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觅食香港
:26.80元
售价:18.2元,便宜8.6元,折扣67
作者:晓莫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49106837
字数: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自称为“吃货”的晓莫,10余年间不停往返于深圳和香港之间,她为什么这么爱香港?因为香港是她心目中无可替代的“美食天堂”。她“难拒绝高卡路里、高脂肪、高糖份,不计成本、不吝牺牲身材”,只为常遍香港美食,把“吃货精神”贯穿到底,难怪香港饕客欧阳应霁、纪晓华也要诧异她对香港饮食的了解。“跟着晓莫吃香港,就对了!”
朋友晓莫出书,简介里说到自己的三围:“90、74、94cm的三围跟寻吃觅食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难拒绝高卡路里、高脂肪、高糖份,不计成本、不吝牺牲身材。”
现在不是生活困难时期,晓莫还要“寻吃觅食”,吃货的本色昭然若揭。吃货,雅的叫法是“美食家”,不过,我觉得武汉人的“好吃佬”更准确传神。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又说:“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就是要情不自禁,心心念念都在这件事上,除此无大事,如此,才能算得上是好。
一个好吃佬住在靠近香港的地方,有比这更幸福的吗?没有了。或者说,如果就在香港呢?可能反而麻木不仁。所以,住在离它近的地方,有些距离,也不错,多了寻觅的乐处,寻觅的前提是陌生,得到不容易,必欲先朝思暮想一番然后费力气得之而后快。寻觅的快乐可能有时比真的吃到还要来得大——偷着了不如偷不着——当然,这句话晓莫必定不赞同。
香港是好吃佬的乐园,原因有二,一是这个城市强烈的世俗之爱一直没有怎么受到譬如说政治之类的打扰,就像它一直闷声发大财一样,它也一直闷声过日子。晓莫说:“香港的确不是天堂,它只是个美食天堂。”有篇寓言小说写一只海鸥把飞翔的尽善尽美当作是自己的天堂,香港人就把食物之类做得尽可能的好吃看作是自己的天堂。
二是香港的杂。杂也是丰富。以中国而论,没有什么城市比香港更杂了,它什么元素都来,都接纳,都有,和而不同。本来,中国的食物特点就是不厌其多与杂,把什么都调和到一起的功夫世界。香港把这个杂多的特色发挥到更好了。
据说约十年前,晓莫就恋上了香港的食物,一直到现在。有一次跟着晓莫去香港觅食,我们被她领着走街串巷,在一些拐弯抹角的旮旯空地里找到好吃的,还听她讲各家各户的故事,比食物更多的八卦,离不开食又不能仅限于食。比如在港岛有家卖龟苓膏的老店,似乎是1904年开业的,而龟苓膏据说初是帝王家用来消炎治疗性病的……惜乎我对吃食一事大抵是“我来过,我吃过,我忘了”,除非是文字,虽不能说过目不忘,但到底要记得长久一些。其实晓莫也是这样的有心人,但凡她吃过,觉得好,也会形诸文字,这么多年下来,终于有结集,于是有了《觅食香港》。
这样的书值得有一本,去香港时可以按图索骥。不去的时候,随便翻翻,美食的秘辛是饭桌上受欢迎的谈资。
香港作为开埠百多年的自由贸易港,观察它的美食特色和研判背后的发展历程,几乎就是一部另类的城市发展历史。琢磨香港各色美食的来龙去脉,也可以发现这座集合了各色人种、文化和美食趣味的国际化城市的多彩一面。
好吃、会吃的香港人,在这样的美食环境滋养下,变得更“牙尖嘴利”,而愈发推动着城市美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美食,竟也成为城市中可以大说特说,深挖细究的一种文化特质。这本书,就是希望借故事、借一个“内地人”对香港的“寻吃觅食”,展示那些美食,说些美食背后的故事。
中环
2超爱茶餐厅
11 纠结爱上“蛇王芬”
14 饼饼泰昌店店红
18 分子料理,对食材的礼赞
23 兰芳园:奶茶故事从这里开始
28 米其林三星照耀池记云吞
30 繁华都市里的寂寥晚餐
34 九记牛腩非常牛
39 莲香楼的淡定早茶
44 咖啡馆,女人心灵小憩地
油尘旺
52 百年大计:Jimmy's Kitchen
57 好吧,我拜倒在蚝裙边下
62 太平馆西餐厅:我来自广州
67 抓住吃货味蕾的PHO
71 “意大利喏”
75 牛肉赞歌
79 港式快餐打横看
85 美都餐室——带你穿越半世纪
88 摇身一变,靓猪扒!
