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葡萄酒地图(第七版) [Comment regarder un tableau]

世界葡萄酒地图(第七版) [Comment regarder un tableau]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休·约翰逊(Hugh Johnson),杰西斯·罗宾逊(Jancis Robinson) 著,吕杨,朱明晖,严轶韵 等 译
图书标签:
  • 葡萄酒
  • 地图
  • 品酒
  • 法国葡萄酒
  • 葡萄酒文化
  • 葡萄酒指南
  • 世界葡萄酒
  • 葡萄酒爱好者
  • 葡萄酒地理
  • 葡萄酒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5742
版次:7
商品编码:11513733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omment regarder un tableau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葡萄酒爱好者,专业级品酒师
  1、史上极畅销、极长寿的葡萄酒经典之作!《世界葡萄酒地图》第六版创造了极好的销量。
  2、带领品酒人进入葡萄酒国度的专业地图集!《世界葡萄酒地图集》是史上销售 良好 的葡萄酒书,自 1971 年累销逾 400 万册,全球 15 种以上语言,网络书店 5 颗星评价。
  3、《世界葡萄酒地图》是爱酒者的指南针,是通往葡萄酒国度不可或缺的装备。经过36年,全新修订版更奠定本书“品酒人都该人手一本”的地位。
  4、世界资深葡萄酒专家全新修订版!休·约翰逊和杰西斯·罗宾逊都是少数享有国际声誉的葡萄酒书作者,引导国际葡萄酒写作48年。

内容简介

  本版在2007年的第六版上做出了大幅度的改动和更新,例如近年来的气候变化,酿酒技术,时尚潮流等等。葡萄酒界关注的焦点正从可预期的国际性葡萄转为认知度较低的地域性葡萄,而地域性特征也让《世界葡萄酒地图》更加成为必备葡萄酒工具书。
  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使得凉爽地区在葡萄酒业中越来越重要,而中国的成长不容小觑,它已经不仅仅是葡萄酒的消费大国,还是葡萄种植和酿酒国。
  《世界葡萄酒地图》以其精湛的地图的而知名,本版拥有215张无以伦比的地图。首次收录进地图的葡萄酒新地区有克罗地亚沿海(coastal Croatia)、格鲁吉亚(Khaketi in Georgia)、新西兰坎特伯雷(Canterbury in New Zealand)、南非斯瓦特兰(Swartland in South Africa)、美国弗吉尼亚北部(Northern Virginia in the US),以及中国宁夏等。

作者简介

休·约翰逊 Hugh Johnson
引领国际葡萄酒写作48年,《世界葡萄酒地图》、《葡萄酒全书》(出到第六版),每年修订一次的《葡萄酒口袋书》(从1977年始),《葡萄酒的故事》,以及他的自传《未开瓶的人生》,本本畅销。
杰西斯·罗宾逊 Jancis Robinson
少数享有国际声誉的葡萄酒书作者作品包括 《葡萄藤、葡萄与葡萄酒》和《剑桥葡萄酒全书》,皆为葡萄酒文学的经典之作。1984年,杰西斯·罗宾逊被授予“葡萄酒大师”(Master of Wine)的荣誉,是第yi位非葡萄酒商却获此头衔的人,在2003年她荣获大英帝国勋章(OBE)。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本完整丰富的中文葡萄酒的全书,总算与国人见面,不论作者、译者皆是酒界极强阵容。带着这本书,任何人都可以自在地悠游在葡萄酒世界中。
  ——资深酒保暨寰盛洋酒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大使/王灵安
  
  喝葡萄酒不读酒书或只读酒书不喝葡萄酒,你都不可能彻底体验葡萄酒的万般风情。或许我无法告诉你什么酒非喝不可,但《世界葡萄酒地图》却是每个葡萄酒爱好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带路帮手。
   ——《品醇客》主编/金智光
  
  世界之大,酒海茫茫,《世界葡萄酒地图》这本经典,绝对是爱酒人在酒海中航行探索不可或缺的指引罗盘。
  ——圆顶市集网站经理/李培瑜
  
  生命很短暂,没时间尝试“Bad”Wine(不值得喝的酒),所以需要一本权&威的品酒书来指引。《世界葡萄酒地图》即是指引我们前往葡萄酒世界挖宝的GPS。
  ——旅行作家暨《TVBS周刊》发行人/邱一新
  
  英国不以葡萄酒出产国出名,却以葡萄酒研究闻世,而Hugh Johnson一向是其中翘楚,他的《世界葡萄酒地图集》,再度为英国建立了葡萄酒的研究日不落国版图。
  ——作家/韩良露
  
  Hugh Johnson与Jancis Robinson是英国品味出众的第yi流酒评家,坚持尊重多样文化、深爱“风土”(terroir)传统的欧洲观点,他们所勾勒出的葡萄酒地图,为身陷全球化所带来一种味蕾、一套评分标准以及一个过度简化观点危险里的我们,重新点燃热情的提醒。
  ——驻法国代表/杨子葆
  
