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 [韩] 崔洛堰;陈曦 人民邮电出版社

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 [韩] 崔洛堰;陈曦 人民邮电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食物科学
  • 饮食文化
  • 烹饪
  • 营养学
  • 韩餐
  • 科学普及
  • 味觉
  • 美食
  • 健康饮食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诺鼎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3035
商品编码:2612251823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 作者 崔洛堰;陈曦
定价 39.00元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 9787115473035 出版日期 2018-02-01
字数 页码 244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由甜、酸、咸、鲜、苦五味入手,通过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视觉五感讲解联觉机制,从食品学、生理学、脑科学、饮食历史、进化心理学等多角度阐述,解开大众对“味道”存在的疑惑和误解,为人们探寻食物与味道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作者简介
本科及研究生就读于首尔大学食品工程专业。1988年12月进入食品公司海泰研究所,负责基础研究及冰淇淋的开发工作,2000年起在汉城香料公司研究所进行材料及香料的应用研究,2013年至今就职于韩国西亚斯公司。现已将研究重点转移至食品科学与传播领域,在食品开发过程中恰当运用已知自然科学知识解决未知的食品问题,并尝试将自然科学知识聚零为整,运用细节与整体并重的研究方法。
著有《伪科学害人录》《Flavor,何谓味道》《食品添加剂的真面目》《美味与味精的真面目》《咖啡香气的秘密》《感觉、错觉、幻觉》等。

