存
四季茶饮
春季茶饮
夏季茶饮
秋季茶饮
冬季茶饮
健康茶疗
养生保健
治疗疾病
茶的外用
第二章 轻松泡茶茶更香
泡茶步:选茶、备器、择水
从选茶开始
茶叶的鉴赏
判断新茶与陈茶
分辨名茶的真伪
好茶当需好器沏
茶器
茶具的种类
水为茶之母
讲究的水
养水、烹水和试水
泡茶第二步: 茶的冲泡之法
中国茶冲泡的要素与工序
泡茶技巧之关键要素
沏出一壶好茶的工序
绿茶的冲泡
茶中品质
绿茶冲泡之法
黄茶的冲泡
茶中品质
黄茶冲泡之法
白茶的冲泡
茶中品质
白茶冲泡之法
乌龙茶的冲泡
茶中品质
乌龙茶冲泡之法
红茶的冲泡
茶中品质
红茶冲泡之法
黑茶的冲泡
茶中品质
黑茶冲泡之法
花茶的冲泡
茶中品质
花茶冲泡之法
优雅品茗善饮茶
品茶之关键
品茶的基本要素
品茶的精神与艺术
品佳茗之境
意境之美
六艺助兴
茶艺人之品
仪表
仪态
手把手教你学中国茶艺
表演茶艺的动作手法
开闭茶样罐
取茶样
取器物
提壶
持杯
温具
温杯法
冲泡
奉茶
祁门工夫红茶茶艺
“宝光”初现
清泉初沸
温热壶盏
“王子”入宫
悬壶高冲
分杯敬客
喜闻幽香
观赏汤色
品味鲜爽
再赏余韵
三品得趣
收杯谢客
武夷山工夫茶茶艺
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孔雀开屏,叶嘉酬宾
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高山流水,春风拂面
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湖海相容,再注甘露
祥龙行雨,凤凰点头
天地融合,鲤鱼翻身
捧杯敬茶,众手传盅
鉴赏汤色,喜闻高香
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二探兰芷
二品云腴,喉底留甘
三斟石乳,荡气回肠
含英咀华,领悟岩韵
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名茶探趣,游龙戏水
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普洱茶茶艺
备具候用
孔雀开屏
高山流水
普洱入宫
游龙戏水
淋壶增温
悬壶高冲
移壶
若琛听泉
普降甘霖
品香审韵
敬奉茶点
龙井茶茶艺
焚香除妄念
冰心去凡尘
玉壶养太和
清宫迎佳人
甘露润莲心
凤凰三点头
碧玉沉清江
观音捧玉瓶
春波展旗枪
慧心悟茶香
淡中品至味
第三章 品鉴中国各地名茶
江南名茶
江南茶区
区域范围
地理特征
茶树品种
特产名茶
西湖龙井
制作原料的级别标准
独特的工艺
新茶的鉴别
洞庭碧螺春
品相的甄别
特殊的品饮方法
储存方法
黄山毛峰
采制工艺
等级的划分
特级毛峰的鉴别
杯中景象万千
君山银针
精工细作
三起三落
祁门红茶
采摘制作
品饮的方式
太平猴魁
依山傍水的茶园
传奇的“猴茶”
采摘的讲究
冲泡出的奇景
华南名茶
华南茶区
区域范围
地理特征
茶树品种
特产名茶
台湾名茶
安溪铁观音
名扬四海
七泡有余香
加工制作
品质鉴赏
铁观音的“音韵”
加工工艺
采摘
品饮方法
武夷岩茶
开采时间
形色特质
品种繁多
水仙
肉桂
奇种
佛手
“岩韵”
冲泡要领
武夷大红袍
真假大红袍
冻顶乌龙
外观内质
品级的评定
白毫银针
品质区分
冲泡方法
西南名茶
西南茶区
区域范围
地理特征
茶树品种
特产名茶
六大茶山
滇红工夫茶
品质鉴别
特级滇红
品饮的方式
云南普洱茶
的品质
普洱茶的种类
普洱茶的饮用方法
普洱茶的功效
普洱茶的辨别
普洱茶的储存
普洱茶的收藏
江北名茶
江北茶区
区域范围
地理特征
茶树品种
特产名茶
信阳毛尖
三季采摘
手工炒制
明辨真伪
作者介绍
熊志惠中国国家茶艺师高级考评员中国国家高级茶艺技师、评茶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 自1999年开始到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近20所大学举办“走进茶文化--茶墨结缘”专题公益普及茶文化活动。
从2002年开始,东方国艺作为国家指定茶艺师培训机构开办了“茶艺师、评茶员”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
2005年受邀在日本名古屋万国博览会代表中国宣传中国茶并作茶艺表演。
2006年指导培训来自日本、韩国、赞比亚等数十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及夫人学习中国茶道,对传播茶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7年至今连续为吴裕泰、中茶、弘建茶业、大益皇茶会、茗香茶楼、露雨轩茶楼等做行业内训;为可口可乐、三星集团、联想集团等企业提供茶文化专题讲座。
2012年在全国为招商银行私人银行连续举办11场“茶道与紫砂”主题讲座。
文摘
序言
