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琴一张 黑胶典藏版

有琴一张 黑胶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资中筠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
  • 黑胶唱片
  • 古典音乐
  • 艺术
  • 收藏
  • 有琴
  • 唱片
  • 黑胶
  • 音乐专辑
  • 典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
ISBN:97872001320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261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资中筠先生的音乐生活散记;

内附资先生钢琴独奏CD和珍贵个人照片;

内含资先生终身的“保留节目”;

五百张编号限量珍藏黑胶唱片


内容简介

与音乐的关系只不过是少时课余学过六年钢琴,青年时曾以乐会友,老来成为不可或缺的自娱内容,同时也以之念旧游、结新交。其中有一些花絮、趣事以及人生的哀乐、体验。今接受出版社建议,在早已绝版的《锦瑟无端》小册子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续成一本小书,雪泥鸿爪,以飨同好。无以名之,想起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六一”之中我得其三:书一万卷、琴一张、老翁(媪)一个,遂以《有琴一张》为名。——资中筠

作者简介

资中筠,1930年生于上海。1951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与中华美国学会。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资中筠集》(学术论文)等。译著:[法]巴尔扎克《公务员》,[美]薇拉·凯瑟《啊,拓荒者》,[英]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等。

目录

从玩具钢琴启蒙

幸遇好老师

个人演奏会

清华园的弦歌雅乐

乐魂冬眠

乐魂复苏

大洋彼岸的琴缘

在上海电视台过把瘾

衰年余兴

随感二则——不算乐评


精彩书摘

个人演奏会




如同文科毕业生要交毕业论文,工科要做毕业设计,音乐系演奏专业的毕业形式之一是举行汇报演出,英文称“recital”,不同于正式的音乐会(concert)。我不知道以后的音乐学院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据刘金定先生称,燕京音乐系的惯例是毕业生举行个人汇报演出。于是她对学生中她认为够程度的也实行这种做法,把它放在高中毕业之时,因为在这以后,学生不论是否继续学音乐,在她那里的学习即将告一段落,也算是“毕业”。她在天津教学这几年,始终一贯由她教出来的号称三大弟子:一位刘培荫,1945年毕业,一位朱起芸(就是前面提到与我一同学乐理的),1946年毕业,另一个就是我,1947年毕业。连续三年相继举行个人演奏会的就是我们三人。刘和朱都上了燕京音乐系,刘还是当时公认的“大美人”,在燕园因此而颇有名气。她们二人后来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刘培荫主要教音乐附中),而且都是优秀教师。只有我没有走这条路,那一场个人演奏会就算是音乐生活中的一个制高点了。

举行这种演奏会至少集中准备一年以上,所以刘先生一年多以前就提出来了。有了两位学长的榜样,对我已不太神秘,似乎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只是母亲不十分赞成,原因是我当时身体瘦弱,同时面临高考的激烈竞争。抗战胜利后,各名牌大学相继复员,自1946年起恢复全国招生,考生一下子扩大了许多倍,而各校喘息未定,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名额,可以想见竞争之激烈,特别是西南联大三校仍联合考试,按志愿分别接收。一则由于其名气,二则由于国立大学不收学费,所以北大、清华等国立大学门槛特别高,那两年清华录取率在千分之几。加之我们华北沦陷区的学生英语程度远不如上海,也不如内地如联大附中、南开中学等的学生,必须在最后一年中加紧补课,迎头赶上。母亲是一个重实际甚于虚荣的人,她怕我顾此失彼,或身体吃不消。但是刘先生十分坚持,在最后一年的教课中就按音乐会的需要,一样一样布置练习,母亲也就不反对了。我自己大约是倾向于试一试的,不过也无强烈的欲望。反正老师十分认真,我就按照她的要求练下去。那一年中每日的练琴时间超过了平时的一小时,同时补习高考的功课也比平时时间多得多。所以那是我学习最紧张的一年。但是好像较之现在的中学生还是小巫见大巫,因为我还是从不开夜车,还有时间看许多“闲书”和“玩儿”。

那种独奏会的曲目有严格的一定之规:开头一定是巴赫,休息之前的最后一个是奏鸣曲,最后压轴的是协奏曲,这是“必修课”。在上半场的中间有一组短篇或中篇,多为浪漫主义时期作品(这不是硬性规定),而且至少有一首练习曲。下半场在协奏曲之前可以有几首较为轻松的或接近现代的曲子。那时德彪西、麦克道威尔(美国)就算最“现代”了。我的节目单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付之一炬,其中有些现在仍记得,而且还在弹;有些则已惘然,任凭苦苦搜索记忆,也无法百分之百地恢复原貌。现在记得清的有以下曲目:


