榖水懷香——茶具茶器

榖水懷香——茶具茶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艾敏著 著
圖書標籤:
  • 茶具
  • 茶器
  • 陶瓷
  • 紫砂
  • 茶文化
  • 文玩
  • 收藏
  • 工藝
  • 設計
  • 品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68793
商品編碼:2972963354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榖水懷香——茶具茶器

定價:68.80元

售價:48.2元,便宜20.6元,摺扣70

作者:艾敏著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212687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用瞭3年時間,入福建茶山拍攝時令茶葉,從土壤、種植、采摘、收獲……1.一級茶葉技師艾敏老師親自撰寫,中國文學專業碩士逐字逐句修改潤色,市麵上少見的將專業知識與文化完美融閤的茶書。2.全書500多張圖片全部由專業攝影師親自實物拍攝,是市麵上少見的全麵展示乾茶、茶湯、葉的圖片。3.在設計裝幀上,古樸典雅、簡潔明快4.印刷用紙溫文爾雅,觸感溫潤,與茶人品性貼閤,是一套的茶書珍藏品。此套書一共3冊,從茶葉、茶具講到茶藝。完整容納茶的一生。本書文字精妙,閱讀起來如同流入中國漢語言文學的世界,美妙至極。一葉之心——茶相茶味榖水懷香——茶具茶器素手調水——茶藝茶道閱讀以上三本茶書,需靜養身心。

內容提要

茶具就像一個舞池,為茶葉提供場地。

她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映在舞池中;她的婉約動人煞爽英姿都被舞池一一記錄;她的翩躚飛舞迴眸起跳都被舞池注視欣賞。

茶具是曆為豐富的飲具,或華貴或古樸,可粗糙可精細,造型多樣,色澤豐富,是一種集閤瞭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藝術作品,賞茶具成為瞭茶人在飲茶、品茶之餘十分重要的事情。

茶具是根據人們飲茶需求的明確纔齣現的,茶具與茶葉如同唇與齒,互相依存共同生長。


目錄

初章

韆鈞換來一瓢飲

偷換流年 / 2
開啓飲器時代 / 2
初見茶具 / 3
從簡單到精緻 / 5
從華美到奢靡 / 8
返璞歸真 / 10
流轉世間 / 14
茶文化的傳播 / 14
藝術作品的傳播 / 19

第二章 成圖畫茶器
按地域畫 / 26
亞洲茶具 / 26
歐洲茶具 / 51
按材質畫 / 58
陶茶具 / 59
瓷茶具 / 61
玉石茶具 / 72
漆器茶具 / 73
竹木茶具 / 74
金屬茶具 / 76
玻璃茶具 / 82
按用途畫 / 86
茶藝錶演所用 / 87
傢庭日常所用 / 97
外齣郊遊所用 / 103
現代簡化茶具套裝組104

第三章 酡顔玉碗醉人間
觀茶具之美 / 110
工藝之美 / 112
款識之美 / 114
適用和意趣之美 / 116
收心愛之器 / 120
瓷器收藏 / 120
紫砂壺收藏 / 125

第四章 珠聯璧閤茶與具
選性情中物 / 132
綠茶與茶具 / 133
紅茶與茶具 / 144
黃茶與茶具 / 135
白茶與茶具 / 135
黑茶及普洱茶與茶具 / 135
烏龍茶與茶具 / 136
花茶與茶具 / 136
養茗飲之器 / 140
日常清潔 / 140
特殊保養 / 140

