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水怀香——茶具茶器

谷水怀香——茶具茶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敏著 著
图书标签:
  • 茶具
  • 茶器
  • 陶瓷
  • 紫砂
  • 茶文化
  • 文玩
  • 收藏
  • 工艺
  • 设计
  • 品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8793
商品编码:297296335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谷水怀香——茶具茶器

定价:68.80元

售价:48.2元,便宜20.6元,折扣70

作者:艾敏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212687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用了3年时间,入福建茶山拍摄时令茶叶,从土壤、种植、采摘、收获……1.一级茶叶技师艾敏老师亲自撰写,中国文学专业硕士逐字逐句修改润色,市面上少见的将专业知识与文化完美融合的茶书。2.全书500多张图片全部由专业摄影师亲自实物拍摄,是市面上少见的全面展示干茶、茶汤、叶的图片。3.在设计装帧上,古朴典雅、简洁明快4.印刷用纸温文尔雅,触感温润,与茶人品性贴合,是一套的茶书珍藏品。此套书一共3册,从茶叶、茶具讲到茶艺。完整容纳茶的一生。本书文字精妙,阅读起来如同流入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世界,美妙至极。一叶之心——茶相茶味谷水怀香——茶具茶器素手调水——茶艺茶道阅读以上三本茶书,需静养身心。

内容提要

茶具就像一个舞池,为茶叶提供场地。

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映在舞池中;她的婉约动人煞爽英姿都被舞池一一记录;她的翩跹飞舞回眸起跳都被舞池注视欣赏。

茶具是历为丰富的饮具,或华贵或古朴,可粗糙可精细,造型多样,色泽丰富,是一种集合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艺术作品,赏茶具成为了茶人在饮茶、品茶之余十分重要的事情。

茶具是根据人们饮茶需求的明确才出现的,茶具与茶叶如同唇与齿,互相依存共同生长。


目录

初章

千钧换来一瓢饮

偷换流年 / 2
开启饮器时代 / 2
初见茶具 / 3
从简单到精致 / 5
从华美到奢靡 / 8
返璞归真 / 10
流转世间 / 14
茶文化的传播 / 14
艺术作品的传播 / 19

第二章 成图画茶器
按地域画 / 26
亚洲茶具 / 26
欧洲茶具 / 51
按材质画 / 58
陶茶具 / 59
瓷茶具 / 61
玉石茶具 / 72
漆器茶具 / 73
竹木茶具 / 74
金属茶具 / 76
玻璃茶具 / 82
按用途画 / 86
茶艺表演所用 / 87
家庭日常所用 / 97
外出郊游所用 / 103
现代简化茶具套装组104

第三章 酡颜玉碗醉人间
观茶具之美 / 110
工艺之美 / 112
款识之美 / 114
适用和意趣之美 / 116
收心爱之器 / 120
瓷器收藏 / 120
紫砂壶收藏 / 125

第四章 珠联璧合茶与具
选性情中物 / 132
绿茶与茶具 / 133
红茶与茶具 / 144
黄茶与茶具 / 135
白茶与茶具 / 135
黑茶及普洱茶与茶具 / 135
乌龙茶与茶具 / 136
花茶与茶具 / 136
养茗饮之器 / 140
日常清洁 / 140
特殊保养 / 140

结 语 那些被它惊艳了的时光

作者介绍

艾敏

福建松溪县人,自幼在家人的茶园长大,现在的生活只是煮茶、喝茶,与情趣相投的朋友谈天说地,品尝马连道正宗的福建菜。

看起来简单,却又十分美好。于闲暇时期创立了“艺仁茶艺”,传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并受邀到韩国、日本交流。