巴赫: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d小调

肖邦:即兴幻想曲,作品66

   摇篮曲,作品57

   黑键练习曲,作品10第5号

贝多芬:奏鸣曲,c小调,作品13(悲怆)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之一

拉赫玛尼诺夫:小丑

门德尔松:谐谑曲,作品16第2号

舒曼:钢琴协奏曲,a小调,作品54


前言/序言

前 言




开始起意写有关音乐的小册子是世纪之交应扬之水女士之约,因辽宁教育出版社要出“茗边老话”丛书,入选作者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我算是其中最“年轻”的(69岁),不过等书出版时也就达到“古稀”了。这套小丛书第一辑我已见到,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精致可爱,不少作者都是学识、文采为我所心仪的长者。我忝列其中惶恐之余,不觉悚然心惊,真的不知老之已至了。我当时正好刚刚结束一部堪称“宏大叙事”的放言全球百年沉浮的大部头著作,喘息未定,正需要休整,何不以此换换笔?遂欣然同意。

写什么呢?顾名思义,“茗边”者,茶余饭后闲谈也,重在一个“闲”字;“老话”者,重在一个“老”字,活了多半个世纪,总有一些积久弥醇的旧事。大半生来我与音乐断断续续的离合悲欢倒也能理出一些不算无聊的故事,我就想起写写我的音乐生活。由我来写个人的音乐生活,本来是没有资格的。这类自述之吸引读者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本专业的名家,写成长过程的故事、立业的甘苦;一是不论属于哪一界的家喻户晓的大名人,随便写什么生活花絮都有人感兴趣。而我两者都不是,是学书不成,学剑(琴)又不成的千百书生中之一员。与音乐的关系只不过是少时课余学过六年钢琴,青年时曾以乐会友,老来成为不可或缺的自娱内容,同时也以之念旧游、结新交,如此而已。其中有一些花絮、趣事以及人生的哀乐、体验,平凡得很,值得与读者分享吗?

不过那段时间生活中的偶遇常会勾起一段与音乐有关的往事。例如1999年5月访美时,碰巧参加了一名高中毕业女生的个人小提琴演奏会,不由得唤起我对自己高中毕业时的个人钢琴演奏会的回忆。那情景处处似曾相识,甚至演奏者的年龄、亲切而热烈的观众以及老师为她伴奏,都与我当年极其相似,着实令我怀旧了一番。还陆陆续续想起一些旧事,于是略加整理,追述成篇,名为《锦瑟无端》,扉页自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音乐是与我的华年绮梦交织在一起的。这是一个极小开本的小册子,装帧十分精致,于2000年出版,只印了三千册,出版不久就告罄,没有再版。其中部分内容收进了后来出版的《资中筠自选集》中的《闲情记美》卷。

2008年老伴陈乐民离我而去。我的悼亡诗中有一句,“賸得琴书不自怜”,这是无奈中的自我解脱,在漫长的独处岁月中幸得有琴、有书为伴。没有想到,自那以后,琴于我越来越重要,我的音乐生活越来越丰富。竟然参加了比赛,得了奖,还开了演奏会。受此激励,自己练琴也兴趣日增。原来就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又是荒废几十年后才又捡起,笨拙的琴艺似乎还有些进步。在不同的契机中还不止一次为自己录了音,留下纪念。衰年自得,有忘年之乐。最近几年撰写回忆录时,围绕音乐生活的忆旧怀新不断涌现出来。于是接受出版社建议,在早已绝版的《锦瑟无端》小册子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续成一本小书,雪泥鸿爪,以飨同好。无以名之,想起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六一”之中我得其三:书一万卷、琴一张、老翁(媪)一个,遂以《有琴一张》为名。