91 一份净鱼蛋
94 北京饺子在香港
98 排队吃点心?
103 旺角爱情小调
湾仔
110 太兴与“芬蒂”
115 无肠公子的炼狱生涯
120 喜喜,骆克道的救命茶餐厅
123 小笼汤包的秘密
127 龟苓膏,不治性病治心病
130 凤厨栖香港,北角撞“才神”
136 北角的阿鸿究竟是不是帅哥一枚?
明星饭堂
144 明星开店,招牌好使吗?
149 明星追捧,无分贵贱
152 鸿星海鲜酒家——味道才是王道!
155 华星冰室——陈奕迅挚爱
158 喜记避风塘辣蟹——明星消夜地
162 新记餐厅——全港简陋VIP区
165 其他明星饭堂
街边小吃
168 北角鸡蛋仔在九龙
170 地铁茶叶蛋,重在解馋啊!
172 买三块表,不如吃一份煎酿三宝
175 6号码头鱼蛋香
177 许留山甜品:许我留一手
181 后记
晓莫:媒体人,港澳自由行达人。
于《南方都市报》(深圳)任职采编10余年。期间,为国内不少杂志特约撰稿,并曾于《上海一周》、《新京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开设时尚、美食专栏。
90、74、94的三围跟寻吃觅食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难拒绝高卡路里、高脂肪、高糖份,不计成本,不吝牺牲身材。
往来多吃货,谈笑尽关食。
是个贪心的人,不想漏掉生活的任何细节。
1.不知道为什么,人生次到香港,次走进茶餐厅这种地方,就猛烈地分泌了胺多酚,产生了强大的一见钟情,并迄今数年热爱之情不减,有时遇到很难吃的茶餐厅,也非常大度宽容地:“下一次一定不会这么不好运的。”
有时候仔细想想,这才是真爱情啊。
若这份如此包容大度的情感是对着任何一个人类,想必再怎样的一对怨偶佳人儿,也必修得正果吖!
后来在朋友的提醒下,我也点算了自己热爱茶餐厅的缘由,也可以追溯或找到一些根源。
2.菠萝油又是菠萝包的升级版吃法,不晓得出处,吃起来建议仍旧沿用吃货法则,不理过去未来,只在当下享受。
据说有阵子菠萝油被评为“香港十大不良零食”之一,盖因菠萝包本来已经用上不少“重口味”原材料制作了,还要在中间夹上一大片厚厚的黄油,当然为健康饮食者所不齿。作为反方辩手,我有理由推测出,评选“十大不良”的人们跟伪道学家们过从甚密;又或者,我还可以更加心怀不轨地认定,这评选也许是人们想推广菠萝油等“不良食物”的另一种反炒作法,让不知、不爱的人,也边尝边骂,以再三确定“骂得真有道理啊,你看你看,真的是很不健康的吃法啊!”然后气哼哼地干掉一整个,罢了还要来杯丝袜奶茶调和干燥的口感,将罪过都归之于人类追求食物口感的恶趣味上。
呵呵,好吃的东西,实在都是太邪恶啦!
翠华的菠萝油一样用上现今流行的“冰镇”吃法。所谓冰镇,无非是将一块齐整整的黄油切片,放在几块碎冰上出场。冰暂时保持着黄油的形状,吃货自己亲自拎起来,夹进切好的菠萝包中间,似露非露些端倪,重要的是要张大嘴,一口咬下酥脆的皮、弹性十足的包和仍在适咬硬度的黄油,让黄油在口腔的温度下与菠萝包混合一团,在嘴里江湖大战。吃的人必须微闭双眼,仔细品味口腔里的故事,然后自然不自然地发出“唔唔唔”的含糊不清的感叹声。
人类享受的高境界,也不过就是“唔唔唔”了吧!
