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疯狂的葡萄树
定价:49.00元
作者:董树国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1220791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畅销书作家、中国红酒网总裁、《红酒生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葡萄酒行业观察家、评论家,董树国先生*力作!
本书介绍了红酒品鉴宝典、葡萄酒高手、红酒培训师要上的6堂课等基础性内容,以及中国红酒行业评论、红酒抒情诗文等,并配有大量精美的珍贵图片,图文并茂。可谓红酒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部红酒宝典。
目录
布道在红酒之路 李放眉
见证行业崛起与发展 红酒行业评论
渤海湾:中国第三大葡萄酒市场商业圈
中国葡萄酒推广中的五个误区
醒醒,中国的葡萄酒文化
中国红酒业的大道在哪里
拷问哺育期的中国冰酒概念
自有品牌,中国红酒业未来发展的兴旺之路
“潘汝显营销哲学”给葡萄酒业界的有益启示
关于红酒互联网营销后补定义的实践手册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葡萄酒节
“狼”又来了,“蛋糕”怎么分
从房顺鸿行为哲学说到葡萄酒营销
盛世之下,五粮液国邑红酒依凭文化抢滩市场
忠于原产地:五粮液葡萄酒公司“将欧洲运回中国”
从陈光的作为看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
红酒行业崛起,(红酒生活)杂志大势所趋
“华东”印象
创立—种文化
没有—种时尚能比它永恒
做的葡萄酒行业门户网站
愉快的味蕾之旅 红酒品鉴宝典
品味Lator(拉图)的王者之风
体会典雅细腻的20m拉菲古堡—级副牌
红颜容——魅力无与伦比的美女酒
品味迷恋已久的1999Moutom(武当王)
珍爱品味:我永远的“82雄狮”
品味2004龙船(CH.Beydaevelle)年轻的期盼
来自南非Engelbrecht庄园的凋配酒——2003Emie Els干红
品试带有味的黎巴嫩Musar酒庄酒
品试来自新西兰LANDMARK(莱玛克)庄园的金奖干白
2005金版朗格斯,中国真正的庄园酒
品试来自阿根廷的“野兔领地”干红
品味大西洋的璀璨明珠——马德拉酒
尝试在澳洲有着标志地位的Penfolds干红
来自法国博若莱产区的博若莱新酒
品尝法国佰瑞酒庄金奖04干红
品味从法国带回的智利酒——Tacon Alto高跟鞋
品尝养在深闺的“冰美人”
美国嘉露家族葡萄园的混合千红
1982年西班牙里奥哈的Montecillo特级珍藏
2002都赞城堡(干红)——可以挑战列级名庄的酒
品试澳大利亚柏兰爵酒庄“董事长”葡萄酒
成为葡萄酒高手 红酒知识
关于国外葡萄酒质量分级与标准
简单的葡萄酒品尝与鉴赏
酒品多了,自然就懂了
品味红酒四部曲
葡萄酒的结品石
葡萄酒历史
葡萄酒中的“单宁”是什么
浅谈评酒的基本标准
浅谈如何选购葡萄酒
浅谈萄萄酒所具有的特性
如何保存葡萄酒
如何感觉葡萄酒的平衡度
如何识得酒杯
学做真正的品酒师品评葡萄酒
饮用红葡萄酒降温要恰到好处
饮用葡萄酒的程序
变质的酒是什么味道?
