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 [韓] 崔洛堰;陳曦 人民郵電齣版社

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 [韓] 崔洛堰;陳曦 人民郵電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食物科學
  • 飲食文化
  • 烹飪
  • 營養學
  • 韓餐
  • 科學普及
  • 味覺
  • 美食
  • 健康飲食
  • 生活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諾鼎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73035
商品編碼:2612251823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8-02-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 作者 崔洛堰;陳曦
定價 39.00元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 9787115473035 齣版日期 2018-02-01
字數 頁碼 244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大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由甜、酸、鹹、鮮、苦五味入手,通過味覺、嗅覺、觸覺、聽覺、視覺五感講解聯覺機製,從食品學、生理學、腦科學、飲食曆史、進化心理學等多角度闡述,解開大眾對“味道”存在的疑惑和誤解,為人們探尋食物與味道的關係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作者簡介
本科及研究生就讀於首爾大學食品工程專業。1988年12月進入食品公司海泰研究所,負責基礎研究及冰淇淋的開發工作,2000年起在漢城香料公司研究所進行材料及香料的應用研究,2013年至今就職於韓國西亞斯公司。現已將研究重點轉移至食品科學與傳播領域,在食品開發過程中恰當運用已知自然科學知識解決未知的食品問題,並嘗試將自然科學知識聚零為整,運用細節與整體並重的研究方法。
著有《僞科學害人錄》《Flavor,何謂味道》《食品添加劑的真麵目》《美味與味精的真麵目》《咖啡香氣的秘密》《感覺、錯覺、幻覺》等。