  葡萄美酒多样的风味,为各种美妙的时光增色;而透过重量级《世界葡萄酒地图》介绍的极&致酿酒艺术与专业知识,则将葡萄酒从品饮带进另一个感性和理性兼具的层次。
  ——威廉彼特品牌经理/王怡雯、尤怡婷、邱兰琪、陈佑宣
  
   这本书是那么地庄严肃穆,不可亵玩,难以亲近,且不见得提供乐趣,俨然是一瓶酒书里的Chateau Latour。每个人都必须先拥有,不断地重复饮用,才能开始无止尽地谈论,批评,并且挑剔。
  ——葡萄酒专职作家/陈匡民
  
  不管你是否准备走遍葡萄酒世界,本书有助你在探索时不至于迷失于勃艮第的葡萄园里或者被新世界的潮流给冲散。钻研葡萄酒的人,对葡萄酒的争辩永无止尽,往往得回到枯燥的数据上。就像是教科书一样,你可以久久不翻它,但是你不能没有它。
  ——法国食品协会讲师、译者兼心世纪葡萄酒进口负责人/温唯恩
  

目录

前 言 6

概 论 8
远古世界和中世纪 10
现代葡萄酒的演化 12
酿酒葡萄 14
国际葡萄品种 16
地区性葡萄品种 18
葡萄酒与气候 20
风土条件 22
在葡萄园中酿造葡萄酒 24
在酒窖中酿造葡萄酒 26
橡木桶的使用 30
葡萄酒的封瓶 31
一个酒庄的解析 32
葡萄酒与时间 36
享受葡萄酒 38
葡萄酒的品饮与讨论 40
世界葡萄酒 42

法 国 France 44
勃艮第 Burgundy 48
金丘区 Côte d’Or 50
伯恩丘区:桑特奈Côte de Beaune: Santenay 53
伯恩丘区:默尔索 Côte de Beaune: Meursault 54
伯恩丘区:伯恩 Côte de Beaune: Beaune 56
夜丘区:夜圣乔治 Côte de Nuits: Nuits-St-Georges 58
夜丘区:热夫雷-尚贝丹
Côte de Nuits: Gevrey-Chambertin 60
夏隆内丘 Côte Chalonnaise 62
马孔内 Mâconnais 63
普依—富塞 Pouilly-Fuissé 65
博若莱 Beaujolais 66
博若莱优质村庄 The Crus of Beaujolais 68
夏布利 Chablis 69
夏布利中心地带 The Heart of Chablis 70
香槟区 Champagne 72
香槟区中心地带 The Heart of Champagne 74
波尔多 Bordeaux 76
波尔多:品质的要素 Bordeaux: The Quality Factor 78
梅多克北部 Northern Médoc 80
圣埃斯泰夫 St-Estèphe 82
波亚克 Pauillac 84
圣于连 St-Julien 86
梅多克中部 Central Médoc 88
玛尔戈与梅多克南部
Margaux and the Southern Médoc 90
格拉夫与西海之间 Graves and Entre-Deux-Mers 92
佩萨克—雷奥良 Pessac-Léognan 94
苏特恩与巴萨克 Sauternes and Barsac 96
波尔多右岸地区 The Right Bank 98
波美侯 Pomerol 100
圣艾米利永 St-Emilion 102
法国西南部产区 Wines of the Southwest 106
多尔多涅区 Dordogne 109
卢瓦尔河谷 The Loire Valley 110
安茹 Anjou 112
索穆尔Saumur 113
希农与布尔格伊 Chinon and Bourgueil 114
武夫赖与卢瓦蒙路易
Vouvray and Montlouis-sur-Loire 115
桑塞尔与普依Sancerre and Pouilly 116
阿尔萨斯 Alsace 118
阿尔萨斯的中心地带 The Heart of Alsace 120
隆河北部 Northern Rhône 122
罗蒂丘与孔得里约 Côte-Rôtie and Condrieu 124
赫米塔希 Hermitage 126
隆河南部 Southern Rhône 128
隆河南部中心地带 The Heart of Southern Rhône 130
教皇新堡 Châteauneuf-du-Pape 132
朗格多克西部 Western Languedoc 134
东朗格多克 Eastern Languedoc 136
鲁西荣 Roussillon 138
普罗旺斯 Provence 140
邦斗尔Bandol 142
科西嘉岛 Corsica 143
汝拉 Jura 144
萨瓦 Savoie 145

意大利 Italy 146
意大利西北部 Northwest Italy 150
皮埃蒙特 Piemonte 152
芭芭罗斯科 Barbaresco 154
巴罗洛 Barolo 156
意大利东北部 Northeast Italy 158
特伦蒂诺 Trentino 160
上阿迪杰 Alto Adige 161
维罗那 Verona 162
富卢利—威尼斯—朱利亚 Friuli-Venezia Giulia 164
意大利中部 Central Italy 166
马里马 Maremma 168
奇昂第 Chianti 170
蒙塔尔奇诺 Montalcino 173
蒙帕赛诺 Montepulciano 174
翁布里亚 Umbria 175
意大利南部 Southern Italy 176
西西里 Sicily 178
撒丁岛 Sardinia 180

