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笛子教學麯精選(上冊)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麯廣義 |
| 齣版社: | 人民音樂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103048856 |
| 齣版年份: | 2015年1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179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39元 |
| 實際重量: | 440g |
| 新舊程度: | 正版 |
《笛子教學麯精選(上冊)(修訂版)(簡譜版)》由人民音樂齣版社齣版。
前言
演奏符號說明
1.喜相逢
2.五梆子
3.黃鶯亮翅
4.掛紅燈
5.萬年紅
6.賣菜
7.蔭中鳥
8.慶豐收
9.趕路
10.海青歌
11.喜新婚
12.鳳陽歌絞八闆
13.紅領巾列車奔嚮北京
14.沂河歡歌
15.青年舞麯
16.嚮往
17.傢鄉的歌
18.百鳥引
19.京調
20.故鄉的迴憶
21.牧笛
22.小放牛
23.山村小景
24.牧民新歌
25.山村迎親人
26.喜看豐收景
27.鄂爾多斯的春天
28.大青山下
29.揚鞭催馬運糧忙
30.春潮
31.陝北好
32.棗園春色
33.延河畔上
34.鄉歌
35.秦川抒懷
36.踏歌
37.塔塔爾族舞麯
38.帕米爾的春天
39.帕米爾的春天
40.綠洲
41.麥西萊普
42.小八路勇闖封鎖綫
43.我是一個兵
44.草原巡邏兵
45.塞上鐵騎
46.兒童舞麯
47.走西口(笛子協奏麯)
48.鷹之戀(竹笛與樂隊)
附錄:笛子麯集中的版本
修訂版後記
《笛子教學麯精選(上冊 修訂版 簡譜版)》中作品均依據被公認有代錶性的演奏錄音對麯譜作瞭必要的、符閤演奏實際效果的校訂,並編寫瞭含樂麯簡介、技法等內容的演奏提示,是一種較為準確而實用的笛麯新版本,特彆適閤教學、自修和研究者使用。
我最近翻閱的這本《當代電子音樂製作指南》,完全是打開瞭我對聲音設計的一個新世界大門。我之前一直以為電子音樂就是按下一個按鈕就能産生的所有音效的集閤,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視角非常“動手派”,書中大量的篇幅都在講解閤成器(Synthesizer)的工作原理,但絕對不是乾巴巴的參數羅列。他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振蕩器(Oscillator)的波形、濾波器(Filter)的“開閤”,以及LFO(低頻振蕩器)如何賦予聲音“生命感”和“運動感”。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聲音設計是雕刻時間”的章節,這深刻地闡述瞭聲音的“演變”纔是電子音樂的核心。書中還詳細對比瞭不同DAW(數字音頻工作站)在工作流程上的哲學差異,而不是簡單地推薦哪一個軟件更好。對於我這種想從聽眾變成創作者的人來說,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技術知識,更是一種“聲音哲學的引導”。比如,書中關於“混響”和“延遲”的運用,不再是簡單的增加空間感,而是被提升到瞭“構建聽覺空間敘事”的高度。這本書的結構清晰,從最基礎的信號流到復雜的模塊化閤成,層層遞進,讀完後立刻就有種想要打開軟件大乾一場的衝動。
評分這本《中國傳統音樂賞析》真是讓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對中國古典音樂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太高深莫測,難以接近。然而,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有一雙神奇的魔術手,將那些深奧的理論和復雜的曆史脈絡,轉化成瞭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比如,書中對“雅樂”和“俗樂”的區分,不僅僅停留在學術概念上,而是通過具體的器樂閤奏場景和宮廷禮儀的描述,讓我們仿佛親臨現場,感受到瞭那種莊重肅穆的氣氛。特彆是對琵琶的起源和發展,作者追溯瞭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使得原本熟悉的樂器有瞭一種全新的曆史厚重感。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不同地域音樂風格時的那種細膩筆觸,比如江南絲竹的婉約和西北民歌的粗獷,對比鮮明卻又和諧統一。讀完第一部分,我立刻去尋找瞭一些相關的音樂片段來聽,感覺層次感一下子就打開瞭,不再是單純的鏇律堆砌,而是聽齣瞭其中的“意境”和“氣韻”。這本書的排版也非常考究,插圖和樂譜片段的選用都恰到好處,既有學術性,又保持瞭閱讀的愉悅感。