   目录
第1章 味道的发端:五味与五感
味觉:舌尖上的五味,开启味道之旅 / 2
甜味:给人快乐的味道 / 3
酸味:甜味的佳伴侣 / 4
咸味:味道 / 6
鲜味:咸味的完美拍档 / 10
苦味:自然之味 / 13
嗅觉:多种味道源自气味 / 16
人类对香(香料)的痴迷改变了历史 / 16
香料带来多种刺激 / 17
香料受人追捧是因为其具备防腐功能? / 18
味道和香气使我们喜欢工序繁复的发酵食品 / 21
味道和香气使原材料提取更加严苛 / 22
味道和香气让我们努力掌握火候的艺术 / 23
味道和香气让我们用时间换取美味 / 26
触觉:口感远比我们想象得更重要 / 30
物理性质是食物属性的一部分 / 31
物理性质是缔造快乐的基础 / 32
在口中慢慢融化的美味 / 32
乳状液的形成提升了对比效果 / 34
粒度也是味道的一部分 / 35
听觉:声音也能影响味道 / 37
视觉:看着好吃的食物尝起来也好吃 / 40
色即是味 / 41
信息即信赖,信赖决定味道 / 42
商标的作用不容小觑 / 43
悦目之乐 / 44
第2章 联觉:感觉间的共同协作
人人都有联觉 / 47
味道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 50
味道决定香气,香气决定味道 / 53
除五味五感之外,还有许多感觉影响味道 / 55
温度本身也是味道 / 55
食物温度变化带来味道变化 / 57
辣味也是温度感觉 / 59
碳酸是味道,“水味儿”也是味道 / 61
涩味、麻味、金属味、矿物质味、磷酸盐味等 / 62
无心之味经典 / 64
减肥食品是世界上具潜力的食品领域 / 64
胃和肠能够更细致地感受味道 / 66
为什么零热量产品没有市场?因为味道和热量是成正比的 / 71
内脏器官感知的味道为何被处理为无意识信息 / 76
第3章 味道的节奏比成分更重要
味道的节奏比成分更重要 / 78
单调的刺激让人厌烦,新鲜的刺激令人着迷 / 82
占食品98%的无色、无臭、无味成分不可小觑 / 85
蛋白质——物理性质魔术师 / 85
碳水化合物——常见的物理性质调节剂 / 87
脂肪——让食物更加柔和,让香味更加诱人 / 88
水——物理性质和味道之源 / 89
节奏的顺序很重要 / 90
搭配与顺序也是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 90
第4章 味道与多巴胺的分泌成正比
感觉只是味道的基础数据,大脑才是味道的真正主导 / 95
相同条件下,信息的变化能使味道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 95
味道与多巴胺的分泌成正比 / 97
对于营养丰富的食物,大脑会分泌多巴胺 / 99
遇到危险的食物,大脑会抑制多巴胺的分泌 / 100
讨厌吃苦味食物的原因 / 100
人们对于食物的保守态度 / 101
恶心——比陌生感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感觉 / 102
对新事物的追求是人类的特质 / 105
潜意识中的“熟悉” / 105
渴望新刺激的理由——新食物=更多食物源 / 106
第5章 了解大脑就是了解味道
脑研究比官能检验或市场调查更准确 / 110
乔布斯为什么不做市场调查 / 110
语言在表达中的局限性 / 111
味道主要由大脑决定 / 113
我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大脑刻画的 / 113
大脑的存在是为了让行动迅速而正确 / 115
自然是复杂的,时间和资源是有限的 / 115
简化——大脑追求效率的方式之一 / 116
模式化——进化不过是对成功案例的复制与变形 / 119
同时性——判断先于感觉发生 / 120
联觉与感觉填充 / 121
在对抗与妥协中运作的大脑细胞 / 123
相互抑制是基本模式 / 123
意识并不具备连贯性 / 124
情感变化引发行为变化 / 124
大脑的本质是记忆,味道的本质也是记忆 / 126
重复能形成记忆,情感的介入也能形成记忆 / 126
味道是大脑的记忆、习惯和瘾 / 127
大脑善于画面记忆,琐碎的细节常常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 / 128
味道的一半是记忆 / 130
New Coke失败的原因 / 130
味道也有标准,熟悉是喜欢的基础 / 133
保持品质如一,坚持周而复始 / 134
便于记忆和回忆的食物备受推崇 / 137
简单的重复是记忆和回忆 / 137
简单有助于学习和记忆 / 138
自助餐会给我们留下何种回忆 / 139
第6章 了解进化就是了解味道
进化学用完美的方式诠释了许多生命现象的背景原因 / 142
饮食的历史是一部生存史 / 142
我们为什么会因一些微弱的气味招来祸端 / 143
某些稍难理解的现象可以从进化历程中寻找启示 / 144
来自远古的欲望 / 146
难以理解的欲望深藏于原始人的DNA / 146
隐藏在进化中的男女差异之谜 / 147
肥胖的元凶也藏在原始人的DNA中 / 150
高深莫测的欲望也是进化的副产品 / 152
本质主义:英雄崇拜、依赖与信赖心理 / 152
每个人都渴求被认可 / 155
味道终是一场心理游戏 / 157
味道决定价格,价格也决定味道 / 157
爱一个人也爱他的食物 / 158
妈“拿手菜”和家乡的味道带来安慰、归属感、认同感 / 159
第7章 味道方程式:合适的才是美味的
味道方程式 / 162
我为什么不特别关注味道 / 162
味道方程式:味道的快感源自感觉、营养、主观感受的相互作用 / 164
为什么难以确立味道方程式 / 167
感觉因人而异,随情况而变 / 168
味道是不同欲望之间对立与妥协的延续 / 178
因为缺乏对味道的了解,所以无法确立味道方程式 / 182
因为不知道大脑的运行机制所以无法确立味道方程式 / 184
饮食已由生存手段逐渐变为超常刺激,所以无法确立味道方程式 / 187
食品的真正魅力在于没有方程式? / 190
所谓完美的味道也是没有个性的味道 / 190
怎样和大型食品公司竞争 / 191
开饭前的期待是大的幸福 / 192
为什么研究味道?因为越了解才能更好地享受 / 193
第8章 所有畅销食品都有走红的理由
看似平凡的食物中隐藏了怎样的味道之谜? / 199
冰淇淋为什么受人喜爱 / 201
感觉:冰淇淋可以带来多样化的感官享受 / 201
益处:可以完美保持产品的营养和品质 / 204
主观感受:为什么人人都爱香草冰淇淋 / 205
巧克力为什么受人喜爱 / 207
感觉:这就是可可脂格外昂贵的原因 / 208
益处:对健康大有裨益的食品 / 210
主观感受:巧克力召唤爱情 / 211
可乐为什么受人喜爱 / 213
感觉:对熟悉之感的独创性调和 / 213
益处:可乐是作为药品问世的 / 216
主观感受:有些饮料现在已成为传统 / 218
披萨为什么受人喜爱 / 221
咖啡为什么受人喜爱 / 224
感觉:咖啡是烘焙香的杰作 / 224
益处或健康:被公认为有益于健康 / 225
主观感受:如果喜欢就多加了解,了解越多就会越喜欢 / 229


后记 233
参考文献 243

   编辑推荐
五味五感,做有深度的吃货,探寻味道背后隐藏的秘密!
口腹之欲,用意想不到的角度,尽享舌尖上的盛宴!
人如其食,了解味道并不只为了享受,更是理解我们自己的捷径!