西班牙 Spain 181
下海湾 Rías Baixas 186
西班牙西北部内陆地区Inland Northwest Spain 187
多罗河岸 Ribera del Duero 188
托罗和卢埃达 Toro and Rueda 190
纳瓦拉 Navarra 191
里奥哈 Rioja 192
加泰隆尼亚 Catalunya 194
普瑞特 Priorat 196
雪莉酒之乡:安达卢西亚 Andalucia-Sherry Country 197

葡萄牙 Portugal 200
绿酒法定产区 Vinho Verde 204
波特酒乡:多罗 Douro-Port Country 205
波特酒的酒商与酒窖 The Port Lodges 209
贝拉达和杜奥产区 Bairrada and Dão 210
里斯本和塞图巴尔半岛 Lisboa and Peninsula de Setúbal 212
阿连特茹 Alentejo 213
马德拉 Madeira 214

德国 Germany 216
阿尔 Ahr 220
摩泽尔 Mosel 221
萨尔 Saar 222
摩泽尔中部:皮斯波特Middle Mosel: Piesport 224
摩泽尔中部:贝卡斯特Middle Mosel: Bernkastel 226
那赫 Nahe 228
莱茵高西部 Western Rheingau 230
莱茵高东部 Eastern Rheingau 232
莱茵黑森 Rheinhessen 234
法尔兹 Pfalz 236
巴登Baden 238
法兰肯 Franken 240

英格兰与威尔士 England and Wales 243

瑞士 Switzerland 244
瓦莱州,沃州与日内瓦
Valais, Vaud, and Geneva 246

奥地利 Austria 248
瓦豪 Wachau 250
克雷姆斯谷与坎普谷
Kremstal and Kamptal 252
布根兰 Burgenland 254

匈牙利 Hungary 256
托卡伊 Tokaj 258
捷克与斯洛伐克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260
巴尔干半岛西部 Western Balkans 261
克罗地亚 Croatia 262
斯洛文尼亚 Slovenia 264
保加利亚 Bulgaria 266
罗马尼亚 Romania 268
黑海地区 The Black Sea Region 270
格鲁吉亚 Georgia 272
希腊 Greece 274
伯罗奔尼撒 Peleponnese 276
土耳其 Turkey 277
地中海东部 The Eastern Mediterannean 278

北美洲 North America 280
加拿大 Canada 284
安大略 Ontario 285
太平洋西北部 Pacific Northwest 286
威拉梅特谷 Willamette Valley 288
华盛顿州 Washington 290
加利福尼亚州 California 294
门多西诺与雷克 Mendocino and Lake 296
索诺马北部 Northern Sonoma 297
索诺马南部及卡内罗斯
Southern Sonoma and Carneros 300
纳帕谷 Napa Valley 302
拉瑟福德 Rutherford 305
橡树镇 Oakville 306
鹿跃区 Stags Leap 307
湾区以南 South of the Bay 308
谢拉山麓、洛蒂与三角洲
Sierra Foothills, Lodi, and the Delta 310
中部海岸 Central Coast 311
弗吉尼亚州 Virginia 314
纽约州 New York 316
西南各州 Southwest States 318
墨西哥 Mexico 319

南美洲 South America 320
智利 Chile 324
阿根廷 Argentina 328

澳大利亚 Australia 332
澳大利亚西部 Western Australia 337
玛格丽特河 Margaret River 339
南澳洲:巴罗萨谷
South Australisa:Barossa Valley Barossa Valley 340
伊顿谷 Eden Valley 342
克莱尔谷 Clare Valley 343
迈拉仑维尔及周边地区
McLaren Vale and Beyond 344
阿德莱德山 Adelaide Hills 346
库纳瓦拉 Coonawarra 347
维多利亚州 Victoria 348
莫宁顿半岛 Mornington Peninsula 351
雅拉谷 Yarra Valley 352
塔斯马尼亚岛 Tasmania 353
新南威尔士州 New South Wales 354

新西兰 New Zealand 356
霍克湾 Hawke’s Bay 358
怀拉拉帕 Wairarapa 359
马尔堡 Marlborough 360
坎特伯雷 Canterbury 362
奥塔哥中部 Central Otago 363

南非 South Africa 364
康士坦提亚 Constantia 368
黑地 Swartland 369
斯泰伦布什地区The Stellenbosch Area 370
开普南海岸 372