如何分类葡萄酒
浪漫 健康 时尚 品位 红酒生活
前往法国名城——蒙彼利埃
体验红酒生活
我的欧洲情缘
用红酒来表达浪漫
澳大利亚葡萄酒“把阳光装瓶”
回到白洋淀
红酒师要上的六堂课 红酒培训
通过几个关键词,简单了解葡萄酒的起源
葡萄酒从“旧世界”到“新世界”
有代表性酿酒国的葡萄酒概况
一些主要的酿酒品种介绍
为什么要用橡木桶贮藏葡萄酒
关于葡萄酒的几个经典问答
红酒诗歌
我的葡萄酒
六月的葡萄树
午夜的欧石楠
后记
作者介绍
董树国,葡萄酒行业观察家、评论家、酒评家;诗人,作家;曾用笔名:依然、渡新。 迄今17年的记者、编辑、总编辑媒体工作经历;中国红酒网(.winechina.)和《红酒生活》杂志的创始人;“红酒互联网营销”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思考者;广东省酒类行业2006年度大奖
文摘
序言
当我终于耐下心来,开始真正啃读那些复杂晦涩的段落时,我才体会到,这本书绝非是那种可以轻松“读完”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作者的叙事视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物的内心世界间频繁切换,那种跳跃感极强,初读时常常需要不断地回溯前文,努力去拼凑起那张宏大却又错综复杂的叙事地图。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理解一个关于“时间悖论”的论述,不得不放下书,起身在房间里踱步了近半个小时,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作者描绘的那个逻辑框架。这种阅读过程带来的挫败感是真实的,但奇妙的是,一旦那个关键的节点被理清,随之而来的顿悟感又是无与伦比的,简直像是攻克了一道困扰已久的世界级难题。书中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古典的、长句多的表达方式,偶尔会冒出一些生僻的专业术语,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但同时也确保了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绝不是那种肤浅的快餐文化能比拟的。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初捧在手,便觉沉甸甸的,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我特意选了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决心沉浸在这文字构建的世界里。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着一股不凡的气质,那封面上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拿起书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种古典而内敛的力量。内页的纸张质感也极佳,墨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坦白说,我是一个对阅读体验要求较高的人,这本书在硬件配置上绝对是高水准的。我翻开目录时,那些章节标题晦涩而富有哲理,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宝石,让人忍不住去猜测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些看似平淡的组合,揭示出怎样深刻的内涵。我还没有深入阅读正文,仅仅是对这种开篇的仪式感和作者对细节的把控,就已经留下了极佳的第一印象。这感觉就像是走进一座年代久远的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时间混合的气味,预示着一场智力上的盛宴即将开始,完全超出了我对一般读物的期待。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一定是“耗竭”与“充盈”的矛盾统一体。每一次合上书页,我都会感到心力交瘁,仿佛刚刚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从那种深沉的思绪中抽离出来,去应对日常生活的琐碎。然而,这种精神上的消耗,却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它拓宽了我对某些领域的认知边界,迫使我去重新审视一些既定的常识。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即便是读完很久,其中的某些观点或画面依然会在不经意间闯入我的脑海,引发新的思考链条。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娱乐品,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工具”,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内化,并最终成为塑造你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我毫不怀疑,这本书将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值得反复品味和参阅。
评分从结构布局上看,这本书的章节安排充满了匠心独运的巧思。它似乎遵循着一种非线性的、螺旋上升的叙事结构,很多在开篇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或人物,会随着故事的推进,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重新浮现,并与主线产生意想不到的连接。我发现自己开始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对前文进行“考古式”的搜索,试图找出那些隐藏的线索和伏笔。比如,作者在第三部分引入的一个哲学概念,回看才发现,它早在第一章的某个对话中,就已经被以隐喻的方式悄悄埋下了种子。这种精心编织的网状结构,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险家,在作者铺设的迷宫中寻找出口。这种复杂性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其他任何单一线性叙事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或者说,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人性”这一主题近乎残酷的剖析。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道德判断,而是直接深入到那些最黑暗、最矛盾的潜意识层面进行挖掘。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描写,是关于一个次要角色在极端压力下的选择,那段文字细致入微,将角色的恐惧、挣扎、瞬间的理智崩溃和最终的自我欺骗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那几页,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适感,仿佛作者的笔尖直接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阴暗面。这种直击灵魂的描摹,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许多决定和伪装。它迫使你直面一个事实:很多时候,我们所信奉的“高尚”和“正义”,在真正的考验面前,是多么的脆弱不堪。这本书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冷峻的镜子,照出的形象往往不尽如人意,但正是这种真实,才显得弥足珍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