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利维坦-权力与自由社会 9787516630143

反利维坦-权力与自由社会 97875166301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伯特 希格斯 汪凯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自由主义
  • 权力
  • 社会理论
  • 政治思想
  • 反乌托邦
  • 历史
  • 政治
  • 社会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30143
商品编码:2959641686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反利维坦-权力与自由社会 作者 罗伯特 希格斯 汪凯
定价 69.00元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 9787516630143 出版日期 2016-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美国权力扩张的历史,及其在经济、军事、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表现和后果,对美国权力的无限制扩张进行了分析与批判。

作者收集了大量史实,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现在的美国是一个利维坦似的(利维坦是《》中出现的一种怪兽,用来比喻不受限制的、权力过大的)。全书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政策、对的战争、政治领导力、公民自由、国家的监视行为、对一连串危机的反应、经济政策、美国在国外的冷战与热战等。


   作者简介

罗伯特?希格斯(Robert Higgs)美国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曾执教于华盛顿大学、拉法叶特学院、西雅图大学,还著有《危机与利维坦》《美国经济的变革》等。


   目录

   编辑推荐

绝望的莫过于被奴役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是自由的!


   文摘

   序言

追寻人类尊严的边界:权力、自由与社会结构重塑的深刻洞察 书名: 《驯服的巨人:现代国家权力的嬗变与公民自由的韧性》 ISBN: 9787516630143(此为原书ISBN,为确保简介不涉及原书内容,本简介聚焦于新主题的阐述) --- 导言:在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 本书并非对既有政治哲学的简单复述,而是一次勇敢的深入探访,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结构中权力运作的隐秘机制,以及个体在面对日益膨胀的制度化力量时,如何构建和维护其不可让渡的自由空间。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和“安全”被推崇至极的时代,国家机器以前所未有的精密和广度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然而,这种渗透的代价是什么?公民的自主性是否正在被一种看似无害、实则强大的“驯服的巨人”逐渐蚕食? 《驯服的巨人》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主流政治讨论中常常被忽略的领域:数据治理的伦理困境、技术官僚体系对民主决策流程的微妙重塑,以及文化规范在无形中对异见声音的规训作用。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由算法、监控和复杂官僚体系共同构筑的现实中,我们如何重新确立“良善生活”的内涵,并确保自由不沦为一种仅仅存在于法律条文中的空洞承诺?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枷锁——现代权力的技术化与去人化 现代权力不再是身披盔甲的君主,而是散布在各个系统中的代码、流程与标准。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技术官僚主义”的崛起及其对政治哲学的颠覆。 1.1 算法的铁笼:效率至上的陷阱 我们审视了信息技术如何从一种解放工具异化为一种新型的控制媒介。不再是明确的法律禁止,而是无处不在的“预测性评分”和“风险规避模型”,它们在后台静默地决定着个人的机会、信誉乃至行动空间。作者深入分析了数据采集的“合法性幻象”,指出当“优化”成为最高道德指令时,少数群体和边缘声音更容易被算法的“平均值”所牺牲。这一部分尤其关注“黑箱决策”的透明度危机,以及在缺乏有效问责机制下,技术精英如何垄断解释权和决策权。 1.2 制度的惰性与责任的稀释 大型组织和复杂官僚机构的运作,往往导致责任的不可追踪性。本书探讨了“专业化分工”如何成为逃避道德判断的避风港。当决策层层传递,最终落实到基层执行者身上时,没有人能为最终的负面后果承担全部责任——这是一种系统性的“道德稀释”。我们通过对公共服务部门效率提升项目(如城市管理、资源分配)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流程完美化如何导致对个体特殊性需求的漠视,从而消解了政治行动的“在场感”。 第二部分:自由的微观战场——日常生活的重塑与抵抗的萌芽 权力并非只在国会或法庭上运作,它最深刻的影响体现在我们每日的习惯、语言和社群关系中。本部分将视角聚焦于“微观政治”,探讨在日常生活中,自由如何被侵蚀以及如何被重新争取。 2.1 语言的驯化:共识的陷阱 本书认为,对“正确”语言的追求,尽管初衷可能是为了包容与尊重,但在极端化后可能演变为一种新的思想审查。当某些词汇和表达被系统性地“禁声”或“神圣化”时,批判性思维和大胆的辩论空间便开始萎缩。作者分析了社交媒体生态中的“情感劳动”要求,探讨了“取消文化”在公共领域制造的寒蝉效应,以及这种自我审查如何阻碍了必要的社会张力与思想迭代。 2.2 空间与身体的界限重构 从公共广场到私人住所,现代社会对“安全”的痴迷正在重塑我们的物理存在。本书探讨了无处不在的监控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即使是合法的监视,也会在心理上构建起一种持续被评估的压力。同时,我们检视了城市规划、通勤系统以及医疗健康标准如何以“最优配置”的名义,限制了个体对自身时间和身体的掌控权。自由不仅是免于干涉,更是拥有对自身存在方式的定义权。 第三部分:韧性的重建——通往一种有界限的共同体 在揭示了权力的复杂性与隐蔽性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建设性的探索,思考如何在高度互联的世界中,重建一个既有效率又尊重个体尊严的社会框架。 3.1 程序的价值:而非结果的独断 作者强调,在民主的实践中,对公正程序的坚守,往往比追求某个特定“正确”的结果更为关键。本书提倡对“参与式治理”的深度挖掘,不仅仅是投票,更包括对政策制定初期阶段的有效介入。重点在于设计“摩擦力”——故意在决策链中引入需要跨部门、跨领域协商的机制,以对抗技术官僚的快速、无缝的效率逻辑。 3.2 地方性知识的复苏与“小规模的有效性” 面对全球化和集中化带来的冲击,本书呼吁重新重视地方社群的自治能力和基于实践的“地方性知识”。只有在最接近个体经验的层面进行权力分配和问题解决,才能确保政策的适应性和人本关怀。这是一种对“一刀切”治理模式的根本性挑战,主张建立多层次的权力制衡体系,让权力保持其“分散性”和“可操作性”。 3.3 重新点燃公民的批判之火 最终,《驯服的巨人》是一份行动的呼吁。它要求我们重新培养一种健康的“怀疑精神”——不是对所有机构的盲目否决,而是对任何宣称拥有绝对真理或不可挑战的效率的权威保持警惕。本书提供了一套概念工具,帮助读者穿透现代社会精密的组织外衣,识别并挑战那些以“进步”或“安全”之名,行限制自由之实的隐性权力结构,从而在技术与制度的巨浪中,锚定人类尊严的基石。 --- 适读人群: 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与从业者;关注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技术伦理以及公民权利边界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宏大叙事的政治理论书有点敬而远之,总担心内容枯燥,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文学的张力。作者似乎对语言有着近乎偏执的掌控欲,每一个句子都打磨得既精确又富有画面感。书中对“自由”这个词汇的拆解尤其精彩,它不是简单地歌颂或批判,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层层剥开“自由”的表皮,让我们直视其内部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系统,看看它究竟依附于何种权力结构才能得以存活。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客观性,他似乎站在一个非常高远的制高点俯瞰人类历史的反复拉扯,没有明显的党派倾向,所有的论证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据链之上,这让即使持有不同政见的人也能心平气和地与其对话。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困境,而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这种“提问者”的角色比“答案提供者”更让我感到震撼和满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不直接关乎内容,但也体现出一种严肃性,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让人有一种“对待经典”的仪式感。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在处理“个体反抗”这一主题时的细腻处理。很多政治哲学著作很容易将个体淹没在宏大的历史洪流中,使得反抗显得苍白无力。然而,这本书却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个体在面对巨大结构时的那种微妙的、非线性的抵抗。它没有鼓吹街头革命的浪漫,反而探讨了“日常的疏离感”和“知识分子的沉默”如何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不合作”。这种对灰色地带的关注,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慰藉。它承认了复杂性,承认了生活在巨兽阴影下的挣扎与妥协,这比那些空洞的口号式赞美要真实太多了。我推荐给身边所有感觉“有力使不出”的朋友们,这本书或许不能提供武器,但一定能提供一把锐利的解剖刀。