亚洲 Asia 373
中国 China 374
日本 Japan 376
索引 378
地名索引 385
致谢 400



























精彩书摘

享受葡萄酒
葡萄酒不适合独享,它是社交润滑剂,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与他人分享。分享之前越花心思,之后的乐趣也越大。这意味着在饮用之前,先好好想想会喝掉几瓶酒,要选择哪些种类的酒款,以及饮用的顺序。
先饮用年轻的酒款,后续比较老成的酒款更能凸显优点。白葡萄酒在红葡萄酒之前饮用,是不错的做法,或者清淡的酒先于厚重的酒,不甜的酒款先于较甜的酒款。以上这些准则若是弄错了,会使第二款饮用的酒大大失色。
为宾客倒酒时,如何斟酌酒量倒是一个比较难拿捏的棘手问题。一瓶正常量750毫升的葡萄酒,通常可倒6~8杯(这是指准备的是大玻璃杯,而且只倒杯子容量的1/3,而不是以小容量的杯子倒满杯)。若是简单的午餐,一人一杯应该就已足够,但若是较为冗长的晚宴,一人5~6杯则不会太多。
身为东道主有条黄金法则,那就是倒酒要大方,但不要过于急促而让客人有压迫感,也记得要斟入足够的饮用水。
若是邀宴的人数太多,而使得每上一道菜就需要使用某款酒超过一瓶的量,这时就可以考虑同时斟上两款略为不同的酒款,或许是同款酒但不同年份,或是同一个葡萄品种但来自不同产区(为了避免混淆,最好使用不同的杯子)。
一旦酒款以及数量确定了,便可以事先将含有沉淀物的葡萄酒先行直立,让沉淀物有足够的时间聚积在瓶底——可能需要一到两天。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时间让所有酒款都达到该有的适饮温度。
葡萄酒的饮用温度造成的差异相当大。温度过低的波尔多红葡萄酒,或是过温的雷司令白葡萄酒绝对讨人嫌,这并非是因为违反了规范,而只是因为尝起来与其应有的表现相差甚远,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我们会在下文讨论到。
我们的嗅觉(对味觉相当重要)只对气味的蒸发敏感。红葡萄酒的分子通常较重,因此其挥发性或气味会比白葡萄酒弱。红葡萄酒要在室温下(通常是指18℃)饮用,用意就是要让温度将芳香分子蒸散出来,结构及酒体越是扎实的红葡萄酒,温度可再高一些。以香气取胜的清淡红葡萄酒,像是博若莱产区或寒冷产区的黑皮诺红葡萄酒,饮用温度则接近白葡萄酒,甚至可以冰镇后饮用,其香气挥发性相当令人惊讶。
另一方面,一些较为厚重的红酒,像是意大利布鲁奈诺(Brunello)红酒或是西拉红酒,就可能需要室温来提温,或以手环杯来温杯,或甚至需要用嘴里的温度来释放其香气的复杂组成分子。
温度越低,单宁会越明显。因此一款单宁厚重的年轻红酒,如果饮用温度稍暖些,尝起来会越加柔软丰厚,风味会显得较为熟成一些。以年轻的卡本内或波尔多红酒来说,成熟的假象可以借由较高的饮用温度创造出来,明显艰涩的口感会降低。然而,黑皮诺或勃艮第红酒的单宁通常较低,香气则更为开放。
这正解释了传统上饮用勃艮第红酒的温度为何要比波尔多红酒低的原因,勃艮第红酒几乎从寒凉的酒窖拿出后就能饮用。
以低温来均衡高甜度的葡萄酒也是必要的做法,如同右边图表里所示。酸度就像单宁一样,在低温情况下会显得更加明显突出,而饮用白葡萄酒时,酸度通常需要凸显,不管是因为酒中的含糖量较高还是过度陈年或产自气候炎热的地区,以低温来饮用,都能让这些白葡萄酒显得更精神奕奕,更清新爽口。
如果一瓶葡萄酒的温度过高,就会缺少鲜美口感,而且事实上之后温度要再下降并不容易;相反,若是饮用温度过低,最后总会慢慢升温到接近室温,如果想要快点儿升温,只需要用手温暖酒杯即可。白葡萄酒比红葡萄酒更容易掌握饮用温度,因为白葡萄酒可放在冰箱里降温。最好的降温方式,就是将整瓶酒放进装有冰块及水的冰桶里(只放冰块不够,因为冰块与酒瓶的接触面积不够),也可以放入特殊的冰酒套里。还有永远不要把酒瓶直接暴露在阳光下。
红酒要达到理想的饮用温度比较困难,若是刚从阴凉的酒窖拿出来,在一般正常房间里,想让它升温至10℃ ~12℃都需要花好长一段时间,那么摆在厨房应该够理想吧?但厨房的温度往往会超过20℃,尤其是正在煮东西时。超过这个温度,红酒的口感会失衡,酒精会开始挥发而产生过于浓重的气味,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酒香,有些细腻香气甚至一去不返。
有个实际可行的做法:将红酒倒进醒酒瓶里,然后让醒酒瓶立在约21℃的水中(这样有限度地加热醒酒瓶并无大碍)。此外,微波炉也可以派上用场,但是切勿过度加热;真要使用微波炉,最好先拿瓶水做实验。
红葡萄酒要达到最理想的品尝温度或许不容易,但还是必须尽力而为。“真空保温桶”及冰桶,在热带国家或天气较为炎热时可能都会用上。在餐厅时,若饮酒温度过高,请立即向餐厅要一个冰桶使用。行家要求的最佳适饮温度,每个人都能适用也绝对要坚持。