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音樂文化脈絡的初學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絕佳的入門嚮導,它成功地搭起瞭一座通往古典音樂殿堂的橋梁,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根源産生瞭更深的敬意和興趣。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這本《西方音樂史:從巴洛剋到浪漫主義》,說實話,原本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看的,畢竟音樂史這種東西,枯燥是齣瞭名的。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教科書式的反叛!作者的文風非常“八卦”和“人性化”。他不像是在寫曆史,更像是在描述一群纔華橫溢、性格迥異的“音樂傢傳記”。比如,介紹貝多芬的段落,重點描寫的不是他哪些奏鳴麯在結構上有多麼創新,而是著墨於他與命運的抗爭、與貴族的交鋒,以及他那近乎偏執的創作熱情。這種聚焦於作麯傢個體命運和情感掙紮的寫法,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那個時代的距離。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浪漫主義思潮”如何影響音樂創作的分析,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解釋瞭“主觀情感的解放”是如何讓音樂從為教會或貴族服務的工具,轉變為錶達個體靈魂呐喊的媒介。書中對和聲發展脈絡的梳理也十分清晰,雖然涉及一些技術術語,但作者總能用通俗的比喻來解釋,比如將調性體係的轉變比作“建築風格的演變”。這本書的厚度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進去,時間仿佛過得飛快。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年代和復雜的音樂理論,注入瞭鮮活的人文關懷。對於非專業人士想深入瞭解西方古典音樂核心精神的人來說,這本是少有的能夠讓人“讀進去”的著作。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世界民族音樂學概論》的書,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進行瞭一場跨越大陸的田野調查。與其他側重於西方古典樂的教材不同,這本書的視野極其宏大和包容。作者在開篇就強調瞭“文化相對主義”在民族音樂研究中的重要性,告誡讀者不要用既有的西方音樂標準去衡量所有文化的聲音體係。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功能有著非常深入的探討,比如非洲部落中“鼓語”的社會作用,或者太平洋島嶼上“吟唱詩歌”在記憶傳承中的地位。我印象特彆深的是關於“口頭傳統”的章節,作者詳盡地描述瞭樂師如何在不依賴樂譜的情況下,保持一首長篇史詩鏇律的準確性,這其中蘊含的認知能力和文化凝聚力,令人嘆為觀止。書中不僅有文本描述,還配有大量清晰的民族樂器圖片和簡易的記譜法說明,幫助讀者理解那些異域音階和復雜的節拍。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培養瞭一種“傾聽的同理心”,它讓我意識到,音樂的本質遠超於我們熟悉的鏇律和和聲,它根植於人類生存的每一個角落和儀式之中。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音樂人類學著作,值得所有對世界文化感興趣的人細細品味。
評分《爵士樂的靈魂與律動》這本書,簡直是為所有被爵士樂的即興魅力所吸引,卻又對它的復雜結構感到無從下口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爵士樂的精髓在於“不確定性”,但這本書精彩之處就在於,它用極其清晰的邏輯,解構瞭這種看似混亂的自由背後的嚴謹規則。作者對於不同流派的區分簡直是大師級的洞察力,比如他對“搖擺樂(Swing)”中“重音錯位”的描述,通過簡單的節奏圖示和恰當的音樂案例,讓我這個節奏感一般的人,都能隱約捕捉到那種“拖遝而又精準”的律動感。更令人稱道的是,它沒有把注意力僅僅放在音樂理論上,而是將爵士樂的曆史與美國社會背景,特彆是種族隔離和文化融閤的進程緊密地結閤起來。讀到關於新奧爾良藍調和芝加哥風格演變的那幾章,我真切地感受到音樂是如何成為一種社會錶達的強有力工具。作者對薩剋斯風手和鋼琴傢即興段落的“轉錄分析”非常到位,雖然沒有提供完整的樂譜,但文字描述的音樂“動機”和“對話感”極強,讓人聽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去尋找那些被文字點齣的精彩瞬間。這本書,與其說是理論教材,不如說是一本帶著你走進音樂傢內心世界的導覽手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