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食桌情景 | 作者 | 【日】池波正太郎 廖卿惠 |
| 定價 | 39.00元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ISBN | 9787108057495 | 齣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池波正太郎是日本當代有名的劇作傢和小說傢,其實,他更是一個悠遊四方的“孤獨的美食傢”。無論是在殘存著古風的江戶小館,還是在現代氣息十足的東京西餐廳,他都能全然地投入到美食的世界。文字看上去是漫不經心的,正如他尋找美食的過程,沒有太強的目的性,然而,文字背後卻是“陡然變化”之前的那個世界——一個認真對待食物也認真對待人的年代。順著作者的足跡,你或許也能在街巷深處找到那傢兼具古風和誠意的料理店。 |
| 作者簡介 | |
| 池波正太郎(1923—1990),生於東京淺草,小學畢業後便賺錢養傢,後來進入小說傢、劇作傢長榖川伸的門下,開始瞭小說創作。1960年,憑《錯亂》獲得直木奬。一生著作等身。代錶作有《鬼平犯科帳》《劍客商賈》《真田太平記》《仕掛人·藤枝梅安》等,是與司馬遼太郎、藤澤周平齊名的曆史小說作傢。 |
| 目錄 | |
| 中文版序 :江戶美食.... 001 日文版序 :一本濃縮人生的書 ... 005 巢與食..................012 菜單日記............... 017 母親的愛............ 022 壽司.....................027 料理與服務態度...... 033 太鼓燒..................038 京都街坊料理......... 048 電影中的餐桌......... 058 旅行食記............... 062 梅雨中的豆腐湯...... 072 從京都到伊勢......... 077 長歌與芋頭燒酒...... 086 鰻魚.....................091 憶兒時..................096 傢常料理............... 101 從大阪到京都......... 106 茄汁雞肉飯............ 122 炸豬排與豬排炸...... 127 東海道·丸子......... 135 東海道·興津......... 140 祗園祭...................145 四萬六韆日............ 153 鵠沼之夏............... 159 近江·八日市......... 167 咖喱飯..................172 小鹿物語............... 180 近硃者…….................184 人在橫濱............... 189 蕎麥.....................198 酒........................206 芋頭火鍋............... 211 從奈良到柳生......... 217 從柳生到伊賀上野... 222 伊賀上野............... 227 勢州·桑名............ 233 多度鯉魚料理......... 238 青花魚..................243 東大寺結解料理...... 247 歲末.....................251 新年.....................256 結緣日..................261 飯中決鬥............... 269 燈火闌珊的旅社...... 274 神田連雀町............ 280 京都排演............... 288 橫濱一日遊............ 293 好事福盧與魚凍...... 297 點心.....................302 後記...........................307 |
| 編輯推薦 | |
| 池波正太郎是日本當代有名的曆史小說作傢,還是美食傢、電影評論傢。對於池波來說,吃是生的一大樂趣,貫穿瞭他的日常生活、小說和戲劇創作。他堅持十年寫日記,而日記的主要內容就是當天吃瞭什麼。 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池波對於吃的迴憶和記錄,充滿瞭日本昭和時代的特色。他寫童年時期在“結緣日”流連於各種“太鼓燒”小攤,逛舊書攤,快樂自由的狀態讓人神往;他筆下記錄瞭各種美食經曆,有心人若是順藤摸瓜,或許還能找尋到舊日的味道: 他寫到瞭京都的“鬆壽司”“菊壽司”“萬龜樓”,也去金澤的料理店“大友樓”裏吃加賀料理,在築地的“河豚源”吃到美味的河豚,並為店傢的專業精神感動;他還去淺草“前川”吃鰻魚,在丸子的“待月樓”享用山藥飯,也難忘以牛肉壽喜鍋聞名的上野“金榖”,還有在伊勢的百年老店“大黑屋”吃花樣繁多的鯉魚料理;他心儀“二戰”後還維持著繁榮狀態的老店“藪”蕎麥麵店、鮟鱇鍋店“伊勢源”和雞肉串燒店“牡丹”,西餐店“鬆榮亭”是他心目中還殘留著從前東京街道氣氛的店。 活色生香的美食記憶裏揮之不去的是童年記憶、對師長的懷念、和朋友一起齣遊的快樂、孤獨時的思索以及對時代變遷的失落情緒。 作為一個以寫作為生的“吃貨”,池波有著獨特的美食哲學: 在思考死亡之後的第二天早上,在把熱騰騰的白飯、味噌湯和喜愛的炭烤海苔送入口的瞬間,會充分地感受到“活著真好”的幸福。人就是這樣的生物。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所構建的“時間切片”美學。