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 | 作者 | 崔洛堰;陳曦 | 
| 定價 | 39.00元 | 齣版社 | 人民郵電齣版社 | 
| ISBN | 9787115473035 | 齣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數 | 頁碼 | 244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由甜、酸、鹹、鮮、苦五味入手,通過味覺、嗅覺、觸覺、聽覺、視覺五感講解聯覺機製,從食品學、生理學、腦科學、飲食曆史、進化心理學等多角度闡述,解開大眾對“味道”存在的疑惑和誤解,為人們探尋食物與味道的關係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 
| 作者簡介 | |
|  本科及研究生就讀於首爾大學食品工程專業。1988年12月進入食品公司海泰研究所,負責基礎研究及冰淇淋的開發工作,2000年起在漢城香料公司研究所進行材料及香料的應用研究,2013年至今就職於韓國西亞斯公司。現已將研究重點轉移至食品科學與傳播領域,在食品開發過程中恰當運用已知自然科學知識解決未知的食品問題,並嘗試將自然科學知識聚零為整,運用細節與整體並重的研究方法。 著有《僞科學害人錄》《Flavor,何謂味道》《食品添加劑的真麵目》《美味與味精的真麵目》《咖啡香氣的秘密》《感覺、錯覺、幻覺》等。  |  
| 目錄 | |
|  第1章 味道的發端:五味與五感 味覺:舌尖上的五味,開啓味道之旅 / 2 甜味:給人快樂的味道 / 3 酸味:甜味的佳伴侶 / 4 鹹味:味道 / 6 鮮味:鹹味的完美拍檔 / 10 苦味:自然之味 / 13 嗅覺:多種味道源自氣味 / 16 人類對香(香料)的癡迷改變瞭曆史 / 16 香料帶來多種刺激 / 17 香料受人追捧是因為其具備防腐功能? / 18 味道和香氣使我們喜歡工序繁復的發酵食品 / 21 味道和香氣使原材料提取更加嚴苛 / 22 味道和香氣讓我們努力掌握火候的藝術 / 23 味道和香氣讓我們用時間換取美味 / 26 觸覺:口感遠比我們想象得更重要 / 30 物理性質是食物屬性的一部分 / 31 物理性質是締造快樂的基礎 / 32 在口中慢慢融化的美味 / 32 乳狀液的形成提升瞭對比效果 / 34 粒度也是味道的一部分 / 35 聽覺:聲音也能影響味道 / 37 視覺:看著好吃的食物嘗起來也好吃 / 40 色即是味 / 41 信息即信賴,信賴決定味道 / 42 商標的作用不容小覷 / 43 悅目之樂 / 44 第2章 聯覺:感覺間的共同協作 人人都有聯覺 / 47 味道是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産物 / 50 味道決定香氣,香氣決定味道 / 53 除五味五感之外,還有許多感覺影響味道 / 55 溫度本身也是味道 / 55 食物溫度變化帶來味道變化 / 57 辣味也是溫度感覺 / 59 碳酸是味道,“水味兒”也是味道 / 61 澀味、麻味、金屬味、礦物質味、磷酸鹽味等 / 62 無心之味經典 / 64 減肥食品是世界上具潛力的食品領域 / 64 胃和腸能夠更細緻地感受味道 / 66 為什麼零熱量産品沒有市場?因為味道和熱量是成正比的 / 71 內髒器官感知的味道為何被處理為無意識信息 / 76 第3章 味道的節奏比成分更重要 味道的節奏比成分更重要 / 78 單調的刺激讓人厭煩,新鮮的刺激令人著迷 / 82 占食品98%的無色、無臭、無味成分不可小覷 / 85 蛋白質——物理性質魔術師 / 85 碳水化閤物——常見的物理性質調節劑 / 87 脂肪——讓食物更加柔和,讓香味更加誘人 / 88 水——物理性質和味道之源 / 89 節奏的順序很重要 / 90 搭配與順序也是味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 90 第4章 味道與多巴胺的分泌成正比 感覺隻是味道的基礎數據,大腦纔是味道的真正主導 / 95 相同條件下,信息的變化能使味道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 95 味道與多巴胺的分泌成正比 / 97 對於營養豐富的食物,大腦會分泌多巴胺 / 99 遇到危險的食物,大腦會抑製多巴胺的分泌 / 100 討厭吃苦味食物的原因 / 100 人們對於食物的保守態度 / 101 惡心——比陌生感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感覺 / 102 對新事物的追求是人類的特質 / 105 潛意識中的“熟悉” / 105 渴望新刺激的理由——新食物=更多食物源 / 106 第5章 瞭解大腦就是瞭解味道 腦研究比官能檢驗或市場調查更準確 / 110 喬布斯為什麼不做市場調查 / 110 語言在錶達中的局限性 / 111 味道主要由大腦決定 / 113 我們認識的世界並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大腦刻畫的 / 113 大腦的存在是為瞭讓行動迅速而正確 / 115 自然是復雜的,時間和資源是有限的 / 115 簡化——大腦追求效率的方式之一 / 116 模式化——進化不過是對成功案例的復製與變形 / 119 同時性——判斷先於感覺發生 / 120 聯覺與感覺填充 / 121 在對抗與妥協中運作的大腦細胞 / 123 相互抑製是基本模式 / 123 意識並不具備連貫性 / 124 情感變化引發行為變化 / 124 大腦的本質是記憶,味道的本質也是記憶 / 126 重復能形成記憶,情感的介入也能形成記憶 / 126 味道是大腦的記憶、習慣和癮 / 127 大腦善於畫麵記憶,瑣碎的細節常常是打開記憶大門的鑰匙 / 128 味道的一半是記憶 / 130 New Coke失敗的原因 / 130 味道也有標準,熟悉是喜歡的基礎 / 133 保持品質如一,堅持周而復始 / 134 便於記憶和迴憶的食物備受推崇 / 137 簡單的重復是記憶和迴憶 / 137 簡單有助於學習和記憶 / 138 自助餐會給我們留下何種迴憶 / 139 第6章 瞭解進化就是瞭解味道 進化學用完美的方式詮釋瞭許多生命現象的背景原因 / 142 飲食的曆史是一部生存史 / 142 我們為什麼會因一些微弱的氣味招來禍端 / 143 某些稍難理解的現象可以從進化曆程中尋找啓示 / 144 來自遠古的欲望 / 146 難以理解的欲望深藏於原始人的DNA / 146 隱藏在進化中的男女差異之謎 / 147 肥胖的元凶也藏在原始人的DNA中 / 150 高深莫測的欲望也是進化的副産品 / 152 本質主義:英雄崇拜、依賴與信賴心理 / 152 每個人都渴求被認可 / 155 味道終是一場心理遊戲 / 157 味道決定價格,價格也決定味道 / 157 愛一個人也愛他的食物 / 158 媽“拿手菜”和傢鄉的味道帶來安慰、歸屬感、認同感 / 159 第7章 味道方程式:閤適的纔是美味的 味道方程式 / 162 我為什麼不特彆關注味道 / 162 味道方程式:味道的快感源自感覺、營養、主觀感受的相互作用 / 164 為什麼難以確立味道方程式 / 167 感覺因人而異,隨情況而變 / 168 味道是不同欲望之間對立與妥協的延續 / 178 因為缺乏對味道的瞭解,所以無法確立味道方程式 / 182 因為不知道大腦的運行機製所以無法確立味道方程式 / 184 飲食已由生存手段逐漸變為超常刺激,所以無法確立味道方程式 / 187 食品的真正魅力在於沒有方程式? / 190 所謂完美的味道也是沒有個性的味道 / 190 怎樣和大型食品公司競爭 / 191 開飯前的期待是大的幸福 / 192 為什麼研究味道?因為越瞭解纔能更好地享受 / 193 第8章 所有暢銷食品都有走紅的理由 看似平凡的食物中隱藏瞭怎樣的味道之謎? / 199 冰淇淋為什麼受人喜愛 / 201 感覺:冰淇淋可以帶來多樣化的感官享受 / 201 益處:可以完美保持産品的營養和品質 / 204 主觀感受:為什麼人人都愛香草冰淇淋 / 205 巧剋力為什麼受人喜愛 / 207 感覺:這就是可可脂格外昂貴的原因 / 208 益處:對健康大有裨益的食品 / 210 主觀感受:巧剋力召喚愛情 / 211 可樂為什麼受人喜愛 / 213 感覺:對熟悉之感的獨創性調和 / 213 益處:可樂是作為藥品問世的 / 216 主觀感受:有些飲料現在已成為傳統 / 218 披薩為什麼受人喜愛 / 221 咖啡為什麼受人喜愛 / 224 感覺:咖啡是烘焙香的傑作 / 224 益處或健康:被公認為有益於健康 / 225 主觀感受:如果喜歡就多加瞭解,瞭解越多就會越喜歡 / 229 後記 233 參考文獻 243  |  
| 編輯推薦 | |
|  五味五感,做有深度的吃貨,探尋味道背後隱藏的秘密! 口腹之欲,用意想不到的角度,盡享舌尖上的盛宴! 人如其食,瞭解味道並不隻為瞭享受,更是理解我們自己的捷徑!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標題《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認為,美食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背後一定蘊含著深刻的科學原理。我們每天都在吃的食物,它們的味道、質地、香氣,甚至是如何消化吸收,都離不開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知識。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將這些抽象的科學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並且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美食體驗相結閤。想象一下,當我們品嘗一塊香甜多汁的水果時,它其中的糖分是如何産生甜味的?當我們喝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時,它的香氣又是因為哪些復雜的化學反應?這本書的副標題“口腹之樂何處來”更是點睛之筆,它引導我去思考,那些讓我們沉醉其中的美味,其根源究竟是什麼。我期待作者能帶我進行一次探索之旅,揭開美食背後的科學奧秘,讓我成為一個既懂科學又懂美食的“生活傢”。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能激發我對於烹飪和飲食的新的思考和探索,讓我以後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一份獨特的科學樂趣,甚至能嘗試著自己去創造新的美味,用科學的方式去優化烹飪的每一個環節。
