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期望之间的“鸿沟”
跳槽,是每一个职场人避不开的话题,即使做到高管,即使工作多年,也都有可能遇到这个问题。差别只不过在于,基层职位或者职场新人主动跳槽的多一些,而高级职位以及多年的“资深”员工,面对猎头和同行企业的“诱惑”多一些。“跳槽”到底为什么?谁又能说得清?
临近年末,老板、人力资源部、员工们对于马上到来的招聘、入职、离职高峰各有各的算盘:年终奖之后……
对于跳槽,老板有多担忧?员工有多纠结?双方都觉得自己“被人对不起”了,人力资源部更是因此压力重重。
之所以老板和员工都觉得“受了伤”,根源往往在双方期望的差异上,年终奖是个集中的爆发点。
忙了一年能拿多少奖金?老板和员工都会在心里算了又算,只是做算术题时,老板和员工的公式是不一样的。
员工想,我今年努力又辛苦,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标,但已经很不错了,10万拿不到,减去个两三万,怎么也该拿到七八万吧。
老板则认为,你没有达到规定的目标,但是毕竟也努力了,给个一万不太好看,再加个两三万吧,鼓励一下,明年再加把劲!
看看,员工认为自己该拿七八万,老板却认为给三四万已经很不错了。这中间的差异会让双方都极度失望,老板认为员工拿了钱还要走(而且我还多给了),就是负心!员工觉得你忽悠我,年初说个大范围,然后可着底线给!员工觉得冤,老板觉得更冤!
于是,年终奖之后,跳槽高峰来临!
年终跳槽还有可能是员工早已心生不满,只不过觉得年底没几天了,等拿了钱再走也不迟。这种不满是很多事情的积累,也许都是些小事,但每次都会给公司减分,一次一两分,积攒多了,就变成不及格了,员工也就离开了。这种不满中比较突出的,是公司某些制度的不合理,一般是行政、人事等管理制度,这类制度的不良影响都很滞后,所以员工离职时,没法确定就是这个原因,或者也没人愿意追踪到这儿。
我曾经就职的一家公司离市区很远,上下班时间有班车,平时每隔1小时在指定站点有通勤车,晚上还有加班班车。
不久,行政部门换了领导,为了缩减费用,减少了通勤车并且换成小车。这样,外出办事的员工和过来面试的应聘者都极不方便,面试约到率锐减,空缺的岗位好久都招不到合适的人。
后来,加班班车也缩减,员工发现奋战了一整天想回家时,要么班车已经走了,要么座位不够挤不上去,就这样,IT(信息技术)公司中不可避免的加班也随之减少了。
再后来,下班班车的时间延后了20分钟,起因是为了到公司门口赶班车,大家还没到下班时间就开始收拾东西,有一次恰逢大老板有事,刚到下班时间人就通通不见了,老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行政部第二天就发了通知,更改了下班班车时间。北京的晚高峰啊,延后20分钟发车,到家的时间往往就晚了40分钟,好多员工戏称:班车晚走一小步,生活质量倒退一大步!
那一年的离职率持续上升,春节之后,公司迎来了员工大批量的离职!
为了什么跳槽?各有各的回答,情况也千差万别,上面讲的只是特例,但不可否认,几乎所有跳槽的前三个原因中,都会说到“薪酬”。
的确,“薪酬”是一个在职场中绕不开的话题,它引发的跳槽,无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现有公司的薪资水平和加薪速度不够,缺乏外部竞争力,也就是说比市场行情要低;另一个是内部薪酬平衡的问题。
在很多公司,员工和企业谈薪资的唯一机会,似乎就是入职的那一刻。之后无论多久,要么就是职位不变工资不变,要么就是有个低百分比的浮动,似乎入职之后,你就不再值钱,没有议价的资本了,无论你有多大的进步,都没办法“变现”了。
其实很多企业,同样的空缺职位,今年给出的薪酬范围会比去年提高,因为如果不符合行情,是招不来人的,所以人力资源部提得也理直气壮、有理有据。但是针对内部员工加薪的幅度,似乎没人用这个角度去衡量,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
1.只有跳槽才能加薪—满足一定幅度的提高。
2.同一个企业的同级别岗位,新人比老人赚得多—一般公司的司龄工资每一年也就多加个一两百,根本起不到平衡和留人的作用。
内部薪酬平衡的问题,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在你对自己的薪资还算满意的情况下,忽然发现坐在对面的那小子,做着和你一样的事,却比你多拿了500块钱,你不气愤?!