它仿佛擁有魔力,能將我們瞬間拉迴到那個特定年代的某個小館子裏,聽著店主與常客間那些帶著地方口音、卻又充滿默契的對話。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像一陣突如其來的雨,帶著強烈的衝擊力,讓你猛然驚醒。我注意到作者在敘事中常常采用一種跳躍式的結構,今天還在描繪某個食材的來源地,明天可能就轉到瞭某個人物在特定心境下對味道的獨特解讀。這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反而更貼閤人類記憶的碎片化特徵,讓我們體驗到一種沉浸式的、而非被動接受的信息流。讀它的時候,我經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比喻,比如將某種烹飪技法比作一門失傳的武功,將等待食物上桌的過程比作禪修,這些精妙的轉喻,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愉悅和期待感。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美食與人情世故交織的文字後,我的感觸是復雜而深遠的。它不是那種直白的食譜,也不是純粹的遊記,更像是一係列精緻的剪影,將我們帶入一個充滿煙火氣與哲思的獨特世界。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用竹簽挑起一塊恰到好處的魚生,每一絲紋理都看得真切。我尤其欣賞他對食材本味的尊重,那種近乎虔誠的態度,讓人反思我們現代社會中對“吃”這件事的浮躁和功利。例如,書中描繪的某次深夜的清酒配搭,不僅僅是酒精與食物的簡單相遇,更是對時間、環境乃至心境的深刻體察。那種微醺中帶來的頓悟,那種在平凡的日常中捕捉到的詩意,讓人在閤上書捲後,依然能聞到空氣中仿佛殘留的、溫暖的炭火氣息。它提供瞭一種觀察生活的全新視角,讓你明白,即便是最簡單的味噌湯,其背後也蘊含著對生活的敬畏與熱愛。這種對細節的極緻捕捉和對生活美學的執著追求,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美食記錄,上升到瞭一種生活哲學的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與一位智者並肩而坐的私密交談。它沒有宏大的敘事目標,也沒有刻意煽情的橋段,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熨帖,仿佛是這位前輩在午後陽光下,隨手拈來的人生感悟。我欣賞其中對“節製”之美的推崇。作者深知“少即是多”的真諦,無論是對調味的把握,還是對情感的抒發,都保持著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反而給瞭讀者巨大的想象空間。比如,當他提到某個特定人物時,往往隻描繪其在餐桌上的一個微小動作,比如如何優雅地拿起筷子,或者如何細細品味最後一口湯的殘味,但這些細節卻足以勾勒齣那個角色的全部性格輪廓。這種“點到為止”的敘事功力,體現瞭一種高度的自信和對讀者理解力的信任,讀起來酣暢淋灕,毫不拖遝。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是一種深植於土壤的生命力。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生活美學”並非高高在上的藝術展覽,而是滲透在每一日三餐中的堅韌與溫柔。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被一種強大的、樸素的生命哲學所吸引。作者的視角總是嚮下,關注那些構成社會基石的普通人——小販、廚師、固執的食客。他對這些“邊緣”人物的描繪,充滿瞭尊重和理解,沒有一絲居高臨下的評判。書中那些關於季節更迭、物候變化的描寫,精準而充滿詩意,讓我們重新與自然産生瞭連接感。它教會我,關注身邊的微小事物,去發現那些被日常磨損掉的“閃光點”。讀完後,我立刻起身,想要去廚房裏,用一種全新的、更具敬意的態度,去對待那些最尋常的食材。這本書,無疑是一劑治愈現代人“失根感”的良藥。
評分從文學技法上講,這本書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化積澱與匠人精神。這不是靠華麗辭藻堆砌起來的“散文”,而是一種內斂而有力的錶達。它的語言風格是如此剋製,卻又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當你以為作者隻是在描述一道菜的烹飪步驟時,實際上他已經將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風貌、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等級和默契,不動聲色地編織瞭進去。尤其對“等待”這一主題的探討,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等待爐火燒到最佳溫度,等待食材與調料充分融閤,還是等待一個故事在餐桌上自然展開,作者都賦予瞭“等待”一種積極的、富有儀式感的意義,與當下社會追求即時滿足的文化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迫使我反思,我們是否為瞭追求效率,而犧牲瞭那些本應讓人迴味的、醞釀的過程。這本書,無疑是生活節奏慢下來的一個絕佳邀請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