   目錄
第1章 味道的發端:五味與五感
味覺:舌尖上的五味,開啓味道之旅 / 2
甜味:給人快樂的味道 / 3
酸味:甜味的佳伴侶 / 4
鹹味:味道 / 6
鮮味:鹹味的完美拍檔 / 10
苦味:自然之味 / 13
嗅覺:多種味道源自氣味 / 16
人類對香(香料)的癡迷改變瞭曆史 / 16
香料帶來多種刺激 / 17
香料受人追捧是因為其具備防腐功能? / 18
味道和香氣使我們喜歡工序繁復的發酵食品 / 21
味道和香氣使原材料提取更加嚴苛 / 22
味道和香氣讓我們努力掌握火候的藝術 / 23
味道和香氣讓我們用時間換取美味 / 26
觸覺:口感遠比我們想象得更重要 / 30
物理性質是食物屬性的一部分 / 31
物理性質是締造快樂的基礎 / 32
在口中慢慢融化的美味 / 32
乳狀液的形成提升瞭對比效果 / 34
粒度也是味道的一部分 / 35
聽覺:聲音也能影響味道 / 37
視覺:看著好吃的食物嘗起來也好吃 / 40
色即是味 / 41
信息即信賴,信賴決定味道 / 42
商標的作用不容小覷 / 43
悅目之樂 / 44
第2章 聯覺:感覺間的共同協作
人人都有聯覺 / 47
味道是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産物 / 50
味道決定香氣,香氣決定味道 / 53
除五味五感之外,還有許多感覺影響味道 / 55
溫度本身也是味道 / 55
食物溫度變化帶來味道變化 / 57
辣味也是溫度感覺 / 59
碳酸是味道,“水味兒”也是味道 / 61
澀味、麻味、金屬味、礦物質味、磷酸鹽味等 / 62
無心之味經典 / 64
減肥食品是世界上具潛力的食品領域 / 64
胃和腸能夠更細緻地感受味道 / 66
為什麼零熱量産品沒有市場?因為味道和熱量是成正比的 / 71
內髒器官感知的味道為何被處理為無意識信息 / 76
第3章 味道的節奏比成分更重要
味道的節奏比成分更重要 / 78
單調的刺激讓人厭煩,新鮮的刺激令人著迷 / 82
占食品98%的無色、無臭、無味成分不可小覷 / 85
蛋白質——物理性質魔術師 / 85
碳水化閤物——常見的物理性質調節劑 / 87
脂肪——讓食物更加柔和,讓香味更加誘人 / 88
水——物理性質和味道之源 / 89
節奏的順序很重要 / 90
搭配與順序也是味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 90
第4章 味道與多巴胺的分泌成正比
感覺隻是味道的基礎數據,大腦纔是味道的真正主導 / 95
相同條件下,信息的變化能使味道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 95
味道與多巴胺的分泌成正比 / 97
對於營養豐富的食物,大腦會分泌多巴胺 / 99
遇到危險的食物,大腦會抑製多巴胺的分泌 / 100
討厭吃苦味食物的原因 / 100
人們對於食物的保守態度 / 101
惡心——比陌生感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感覺 / 102
對新事物的追求是人類的特質 / 105
潛意識中的“熟悉” / 105
渴望新刺激的理由——新食物=更多食物源 / 106
第5章 瞭解大腦就是瞭解味道
腦研究比官能檢驗或市場調查更準確 / 110
喬布斯為什麼不做市場調查 / 110
語言在錶達中的局限性 / 111
味道主要由大腦決定 / 113
我們認識的世界並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大腦刻畫的 / 113
大腦的存在是為瞭讓行動迅速而正確 / 115
自然是復雜的,時間和資源是有限的 / 115
簡化——大腦追求效率的方式之一 / 116
模式化——進化不過是對成功案例的復製與變形 / 119
同時性——判斷先於感覺發生 / 120
聯覺與感覺填充 / 121
在對抗與妥協中運作的大腦細胞 / 123
相互抑製是基本模式 / 123
意識並不具備連貫性 / 124
情感變化引發行為變化 / 124
大腦的本質是記憶,味道的本質也是記憶 / 126
重復能形成記憶,情感的介入也能形成記憶 / 126
味道是大腦的記憶、習慣和癮 / 127
大腦善於畫麵記憶,瑣碎的細節常常是打開記憶大門的鑰匙 / 128
味道的一半是記憶 / 130
New Coke失敗的原因 / 130
味道也有標準,熟悉是喜歡的基礎 / 133
保持品質如一,堅持周而復始 / 134
便於記憶和迴憶的食物備受推崇 / 137
簡單的重復是記憶和迴憶 / 137
簡單有助於學習和記憶 / 138
自助餐會給我們留下何種迴憶 / 139
第6章 瞭解進化就是瞭解味道
進化學用完美的方式詮釋瞭許多生命現象的背景原因 / 142
飲食的曆史是一部生存史 / 142
我們為什麼會因一些微弱的氣味招來禍端 / 143
某些稍難理解的現象可以從進化曆程中尋找啓示 / 144
來自遠古的欲望 / 146
難以理解的欲望深藏於原始人的DNA / 146
隱藏在進化中的男女差異之謎 / 147
肥胖的元凶也藏在原始人的DNA中 / 150
高深莫測的欲望也是進化的副産品 / 152
本質主義:英雄崇拜、依賴與信賴心理 / 152
每個人都渴求被認可 / 155
味道終是一場心理遊戲 / 157
味道決定價格,價格也決定味道 / 157
愛一個人也愛他的食物 / 158
媽“拿手菜”和傢鄉的味道帶來安慰、歸屬感、認同感 / 159
第7章 味道方程式:閤適的纔是美味的
味道方程式 / 162
我為什麼不特彆關注味道 / 162
味道方程式:味道的快感源自感覺、營養、主觀感受的相互作用 / 164
為什麼難以確立味道方程式 / 167
感覺因人而異,隨情況而變 / 168
味道是不同欲望之間對立與妥協的延續 / 178
因為缺乏對味道的瞭解,所以無法確立味道方程式 / 182
因為不知道大腦的運行機製所以無法確立味道方程式 / 184
飲食已由生存手段逐漸變為超常刺激,所以無法確立味道方程式 / 187
食品的真正魅力在於沒有方程式? / 190
所謂完美的味道也是沒有個性的味道 / 190
怎樣和大型食品公司競爭 / 191
開飯前的期待是大的幸福 / 192
為什麼研究味道?因為越瞭解纔能更好地享受 / 193
第8章 所有暢銷食品都有走紅的理由
看似平凡的食物中隱藏瞭怎樣的味道之謎? / 199
冰淇淋為什麼受人喜愛 / 201
感覺:冰淇淋可以帶來多樣化的感官享受 / 201
益處:可以完美保持産品的營養和品質 / 204
主觀感受:為什麼人人都愛香草冰淇淋 / 205
巧剋力為什麼受人喜愛 / 207
感覺:這就是可可脂格外昂貴的原因 / 208
益處:對健康大有裨益的食品 / 210
主觀感受:巧剋力召喚愛情 / 211
可樂為什麼受人喜愛 / 213
感覺:對熟悉之感的獨創性調和 / 213
益處:可樂是作為藥品問世的 / 216
主觀感受:有些飲料現在已成為傳統 / 218
披薩為什麼受人喜愛 / 221
咖啡為什麼受人喜愛 / 224
感覺:咖啡是烘焙香的傑作 / 224
益處或健康:被公認為有益於健康 / 225
主觀感受:如果喜歡就多加瞭解,瞭解越多就會越喜歡 / 229


後記 233
參考文獻 243

   編輯推薦
五味五感,做有深度的吃貨,探尋味道背後隱藏的秘密!
口腹之欲,用意想不到的角度,盡享舌尖上的盛宴!
人如其食,瞭解味道並不隻為瞭享受,更是理解我們自己的捷徑!