3.蛋挞据说来源于英国,当然当初也不是眼下这个样子。在爱吃之余,对食物的掌故和人物八卦略有所知,会让你陡然变得可爱起来,赢得人群的关注指数也会上升。对于掌故和八卦,我似乎更爱后者。比如安德鲁和玛嘉烈分手,潸然卖掉配方那件事,就比了解蛋挞制作过程本身好玩得多。不过主次要先心中有数,不然全然变成一个八卦爱好者,年头久了只会被人叫做“八婆”。
关于泰昌蛋挞大的八卦,当然是它曾经吸引到一个红鼻子的英国佬的喜爱——香港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彭定康爱泰昌世人皆知,在任期间经常叫人外卖回来给他吃,即使是离任数年后再回香港,居然也旧情难忘地去到中环的泰昌饼家买蛋挞吃,真心痴情吃货啊!这消息当时还上了香港各大报纸的头条,泰昌的老板估计那段时间做梦都在偷笑,这得省下多少广告费啊。对一个饮食类企业来说,省了,就等于赚了。
4.然,为内地人知道的,一定是关于“丝袜奶茶”的传说,而这传说的来源有些蹊跷。对这一说法有两解:一是用来形容奶茶的香滑口感,据说跟丝袜一样,绵密滑溜,所以叫“丝袜奶茶”;另一种说法更夸张,曰是为了使奶茶更香滑,几种混合起来的红茶,需用网纹密实的丝袜来进行过滤,这样过滤出来的茶才够匀够滑口……
兰芳园以独创的“丝袜奶茶”闻名,用不同品种质地的红茶混合勾兑,以“丝袜”隔渣,冲出的奶茶,茶味和奶味清晰可分,口感香滑,舌尖舌根感受相同,喝完后口内不会发酸。前文说了,用上“丝袜”这种工具,乃因它孔细而均匀,用来隔茶渣好,但显然老板还有别的妙招,想必选茶和加工工序中,另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我问过兰芳园的老板娘,她笑着说:“哎呀,尽管喝就好啦,呢地嘢,唔讲得嘎(这些事,不能说哦)!”
哟,碰上商业机密了。
实际上,奶茶是否滑口,的确跟过滤有关系,但我所参观过的所有后厨(有时甚至不必后厨,他们就在柜台里头滤茶),都没有见过用丝袜的,多数都是用一只不知道多少织数的棉布袋过滤而已。
……
中环
2超爱茶餐厅
11 纠结爱上“蛇王芬”
14 饼饼泰昌店店红
18 分子料理,对食材的礼赞
23 兰芳园:奶茶故事从这里开始
28 米其林三星照耀池记云吞
30 繁华都市里的寂寥晚餐
34 九记牛腩非常牛
39 莲香楼的淡定早茶
44 咖啡馆,女人心灵小憩地
油尘旺
52 百年大计:Jimmy's Kitchen
57 好吧,我拜倒在蚝裙边下
62 太平馆西餐厅:我来自广州
67 抓住吃货味蕾的PHO
71 “意大利喏”
75 牛肉赞歌
79 港式快餐打横看
85 美都餐室——带你穿越半世纪
88 摇身一变,靓猪扒!
91 一份净鱼蛋
94 北京饺子在香港
98 排队吃点心?
103 旺角爱情小调
湾仔
110 太兴与“芬蒂”
115 无肠公子的炼狱生涯
120 喜喜,骆克道的救命茶餐厅
123 小笼汤包的秘密
127 龟苓膏,不治性病治心病
130 凤厨栖香港,北角撞“才神”
136 北角的阿鸿究竟是不是帅哥一枚?
明星饭堂
144 明星开店,招牌好使吗?
149 明星追捧,无分贵贱
152 鸿星海鲜酒家——味道才是王道!
155 华星冰室——陈奕迅挚爱
158 喜记避风塘辣蟹——明星消夜地
162 新记餐厅——全港简陋VIP区
165 其他明星饭堂
街边小吃
168 北角鸡蛋仔在九龙
170 地铁茶叶蛋,重在解馋啊!