《时光的低语:珍藏年代的声影拾遗》 一卷关于声音、记忆与物质载体的深度考察,一场跨越百年的听觉考古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唱片或乐谱,而是一次对“声音如何被捕获、被保存、被聆听”这一议题的细致入微的解剖与阐释。我们探索的,是一条由机械振动、化学印记、到电流信号最终汇聚成人类情感体验的复杂路径。它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了自留声机诞生之初,人类对“永恒之音”的执着追求,以及不同载体——从虫胶唱片到磁带,再到数字音频流——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听觉文化和历史记忆。 全书分为四大核心篇章,每一章都如同一次深入历史的探险: --- 第一部:刻痕的哲学——从蜡筒到黑胶的物质性 这一部分将重点探讨声音记录介质的物理本质及其对音乐美学的影响。我们不会仅仅描述黑胶唱片的制作流程,而是深入挖掘其材料的韧性与局限。 虫胶与聚氯乙烯的时代选择: 从爱迪生发明的圆柱形蜡筒,到贝尔实验室改进的平面唱片,每种材料的选择都带有其时代的烙印。蜡质的易碎性如何催生了对更耐用材料的需求?聚氯乙烯(PVC)的引入,如何在分子层面保障了更长的播放时间和更高的保真度?我们将解析唱片上的“微观地形”——那些肉眼不可见的沟槽,它们是物理振动在时间切片上的冻结。 侧重于“听觉的物质投射”: 黑胶唱片不仅仅是播放音乐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和收藏品。书中会详尽分析唱片纹理的物理特性,如刻纹的密度、切痕的角度,以及这些物理参数如何直接影响到我们感知到的“温暖”、“动态范围”和“失真”。我们探讨的是,当声音被塑造成一个可触摸、可称量的物体时,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数字时代,人们仍然愿意为这种“物质性”付费?这背后是对“真实性”和“仪式感”的回归。 驱动力的演变: 从早期的发条机械驱动,到后来的电动转盘,转速的稳定(如78转、33 1/3转、45转)是如何成为一个行业标准,并反过来限制了音乐的结构和时长?我们将追溯这些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古典音乐的曲式、流行歌曲的长度,乃至录音师的混音策略。 --- 第二部:拾音的圣殿——唱头、唱臂与声学解码的艺术 声音的还原是记录的对等过程。本篇将焦点集中在播放设备——唱机系统,尤其是最为精妙的拾音环节。 动磁与动圈的辩论: 我们将详细对比不同类型唱头(如动磁MM、动圈MC以及后来的电容MM/MC)的工作原理。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技术规格对比,而是对不同拾音机制如何“诠释”刻纹的深入讨论。动磁头对高频的响应特点,与动圈头在瞬态反应上的优势,如何共同构成了“黑胶之声”的复杂光谱? 唱臂的几何学与力学: 唱臂的设计——其有效长度、循迹误差角(Tracking Error Angle)以及垂直循迹力(VTA/VTF)——是确保唱针能准确沿着沟槽运动的关键。书中会利用精确的图解和模型,展示当这些力学参数失衡时,对高频的磨损和低频的震颤会造成何种不可逆的损害。唱臂的优化,本质上是一场与物理定律的精妙博弈。 前置放大的“色彩”: 从唱头输出的微弱信号,到最终驱动音箱的功率放大,中间必须经过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唱头放大器(Phono Stage)。这一环节被许多发烧友认为是赋予声音“性格”的关键。我们将分析不同放大电路(如RIAA均衡电路的补偿精度、使用真空管还是晶体管)对声音整体音色的染色和优化,以及这种“染色”如何被视为一种艺术选择,而非技术错误。 --- 第三部:录音棚的炼金术——编辑、母带与最终压片的玄机 在声音被刻录之前,它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炼金”过程。本章探讨录音室技术如何介入和定义我们最终听到的版本。 母带的决策点: 录音师和母带处理工程师的工作,并非仅仅是平衡音量。他们必须决定:最终的立体声声场如何分布?低音的冲击力如何控制?动态范围的压缩程度是多少?这些决策直接影响到最终压片时信息的“密度”。我们将对比同一张专辑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母带处理下的细微差异,揭示技术选择如何成为一种艺术诠释。 压片与印制: 从母带的“电刻”(Lacquer Cutting)到制作金属模版,再到最终的压片,这是一个涉及高温、高压和精确计时的过程。我们会剖析,为什么早期的压片往往保留了更原始的动态,而现代“响度战争”下的压片如何牺牲了声场深度以换取响度上的优势。本节还会涉及对“首版”(First Pressing)的热衷,探究其背后的技术信念——即最早一批压制的唱片拥有最接近母带的物理信息。 立体声的诞生与演进: 声音从单声道到双声道立体声的飞跃,彻底改变了听众的沉浸感。我们将回顾立体声录音规范(如“焦点”与“环绕”)的建立过程,以及早期立体声录音在声场定位上的大胆实验,这些实验现在已成为特定年代录音的标志性特征。 --- 第四部:听众的仪式——收藏、维护与文化的传承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人与载体的关系重塑。 清洁与保养的科学: 声音的衰减始于第一次播放。本章提供一套系统且科学的唱片维护指南,从唱片清洁液的化学成分分析,到唱针的定期更换标准,再到存储环境的温湿度控制。我们强调,维护黑胶唱片是一种对“时间”的尊重,通过物理介入来对抗熵增。 收藏的谱系学: 为什么某些版本的唱片会比其他版本更受追捧?这涉及到唱片的“谱系”——发行国家、特殊版本(如“测试碟”、“厂版”)、特定颜色乙烯基的使用,以及限量编号的文化意义。我们将探讨收藏行为如何将音乐作品从一种短暂的听觉体验,转化为具有传承价值的物质资产和身份标识。 跨媒介的对话: 最后,我们审视数字流媒体时代下,黑胶作为一种物理媒介所扮演的角色。它不再是唯一的获取渠道,而是成为一种“深度聆听”的邀请函——一种对抗碎片化注意力的锚点。这种“仪式感”是如何重新定义了我们与音乐的关系,以及这种物理聆听体验如何与数字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对话。 --- 《时光的低语:珍藏年代的声影拾遗》 是一部写给所有对声音的物理本质、历史轨迹以及物质载体所蕴含的文化深度抱有好奇心的读者。它提供的,是一把解开声音之谜的钥匙,它沉默地躺在唱片的沟槽中,等待着被恰当的机械和耳朵唤醒。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有琴一张 黑胶典藏版”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复古而怀旧的画面。我对黑胶唱片一直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它不仅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音乐艺术的尊重。当这张“典藏版”来到我手中,它的包装就足够令人惊艳,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制作者的用心。我迫不及待地将其放入唱片机,当那个黑色的圆盘开始旋转,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用心的年代。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是一种温暖、醇厚的声音,带着岁月的痕迹,却又如此饱满和富有生命力。与现代数字音乐的清晰锐利不同,黑胶的音色更具层次感和质感,仿佛能触摸到每一个音符的呼吸。我闭上眼睛,让自己的心灵随着悠扬的琴声一同起舞,感受着音乐带来的纯粹的愉悦和宁静。这张唱片,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音乐风貌,体验到一种久违的感动。