间或执笔出版了《中国茶鉴赏手册》以及《中国茶艺》两本书,虽说是授业解惑,却收获了很多珍贵的茶友。

国家一级茶艺技师、一级评茶师、国家考评委。



文摘







序言



溪月清茗——古代文人雅集与器物情缘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的交汇点。我们聚焦于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文人雅集及其所围绕的器物情缘。这不是一部关于具体茶具实物的图录,而是一场关于生活美学、社交礼仪、哲学思考与艺术审美的深度对话。 第一章:风雅的缘起——魏晋风骨下的“清谈”与器用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士人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与超脱世俗。这种思潮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交往方式。本章将考察“竹林七贤”等代表性人物的社交活动,解析“清谈”的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下,饮酒与品茗(彼时饮茶尚处于萌芽阶段,多为煮茶或煎茶)不再仅仅是生理需求,而成为一种检验学识、彰显品格的媒介。 我们将详细梳理当时流行的器皿形制——从青铜鼎彝的威严退却,到玉器、瓷器的初步发展。重点探讨早期饮器,如“奌”(一种带柄的饮器),它们在文人手中如何被赋予超越其实用价值的象征意义。器物的质地、颜色、纹饰,如何映照出士人的“素朴”追求与对自然本真的向往。我们通过对《世说新语》等文献的细致解读,还原雅集现场,体会那种“曲水流觞”式的氛围如何渗透到饮具的选择之中。 第二章:盛唐气象与茶道的雏形——从长安到江南的流变 唐代,随着饮茶风气的普及,茶事活动逐渐脱离了单纯的医药用途,演变为一种具有仪式感的社交行为。本章将着重考察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如何将茶事融入其诗歌创作与日常酬酢之中。 重点分析陆羽《茶经》的影响,但我们并不深入探究茶具的形制,而是侧重于《茶经》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精行俭德”如何指导了饮茶器具的选择与使用。例如,对于“釜”的选择,关注的是其对水质的纯净度影响,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此外,唐代炼丹术与陶瓷工艺的结合,催生了三彩、越窑青瓷等标志性器物,这些器物在文人雅集中的流通与收藏,反映了当时艺术品位的趋同。我们着力描摹唐代诗人如卢仝、皎然等在饮茶时对环境、心境与同伴的强调,器物仅是烘托氛围的载体。 第三章:宋代的精致美学——“点茶”背后的意境营造 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点茶法的兴起对饮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章将聚焦于宋代文人对“意境”的极致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体现在对茶盏的选择上。 我们将探讨建盏(天目碗)的流行,但分析视角是其“曜变”与“兔毫”纹理如何契合宋人对宇宙观、禅宗意境的捕捉。这些黑釉瓷器,在特定的光线下,所展现出的深邃与变幻,被文人视为“万象在其中”的体现。我们对比宋代士大夫与宫廷对茶盏的不同偏好,解析这其中体现的阶层差异与审美取向。 此外,宋代的文玩风气盛行,对香道、插花、琴棋书画的融合,使得茶室成为一个多功能的艺术空间。本章还将涉及宋人用于收藏、陈设的“清供”物,以及这些物品在茶会中与茶盏、茶匙等共同构筑的精致生活体系。重点在于探讨宋人如何通过器物来“格物致知”,使每一次饮茶都成为一次精神的探险。 第四章:元明清的承袭与变异——士人风骨的坚守与转型 元代以后,茶器的形制发生了显著变化,紫砂壶的兴起标志着饮茶方式的又一次革新。本章的重点不在于紫砂壶本身的制作工艺,而是审视其在明清文人阶层中的接受过程。 明代中后期,文人开始强调“本真”与“古朴”,这使得紫砂壶的材质、线条和“素面”得到了推崇。我们分析晚明士人如陈继儒、董其昌等人如何将紫砂壶纳入其“拙雅”的美学体系,将其视为超越实用性的文玩。我们考察他们对于“一壶侍一友”的社交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器物的历史渊源(如老壶的价值判断)来彰显自身的文化底蕴。 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玩市场的成熟,茶事活动愈发世俗化,但士大夫阶层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审美高地。本章将探讨清代文人如何将宋代的审美趣味“复古”化,并将其与园林、书房的陈设相结合,使饮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仪式,而不是单纯的口腹之乐。 结语:器物与心境的永恒对话 本书总结了从魏晋到清末,古代文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饮器与茶事环境的选择偏好。核心观点是:古代文人对“器”的关注,始终围绕着对自身“心”的映照和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器物是他们构建精神家园的砖瓦,是他们在喧嚣尘世中,为自己和同道所搭建的一方清净之地。这种对器物背后精神内核的追寻,构成了中国传统士人美学的核心魅力。本书旨在让读者体会到,真正的雅致,源于对生活细节的尊重,以及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沉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3. 这本书带给我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茶具。它不像一本纯粹的工具书,告诉你各种茶具的优缺点,或者哪个品牌的性价比最高。而是更侧重于茶具与人的互动,以及茶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器以载道”的论述。作者通过举例,说明了古人是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茶具来表达某种情怀,比如在寒冷的冬日,选择一把厚重的紫砂壶,不仅能更好地保温,更能带来一种温暖而踏实的感觉。又或者,在夏日品茗时,选用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可以欣赏到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姿态,以及清澈的茶汤,增添一份清凉的意趣。书中还探讨了茶具的“生命力”,即如何通过日常的使用,让茶具在时间的沉淀中,焕发出独特的光泽和韵味。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用”茶具,更是关于如何“养”茶具,如何与茶具建立一种情感的连接。这种对茶具的“人情味”的挖掘,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温度,也让我对自己的茶具收藏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2. 我最近看了一本关于茶具的书,这本书的重点并不在于介绍当下最流行的茶具品牌,或者教你如何搭配茶与器。相反,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茶具之旅。书中从最原始的陶器开始讲起,一路讲到精美的瓷器,再到变化多端的紫砂,以及一些我从未听过的冷门茶器。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枯燥地陈述历史事实,而是用一种非常讲故事的方式,将每一件器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例如,它讲述了唐代陆羽《茶经》中对茶器选用的讲究,如何从“越窑青,龙窑火,三碗不过冈”这样的民间谚语中,窥见古人对茶具的严苛要求。又如,它描绘了清代文人雅士如何在家中布置一间茶室,选用的茶具又是如何体现主人的品味与情操。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地域的茶文化对茶具风格的影响,比如江南的温婉细腻,与北方的粗犷豪放,在茶具的造型和质地上都有鲜明的体现。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他将他对茶具的热爱和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茶具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5.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茶具的书,感觉收获颇丰,尤其是书中关于茶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平衡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推崇那些造型繁复、价格昂贵的茶具,而是强调了“适合”的重要性。它详细分析了不同种类的茶叶,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分别适合使用什么样的茶具。例如,对于娇嫩的绿茶,透明的玻璃杯或浅色的瓷碗,能够更好地展现其清澈的汤色和叶片的舒展;而对于发酵程度较高的红茶,紫砂壶则能更好地激发其醇厚的香气。书中还探讨了茶具的“触感”与“温度”,比如在寒冷的冬天,一个温润厚实的陶碗,能带来温暖的慰藉;在炎热的夏天,一个轻巧玲珑的瓷杯,则能带来一丝清凉。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将茶具的“声音”也纳入了探讨范围,比如注水时,水流撞击茶壶所发出的悦耳声响,以及品茗时,杯盏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都构成了品茶体验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茶具,应该是功能与美学完美结合的产物,它能够提升品饮的愉悦感,也能让整个过程更具仪式感。