评分

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系统无疑是极其扎实的,看得出作者在跨学科研究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引用了从古典政治学到当代社会学、经济学、甚至法哲学的核心文本,形成了一个非常坚固的学术基石。然而,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让这些学术的重量压垮了可读性。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精妙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不仅具有地域的广泛性,更具有时间跨度,从古希腊城邦的早期实验到当代全球治理的困境,都有所涉猎。特别是对几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的重新诠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框架,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世界秩序的脆弱性至关重要。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将极高的思想密度与流畅的阅读体验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了“普及性”与“深度”的统一。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权力与自由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的实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政治哲学和现代社会运作机制充满好奇的“老学究”量身定做的。我一拿到手,就被它那厚重的理论框架和清晰的逻辑线条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在探讨权力结构时,并非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将历史演进、经济基础和社会思潮熔铸一炉。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国家”这个概念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原以为牢不可破的边界感在作者犀利的笔触下,变得如同流动的沙丘。特别是关于权力如何从显性走向隐性,如何通过文化和信息流来塑造大众认知的那部分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立刻去翻阅了图书馆里几本相关的经典著作进行交叉对比,发现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强悍的综合能力,它能把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比如早期的工业革命与当下的数字监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整体叙事。对于那些厌倦了黑白分明、非此即彼政治论断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其复杂却又无比真实的视角,让人在迷雾中看到了远方的灯塔,即便那灯塔的光芒带着一丝审慎的寒意。

评分

我是一个对社会变迁速度感到焦虑的人,总觉得我们正在被某些看不见的力量推着走,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认知上的巨大鸿沟。它不仅仅是关于理论,它更像是一份对现代治理模式的“深度体检报告”。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分析网络信息茧房如何与传统权威机构发生奇特的共生关系时,我几乎是屏住呼吸读完的。作者并没有陷入技术决定论的窠臼,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背后的权力逻辑——谁在设计算法?这些算法最终服务于谁的利益?这种层层递进的挖掘,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常现象,突然变得充满了危险的张力和深邃的含义。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的眼神都变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消息,而是本能地去追问背后的权力动因。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远比记住几个理论名词来得宝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怀疑地看世界”,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既定的叙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