   文摘

   序言

舌尖上的哲学:食物、文化与人类的味觉之旅 书名: 舌尖上的哲学:食物、文化与人类的味觉之旅 作者: (虚构)李明 | 张华 出版社: (虚构)华夏文化出版社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与食物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从生物学基础到文化符号,再到哲学思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关于“吃”的全面探索。我们不仅仅是摄取营养的生物机器,更是被味道、记忆和仪式所塑造的文化存在。 第一部分:味觉的生物学与感官的盛宴 食物之于人类,首先是生存的必需。然而,人类的味觉体验远超基本需求。《舌尖上的哲学》首先解构了味觉的科学原理。我们探讨了舌头上的五大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是如何通过味蕾上的特定受体将化学信号传递给大脑的。我们研究了“风味”的复杂性,它如何是味道、气味、口感(质地)和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书中详细介绍了嗅觉在风味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气味分子如何穿过鼻后通道,与口腔中的味道结合,共同构成了我们所感知的“美味”。我们还将目光投向了“饥饿”的生理机制,从胃肠道激素到下丘脑的调控,探究了人类食欲背后的复杂神经化学网络。更进一步,我们审视了文化对味觉偏好的塑造,例如,为什么某些文化对苦味(如咖啡或啤酒)的接受度更高,而这背后隐藏着遗传倾向与后天环境的微妙博弈。 第二部分:食物作为文化载体:从仪式到身份认同 食物是人类社会结构最坚固的粘合剂之一。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食物的社会文化维度,揭示了餐桌如何成为人类交流、传承和冲突的场所。 我们考察了全球不同文明中围绕食物展开的仪式与禁忌。从宗教节庆中的特定食物(如犹太教的逾越节晚餐、伊斯兰教的斋月开斋饭),到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标志(如婚礼上的婚宴、满月酒),食物不仅仅是充饥物,更是社会契约的视觉体现。这些仪式通过固定的菜单、特定的烹饪方法和共享的进食方式,强化了群体认同和代际联系。 书中探讨了“地方性”与“全球化”对饮食文化带来的冲击。传统食材和烹饪技艺如何在工业化和全球贸易的浪潮中幸存、演变,甚至消亡。我们分析了“风土”(Terroir)的概念如何将一块土地的风味固化为一种身份标签,无论是法国的葡萄酒、意大利的奶酪,还是日本的和食,食物成为了地域历史的活化石。此外,本书还讨论了“饮食革命”如何塑造了社会阶层,例如,历史上香料、糖和白面粉如何从奢侈品转变为大众消费品,并以此反映了经济权力的转移。 第三部分:味觉的伦理与哲学思考 随着人类对食物来源和生产方式的关注日益加深,食物的哲学和伦理维度变得愈发重要。《舌尖上的哲学》进入深层思考,探讨了我们如何对待食物、对待生产食物的生命,以及对待地球资源。 我们讨论了“吃什么”的道德选择。素食主义、纯素主义的兴起,不仅仅是健康潮流,更是对生命价值和环境责任的严肃拷问。本书客观分析了现代畜牧业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可持续饮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困境。 在哲学层面,我们探究了“享乐主义”与“禁欲主义”在饮食中的体现。享受一顿精美的晚餐,是短暂的感官满足,还是对生活艺术的欣赏?我们审视了美食家(Gourmet)这一角色的出现,他们将对食物的追求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这种对极致体验的追求,是否会疏远了食物最本质的意义——滋养生命? 此外,本书还触及了“记忆与怀旧”的味觉联结。气味和味道拥有无可比拟的记忆唤醒能力。我们如何通过一碗家常的汤,跨越时空,重温童年?这种“怀旧味觉”的心理学基础,揭示了食物在构建个人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结语:重塑我们的餐盘 《舌尖上的哲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读者以一种更为审慎、更具洞察力的方式看待自己的餐盘。食物不仅仅是能量的输入,它承载着历史、文化、伦理和个人的情感。通过理解食物的复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本书旨在启发一场关于“吃”的深刻对话,使每一次进食都成为一次有意识的文化与哲思体验。 推荐读者: 对美食、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及心理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致力于研究饮食文化、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士;所有渴望提升日常用餐体验,探究“吃”的深层意义的食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认为,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我们每天都在吃的食物,它们的味道、质地、香气,甚至是如何消化吸收,都离不开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科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并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美食体验相结合。想象一下,当我们品尝一块香甜多汁的水果时,它其中的糖分是如何产生甜味的?当我们喝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时,它的香气又是因为哪些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本书的副标题“口腹之乐何处来”更是点睛之笔,它引导我去思考,那些让我们沉醉其中的美味,其根源究竟是什么。我期待作者能带我进行一次探索之旅,揭开美食背后的科学奥秘,让我成为一个既懂科学又懂美食的“生活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能激发我对于烹饪和饮食的新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以后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一份独特的科学乐趣,甚至能尝试着自己去创造新的美味,用科学的方式去优化烹饪的每一个环节。