开瓶
下一个步骤当然就是开瓶了。除了螺旋盖的酒之外一般的开瓶步骤就是拆除锡箔,拔出软木塞。锡箔通常只切齐瓶嘴边缘,让整瓶酒看起来有整体感,不过这只是习惯性的传统做法。市面上有些特殊的锡箔切割器可选购。好的开瓶器应该是一种中空的螺旋状钻器而非实体的轴器,尖端非常尖锐,可以直接刺穿软木塞,简单直接,而无需杠杆作用。
气泡酒的开瓶比较需要一些特殊技巧。冰镇过且没有被摇晃过的气泡酒,开瓶时比较不麻烦(过温且被摇晃过的酒瓶,开瓶时容易喷出,造成无谓浪费)。
要提醒您的是,香槟瓶内部的压力与卡车轮胎的内在压力并无二致,开瓶万一不小心,软木塞可能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当您拿掉瓶上的铝箔及铁网后,要一手压住软木塞,一手慢慢旋转瓶身,最好有个角度,比较方便开瓶。
瓶塞应该小心取出,尽量不要让酒液喷出。若是遇到顽强不易转开的瓶塞,可以使用“香槟星爪器”(Champagne Star),以四爪抓住瓶塞上端,这时需要多一点儿的扭力来开瓶。
极度老化的瓶塞也会造成开瓶困难,在开瓶器施压下,软木塞很容易碎裂,尤其是一些现代设计、力道较强的开瓶器。有两片尖扁刀片的“领班开瓶器”(Butler’s friend,这种工具可使领班不必刺穿瓶塞就能以较差的酒调换瓶中的高级酒,因此而得名),可以用来开启这种老酒的瓶塞。而要打开老年份的波特则非常棘手,如果酒塞已经损坏,那只有把塞子开碎,过滤酒液;没有受伤就算大功告成。
关于过瓶醒酒有过诸多讨论,但是大都没有达成真正的共识,主要原因是此步骤对某瓶特定酒款的影响难以预料。许多人以为只有带有许多沉淀物的老酒才需要换瓶,而目的只是为了获得一杯较澄澈的葡萄酒,这是错误的观念。
经验显示,换瓶动作的最大获益者通常是年轻的酒款。年轻葡萄酒的瓶里只含有少量空气,作用不大;而醒酒器里的氧气功效强大且明显,只需几个小时的换瓶醒酒便可唤醒极度沉睡、气味未开的葡萄酒。
有些年轻强劲的酒款,比如说意大利巴罗洛(Barolo)地区的酒款,醒酒时间甚至长达整整24小时;也有些酒,只要醒酒1小时便可扭转乾坤。最佳准则是,年轻、多单宁、高酒精的葡萄酒比起酒龄较长、酒体较轻的葡萄酒,更可以经得起较长时间的醒酒。但是,酒体丰厚的白葡萄酒(像是勃艮第白葡萄酒)也能从醒酒中获益,而且白葡萄酒放在醒酒瓶中也比红葡萄酒赏心悦目多了。
那些反对使用醒酒器的人,认为这样的醒酒过程会有丧失某些果味及口感的风险。他们认为最好直接从酒瓶倒在酒杯中品尝,经评估后若需要醒酒,再晃杯醒酒就行。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争议,且一直被争论,只有自己实践过后才能下结论。
此外,有个大家曾经深信的方法:拔掉瓶塞,让酒自由呼吸,据说醒酒效果也相当不错。然而,事实上,由于瓶颈空间有限,这种方式的醒酒作用收效不大。
饮酒人还有个相当重要的工具:酒杯。一些复杂的实验以及“蒙瓶试饮”的经验都显示,只要小小地变动酒杯的基本形状,就能使一些酒款原有的特色更加明显。不过,也不必因为不同酒款就购买各式酒杯。
或许是老生常谈,但还是要提醒您,酒杯务必要洗得透亮光洁,绝对不能带有洗洁剂或纸箱的一丝气味。有些现代杯子可以使用洗碗机代劳,但最好还是用热水手洗,然后趁杯子还有余温时,以亚麻布擦干。酒杯被倒放在橱柜或纸箱中保存,杯子容易带有碗橱或厚纸箱的味道,最好马上将酒杯置于一个干净、干燥且空气流通的橱柜里。每次使用前先闻闻看是否有异味,这也是相当好的嗅闻练习。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书是42年里的第七版,每6年更新一次。这是否也代表着世界葡萄酒业的变化与发展速度呢?我认为差不多如此。当然,相对于文艺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来说,种植一片葡萄园——等待收成——酿酒,这个过程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至少是5年,而之后要对成酒进行品评的话也同样不能太过匆忙。如果有人能够回顾一下过往任何一版的《世界葡萄酒地图》的话,你会惊讶于这一版所涵盖的范围。