评分

1.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茶具茶器的书,虽然书名我有点记不清了,但里面的内容确实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没有像市面上很多书籍那样,仅仅罗列各种茶器的图片和名称,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每一类茶具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比如,它详细介绍了中国宋代点茶法所使用的盏、筅,以及明清时期工夫茶兴起后,紫砂壶、盖碗等茶具的精妙设计和制作工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不仅讲解了茶具的物质属性,如陶瓷的釉色、紫砂的颗粒感,还描绘了它们如何与茶叶的香气、汤色以及品饮者的心情相互呼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茶道美学的故事,比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如何通过一个粗陶茶碗来呈现。这种将器物之美与文化意境相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仿佛与古人一起在品味一杯茶。而且,作者在描述时,用了大量的感官细节,比如“温润如玉的手感”、“沉静内敛的釉色”、“在光线下折射出细腻的光泽”,读来让人身临其境,恨不得立刻拿起身边的茶具,感受一番。这本书让我明白,茶具不仅仅是盛放茶的容器,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艺术品。

评分

4. 在阅读一本关于茶具的书籍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关于茶具制作工艺的深度解析。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层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环节,从选材、塑形,到烧制、上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紫砂壶的篇章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讲解了不同泥料的特性,如红泥、紫泥、绿泥,以及它们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变化。它还描述了手工制壶的精湛技艺,比如“拍身筒”、“截筒”、“打泥片”等传统工艺,以及如何通过“明接”、“暗接”等手法,将壶的各个部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看到工匠们在烈日下,或者在寒冷的窑前,一丝不苟地专注于自己的作品,那种匠人精神,通过文字跃然纸上。书中也提到了瓷器茶具的釉色之美,如何通过不同的窑烧技术,创造出如“雨过天青”般的汝窑,或是“黑如漆、亮如镜”的建盏。这些内容让我对茶具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仅是它的功能性,更是它背后凝聚的无数心血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