我的一个朋友,有一天把MSN签名改成了“软柿子”,就是因为无意中发现同是总监级,他的通信补助比别人少50块钱!他已月入数万,50块钱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但是,他仍然很愤怒:凭什么我就比别人少啊?!
很多公司用所谓“薪酬保密制度”来应对这个问题,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为真正有能力的人各家公司都盯着呢,他的市场价格自己一试便知!
除了薪酬,还有一个大家常用“跳槽”来改变的,那就是发展空间,确切地说就是“晋升”。
主管们想做经理,经理们想做总监……如果是为了这个而跳槽,也要擦亮眼睛,因为,人力资源部的对策也很多!
高级职位能够吸引人,所以,以往只有“经理”,现在有“高级经理”、“资深经理”。这两个“前缀”也同样适用于“主管”和“总监”,多好啊,一个变成三个!其实,钱还是那些钱,工作还是那些工作!但是头衔好听,能诱惑好多人!人力资源部把这招儿叫 “高职低薪”。
怎么识别?有一个词叫“管理距离”,说白了,就是你离大老板的距离。
拿人力资源部来举例子,同样是人力资源经理,在一家公司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在另外一家公司上边还有总监、副总裁,如果其他条件都差不多,你说哪个职位高?责任大?能做的事情多?现在这种“掺了水”的职位很多,总经理可以是人力资源中心总经理,副总裁可以是人力资源副总裁!所以,确认offer(录取通知)之前,先要擦亮眼睛,拿尺子量一量“管理距离”!
跳槽还有很多非常具体的原因,比如在入职谈薪资的时候,根据了解到的薪资范围,员工的期望是比照上限来的,而公司方是比照下限做加减法的。结果,每次公司发薪日,就是员工不满时……
还有好多人力资源经理在谈到岗位的绩效考核时,也会让员工有着错误的预期。
我遇到过一次,我们部门录用的一个经理级员工,拿了第一次工资之后就走了,原因是她在入职的时候人力资源的人曾跟她解释过绩效工资的事,最好的A级可以拿到绩效工资额的150%, B级是120%, 人力资源的人说:你看,即便你被评为B,一个月也可以拿多少多少钱。而事实是,一个团队中好和不好的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那不好不坏的C级。到了评绩效时,她就是那个C级,也就是100%,其实也没扣她的工资,只不过她自己已经把那多出来的部分算成是理应得到的,所以觉得被骗了,一气之下离职了!
虽然离职原因多数聚焦在薪资、福利、职位、发展空间等,但我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一件小事,比如公司的班车、食堂、电脑的速度,甚至领用办公用品的效率,都可能成为员工离开的原因!正是细节的不到位,大量消耗着本该用在工作上的激情!而这些细节,也是一个公司管理水平和发展潜力的真实体现!
当然,也有很多人跳槽是因为急于上升的心态、对新环境融合和适应的能力有限,等等。
前段时间偶遇一位同行,他已从中层职位一跃为高层,薪资也由5 000元到现在的数万元。这两年间他跳了多家企业,多则待五六个月,少则两三个月,可至今也没在一家公司站住脚,还频频奔跑于各企业之间—这种情况在跳槽大军中也不是少数。可是他跳得值吗?
因为职业关系,我要面试大量的应聘者,我发现好多人的思维惯性就是缺什么找什么。例如问他:“离职的原因是什么?”他答:A不好,B不好等等。然后再问:“选择新企业的标准是什么?”好多人都直接说:要A、B两方面都好。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很多个因素综合在一起的,你不是在原有的环境中去改善某个方面,而是要进入一个所有因素重新组合的新环境中,那么在选择之前,你必须跳出现有环境中某些因素带给你的不满情绪(那种情绪往往经过了积累和放大,让你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因素的重要程度),你要认真地分析:新的公司中,哪些方面一定要做到优秀,哪些方面及格就可以,哪些方面是你的底线,哪些方面有了是惊喜、没有也不失望……
以一句话总结:离开,代表着成长与突破!
