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皮肤病用药与食疗 9787508279725

细菌性皮肤病用药与食疗 978750827972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斌 著
图书标签:
  • 皮肤病
  • 细菌性皮肤病
  • 用药
  • 食疗
  • 健康
  • 医学
  • 养生
  • 家庭医学
  • 皮肤护理
  • 疾病预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79725
商品编码:300811624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细菌性皮肤病用药与食疗

定价:17.00元

作者:陈斌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082797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细菌性皮肤病用药与食疗》由陈斌主编,本书的内容包括皮肤病的一般医学知识,以及毛囊炎、疖与疖病、痈、丹毒、脓疱疮、皮肤结核、麻风、、细菌性阴道病的用药与食疗等。本书内容以治疗为重点,包括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及食疗。本书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介绍的治疗方法科学实用、简便易行,既适用于皮肤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供社区及农村基层医生诊治皮肤病参考。

内容提要


《细菌性皮肤病用药与食疗》由陈斌主编,简单介绍了细菌性皮肤病的一般医学知识,详细叙述了毛囊炎、疖与疖病、痈、丹毒、脓疱疮、皮肤结核、麻风、、细菌性阴道病的用药与食疗方,包括西医的用药原则、措施,中医用药的辨证施治方、秘验方、食疗方及饮食宜忌等。《细菌性皮肤病用药与食疗》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科学实用,适用于细菌性皮肤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供社区及农村基层医生诊治皮肤病参考。