谁能够预见到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在本书的两三版之前,20世纪90年代,当我们还在想方设法如何详细勾画这份葡萄酒地图时,智利的安第斯产区和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产区还都是荒山一片。如今显然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界定,连中国都有那么多酒庄待我们去考察。葡萄酒世界的扩张已是大势所趋,究竟是什么力量在背后主导这一切呢?答案便是你我——我们对于葡萄酒的渴望、热情以及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都使我们对于事物有着更高的追求。
曾几何时,我们都认为葡萄酒有着文化上的局限性,毕竟这是欧洲人的产物。欧洲人去哪里,葡萄酒就扎根到哪里;唯一的问题(现在也不再是了)只是到了新的地方酿出的酒是否跟原来一样。那亚洲呢?依据史料记载,最初的葡萄酒就是在中东地区诞生的,但是由于宗教禁酒的原因,葡萄酒只能被悲剧性地拒之门外。远东地区则情况稍好,从文化和农业的角度上来看更适合酿酒,但那里的人们在酒精代谢方面并不如欧洲人,而且多雨的气候可能使得这里不太会有出好酒的年份。
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对于亚洲还是知之甚少。过去几年最轰动的事情便是中国已经全面进军葡萄酒领域,这不仅仅体现在一掷千金的消费能力上,中国中部的心脏地区也已经开始种植酿造优质葡萄酒的葡萄。而印度、泰国以及其他一些东亚国家也紧随其后。
事实上,当你把以农业为主导的葡萄酒世界和以科技为主导的资讯传输世界来进行比较时,前者的表现形式自然更为古朴庄重。但葡萄酒的世界并非一成不变,它也会随着潮流而改变。这听上去也许有些奇怪,潮流怎么会对个人的饮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但实际上这并不奇怪,也许我们所有人都需要一些引导才能从各种价格、质量、款式纷繁不同的商品中挑选个人所需。
当上一版(第六版)行将印刷之时,葡萄酒世界已经明显呈现出两种变化趋势(第五版时气候变化作为重点阐述)。第一个趋势就是葡萄酒的多样性。不仅仅是指出现了更多的新产区,葡萄酒的溢价也正在变小,产区内的各块地也被划分得更细,以彰显个性和与众不同。而那些曾经对风土条件(terroir)嗤之以鼻的酿酒人也开始努力找寻属于自己酒庄的风土条件。
与此同时,市场对于葡萄品种的需求也越发多元化。“除了赤霞珠和霞多丽,其他品种都行”已经成为大众点酒时的口头禅。因此葡萄酒农在关注自己种植的赤霞珠成熟度够不够的同时,又要开始考虑如果种些其他品种的葡萄收益会不会更好。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葡萄品种有了自己的理解并且进行不同的混酿,渴望尝试不同的风味,这点从加州60 年前不再把自己的酒叫作克拉雷(Claret)和勃艮第(Burgundy)便能得到印证。而在过去的5 到10 年间,这股颠覆的风气也越发盛行。
在本书中你将会找到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结论。我的伙伴杰西斯(Jancis)是第一批记录这些变迁的葡萄酒作者之一。她的著作《葡萄树、葡萄与葡萄酒》( Vines,Grape & Wines),出版于1986年,是最早描述全球各个不同葡萄品种的通俗书籍。将近30年之后,她又在她的《牛津葡萄酒指南》( Oxford Companion to Wine)中进一步对各个葡萄品种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而她和另外两位同事共同出版的《酿酒葡萄》( Wine Grapes)更是对1 368 个葡萄品种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亦成为众多酿酒人的重要参考书。

葡萄园的风景
有关葡萄园,《世界葡萄酒地图》一书中描绘较多的是它的占地面积,还有人口,急剧增长的数量,以及各个葡萄品种已经越来越为人熟知并接受。然而有关葡萄与土壤之间的对话和那种特有的依存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一种产物,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能够像葡萄酒那样直接、精确地传达出它们产地的信息。只有葡萄酒被推向市场时,标签上会标明来自哪块田地,哪个庄园,最低限度也会标明国家。而本书就会带领你我一起顺着这些标签去探究瓶中的奥秘。
而我做过的最明智的一件事就是在完成了第四版《世界葡萄酒地图》之后,我邀请了杰西斯来共同承担这份工作。她比我年轻,而且作为一位葡萄酒大师(master of wine),她也比我更够格。现在她造访过的酒庄已经远胜于我,通过她的网站、专栏和著作,她和她那极具效率的团队一起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了葡萄酒。
至于我现在的角色,则是从旁给出自己的建议,检阅文风上是否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或是讨论一下书中最新收录的一些惊人发现。作为本书的编著者,我很欣慰能够拥有这些。同时也要感谢其他为本书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们,Julia Harding,杰西斯最亲密的助理;Allison Walls和Alison Ewington,帮助我计算和测绘了这些地图;Priscilla Reby,负责收集酒标并承担了许多编撰工作;最后尤其要感谢主编Gill Pitts,她一直关注着书中的每个细节,每一处改动,使得每一版都尽善尽美,她很好地捏合起整个团队,即便是如此繁重紧张的工作,她依然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快乐。
照例,作为作者我感谢各位合作者以及出版商,并对书中出现的错误负责。最后谢幕,但我还想再多说几句:作为《世界葡萄酒地图》一书的开创者,我为能够拥有如此优秀的同伴,还有你们,所有的读者而备感幸运。你们对于葡萄酒的好奇、热情、痴迷以及独到的眼光便是对于我们努力的最好回报。