希望领导们面对跳槽的下属,可以有这样的心态、说得出这句话。也希望要跳槽的人们,认真想想自己的“离开”是否真的有“成长和突破”。
不得不说,《跳槽内参》这本书的洞察力非常强。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跳槽”,更是在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议题:如何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读到书中关于“个人品牌建设”的部分时,深有感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一个清晰、有价值的个人品牌,对于在职场中脱颖而出至关重要。书中不仅解释了个人品牌的重要性,更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比如如何通过内容输出、参加行业活动、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系来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这让我意识到,我过去对职业发展的思考过于局限于“找一份工作”,而这本书引导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图景——如何成为一个在行业内有影响力、有价值的人。书中关于“职场风险规避”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在追求职业进步的同时,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全新的认知,也让我更有信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评分对于我这种刚毕业不久,对职场还处于摸索阶段的年轻人来说,《跳槽内参》简直是一本“救命稻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真正满意的工作。这本书以一种非常贴心和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职业定位”的探讨。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引导,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并结合市场需求,为我指明了几个潜在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比我之前自己瞎琢磨要有效率得多。另外,书中关于“面试中的心理战术”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教我如何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面试官的潜台词,以及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自信。每次读到书中关于求职者如何与企业建立双赢关系的部分,我都会觉得豁然开朗。这本书让我明白,求职不仅仅是“被选择”,更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它赋予了我掌控自己职业道路的力量。
评分我是一名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但又不敢轻易迈出舒适圈。《跳槽内参》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它并没有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空喊口号,而是用一种非常冷静、客观的视角,分析了职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可能遇到的困境,并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谈判技巧”的章节,这部分内容直接击中了我过去在薪资谈判中常常碰壁的痛点。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薪资谈判,包括了解市场行情、评估自身价值、以及在谈判中如何把握主动权,这些技巧让我受益匪浅。此外,关于“离职的艺术”部分,也让我大开眼界。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如何找到新工作,却忽视了如何体面、专业地离开旧公司,书中这方面的建议,既保护了个人声誉,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留下了良好的铺垫。总而言之,《跳槽内参》是一本能让人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并愿意为之付诸行动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燃起了新的希望。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跳槽内参》纯属偶然,当时只是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所吸引,想着“万一有用呢”。结果,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预期。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实操性”和“前瞻性”。它不是一本教你“临渊羡谷”的书,而是教你“授人以渔”的书。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分析市场需求、预测行业趋势的内容,这对于我这种想跳槽但又不太确定未来方向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引导我去思考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并如何将这些优势与市场的空白点相结合。书中关于“职场人脉的构建与维护”的部分,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人脉就是认识很多人,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职场人脉是基于互惠互利和长期信任的。它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建议,比如如何参加行业活动、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甚至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细节都非常实用。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认识到,跳槽不仅仅是找一份新工作,更是对自我价值的一次重新评估和提升。看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动力去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评分这本《跳槽内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最近我一直在考虑换工作,但心里没底,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市面上讲跳槽的书不少,但我总觉得有些泛泛而谈,不够落地。收到《跳槽内参》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开始是被它清晰的排版和专业的设计吸引,感觉很有分量。接着,我被书中那些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深深吸引。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书那样,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非常细致地剖析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关于简历的撰写,书中不仅提供了模板,更强调了根据不同公司和职位调整简历的策略,还举例说明了如何用STAR原则来包装自己的经历,让每一个亮点都熠熠生辉。我尤其喜欢关于面试准备的部分,从常见的面试问题到一些非常规的问题,都给出了详尽的分析和应对思路,还特别提到了如何通过研究公司文化来找到与自身契合点,以及如何巧妙地向面试官提问,展现自己的思考深度。这本书让我感觉,跳槽不再是一件令人焦虑的事情,而是一个可以被精心策划和执行的战略性过程。它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让我觉得我也可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评分哟方法疾风劲草聚聚聚聚聚聚聚聚女举肥嘟嘟的神工鬼斧初九晕晕乎乎和风动工具很可能将
评分还不错,很可以,速度快!包装好,商品质量稳定。
评分还不错,一直都有在购买。。。
评分就多久多久多久多久就多久多久多久多久
评分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紫薯布丁
评分很不错的管理书籍!!书中很多感人的故事!!!传播正能量
评分很有意思的书,不过看的时候要在家,哈哈,不然被老板看到就尴尬了
评分还不错,一直都有在购买。。。
评分书是知识的海洋.学无止境!京东商城的商品质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