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風靡日本的小學生營養食譜
:42.00元
作者:(日)鬆丸奬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2230051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日本於1954年頒布瞭《學校供食法》,明確營養午餐增進學生健康的目標。這直接促成瞭日本人身高的增長速度在過去幾十年間要遠高於中國。中國相關的法律也在籌備中,比如北京的《北京市中小學校健康食堂十條指導準則》,每所學校至少要配備一名營養師等。
內容提要
日本每年都會舉辦全國校餐大賽,在第8屆全國校餐大賽中,本書作者鬆丸奬率領的青柳小學在2200所參賽學校中脫穎而齣,榮膺冠軍。在本書中,作者從自己就職的青柳小學校餐食譜中精選齣46款,從主菜到甜品,種類豐富多樣、各具特色。此外,作為一名營養師,作者把工作中點點滴滴的心得體會總結成製作營養餐的要點,一一寫入書中,這同樣適用於每個傢庭在傢中為孩子烹製健康飲食。
目錄
作者介紹
鬆丸奬(東京文京區青柳小學營養師)1983年生於日本韆葉縣。畢業於“華學園營養專業學校”。第8屆日本全國校餐大賽冠軍團隊成員。雖然生活在糧食自給率隻有1%的東京,但是一直緻力於創製以本地特色蔬菜為食材的食譜。為瞭能讓孩子們吃得高興、吃齣健康,在湯汁製做、色彩搭配方麵傾盡心血,是受全校學生喜歡的“帥哥”營養師。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標題《風靡日本的小學生營養食譜》聽起來就讓人充滿期待,尤其對於關注孩子健康成長的傢長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滿心歡喜地翻開它,希望能找到一些操作性強、食材易得,又能讓傢裏的“小神獸”們愛不釋口的食譜。我首先被吸引的是那些色彩鮮艷的插圖,那些搭配得當的便當和餐點,簡直是藝術品,讓人看瞭就食欲大增。不過,當我深入閱讀其中的章節時,我發現這本書的重點似乎更偏嚮於理論的闡述,而不是我期待的那種手把手教你如何快速搞定一頓營養午餐的實操指南。它花瞭大篇幅去解釋日本學校供餐製度的精妙之處,比如如何平衡宏量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比例,這一點固然專業,但對於時間緊張的上班族父母來說,可能顯得有些“高冷”。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用最少的烹飪時間,將這些復雜的營養學知識轉化為廚房裏簡單易行的步驟。比如,它提到“一汁三菜”的原則,但後續的食譜大多需要比較精細的準備工作,對於日常三餐來說,執行起來難度係數偏高。這本書的理念非常先進,但實用性上,我覺得還有提升的空間,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專注於“快手營養餐”的進階篇。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解決我傢孩子挑食的問題,聽說日式食譜很注重食材的形狀和趣味性。書中確實有一些關於如何將蔬菜切成可愛形狀的技巧介紹,比如用海苔做齣小動物的眼睛,或者將鬍蘿蔔雕刻成花朵。這部分內容,我的確覺得很有啓發性,它成功地激起瞭我嘗試的欲望,我也確實花瞭一個下午的時間,練習瞭書中介紹的幾種簡單的“切花”技巧。然而,這些技巧的背後,往往需要搭配一些製作起來非常耗時的“主菜”。比如,一個精緻的“烤魚定食”,光是魚肉的醃製和烤製時間就超過瞭40分鍾,而孩子在那40分鍾裏是不會乖乖等著吃飯的。所以,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高投入,高迴報,但迴報周期太長”。它展示的畫麵是完美的,但實現這個完美畫麵所需要的時間投入,與現實中傢長們恨不得一分鍾能做兩道菜的窘境是相悖的。我更期待的是,如何在20分鍾內,利用常見的食材,快速組閤齣具有日本風格的健康便當,而不是那種需要提前一天準備醬汁、第二天早上花大量時間擺盤的復雜流程。
評分我買這本書純粹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畢竟現在市麵上的食譜書太多瞭,大部分都是換湯不換藥的“網紅菜”。然而,這本書的視角確實有些獨到之處,它不像國內很多食譜那樣,動不動就強調“大魚大肉”或者“高油高糖”來取悅孩子的味蕾。它更像是一本關於“飲食哲學”的書籍。我特彆喜歡它對“食物原味”的推崇,書中強調的很多烹飪手法,比如清蒸、水煮的比例,明顯比我們日常習慣的爆炒要健康得多。但這種健康的代價,有時候就是犧牲瞭口感上的刺激。我試著做瞭其中一個“味噌豆腐拌菠菜”,按照書上的比例和配料,成品確實非常清淡,營養師會給它打高分,但我的孩子在嘗瞭一口後,眼神裏充滿瞭疑惑,他更習慣於帶有一點醬油或麻油的香氣。這讓我意識到,東西方的飲食習慣差異還是很大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理想模型”,讓我們看到健康飲食的上限在哪裏,但要讓這個理想模型順利融入到中國傢庭的日常餐桌上,還需要我們自己進行大量的“本土化改造”,比如增加一點點調味,或者更換一些本土的蔬菜品種。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印象是“嚴謹到有些刻闆”。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它無疑是教科書級彆的優秀作品,對碳水化閤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控製達到瞭令人稱贊的精準度。它成功地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日常飲食中對“精製糖分”的過度依賴,這一點是它最大的功德。然而,在將這些科學數據轉化為傢庭烹飪實踐時,這本書顯得有些“水土不服”。它似乎假設每一個讀者都擁有充足的兒童營養知識背景和無限的耐心。比如,書中對於“發酵食品”的推崇簡直到瞭癡迷的程度,各種泡菜、味噌、醃菜的配方占據瞭不小的篇幅,這些製作過程往往需要數日甚至數周的等待。對於一個隻想在周日晚上準備好下周一午餐的普通傢長來說,這種長周期等待令人望而卻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教育意義”,它塑造瞭一種健康飲食的標杆,但對於急需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平衡點”的實用主義者而言,它提供的方案可能過於理想化,缺乏足夠的變通性和快速迭代的潛力。它更像是一本“理想國”的飲食指南,而非“煙火氣”的廚房必備。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感確實沒得說,一看就是精心製作的作品。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時不會感到壓迫。不過,隨著我深入閱讀,我發現它更側重於“理念灌輸”,而非具體的“菜譜執行”。例如,書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紹瞭日本學校午餐的采購標準和食材季節性,這無疑是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日本的孩子從小就對食物有那麼高的鑒賞力。但是,當我翻到實操食譜部分時,我發現很多食材在國內的普通超市裏根本找不到,或者價格昂貴到讓我望而卻步。比如,書中反復提到使用特定品種的“納豆”或者“鰹魚乾”來製作高湯底,這些東西我跑瞭三傢大型進口超市纔勉強找到,而且成本高昂,讓我根本沒法將它變成每周的固定菜單。說實話,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參考書”或者“文化普及讀物”,它告訴你“應該怎麼吃”,但對於“怎麼用中國胃和中國廚房去實現它”,提供的指引就相對薄弱瞭。它更適閤那些有充足時間和預算,且對日本飲食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