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 | 作者 | 崔洛堰;陈曦 |
| 定价 | 39.00元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ISBN | 9787115473035 | 出版日期 | 2018-02-01 |
| 字数 | 页码 | 244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由甜、酸、咸、鲜、苦五味入手,通过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视觉五感讲解联觉机制,从食品学、生理学、脑科学、饮食历史、进化心理学等多角度阐述,解开大众对“味道”存在的疑惑和误解,为人们探寻食物与味道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
| 作者简介 | |
| 本科及研究生就读于首尔大学食品工程专业。1988年12月进入食品公司海泰研究所,负责基础研究及冰淇淋的开发工作,2000年起在汉城香料公司研究所进行材料及香料的应用研究,2013年至今就职于韩国西亚斯公司。现已将研究重点转移至食品科学与传播领域,在食品开发过程中恰当运用已知自然科学知识解决未知的食品问题,并尝试将自然科学知识聚零为整,运用细节与整体并重的研究方法。 著有《伪科学害人录》《Flavor,何谓味道》《食品添加剂的真面目》《美味与味精的真面目》《咖啡香气的秘密》《感觉、错觉、幻觉》等。 |
| 目录 | |
| 第1章 味道的发端:五味与五感 味觉:舌尖上的五味,开启味道之旅 / 2 甜味:给人快乐的味道 / 3 酸味:甜味的佳伴侣 / 4 咸味:味道 / 6 鲜味:咸味的完美拍档 / 10 苦味:自然之味 / 13 嗅觉:多种味道源自气味 / 16 人类对香(香料)的痴迷改变了历史 / 16 香料带来多种刺激 / 17 香料受人追捧是因为其具备防腐功能? / 18 味道和香气使我们喜欢工序繁复的发酵食品 / 21 味道和香气使原材料提取更加严苛 / 22 味道和香气让我们努力掌握火候的艺术 / 23 味道和香气让我们用时间换取美味 / 26 触觉:口感远比我们想象得更重要 / 30 物理性质是食物属性的一部分 / 31 物理性质是缔造快乐的基础 / 32 在口中慢慢融化的美味 / 32 乳状液的形成提升了对比效果 / 34 粒度也是味道的一部分 / 35 听觉:声音也能影响味道 / 37 视觉:看着好吃的食物尝起来也好吃 / 40 色即是味 / 41 信息即信赖,信赖决定味道 / 42 商标的作用不容小觑 / 43 悦目之乐 / 44 第2章 联觉:感觉间的共同协作 人人都有联觉 / 47 味道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 50 味道决定香气,香气决定味道 / 53 除五味五感之外,还有许多感觉影响味道 / 55 温度本身也是味道 / 55 食物温度变化带来味道变化 / 57 辣味也是温度感觉 / 59 碳酸是味道,“水味儿”也是味道 / 61 涩味、麻味、金属味、矿物质味、磷酸盐味等 / 62 无心之味经典 / 64 减肥食品是世界上具潜力的食品领域 / 64 胃和肠能够更细致地感受味道 / 66 为什么零热量产品没有市场?因为味道和热量是成正比的 / 71 内脏器官感知的味道为何被处理为无意识信息 / 76 第3章 味道的节奏比成分更重要 味道的节奏比成分更重要 / 78 单调的刺激让人厌烦,新鲜的刺激令人着迷 / 82 占食品98%的无色、无臭、无味成分不可小觑 / 85 蛋白质——物理性质魔术师 / 85 碳水化合物——常见的物理性质调节剂 / 87 脂肪——让食物更加柔和,让香味更加诱人 / 88 水——物理性质和味道之源 / 89 节奏的顺序很重要 / 90 搭配与顺序也是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 90 第4章 味道与多巴胺的分泌成正比 感觉只是味道的基础数据,大脑才是味道的真正主导 / 95 相同条件下,信息的变化能使味道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 95 味道与多巴胺的分泌成正比 / 97 对于营养丰富的食物,大脑会分泌多巴胺 / 99 遇到危险的食物,大脑会抑制多巴胺的分泌 / 100 讨厌吃苦味食物的原因 / 100 人们对于食物的保守态度 / 101 恶心——比陌生感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感觉 / 102 对新事物的追求是人类的特质 / 105 潜意识中的“熟悉” / 105 渴望新刺激的理由——新食物=更多食物源 / 106 第5章 了解大脑就是了解味道 脑研究比官能检验或市场调查更准确 / 110 乔布斯为什么不做市场调查 / 110 语言在表达中的局限性 / 111 味道主要由大脑决定 / 113 我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大脑刻画的 / 113 大脑的存在是为了让行动迅速而正确 / 115 自然是复杂的,时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 115 简化——大脑追求效率的方式之一 / 116 模式化——进化不过是对成功案例的复制与变形 / 119 同时性——判断先于感觉发生 / 120 联觉与感觉填充 / 121 在对抗与妥协中运作的大脑细胞 / 123 相互抑制是基本模式 / 123 意识并不具备连贯性 / 124 情感变化引发行为变化 / 124 大脑的本质是记忆,味道的本质也是记忆 / 126 重复能形成记忆,情感的介入也能形成记忆 / 126 味道是大脑的记忆、习惯和瘾 / 127 大脑善于画面记忆,琐碎的细节常常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 / 128 味道的一半是记忆 / 130 New Coke失败的原因 / 130 味道也有标准,熟悉是喜欢的基础 / 133 保持品质如一,坚持周而复始 / 134 便于记忆和回忆的食物备受推崇 / 137 简单的重复是记忆和回忆 / 137 简单有助于学习和记忆 / 138 自助餐会给我们留下何种回忆 / 139 第6章 了解进化就是了解味道 进化学用完美的方式诠释了许多生命现象的背景原因 / 142 饮食的历史是一部生存史 / 142 我们为什么会因一些微弱的气味招来祸端 / 143 某些稍难理解的现象可以从进化历程中寻找启示 / 144 来自远古的欲望 / 146 难以理解的欲望深藏于原始人的DNA / 146 隐藏在进化中的男女差异之谜 / 147 肥胖的元凶也藏在原始人的DNA中 / 150 高深莫测的欲望也是进化的副产品 / 152 本质主义:英雄崇拜、依赖与信赖心理 / 152 每个人都渴求被认可 / 155 味道终是一场心理游戏 / 157 味道决定价格,价格也决定味道 / 157 爱一个人也爱他的食物 / 158 妈“拿手菜”和家乡的味道带来安慰、归属感、认同感 / 159 第7章 味道方程式:合适的才是美味的 味道方程式 / 162 我为什么不特别关注味道 / 162 味道方程式:味道的快感源自感觉、营养、主观感受的相互作用 / 164 为什么难以确立味道方程式 / 167 感觉因人而异,随情况而变 / 168 味道是不同欲望之间对立与妥协的延续 / 178 因为缺乏对味道的了解,所以无法确立味道方程式 / 182 因为不知道大脑的运行机制所以无法确立味道方程式 / 184 饮食已由生存手段逐渐变为超常刺激,所以无法确立味道方程式 / 187 食品的真正魅力在于没有方程式? / 190 所谓完美的味道也是没有个性的味道 / 190 怎样和大型食品公司竞争 / 191 开饭前的期待是大的幸福 / 192 为什么研究味道?因为越了解才能更好地享受 / 193 第8章 所有畅销食品都有走红的理由 看似平凡的食物中隐藏了怎样的味道之谜? / 199 冰淇淋为什么受人喜爱 / 201 感觉:冰淇淋可以带来多样化的感官享受 / 201 益处:可以完美保持产品的营养和品质 / 204 主观感受:为什么人人都爱香草冰淇淋 / 205 巧克力为什么受人喜爱 / 207 感觉:这就是可可脂格外昂贵的原因 / 208 益处:对健康大有裨益的食品 / 210 主观感受:巧克力召唤爱情 / 211 可乐为什么受人喜爱 / 213 感觉:对熟悉之感的独创性调和 / 213 益处:可乐是作为药品问世的 / 216 主观感受:有些饮料现在已成为传统 / 218 披萨为什么受人喜爱 / 221 咖啡为什么受人喜爱 / 224 感觉:咖啡是烘焙香的杰作 / 224 益处或健康:被公认为有益于健康 / 225 主观感受:如果喜欢就多加了解,了解越多就会越喜欢 / 229 后记 233 参考文献 243 |
| 编辑推荐 | |
| 五味五感,做有深度的吃货,探寻味道背后隐藏的秘密! 口腹之欲,用意想不到的角度,尽享舌尖上的盛宴! 人如其食,了解味道并不只为了享受,更是理解我们自己的捷径!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标题《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认为,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我们每天都在吃的食物,它们的味道、质地、香气,甚至是如何消化吸收,都离不开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科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并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美食体验相结合。想象一下,当我们品尝一块香甜多汁的水果时,它其中的糖分是如何产生甜味的?当我们喝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时,它的香气又是因为哪些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本书的副标题“口腹之乐何处来”更是点睛之笔,它引导我去思考,那些让我们沉醉其中的美味,其根源究竟是什么。我期待作者能带我进行一次探索之旅,揭开美食背后的科学奥秘,让我成为一个既懂科学又懂美食的“生活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能激发我对于烹饪和饮食的新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以后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一份独特的科学乐趣,甚至能尝试着自己去创造新的美味,用科学的方式去优化烹饪的每一个环节。
评分《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这个书名,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了许多关于食物的奇妙之处。作为一名对生活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总是渴望了解事物的本质,而“科学”与“口腹之乐”的结合,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探索机会。我曾经好奇过,为什么同样是烤肉,有的外焦里嫩,有的却干柴难咽?为什么一杯牛奶经过发酵,就能变成酸奶,口感和风味都截然不同?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想一定隐藏在这本书的科学解释之中。我期望作者能够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将枯燥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知识,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到食物背后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更能理解到为什么会产生我们所熟悉的口感和风味。