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脑血管疾病防治226问
定价:11.00元
作者:黄光著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027732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发展快、发病率高、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是家庭急救中的常见病。
本书以问答形式简要介绍了脑血管病在家庭生活中的预防和治疗的常见问题,涉及五大专题:脑卒中离我们远吗,脑卒中的种类,急诊治疗脑卒中,如何预防脑卒中及脑卒中的检套方法。本书力求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简单实用,能够成为患者治疗和防治脑血管病的良师益友。本书也适于基层医护人员,亦可作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的家庭保健手册。
目录
作者介绍
黄光,49岁。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24年,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出版专著4部、合作出版专著2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和地方科技进步奖各1项。科研方向:脑血管病、癫痫、周围神经病和
文摘
序言
购买健康类书籍,我通常会非常关注作者的“立场”——是侧重于纯粹的西医治疗,还是会兼顾传统医学的智慧,抑或是对生活方式干预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本全面且负责任的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理应是多维度视角整合的结果。我非常好奇,面对一个如此宏大的主题,作者是如何取舍和组织这226个问题的顺序和侧重点的。是按照疾病的发生顺序排列,还是根据读者最关心的症状来组织?一个优秀的编排,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连贯的思考。如果能在最后一部分,提供一个针对不同年龄层和不同风险等级人群的个性化“年度健康检查清单”,那就太棒了。这样的书不应该只是提供答案,更应该激发读者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持续学习和自我监测的良性循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感到非常专业和实用,针对“脑血管疾病防治”这个现代人越来越关注的健康议题,提供“226问”的解答形式,无疑是提供了一种非常直接、易懂的学习路径。我一直觉得,面对复杂的医学知识,最怕的就是术语堆砌和晦涩难懂的论述。一个好的科普读物,关键在于能把高深的技术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量显示出作者在梳理这个领域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上下了很大功夫,海洋出版社这个背景也让人对内容的权威性有了一定的期待。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如何影响脑血管健康的具体指导,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建议。毕竟,预防胜于治疗,而预防的第一步就是了解风险因素,这本书的问答形式恰好能满足这种“点对点”的求知欲,能让我快速定位到自己最关心的那些具体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群需要特别警惕?”或者“体检报告中的某项指标到底意味着什么?”这种实用性是衡量一本健康读物是否成功的核心标准。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一本让人愿意反复翻阅的工具书,其价值远超一次性的阅读。对于脑血管疾病这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问题,工具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其“检索效率”上。我希望这本书的索引做得非常详尽,当我在午夜突然因为某个症状而感到焦虑时,能够迅速定位到相关的解释和初步的应对建议(当然,前提是不替代专业就医)。此外,我期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是那种既有科学的精准度,又不失人文的关怀。避免那种冰冷的说教语气,而是用一种鼓励和赋能的口吻,让读者感受到自己是健康管理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如果它能在解释风险时,同时提供行之有效的“反制策略”,让读者在面对疾病的阴影时,能感到一份笃定的力量,那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评分我个人对书籍的“手感”和装帧设计也颇为挑剔,尤其是医学科普类书籍,如果排版拥挤、字体过小,阅读体验会大打折扣。这本书的名称和出版信息显示它侧重于深度和广度,那么对于阅读友好性的要求自然也会提高。对于一个非医学背景的读者来说,如何清晰地界定那些容易混淆的医学术语,如何用流程图或图表来辅助理解复杂的病理过程,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尺。我更倾向于那些在论述预防措施时,能够细化到具体执行层面的书籍,比如“如果我有高血压,我每天应该监测哪几个关键数据?”或者“运动的强度和时长如何调整才能最大化地保护脑血管健康?”这种可操作性极强的内容,才真正体现了“防治”二字的价值。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个细心的导师,帮我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医学名词,将它们转化为日常可执行的健康计划,那么它就成功了。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种阅读体验,就是那种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被系统性地重塑了一遍的书籍。这本书的结构——226个问题,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知识地图,引导读者从基础概念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治疗和康复策略。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什么”和“怎么办”,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现代医学在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前沿进展,比如最新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或者微创介入治疗的趋势。优秀的科普作品,往往能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或者历史背景,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医学的温度和发展脉络。黄光先生作为作者,其专业背景必然保证了内容的可靠性,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能够激发读者主动进行健康管理的内在动力的叙述方式,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如果能在其中穿插一些关于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如何看待不同治疗方案的利弊权衡,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大了,它不再只是一个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私人健康顾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