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婺源美食 |
| 作者 | 方跃明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325576 |
| 出版日期 | 2014-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被誉为中国美乡村的婺源,由于一直保存着近乎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加上这里山川秀丽,村落优美,空气洁净,景色迷人,因此自发展旅游业以来,一直深受外游客的青睐,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来这里旅游观光。据部门*统计,连续三年,婺源全年接待游客均超过800万人次,位居江西全省。 婺源菜肴,归属于中国八大菜系中的“徽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虽然几经时代的变迁,但当地传统菜品始终把握“原汁原味,以食养身”这一内在灵魂。同时,婺源是朱子故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因此在所有婺源菜肴的烹饪制作过程中,都相当注重“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中医养生原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将中医养生原理与地方饮食风味相结合起来的婺源菜,已经越来越受到众多美食家的认可和来婺源的游客所喜爱。本书所收录的四十五篇美食文章,都是极具地域性和代表性的健康食谱介绍,相信会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注重和所喜爱。 |
| 作者简介 | |
| 方跃明,1969年出生,字静逸,号江南怪人,徽州婺源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上饶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黄山市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婺源县作协副主席、婺源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先后发表诗词、楹联、散文、游记、专题文章约一百万字。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国诗赋》、《中国文化报》、《中国工商报》、《安徽日报》、《江西日报》、《厦门日报》、《厦门文学》、《江西诗词》和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报刊和网站。 多次获奖并有作品入选《中国百诗百联作品精选》、《中国党之歌》等文集书刊。出版诗词集《乡村吟草》、散文集《驴行婺源》。先后参编《美丽乡村梦里老家》、《朱熹家训选读》、《婺源当代诗词选集》、《婺源对联大观》、《茶香婺源》等书籍文集。 |
| 目录 | |
| 序/何况 1. 清炖荷包红鲤 2. 冷水塘鱼 3. 骟鸡 4. 婺源粉蒸菜(1) 5. 婺源粉蒸菜(2) 6. 婺源粉蒸菜(3) 7. 婺源糊菜(1) 8. 婺源糊菜(2) 9. 婺源糊菜(3) 10. 婺源焋菜(1) 11. 婺源焋菜(2) 12. 下溪狮头丸 13. 段莘蹄髈 14. 清炖石鸡 15. 泥鳅煮豆腐 16. 黄枝冬笋 17. 焋碎肉 18. 鄣笋猪蹄 19. 话说干羊角 20. 虫菜窖猪肉 21. 酒糟鱼 22. 酒糟猪耳朵 23. 辣椒壳焋山鼠 24. 闲话猪头肉 25. 黄棘桌上珍 26. 野藠炒鸡子 27. 咸鱼焋豆腐 28. 鸭板脚 29. 二月春笋鲜 30. 火煨辣椒 31. 苦槠豆腐 32. 蔬菜皇后 33. 马兰绿茵茵 34. 儿拳山蕨倍清新 35. 南瓜筒 南瓜花 36. 南瓜粿 南瓜皮 37. 婺源羹 38. 清明螺,抵只鹅 39. 火烘肉 火烘鱼 火烘大肠 40. 黄瓜钱 41. 查记米酒 42. 婺源糊 43. 清明粿 44. 馍粿 45. 清华婺 跋 |
| 编辑推荐 | |
| 婺源,除了以恬静秀美、旖旎迷人的田园村落风光,让众多游客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外,用婺源传统厨艺精心制作出来的珍馐佳肴,也同样让来婺源的游客大饱口福,连呼过瘾。比如,婺源的传统名菜“清炖荷包红鲤鱼”,就是一道汤香浓郁、色鲜味美的特色佳肴,品尝过后,让人赞不绝口。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配图和图表设计,无疑是其一大亮点,它们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和增强记忆的作用。这些视觉元素的选择非常精准,无论是历史地图的勾勒、复杂流程图的简化,还是关键概念的示意插画,都达到了极高的信息密度和视觉美感。它们精准地填补了纯文字描述可能存在的盲区,让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我发现,当文字内容遇到理解瓶颈时,回头看一下旁边的图表,往往能立刻茅塞顿开。这种图文并茂的精心编排,体现了出版方对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也是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内容分量十足。封面的配色和字体排版,透着一股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一探究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却又不失格调的气质,不像市面上很多追求花哨的图书那样浮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深度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看得出来,出版方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从印刷的清晰度到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这本书的整体视觉呈现,已经超越了一般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尤其是当它安静地躺在书架上时,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总能吸引我的目光不自觉地停留片刻,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和故事充满了敬意与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严谨,逻辑层次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脉络。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编写方式,每深入一个层次,都会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使得知识点的构建稳固而坚实。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容易产生歧义和争议性论题时的态度——客观、审慎,并且提供了足够的佐证材料供读者自行判断,而不是强行灌输单一的观点。这种开放性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读完一个章节后,我经常会合上书本,在大脑中重新梳理一遍刚刚吸收的信息,发现自己的思维框架正在被无形中重塑和优化。这种由内而外的知识构建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有效和持久。
评分我最近阅读了不少关于历史变迁和社会思潮的书籍,但总觉得缺少那么一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的视角。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停留在对事件的简单罗列和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时间线索编织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链条。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高超,他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沉闷的历史片段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转折点而感到心潮澎湃,或是为某些人物的抉择而陷入深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站在了那个时代的风口浪尖,去感受那些时代的脉搏和呼吸。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教会我们如何用更立体、更具人文关怀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显得尤为清新自然,带着一种未经雕琢的真诚感。作者的文字并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娓娓道来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对话。这种“说人话”的写作态度,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复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促膝长谈,听他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和观察所得。这种亲切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愉悦,阅读的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很多我曾经觉得难以理解的概念,在作者的白描和类比之下,豁然开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正是优秀作品的标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