探索未知的味蕾之旅:当代精酿与风土的深度对话 书名:《风土之语:新世界精品葡萄酒的崛起与未来》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既有经典产区的巡礼,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葡萄酒版图上那些正经历深刻变革与快速崛起的“新世界”地区。它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南美、大洋洲、北美(特指美国西海岸以外的新兴地区)乃至南非等地的葡萄酒酿造者们,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与本土文化精神的双重驱动下,打破传统束缚,重塑自身风土的表达方式。 第一部分:新旧格局的碰撞与融合 全球葡萄酒产业正处于一个微妙的转折点。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在强劲的新世界力量面前,正逐渐被多元化的声音所挑战。《风土之语》首先搭建了一个宏大的背景,审视了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压力以及消费者口味偏好的转变,如何共同催生了对“非传统”葡萄酒的迫切需求。 我们详细考察了智利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边缘地带的微气候研究,特别是海拔对赤霞珠和西拉(Syrah)风味结构的细微影响。书中不满足于描述性的介绍,而是通过对关键酒庄的深度案例分析,揭示了他们在引进新技术(如精密灌溉系统)与保留本土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平衡策略。 阿根廷门多萨(Mendoza)不再仅仅是马尔贝克(Malbec)的代名词。本书聚焦于高海拔地区,如托龙坦(Tupungato)和尤科谷(Uco Valley),探索了葡萄园管理如何适应极端昼夜温差,从而使马尔贝克获得前所未有的酸度骨架和矿物感。我们采访了多位顶尖酿酒师,他们坦诚地分享了从传统木桶发酵转向水泥蛋形发酵罐的实践经验,以及这种转变如何清晰地突显了风土的“声音”。 第二部分:大洋洲的实验场与南非的重生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被誉为“新世界典范”的国家,仍在不断自我超越。书中对澳大利亚巴罗萨谷(Barossa Valley)西拉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比了传统厚重风格与当前更倾向于优雅、清爽的“海峡风格”之间的技术差异。我们深入了南澳的“冷酷地带”,探究了如何利用海洋冷流来延长成熟期,以保持果实的原始新鲜度。 新西兰长相思(Sauvignon Blanc)已成为全球标杆,但本书的重点转向了中奥塔哥(Central Otago)的黑皮诺(Pinot Noir)和马尔堡(Marlborough)日益精细化的霞多丽(Chardonnay)表达。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Microbiome)的研究,我们揭示了这些葡萄酒中复杂而微妙的泥土气息是如何产生的,这远超出了人们对新西兰“果味炸弹”的刻板印象。 南非,这个承载着悠久历史和复杂社会背景的葡萄酒国度,正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复兴。《风土之语》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开普白葡萄品种复兴运动”,特别是对老藤胡舍白(Chenin Blanc)的抢救与再诠释。我们探访了斯泰伦博斯(Stellenbosch)和帕尔(Paarl)地区那些经历过历史沉浮的葡萄园主,记录了他们如何通过有机耕作和低干预酿造,重新唤醒了这些古老藤蔓的潜力,创造出具有世界级复杂度的白葡萄酒。 第三部分:技术革新与生态责任 当代新世界葡萄酒的成功,离不开对前沿技术的采纳,但更重要的是对生态责任的承担。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精准农业(Precision Viticulture)如何改变了灌溉、修剪和采收的时机。我们分析了利用无人机和卫星图像来监测单株藤蔓的健康状况,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在酿造层面,书稿探讨了天然酵母的使用在这些阳光充沛地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许多新世界的酿酒师正在努力平衡现代洁净度要求与传统发酵的野性魅力。此外,对于可持续认证(如B Corp, Biodynamic)的采纳情况,也反映了这些新兴产区在国际市场上对“责任品牌”形象的塑造。 第四部分:未来趋势的预判 展望未来,《风土之语》预测了几个关键的发展方向: 1. 本土品种的回归: 越来越多的酿酒师开始从商业主流品种中抽离,转而探索在当地适应了数百年的本土或区域性特色品种,例如智利的 kraju 或南非的 Pontac。 2. “地域性”的细分化: 随着新产区地图的绘制,区域性的法律法规(如原产地命名制度)正在加速形成,预示着比过去更细致的风土区隔。 3. 气候适应性品种的试验: 面对日益升高的气温,实验种植耐热品种(如部分地中海品种或新兴杂交品种)将成为常态,为葡萄酒的长期生存力提供保障。 本书适合所有对葡萄酒世界抱有好奇心,渴望了解全球风味前沿动态的爱好者、行业专业人士,以及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地域文化表达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充满前瞻性的视角,去理解今日“世界葡萄酒地图”上那些最激动人心的创新与突破。读者将通过本书,获得一套全新的工具,去审视和品鉴那些正在被重新定义的风土杰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而言,购买《世界葡萄酒地图(第七版)》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投资,更是对自己感官体验的一种升级。我一直认为,对葡萄酒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舌尖上的味觉享受,更需要一种来自宏观世界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局性的视角,让我能够将品尝到的每一杯酒,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理解。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各大葡萄酒产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风土”(terroir)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影响葡萄酒的风格和品质。我希望它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不同产区独特的酿酒历史和传统,以及那些世代传承的家族酒庄。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地理信息与具体的葡萄酒风格联系起来,让我不再仅仅是记住几个产区名称,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这是一种希望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能丰富自己认知维度的愿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绿色调,搭配烫金的“世界葡萄酒地图”字样,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引人探索的复古气息。我一直对葡萄酒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常常被琳琅满目的产区、葡萄品种和风味描述弄得眼花缭乱,感觉像是在迷宫里打转。这次入手《世界葡萄酒地图(第七版)》,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希望得到一张指路牌”的心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仅是抚摸着封面,感受着纸张的质感,就已经能想象到里面蕴含的丰富知识和细致描绘。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宏大的视野,它承诺的不仅仅是葡萄酒的品鉴指南,更是一次跨越地理界限的感官旅行。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那些遥远的葡萄园、独特的风土条件以及孕育出的不同风格的葡萄酒,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基本的葡萄酒世界框架,让我知道在品尝一杯酒时,它可能来自哪里,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和故事。这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也是对生活品质提升的一种追求。