评分

这张“有琴一张 黑胶典藏版”对我而言,是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作为一个资深的音乐爱好者,我一直追求的是能够带来独特体验的音乐作品。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就被它的名字和“黑胶典藏”的定位所吸引。收到实物后,我更是被它精美的包装和唱片本身的质感所折服。我迫不及待地将其放在了我的发烧级唱片机上,期待着它能带给我怎样的听觉享受。随着唱针的落下,一股温暖而醇厚的声音扑面而来。那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充满生命力的音质,与我平时听习惯的数字音乐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每一个音符都饱满而富有弹性,仿佛带着音乐家们的心跳和呼吸。我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中,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这张专辑,不仅仅是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慰藉,让我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沉醉在音乐的美好之中。

评分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特别懂音乐理论的人,更多的是凭着感觉去欣赏。这张“有琴一张 黑胶典藏版”,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有故事感”。拿在手里的时候,那种厚重的触感,以及封面设计透露出的复古韵味,就让我觉得它不是一张随随便便的唱片。我很少去研究唱片的制作过程或者背后的故事,我更喜欢直接去听,去感受。当唱片开始旋转,当那沙沙的静电声伴随着音乐的出现,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空气,那种纯粹的、未经雕琢的声音。它不像现在一些流行音乐那么“亮”,但它有一种“深”在里面,那种深沉的、能钻到心底的温柔。我通常会在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听,或者在夜晚,看着窗外的灯火,让自己的思绪随着音乐飘远。有时候,我甚至会想象,演奏这张唱片的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它带给我的,不只是音乐,更是一种氛围,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听歌,更像是在和一段时光对话。

评分

我始终认为,音乐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和感染力,而“有琴一张 黑胶典藏版”正是这样一张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作品。我收藏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但很少有哪一张唱片能让我如此沉醉。第一次听到这张专辑,是在一个雨夜,窗外雨声淅沥,室内灯光昏黄。我小心翼翼地取出黑胶唱片,将它置于唱片机上。当悠扬的琴声缓缓流淌出来,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那声音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能够穿透内心的喧嚣,直抵最柔软的地方。我闭上眼睛,任由思绪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飞翔。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故事,每一段旋律都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这张专辑,不仅仅是一张唱片,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音乐艺术的深刻探索。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音乐的本质,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这张专辑,说实话,我当初是因为封面和名字的“典藏”二字而心动的。在那个充斥着数字流媒体的时代,实体唱片,尤其是黑胶,似乎成了一种情怀的象征。我一直对那些拥有年代感的事物抱有莫名的好感,总觉得它们承载着时光的温度和故事。拿到这套“有琴一张 黑胶典藏版”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精美的包装,以及唱片本身散发出的那种复古气息,瞬间就击中了我。拆开包装的那一刻,我甚至有些不忍心下手,生怕破坏了这份“典藏”的美好。我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在唱片机上,那细微的摩擦声,仿佛是来自遥远年代的问候。指针缓缓落下,一阵沙沙的静电声过后,音乐如同涓涓细流般淌了出来,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那种纯粹的声音,没有经过过多的后期处理,保留了最原始的生命力,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闭上眼睛,让思绪随着音乐自由飘荡,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山谷,听着古老的琴声回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