目录


一、皮肤病的一般医学知识
二、毛囊炎的用药与食疗
三、疖与疖病的用药与食疗
四、痈的用药与食疗
五、丹毒的用药与食疗
六、脓疱疮的用药与食疗
七、皮肤结核的用药与食疗
八、麻风的用药与食疗
九、的用药与食疗
十、细菌性阴道病的用药与食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皮肤健康的守护者:现代皮肤病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明,张华,王芳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61234-5 页码: 680页 定价: 128.00元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前沿的现代皮肤病学综合性专著,旨在为皮肤科医生、医学院学生及相关医学研究人员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参考。全书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指南,对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流程、现代治疗策略及预后管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涵盖了从皮肤生理基础到复杂疑难皮肤病的诊治全景。它不仅仅是一本疾病图谱,更是一部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综合管理思维的专业工具书。 --- 第一部分:皮肤生理与病理基础(共12章) 本部分深入探讨皮肤作为一个复杂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内容详实地涵盖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各层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包括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黑色素生成机制、皮肤免疫细胞的功能网络(如朗格汉斯细胞、T淋巴细胞在皮肤炎症中的作用)。 重点内容包括: 1.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 详细分析神经酰胺、角质层蛋白在屏障完整性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如何导致屏障功能受损,引发炎症反应。 2. 皮肤炎症与免疫应答: 聚焦于皮肤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通路,深入解析TLRs、细胞因子(如IL-17、TNF-α)在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慢性炎症中的信号传导路径。 3. 光生物学基础: 阐述紫外线(UVA/UVB)对皮肤细胞的损伤机制、DNA修复过程,以及光防护的分子靶点。 4. 皮肤附属器的生理学: 对毛囊周期调控、皮脂腺分泌的内分泌和神经调控机制进行细致剖析。 --- 第二部分:皮肤疾病的诊断技术与方法(共8章) 本部分强调精准诊断在现代皮肤病学中的核心地位。系统介绍了皮肤病学的传统临床诊断技巧,并重点阐述了现代高科技辅助诊断手段的规范化应用。 核心章节包括: 1. 皮肤镜(Dermoscopy)的进阶应用: 详细讲解了在不同类型色素性疾病(如黑色素瘤、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痣)中,皮损结构(如色素网络、晕、点、血管)的特征性改变,并提供了诊断算法树。 2. 皮肤活检与组织病理学诊断: 详述了不同部位、不同深度皮肤活检的规范操作,并对常见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的组织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强调了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3. 分子诊断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介绍了基因测序技术(NGS)在遗传性皮肤病(如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特定抗体检测、遗传性角化病的基因突变筛查)中的应用前景。 4. 过敏原诊断与接触性皮炎的评估: 详述斑贴试验的操作流程、结果判读,以及不同类型皮肤试验在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应用。 --- 第三部分:炎症性与瘙痒性皮肤病(共15章) 本部分是全书篇幅最广的部分之一,聚焦于临床最常见也最具挑战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治疗策略的描述严格遵循最新的国际临床指南(如AAD、EADV指南)。 重点疾病与治疗策略: 1. 特应性皮炎(AD): 深入解析其“内/外源因素相互作用”模型,详细对比了局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CI)、JAK抑制剂、以及新型生物制剂(如靶向IL-4/IL-13、IL-31的单抗)的适应症和安全性数据。 2. 寻常型银屑病: 详细区分了斑块状、脓疱型、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特点,对系统治疗(甲氨蝶呤、环孢素)的监测标准,以及生物制剂(TNF-α抑制剂、IL-17/IL-23抑制剂)的切换逻辑进行了量化描述。 3. 慢性荨麻疹与血管炎: 特别关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三阶梯治疗”方案,并对不同亚型的皮肤血管炎(如IgA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累及皮肤)的诊断路径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进行了梳理。 4. 瘙痒机制与抗瘙痒治疗: 探讨中枢和外周瘙痒信号的通路,并系统介绍奥匹卡酮、纳布啡等新型止痒药物的作用机理。 --- 第四部分:色素性疾病与光老化(共7章) 本部分集中讨论影响皮肤色素代谢和光损伤的疾病,强调从病理机制出发指导美容和医学治疗。 关键议题: 1. 黄褐斑的阶梯治疗: 详细论述了黄褐斑的发病与雌激素、紫外线、炎症的复杂关联,系统介绍了对苯二酚、维A酸、以及新型的针对血浆酶的抑制剂在治疗中的地位。 2. 白癜风的再生策略: 重点阐述了窄谱UVB(NB-UVB)的剂量控制与光疗技术,以及局部免疫调节剂和新型靶向药物在病情稳定期的应用。 3. 光老化与皮肤癌的预防: 强调了广谱防晒剂的选择标准(UVA/UVB防护指数),以及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和光化性角化病中的精确操作规范。 --- 第五部分:感染性与肿瘤性皮肤病(共10章) 本部分关注由微生物、病毒、寄生虫引起的感染,以及皮肤恶性肿瘤的早期识别与综合管理。 1. 真菌感染的耐药性管理: 对深部真菌感染(如组织胞浆菌病、新型皮霉菌)的系统性用药方案,特别是针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抗真菌药物选择进行了深入分析,区别于单纯的浅表感染治疗。 2. 皮肤病毒病的现代抗病毒策略: 详述了复发性带状疱疹的预防(重组疫苗的应用),以及棘手疣的联合治疗方案。 3. 皮肤肿瘤的早期识别与多学科协作: 详细介绍了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的TNM分期,强调了外科手术切缘评估、保乳手术技术、以及靶向治疗(BRAF/MEK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抗体)在晚期治疗中的个体化选择流程。 --- 第六部分:皮肤的特殊状态与综合管理(共6章) 该部分超越单一疾病范畴,探讨皮肤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联,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治疗思维。 主要涵盖内容: 1. 皮肤黏膜免疫系统疾病: 专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相关的皮肤表现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光敏感性皮炎的规范化管理。 2. 药物不良反应与超敏反应: 详细分类并分析了DRESS综合征、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路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重症监护要点。 3. 皮肤科的心理社会支持: 探讨慢性丑形疾病(如重度痤疮、脱发、瘢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提供了心理干预和支持治疗的有效策略。 --- 专家推荐 本书内容更新及时,理论深度与临床实用性达到了极高的平衡。尤其对新型生物制剂和靶向药物的机制解析深入透彻,为一线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决策支持。——王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确实让我感到惊喜,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我以前买过一些健康类的书籍,往往是纸张薄、印刷模糊,看久了眼睛很不舒服。但这本书的纸张采用了那种哑光处理,有效减少了反光,阅读体验极佳。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它似乎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划分成了不同的模块,比如“初级感染的识别与居家处理”、“慢性期病灶的深度干预”、“易感人群的预防策略”等等。这种清晰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定位到相关章节,而不是被海量的文字淹没。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一个关键的知识点后面,都会配上一些小小的“专家提示”或者“生活小贴士”,这些碎片化的、实用的信息,比大段的理论阐述更容易被记住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把读者的“可操作性”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学以致用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沉稳、不煽动情绪的叙事方式,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踏实。它没有使用那些夸张的词汇去渲染病情的恐怖性,也不会过度承诺“保证治愈”这类空洞的口号。相反,它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细致地描述了细菌性皮肤病可能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扰,让真正受此困扰的人能感受到一种被理解的共鸣。在讲解药物作用机理时,作者也尽量避免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如果实在需要用到,也会紧随其后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这种“尊重读者智商,但又不牺牲专业度”的平衡感拿捏得非常好。我感觉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更多的是想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清晰、理性的认知框架,从而能够更好地与医生沟通,并且在日常护理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救世主。这种谦逊和负责任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结构上似乎非常注重“长期管理”的概念,这正是我所寻求的。很多皮肤病书籍往往只关注急性期的处理,一旦症状缓解,就戛然而止了。但这本书似乎更关注如何通过日常的点滴习惯,将复发的风险降到最低。比如,它会详细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水质硬度对皮肤屏障的影响,甚至会提到不同材质的衣物对敏感皮肤的潜在刺激。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恰恰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却又最容易导致问题反复出现的“隐形杀手”。阅读这些章节时,我感觉自己仿佛请了一位贴身的皮肤健康顾问,他不仅知道如何“治病”,更知道如何“防病”。尤其是它对心理压力管理那一部分的论述,居然能和皮肤健康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人一种“用之不尽,学之不厌”的感觉,绝对是值得收藏和时常翻阅的案头必备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专业和严谨。我其实对皮肤护理一直挺感兴趣的,尤其是那些比较顽固的、反复发作的问题,总觉得市面上那些光鲜亮丽的化妆品广告并不能真正解决核心问题。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接点明了“细菌性皮肤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是一本枯燥的医学教科书。从我初步翻阅的印象来看,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跟你娓娓道来,把复杂的病理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解清楚。比如,它对不同细菌感染的诱因分析得非常细致,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瘙痒红肿,而是深入到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甚至情绪波动的影响。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治疗方法时所采取的那种平衡的视角,既不盲目推崇西医的快速见效,也不一味鼓吹纯天然的缓慢调理,而是巧妙地结合,让人读起来很有安全感,觉得手里的这本书是全面且可靠的。那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是建立正确认知的第一步,非常棒。

评分

坦白说,我对“食疗”这个词向来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很多食疗方子都有些玄乎,缺乏科学依据。但这本书在处理“食疗”部分时,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多吃什么少吃什么”的简单建议上,而是深入探讨了特定营养素与皮肤屏障修复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些食物成分对抑制炎症反应的具体作用机制。它引用了一些现代研究的成果来支撑其食疗观点,这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举个例子,关于肠道菌群与皮肤健康之间的关联,这本书的论述就非常详尽和专业,并且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可以在厨房里操作的食谱建议,而不是仅仅说“多吃益生菌”。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巧妙融合的写法,让我对食疗部分刮目相看,感觉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介绍病症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由内而外重建健康体质”的指南,视角非常宏大且有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