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受欢迎的家常主食
定价:29.8元
作者:曾韬著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8188271
字数:323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主食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每一餐都离不开米饭、馒头、面条、饼或其他粮谷类食物。主食在我们日常饮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既营养丰富,又可维持机体健康,它与菜肴共同组成并体现中国烹饪的精髓。
主食包括面点、粥、米饭等。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特产也不同,同时,不同的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主食的选择上有所区别,比如南方人以米饭为主,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而不同的地区,在面点制作中的选料、调配口味、制作技法等方面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本书分为五章:章介绍了主食的基础知识,比如面粉知识、制作面团的技法、一些主食的制作窍门等,掌握这些诀窍,让您松轻松松做出美味的主食。第二章将面食分为四大类:面条、米粉类,饺子、馄饨类,馒头、包子类,饼类,238道面食体现了营养丰富、色香俱佳、味形皆美的特点,能使您的餐桌锦上添花。第三章讲解了59道米饭的制作,第四章是38道粥品,稻米做成的饭和粥,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滋补养生。第五章介绍了71道点心小吃,点心小吃是美食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我们的口味和餐桌。
详细的做法介绍,精美的主食图片,温馨的小提示,为您展示别具风味的家常主食。
目录
作者介绍
曾韬
高级面点师,南来顺小吃第三代传承人。师承南来顺传人周志来大师及“中华小吃大师”邹冬梅大师、苗莉大师,北京市第六届清真烹饪大赛第二名,2008年入选赴汶川抗震救灾百名厨师团,曾荣获“北京市宣武区先进个人”、“翔达公司先进个人”、“建国60年大庆标兵”等荣誉,2011年作为代表赴台湾参加两岸民俗庙会交流活动,多次受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邀请参加《快乐生活一点通》、《百姓身边》、《北京的记忆》、《幸福厨房》等节目的摄制。
文摘
序言
我其实对烹饪的热情更多是源于对“效率”的追求,我工作节奏快,下班只想在半小时内搞定一顿饭,所以很多传统菜谱的冗长描述对我来说就是负担。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把“家常”和“快捷”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比如,它没有大谈特谈食材的产地和历史背景,而是直接切入主题:如何利用现有的调味料,在最短时间内激发食材的最佳风味。我特别欣赏它对“一锅出”和“快手酱汁”的专题设计。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做家常菜不好吃,不是食材本身的问题,而是酱汁的配比出了偏差。这本书提供了一张非常实用的“万能酱汁速查表”,里面清晰地列出了红烧、糖醋、豉油汁等几种基础酱料的精确克数比例,换算起来非常方便。我试着用它介绍的“十分钟酸菜鱼”的方法,从切鱼片到汤汁浓白,真的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而且味道酸爽开胃,完全不像是匆忙之作。它让我对‘下班后的晚餐’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不再是应付了事,而是可以期待的美味时刻。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风格,让我感觉像是在翻阅一本老式的家庭菜谱,那种带着时代印记的朴实感让人倍感亲切。它没有使用太多高深的烹饪术语,所有的描述都力求简单直白,就好像是用邻家大嫂的口吻在跟你聊天。比如讲到肉类腌制时,它会提醒你“肉丝不要切太薄,否则一下锅就老了,要给它留点‘喘气’的余地”。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烹饪技巧变得生动有趣。另外,关于食材的取舍和替代方案,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人性化。我所在的地区有些食材不常见,但书里总是能给出非常合理的替代建议。例如,当需要用到某种特定香料时,它会列出两三种本地常见香料的混合使用方法,来模拟出类似的味道层次。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家庭操作的门槛。它让我明白,烹饪的本质是解决“吃什么”和“怎么吃”的问题,而不是炫技,这一点,我很欣赏。
评分从装帧和纸张的质感来看,这本书明显是面向实用主义者的。它没有采用那种高光泽的铜版纸,而是偏向于哑光的、稍微厚实一点的纸张,这在厨房这种容易沾染油污的环境中至关重要。我发现,即便是被不小心溅上了几滴酱油,用湿布轻轻一擦,书页上的字迹和图片依然清晰可见,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的工具书来说,是一个非常实际的设计考量。内容上,我最关注的是那些能“一菜多吃”的思路。比如,它会介绍一个基础的高汤做法,然后分别指导如何用这个高汤来制作汤面、烩菜,甚至是蒸蛋,把一个耗时的准备工作效益最大化。这种系统性的思路,让我的备餐过程变得更有条理,减少了重复劳动。我不再需要为每道菜都重新准备调味底料,只需要根据提示,在基础高汤上微调风味即可,极大地提高了周末备餐的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非常重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很多食谱只告诉你“煮熟”,但这本书会告诉你“怎样算煮熟”——比如蔬菜的颜色变化、面条边缘是否开始透明化,或者肉类煎至什么程度会有‘滋滋’的响声。这种对感官信号的精确捕捉,对于提升烹饪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对“火候”这个玄学概念的拆解。它不用“大火”、“中火”这种模糊的词汇,而是用“油面开始冒烟前一秒的温度”或者“炒酱料直到气泡变得均匀细密”来描述,这让我第一次对火候有了直观的感受。我根据它的提示,成功地掌握了炒鸡蛋的蓬松度,以前总是炒成硬邦邦的‘蛋块’,现在能做到外焦里嫩,入口即化。这本书更像是教你‘如何学做饭’,而不是单纯的‘照着做’,它赋予了读者自己判断和调整的能力,这是比任何精美菜肴都更宝贵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吸引人,那种温暖的橙色调和米白色的搭配,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家庭厨房里的温馨与烟火气。我当时是在书店的书架上随便翻到的,本来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市面上的食谱汗牛充栋。但翻开内页,我立刻被那种详尽的步骤图给‘抓住’了。不是那种简单的成品图,而是食材准备、混合过程、甚至揉面发酵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清晰的、手持拍摄的特写镜头。特别是关于基础面食的部分,比如饺子皮的擀法,作者用了整整两页篇幅来讲解如何控制力度和厚度,还特别标注了不同面团(高筋、中筋)在操作时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我这种经常在基础步骤上‘翻车’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尝试做了书里介绍的葱油拌面,通常我做出来要么面太硬,要么油腻得化不开,但按照书上的比例和火候控制来,那股煸炒出的葱香浓郁得快要溢出屏幕,面条筋道又滑溜,连我那个挑食的儿子都多添了一碗。这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食谱,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邻居在厨房里手把手的教导,实在太接地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