結 語 那些被它驚艷瞭的時光

作者介紹

艾敏

福建鬆溪縣人,自幼在傢人的茶園長大,現在的生活隻是煮茶、喝茶,與情趣相投的朋友談天說地,品嘗馬連道正宗的福建菜。

看起來簡單,卻又十分美好。於閑暇時期創立瞭“藝仁茶藝”,傳播地地道道的茶文化,並受邀到韓國、日本交流。

間或執筆齣版瞭《中國茶鑒賞手冊》以及《中國茶藝》兩本書,雖說是授業解惑,卻收獲瞭很多珍貴的茶友。

國傢一級茶藝技師、一級評茶師、國傢考評委。



文摘







序言



溪月清茗——古代文人雅集與器物情緣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探尋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精神世界與物質生活的交匯點。我們聚焦於一個獨特的文化景觀:文人雅集及其所圍繞的器物情緣。這不是一部關於具體茶具實物的圖錄,而是一場關於生活美學、社交禮儀、哲學思考與藝術審美的深度對話。 第一章:風雅的緣起——魏晉風骨下的“清談”與器用 魏晉時期,玄學興起,士人追求個體的精神自由與超脫世俗。這種思潮深刻地影響瞭他們的日常交往方式。本章將考察“竹林七賢”等代錶性人物的社交活動,解析“清談”的內涵。在這樣的背景下,飲酒與品茗(彼時飲茶尚處於萌芽階段,多為煮茶或煎茶)不再僅僅是生理需求,而成為一種檢驗學識、彰顯品格的媒介。 我們將詳細梳理當時流行的器皿形製——從青銅鼎彝的威嚴退卻,到玉器、瓷器的初步發展。重點探討早期飲器,如“奌”(一種帶柄的飲器),它們在文人手中如何被賦予超越其實用價值的象徵意義。器物的質地、顔色、紋飾,如何映照齣士人的“素樸”追求與對自然本真的嚮往。我們通過對《世說新語》等文獻的細緻解讀,還原雅集現場,體會那種“麯水流觴”式的氛圍如何滲透到飲具的選擇之中。 第二章:盛唐氣象與茶道的雛形——從長安到江南的流變 唐代,隨著飲茶風氣的普及,茶事活動逐漸脫離瞭單純的醫藥用途,演變為一種具有儀式感的社交行為。本章將著重考察盛唐時期,文人士大夫階層如何將茶事融入其詩歌創作與日常酬酢之中。 重點分析陸羽《茶經》的影響,但我們並不深入探究茶具的形製,而是側重於《茶經》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精行儉德”如何指導瞭飲茶器具的選擇與使用。例如,對於“釜”的選擇,關注的是其對水質的純淨度影響,體現瞭古人對“天人閤一”的追求。此外,唐代煉丹術與陶瓷工藝的結閤,催生瞭三彩、越窯青瓷等標誌性器物,這些器物在文人雅集中的流通與收藏,反映瞭當時藝術品位的趨同。我們著力描摹唐代詩人如盧仝、皎然等在飲茶時對環境、心境與同伴的強調,器物僅是烘托氛圍的載體。 第三章:宋代的精緻美學——“點茶”背後的意境營造 宋代是茶文化發展的高峰期,點茶法的興起對飲器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本章將聚焦於宋代文人對“意境”的極緻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如何體現在對茶盞的選擇上。 我們將探討建盞(天目碗)的流行,但分析視角是其“曜變”與“兔毫”紋理如何契閤宋人對宇宙觀、禪宗意境的捕捉。這些黑釉瓷器,在特定的光綫下,所展現齣的深邃與變幻,被文人視為“萬象在其中”的體現。我們對比宋代士大夫與宮廷對茶盞的不同偏好,解析這其中體現的階層差異與審美取嚮。 此外,宋代的文玩風氣盛行,對香道、插花、琴棋書畫的融閤,使得茶室成為一個多功能的藝術空間。本章還將涉及宋人用於收藏、陳設的“清供”物,以及這些物品在茶會中與茶盞、茶匙等共同構築的精緻生活體係。重點在於探討宋人如何通過器物來“格物緻知”,使每一次飲茶都成為一次精神的探險。 第四章:元明清的承襲與變異——士人風骨的堅守與轉型 元代以後,茶器的形製發生瞭顯著變化,紫砂壺的興起標誌著飲茶方式的又一次革新。本章的重點不在於紫砂壺本身的製作工藝,而是審視其在明清文人階層中的接受過程。 明代中後期,文人開始強調“本真”與“古樸”,這使得紫砂壺的材質、綫條和“素麵”得到瞭推崇。我們分析晚明士人如陳繼儒、董其昌等人如何將紫砂壺納入其“拙雅”的美學體係,將其視為超越實用性的文玩。我們考察他們對於“一壺侍一友”的社交理念,以及如何通過器物的曆史淵源(如老壺的價值判斷)來彰顯自身的文化底蘊。 清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文玩市場的成熟,茶事活動愈發世俗化,但士大夫階層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審美高地。本章將探討清代文人如何將宋代的審美趣味“復古”化,並將其與園林、書房的陳設相結閤,使飲茶成為一種修身養性的儀式,而不是單純的口腹之樂。 結語:器物與心境的永恒對話 本書總結瞭從魏晉到清末,古代文人在不同曆史時期對飲器與茶事環境的選擇偏好。核心觀點是:古代文人對“器”的關注,始終圍繞著對自身“心”的映照和對理想人格的塑造。器物是他們構建精神傢園的磚瓦,是他們在喧囂塵世中,為自己和同道所搭建的一方清淨之地。這種對器物背後精神內核的追尋,構成瞭中國傳統士人美學的核心魅力。本書旨在讓讀者體會到,真正的雅緻,源於對生活細節的尊重,以及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深沉關懷。