   文摘

   序言

舌尖上的哲學:食物、文化與人類的味覺之旅 書名: 舌尖上的哲學:食物、文化與人類的味覺之旅 作者: (虛構)李明 | 張華 齣版社: (虛構)華夏文化齣版社 字數: 約1500字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人類與食物之間復雜而深刻的關係,從生物學基礎到文化符號,再到哲學思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關於“吃”的全麵探索。我們不僅僅是攝取營養的生物機器,更是被味道、記憶和儀式所塑造的文化存在。 第一部分:味覺的生物學與感官的盛宴 食物之於人類,首先是生存的必需。然而,人類的味覺體驗遠超基本需求。《舌尖上的哲學》首先解構瞭味覺的科學原理。我們探討瞭舌頭上的五大基本味覺——酸、甜、苦、鹹、鮮——是如何通過味蕾上的特定受體將化學信號傳遞給大腦的。我們研究瞭“風味”的復雜性,它如何是味道、氣味、口感(質地)和溫度共同作用的結果。 書中詳細介紹瞭嗅覺在風味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氣味分子如何穿過鼻後通道,與口腔中的味道結閤,共同構成瞭我們所感知的“美味”。我們還將目光投嚮瞭“飢餓”的生理機製,從胃腸道激素到下丘腦的調控,探究瞭人類食欲背後的復雜神經化學網絡。更進一步,我們審視瞭文化對味覺偏好的塑造,例如,為什麼某些文化對苦味(如咖啡或啤酒)的接受度更高,而這背後隱藏著遺傳傾嚮與後天環境的微妙博弈。 第二部分:食物作為文化載體:從儀式到身份認同 食物是人類社會結構最堅固的粘閤劑之一。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食物的社會文化維度,揭示瞭餐桌如何成為人類交流、傳承和衝突的場所。 我們考察瞭全球不同文明中圍繞食物展開的儀式與禁忌。從宗教節慶中的特定食物(如猶太教的逾越節晚餐、伊斯蘭教的齋月開齋飯),到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標誌(如婚禮上的婚宴、滿月酒),食物不僅僅是充飢物,更是社會契約的視覺體現。這些儀式通過固定的菜單、特定的烹飪方法和共享的進食方式,強化瞭群體認同和代際聯係。 書中探討瞭“地方性”與“全球化”對飲食文化帶來的衝擊。傳統食材和烹飪技藝如何在工業化和全球貿易的浪潮中幸存、演變,甚至消亡。我們分析瞭“風土”(Terroir)的概念如何將一塊土地的風味固化為一種身份標簽,無論是法國的葡萄酒、意大利的奶酪,還是日本的和食,食物成為瞭地域曆史的活化石。此外,本書還討論瞭“飲食革命”如何塑造瞭社會階層,例如,曆史上香料、糖和白麵粉如何從奢侈品轉變為大眾消費品,並以此反映瞭經濟權力的轉移。 第三部分:味覺的倫理與哲學思考 隨著人類對食物來源和生産方式的關注日益加深,食物的哲學和倫理維度變得愈發重要。《舌尖上的哲學》進入深層思考,探討瞭我們如何對待食物、對待生産食物的生命,以及對待地球資源。 我們討論瞭“吃什麼”的道德選擇。素食主義、純素主義的興起,不僅僅是健康潮流,更是對生命價值和環境責任的嚴肅拷問。本書客觀分析瞭現代畜牧業的結構性問題,以及“可持續飲食”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睏境。 在哲學層麵,我們探究瞭“享樂主義”與“禁欲主義”在飲食中的體現。享受一頓精美的晚餐,是短暫的感官滿足,還是對生活藝術的欣賞?我們審視瞭美食傢(Gourmet)這一角色的齣現,他們將對食物的追求提升到瞭美學的高度。這種對極緻體驗的追求,是否會疏遠瞭食物最本質的意義——滋養生命? 此外,本書還觸及瞭“記憶與懷舊”的味覺聯結。氣味和味道擁有無可比擬的記憶喚醒能力。我們如何通過一碗傢常的湯,跨越時空,重溫童年?這種“懷舊味覺”的心理學基礎,揭示瞭食物在構建個人敘事中的重要作用。 結語:重塑我們的餐盤 《舌尖上的哲學》的最終目的,是鼓勵讀者以一種更為審慎、更具洞察力的方式看待自己的餐盤。食物不僅僅是能量的輸入,它承載著曆史、文化、倫理和個人的情感。通過理解食物的復雜性,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以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這本書旨在啓發一場關於“吃”的深刻對話,使每一次進食都成為一次有意識的文化與哲思體驗。 推薦讀者: 對美食、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及心理學感興趣的廣大讀者;緻力於研究飲食文化、食品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專業人士;所有渴望提升日常用餐體驗,探究“吃”的深層意義的食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認為,美食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背後一定蘊含著深刻的科學原理。我們每天都在吃的食物,它們的味道、質地、香氣,甚至是如何消化吸收,都離不開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知識。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將這些抽象的科學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並且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美食體驗相結閤。想象一下,當我們品嘗一塊香甜多汁的水果時,它其中的糖分是如何産生甜味的?當我們喝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時,它的香氣又是因為哪些復雜的化學反應?這本書的副標題“口腹之樂何處來”更是點睛之筆,它引導我去思考,那些讓我們沉醉其中的美味,其根源究竟是什麼。我期待作者能帶我進行一次探索之旅,揭開美食背後的科學奧秘,讓我成為一個既懂科學又懂美食的“生活傢”。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能激發我對於烹飪和飲食的新的思考和探索,讓我以後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一份獨特的科學樂趣,甚至能嘗試著自己去創造新的美味,用科學的方式去優化烹飪的每一個環節。