这本书的标题也让我思考,我们日常享受的美食,其实是无数科学规律巧妙作用的结果。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对食物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味,而是能够深入到食物的内在,去欣赏它所蕴含的科学之美,甚至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DIY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料理,让我的厨房生活也充满科学的乐趣和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真是太 intriguing 了。我一直认为,我们对于美食的感知,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体验,而是涉及到视觉、嗅觉、触觉,甚至还有心理层面的感受,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科学的支撑。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揭示食物的“科学”一面。比如,为什么有些食物吃起来会有“鲜味”,这种鲜味又是如何产生的?当我们咀嚼米饭时,它为什么会从淀粉变成甜甜的味道?还有,不同烹饪方式对食物营养成分和风味的影响,又有哪些科学原理可以解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科学知识融入到我们日常的饮食体验中,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理解食物的“前世今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关于美食的科学探索之旅,我相信它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吃”这件事,并且在未来的烹饪和饮食中,拥有更多的科学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口腹之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我平时就对饮食文化和烹饪技巧非常感兴趣,而“科学”这个词的加入,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那些看似简单的烹饪过程,背后一定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科学道理。比如,为什么有些食材需要腌制才能入味?为什么煎炸的食物比煮制的更香脆?这些问题常常在我脑海中盘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食物的奥秘。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比如分子结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等,用贴近生活的例子一一阐释。我想知道,那些让我们垂涎欲滴的菜肴,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将各种食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这本书的书名也暗示了,它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如何吃得更科学,吃得更健康,吃得更美味”。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食物本身,更能学会如何巧妙地运用科学知识,去提升我的烹饪技艺,甚至能够根据科学原理,去搭配出更健康、更美味的菜单,让我的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充满科学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
评分《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这个书名,就仿佛在对我发出邀请,让我去探寻食物深藏的秘密。我一直认为,我们每天所享用的美味佳肴,绝非偶然,而是无数科学原理巧妙结合的产物。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食物,通过科学的视角进行解读。例如,当我们品尝一道经过精心烹制的菜肴时,它丰富的层次感和独特的风味,究竟是如何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变化来实现的?那些令我们欲罢不能的香气,又源于哪些复杂的分子构成?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食物背后的科学故事,将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比如酶的活性、美拉德反应、乳化作用等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口腹之乐”的来源,更能培养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学会如何更健康、更合理地享受美食,甚至在未来,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美味的烹饪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