評分《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這個書名,就仿佛在對我發齣邀請,讓我去探尋食物深藏的秘密。我一直認為,我們每天所享用的美味佳肴,絕非偶然,而是無數科學原理巧妙結閤的産物。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物,通過科學的視角進行解讀。例如,當我們品嘗一道經過精心烹製的菜肴時,它豐富的層次感和獨特的風味,究竟是如何通過物理和化學的變化來實現的?那些令我們欲罷不能的香氣,又源於哪些復雜的分子構成?我期待作者能夠用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食物背後的科學故事,將那些復雜的科學概念,比如酶的活性、美拉德反應、乳化作用等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齣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不僅能更深切地體會到“口腹之樂”的來源,更能培養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學會如何更健康、更閤理地享受美食,甚至在未來,能夠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去創造齣更具創意和美味的烹飪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實在是太有吸引力瞭,我平時就對飲食文化和烹飪技巧非常感興趣,而“科學”這個詞的加入,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那些看似簡單的烹飪過程,背後一定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科學道理。比如,為什麼有些食材需要醃製纔能入味?為什麼煎炸的食物比煮製的更香脆?這些問題常常在我腦海中盤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睿智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食物的奧秘。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科學原理,比如分子結構、化學反應、物理變化等等,用貼近生活的例子一一闡釋。我想知道,那些讓我們垂涎欲滴的菜肴,是如何通過科學的手段,將各種食材的優勢發揮到極緻的。這本書的書名也暗示瞭,它不僅僅是關於“吃”,更是關於“如何吃得更科學,吃得更健康,吃得更美味”。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食物本身,更能學會如何巧妙地運用科學知識,去提升我的烹飪技藝,甚至能夠根據科學原理,去搭配齣更健康、更美味的菜單,讓我的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充滿科學的智慧和藝術的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真是太 intriguing 瞭。我一直認為,我們對於美食的感知,不僅僅是簡單的味覺體驗,而是涉及到視覺、嗅覺、觸覺,甚至還有心理層麵的感受,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科學的支撐。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揭示食物的“科學”一麵。比如,為什麼有些食物吃起來會有“鮮味”,這種鮮味又是如何産生的?當我們咀嚼米飯時,它為什麼會從澱粉變成甜甜的味道?還有,不同烹飪方式對食物營養成分和風味的影響,又有哪些科學原理可以解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這些科學知識融入到我們日常的飲食體驗中,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增長見識,理解食物的“前世今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關於美食的科學探索之旅,我相信它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吃”這件事,並且在未來的烹飪和飲食中,擁有更多的科學智慧,創造齣屬於自己的“口腹之樂”。
評分《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這個書名,讓我一下子聯想到瞭許多關於食物的奇妙之處。作為一名對生活充滿好奇的讀者,我總是渴望瞭解事物的本質,而“科學”與“口腹之樂”的結閤,無疑是一次絕佳的探索機會。我曾經好奇過,為什麼同樣是烤肉,有的外焦裏嫩,有的卻乾柴難咽?為什麼一杯牛奶經過發酵,就能變成酸奶,口感和風味都截然不同?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想一定隱藏在這本書的科學解釋之中。我期望作者能夠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將枯燥的科學理論,轉化為生動有趣的知識,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瞭解到食物背後的化學反應、物理變化,更能理解到為什麼會産生我們所熟悉的口感和風味。這本書的標題也讓我思考,我們日常享受的美食,其實是無數科學規律巧妙作用的結果。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食物的理解更上一層樓,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美味,而是能夠深入到食物的內在,去欣賞它所蘊含的科學之美,甚至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DIY一些簡單而有趣的料理,讓我的廚房生活也充滿科學的樂趣和驚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