评分

我抱着一种“系统性学习”的目的入手了《世界葡萄酒地图(第七版)》。我意识到,想要真正理解葡萄酒,不能仅仅依靠零散的品鉴经验,而需要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传达了一种“地图”式的逻辑,我推测它会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为读者勾勒出世界葡萄酒版图的全貌。我期待它能够系统地介绍各大主要葡萄酒产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土壤构成,以及最重要的——它们所种植的主要葡萄品种和酿造的葡萄酒风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葡萄酒产区坐标系”,让我能够将品尝过的每一款酒,都能够准确地定位到它所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我相信,通过这样一种系统性的梳理,我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产区葡萄酒的独特性,并逐渐形成自己对葡萄酒风格的辨别能力。这是一种对系统知识构建的追求。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世界各地葡萄酒文化的好奇心。市面上关于葡萄酒的书籍很多,但往往要么过于专业,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缺乏深度。而《世界葡萄酒地图(第七版)》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它暗示着一种系统性的梳理,将纷繁复杂的葡萄酒世界,用地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我设想,它会像一张详尽的藏宝图,标记出那些孕育出顶级佳酿的宝藏之地,并为我揭示通往这些宝藏的路径。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的地图是如何绘制的,是否能够清晰地标注出各个葡萄酒产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葡萄品种以及代表性的酒庄。我期待通过这些地图,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产区之间的地理联系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何同一葡萄品种在不同土壤和气候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风味。这不仅仅是对葡萄酒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对地理学、历史学、甚至是人文科学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开启葡萄酒世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评分

我被《世界葡萄酒地图(第七版)》的书名所吸引,它让我联想到一种将葡萄酒世界“地理化”的智慧。我一直觉得,了解一款葡萄酒,离不开它所处的“风土”。这本书承诺的,正是一种能够清晰呈现这种“风土”的工具。我期待它能用生动的方式,绘制出一幅幅详细的葡萄酒产区地图,标注出气候、土壤、海拔等关键地理要素,以及它们如何孕育出不同风味的葡萄。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地理信息堆砌,更能融入引人入胜的产区历史、文化故事,以及那些代表性的葡萄品种和酿酒风格。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风土”是如何影响一款葡萄酒的灵魂,并学会如何从地理学的角度去欣赏和解读葡萄酒。这是一种对葡萄酒内在品质的深度探寻,也是一种希望将抽象的味觉体验与具象的地理知识相结合的愿望。

评分

非常棒的资本书 图文并茂 赞一个

评分

想了解葡萄酒先研究好这本书

评分

非常实用的一本书!!

评分

遇上一般比较有增有减有简化。

评分

送货很快,包装完好,入门内容齐全,不错

评分

简单易懂,相比原版进口的其他教材,这个很适合入门的爱好者们。有塑封,全新图书,好

评分

林裕森的书值得一看,这本书可以搭建葡萄酒知识的基础结构。

评分

速度好快,小心脏有点受不了啊?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