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茶书是教你“怎么做”,那么这本书更侧重于教你“怎么想”。它在很多章节中穿插了哲学层面的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时间与空间的微妙关系,这一切都巧妙地融入了茶的冲泡和品饮之中。比如,关于“静心”的讨论,作者将泡茶的过程描述为一种动态的冥想,要求我们摒弃外界的喧嚣,专注于水流的轻响和茶香的升腾。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让我受益匪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慢下来的理由和方法。它不是教你成为一个茶专家,而是引导你成为一个更懂得生活韵味的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中的“慢美学”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比学会任何一项具体技巧都来得宝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第一眼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里细细摩挲。翻开书页,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手感温润细腻,翻页时发出的沙沙声响,仿佛都能让人感受到茶香的氤氲。而且,书中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使得版面显得疏朗有致。作者在文字的选用上,也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遣词造句典雅又不失生动,即便是初涉茶道的新手,也能轻易领会其中的意境。比如,对于一些复杂茶具的介绍,配图精美且标注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在细节上的打磨,体现出一种匠人精神,让这份对茶的敬意,从内到外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评分这本书在“泡茶”这一实操环节的讲解,简直是我的救星。过去我总是在闷泡和快出汤之间摇摆不定,总觉得自己的茶泡得要么太淡,要么涩口。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不同茶类(从娇嫩的白茶到厚重的普洱)对水温、投茶量和浸泡时间的精确要求。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固定数值,而是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控制。比如,它会深入浅出地分析高温对高级绿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释放的影响。我按照书中的“宁短勿长”原则,尝试用略低的水温慢泡了一次乌龙茶,结果惊喜地发现,原本以为会寡淡无味的茶汤,竟然展现出了更持久的回甘和更丰富的层次感。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泡茶这件事的掌控感大大增强,每次冲泡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科学而又充满期待的实验。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茶文化历史时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许多茶史的书籍读起来枯燥乏味,仿佛在背诵年表,但这本书却将历史融入了生动的场景中。它不是冰冷地陈述某个朝代发生了什么,而是将文人雅士、市井百姓与茶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古代茶圣陆羽的生活片段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躬耕山野、专注于制茶的专注与虔诚。这种代入感,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茶道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它让我明白,喝茶不只是解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这种厚重的底蕴,让每一次端起茶杯时,都多了一份对前人的敬意和对这份美好事物的珍视。
评分我对茶的热情由来已久,但总觉得在“品”的环节上功力不够。这本书里关于茶汤的描述,简直是打开了我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具象化的语言,引导你去调动所有的感官。比如,描述一款红茶的滋味时,它会让你联想到雨后初霁的森林气息,或是成熟水果的甜美回甘,而不是简单地说“醇厚”二字。更绝妙的是,作者在讲述如何通过观察茶汤的“色、香、味、形”来判断茶的品质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对比。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引,在光线下观察不同绿茶冲泡后的汤色,竟然真的能分辨出细微的差异,那种“拨云见日”的顿悟感,非常令人兴奋。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法,让我从一个“喝茶者”向一个真正的“品鉴者”迈进了一大步。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带着思考去品味每一口茶汤,让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