评分

《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这个书名,让我一下子联想到了许多关于食物的奇妙之处。作为一名对生活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总是渴望了解事物的本质,而“科学”与“口腹之乐”的结合,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探索机会。我曾经好奇过,为什么同样是烤肉,有的外焦里嫩,有的却干柴难咽?为什么一杯牛奶经过发酵,就能变成酸奶,口感和风味都截然不同?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想一定隐藏在这本书的科学解释之中。我期望作者能够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将枯燥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知识,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到食物背后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更能理解到为什么会产生我们所熟悉的口感和风味。这本书的标题也让我思考,我们日常享受的美食,其实是无数科学规律巧妙作用的结果。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对食物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味,而是能够深入到食物的内在,去欣赏它所蕴含的科学之美,甚至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DIY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料理,让我的厨房生活也充满科学的乐趣和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真是太 intriguing 了。我一直认为,我们对于美食的感知,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体验,而是涉及到视觉、嗅觉、触觉,甚至还有心理层面的感受,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科学的支撑。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揭示食物的“科学”一面。比如,为什么有些食物吃起来会有“鲜味”,这种鲜味又是如何产生的?当我们咀嚼米饭时,它为什么会从淀粉变成甜甜的味道?还有,不同烹饪方式对食物营养成分和风味的影响,又有哪些科学原理可以解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科学知识融入到我们日常的饮食体验中,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理解食物的“前世今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关于美食的科学探索之旅,我相信它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吃”这件事,并且在未来的烹饪和饮食中,拥有更多的科学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口腹之乐”。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我平时就对饮食文化和烹饪技巧非常感兴趣,而“科学”这个词的加入,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那些看似简单的烹饪过程,背后一定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科学道理。比如,为什么有些食材需要腌制才能入味?为什么煎炸的食物比煮制的更香脆?这些问题常常在我脑海中盘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食物的奥秘。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比如分子结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等,用贴近生活的例子一一阐释。我想知道,那些让我们垂涎欲滴的菜肴,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将各种食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这本书的书名也暗示了,它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如何吃得更科学,吃得更健康,吃得更美味”。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食物本身,更能学会如何巧妙地运用科学知识,去提升我的烹饪技艺,甚至能够根据科学原理,去搭配出更健康、更美味的菜单,让我的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充满科学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

评分

《舌尖上的科学 口腹之乐何处来》这个书名,就仿佛在对我发出邀请,让我去探寻食物深藏的秘密。我一直认为,我们每天所享用的美味佳肴,绝非偶然,而是无数科学原理巧妙结合的产物。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食物,通过科学的视角进行解读。例如,当我们品尝一道经过精心烹制的菜肴时,它丰富的层次感和独特的风味,究竟是如何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变化来实现的?那些令我们欲罢不能的香气,又源于哪些复杂的分子构成?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食物背后的科学故事,将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比如酶的活性、美拉德反应、乳化作用等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口腹之乐”的来源,更能培养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学会如何更健康、更合理地享受美食,甚至在未来,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美味的烹饪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