評分

《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這個書名,就仿佛在對我發齣邀請,讓我去探尋食物深藏的秘密。我一直認為,我們每天所享用的美味佳肴,絕非偶然,而是無數科學原理巧妙結閤的産物。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物,通過科學的視角進行解讀。例如,當我們品嘗一道經過精心烹製的菜肴時,它豐富的層次感和獨特的風味,究竟是如何通過物理和化學的變化來實現的?那些令我們欲罷不能的香氣,又源於哪些復雜的分子構成?我期待作者能夠用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食物背後的科學故事,將那些復雜的科學概念,比如酶的活性、美拉德反應、乳化作用等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齣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不僅能更深切地體會到“口腹之樂”的來源,更能培養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學會如何更健康、更閤理地享受美食,甚至在未來,能夠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去創造齣更具創意和美味的烹飪體驗。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實在是太有吸引力瞭,我平時就對飲食文化和烹飪技巧非常感興趣,而“科學”這個詞的加入,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那些看似簡單的烹飪過程,背後一定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科學道理。比如,為什麼有些食材需要醃製纔能入味?為什麼煎炸的食物比煮製的更香脆?這些問題常常在我腦海中盤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睿智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食物的奧秘。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科學原理,比如分子結構、化學反應、物理變化等等,用貼近生活的例子一一闡釋。我想知道,那些讓我們垂涎欲滴的菜肴,是如何通過科學的手段,將各種食材的優勢發揮到極緻的。這本書的書名也暗示瞭,它不僅僅是關於“吃”,更是關於“如何吃得更科學,吃得更健康,吃得更美味”。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食物本身,更能學會如何巧妙地運用科學知識,去提升我的烹飪技藝,甚至能夠根據科學原理,去搭配齣更健康、更美味的菜單,讓我的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充滿科學的智慧和藝術的魅力。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真是太 intriguing 瞭。我一直認為,我們對於美食的感知,不僅僅是簡單的味覺體驗,而是涉及到視覺、嗅覺、觸覺,甚至還有心理層麵的感受,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科學的支撐。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揭示食物的“科學”一麵。比如,為什麼有些食物吃起來會有“鮮味”,這種鮮味又是如何産生的?當我們咀嚼米飯時,它為什麼會從澱粉變成甜甜的味道?還有,不同烹飪方式對食物營養成分和風味的影響,又有哪些科學原理可以解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這些科學知識融入到我們日常的飲食體驗中,讓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增長見識,理解食物的“前世今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關於美食的科學探索之旅,我相信它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吃”這件事,並且在未來的烹飪和飲食中,擁有更多的科學智慧,創造齣屬於自己的“口腹之樂”。

評分

《舌尖上的科學 口腹之樂何處來》這個書名,讓我一下子聯想到瞭許多關於食物的奇妙之處。作為一名對生活充滿好奇的讀者,我總是渴望瞭解事物的本質,而“科學”與“口腹之樂”的結閤,無疑是一次絕佳的探索機會。我曾經好奇過,為什麼同樣是烤肉,有的外焦裏嫩,有的卻乾柴難咽?為什麼一杯牛奶經過發酵,就能變成酸奶,口感和風味都截然不同?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想一定隱藏在這本書的科學解釋之中。我期望作者能夠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將枯燥的科學理論,轉化為生動有趣的知識,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瞭解到食物背後的化學反應、物理變化,更能理解到為什麼會産生我們所熟悉的口感和風味。這本書的標題也讓我思考,我們日常享受的美食,其實是無數科學規律巧妙作用的結果。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食物的理解更上一層樓,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美味,而是能夠深入到食物的內在,去欣賞它所蘊含的科學之美,甚至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DIY一些簡單而有趣的料理,讓我的廚房生活也充滿科學的樂趣和驚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