172 买三块表,不如吃一份煎酿三宝
175 6号码头鱼蛋香
177 许留山甜品:许我留一手
181 后记
这本书简直太棒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分享我的阅读体验!《觅食香港》就像一本通往香港街头巷尾美食宝藏的钥匙,让我这个对香港美食一直充满好奇的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和诱人香气的城市。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食谱,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香港的市井生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感情,她不仅仅在介绍菜肴,更是在讲述每一道美食背后的故事,那些代代相传的烹饪技巧,那些藏匿在寻常巷陌中的小店,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摊主,都跃然纸上,让我仿佛能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闻到葱油饼的香气,感受到茶餐厅里热情的招呼。 从早茶的点心到街头的小吃,再到精致的粤式菜肴,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我想象中所有关于香港美食的一切。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食谱大全,而是更像一本美食游记,带着你一步步探索香港的美食脉络。我尤其喜欢书里对食材选择的讲解,那种对新鲜度和品质的执着,让我对香港人对食物的态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家常菜,在作者的描述下,却充满了灵魂和生命力。读着读着,我甚至已经开始在脑海中构思自己的香港美食之旅,计划着要去哪些地方,品尝哪些经典的味道。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觅食香港》这本书时,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以为它只是又一本寻常的美食指南。但当我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用最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为我讲述香港这座城市的灵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她不是按照菜系或者地理位置来划分,而是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娓娓道来。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艇仔粥”的描写所吸引。作者没有直接给出食谱,而是先描述了在狭小的船上,一家人如何用有限的食材,变幻出美味的艇仔粥。那种在困境中依然能创造出美好滋味的精神,让我深深动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香港美食的韧性和生命力,它不仅仅是精致的摆盘和昂贵的食材,更是那些藏匿在民间,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味道。它教会了我,真正的美食,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坚持。
评分我原本以为自己对香港的美食已经有所了解,但《觅食香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个隐藏的宝藏地图,指引我深入香港的肌理,去发现那些被时间和故事沉淀下来的味道。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她不仅仅是在介绍菜肴,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变迁,一群人的生活。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菠萝油”的章节,她不仅仅讲了怎么做,更讲了为什么菠萝油如此受欢迎,它承载了多少香港人的童年回忆和下午茶时光。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食物时的那种真挚的情感。她不是冷冰冰地陈述食材和步骤,而是充满了对食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读着她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香港人那种务实而又追求生活品质的态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美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历史的纽带。我迫不及待地想按照书中的指引,去香港亲自品尝那些让我心驰神往的味道。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美食爱好者,我不得不说,《觅食香港》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让我惊喜的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部关于香港美食文化的百科全书,一本充满温情的美食故事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她用诗意的笔触,将香港的街头巷尾、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美食瑰宝,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喜欢她对食材的精挑细选,对烹饪技法的细致描述,更喜欢她对每一道菜背后故事的挖掘。 书中关于“鱼蛋”的描述,让我对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吃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绍不同摊位的鱼蛋是如何制作的,口感有什么区别,以及它们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惊叹于作者的专业和热情。我仿佛能闻到那股诱人的香气,感受到那份Q弹的口感。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是文化传承的见证。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真的彻底改变了我对“吃”的看法。在读《觅食香港》之前,我一直以为香港的美食就是那些 TVB 剧里经常出现的烧鹅、叉烧,或者是一些很网红的甜品店。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带我走进了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美食世界。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描绘都相当到位,比如在介绍一碗牛腩面时,她会细致地描述牛腩的部位、炖煮的时间、汤底的熬制过程,甚至连面条的劲道都有讲究。我仿佛能亲眼看到一碗完美的牛腩面是如何诞生的,那种用心和传承,真的让人感动。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它还深刻地反映了香港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食物是文化的载体,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从一盅两件的早茶文化,到街头巷尾的鱼蛋、鸡蛋仔,再到那些承载着一代人回忆的茶餐厅,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香港的历史、风情和生活方式。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觉和文化之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香港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触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