用戶評價

評分

1. 最近讀完一本關於茶具茶器的書,雖然書名我有點記不清瞭,但裏麵的內容確實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沒有像市麵上很多書籍那樣,僅僅羅列各種茶器的圖片和名稱,而是深入地探討瞭每一類茶具的起源、發展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比如,它詳細介紹瞭中國宋代點茶法所使用的盞、筅,以及明清時期工夫茶興起後,紫砂壺、蓋碗等茶具的精妙設計和製作工藝。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不僅講解瞭茶具的物質屬性,如陶瓷的釉色、紫砂的顆粒感,還描繪瞭它們如何與茶葉的香氣、湯色以及品飲者的心情相互呼應。書中還穿插瞭一些茶道美學的故事,比如“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意境如何通過一個粗陶茶碗來呈現。這種將器物之美與文化意境相結閤的寫法,讓我覺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仿佛與古人一起在品味一杯茶。而且,作者在描述時,用瞭大量的感官細節,比如“溫潤如玉的手感”、“沉靜內斂的釉色”、“在光綫下摺射齣細膩的光澤”,讀來讓人身臨其境,恨不得立刻拿起身邊的茶具,感受一番。這本書讓我明白,茶具不僅僅是盛放茶的容器,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和情感的藝術品。

評分

5. 最近讀完一本關於茶具的書,感覺收獲頗豐,尤其是書中關於茶具的“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平衡討論,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一味地推崇那些造型繁復、價格昂貴的茶具,而是強調瞭“適閤”的重要性。它詳細分析瞭不同種類的茶葉,比如綠茶、紅茶、烏龍茶,分彆適閤使用什麼樣的茶具。例如,對於嬌嫩的綠茶,透明的玻璃杯或淺色的瓷碗,能夠更好地展現其清澈的湯色和葉片的舒展;而對於發酵程度較高的紅茶,紫砂壺則能更好地激發其醇厚的香氣。書中還探討瞭茶具的“觸感”與“溫度”,比如在寒冷的鼕天,一個溫潤厚實的陶碗,能帶來溫暖的慰藉;在炎熱的夏天,一個輕巧玲瓏的瓷杯,則能帶來一絲清涼。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還將茶具的“聲音”也納入瞭探討範圍,比如注水時,水流撞擊茶壺所發齣的悅耳聲響,以及品茗時,杯盞相碰發齣的清脆聲音,都構成瞭品茶體驗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明白,好的茶具,應該是功能與美學完美結閤的産物,它能夠提升品飲的愉悅感,也能讓整個過程更具儀式感。

評分

4. 在閱讀一本關於茶具的書籍時,我意外地發現瞭一些關於茶具製作工藝的深度解析。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介紹層麵,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環節,從選材、塑形,到燒製、上釉,都進行瞭細緻的描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紫砂壺的篇章印象深刻,作者詳細講解瞭不同泥料的特性,如紅泥、紫泥、綠泥,以及它們在燒製過程中産生的細微變化。它還描述瞭手工製壺的精湛技藝,比如“拍身筒”、“截筒”、“打泥片”等傳統工藝,以及如何通過“明接”、“暗接”等手法,將壺的各個部分巧妙地結閤在一起。讀到這些內容時,我仿佛能看到工匠們在烈日下,或者在寒冷的窯前,一絲不苟地專注於自己的作品,那種匠人精神,通過文字躍然紙上。書中也提到瞭瓷器茶具的釉色之美,如何通過不同的窯燒技術,創造齣如“雨過天青”般的汝窯,或是“黑如漆、亮如鏡”的建盞。這些內容讓我對茶具的價值有瞭更深的認識,不僅僅是它的功能性,更是它背後凝聚的無數心血和智慧。

評分

2. 我最近看瞭一本關於茶具的書,這本書的重點並不在於介紹當下最流行的茶具品牌,或者教你如何搭配茶與器。相反,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茶具之旅。書中從最原始的陶器開始講起,一路講到精美的瓷器,再到變化多端的紫砂,以及一些我從未聽過的冷門茶器。令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枯燥地陳述曆史事實,而是用一種非常講故事的方式,將每一件器物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例如,它講述瞭唐代陸羽《茶經》中對茶器選用的講究,如何從“越窯青,龍窯火,三碗不過岡”這樣的民間諺語中,窺見古人對茶具的嚴苛要求。又如,它描繪瞭清代文人雅士如何在傢中布置一間茶室,選用的茶具又是如何體現主人的品味與情操。最讓我著迷的是,書中還探討瞭不同地域的茶文化對茶具風格的影響,比如江南的溫婉細膩,與北方的粗獷豪放,在茶具的造型和質地上都有鮮明的體現。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的朋友聊天,他將他對茶具的熱愛和研究心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你,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茶具的世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3. 這本書帶給我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茶具。它不像一本純粹的工具書,告訴你各種茶具的優缺點,或者哪個品牌的性價比最高。而是更側重於茶具與人的互動,以及茶具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器以載道”的論述。作者通過舉例,說明瞭古人是如何通過選擇特定的茶具來錶達某種情懷,比如在寒冷的鼕日,選擇一把厚重的紫砂壺,不僅能更好地保溫,更能帶來一種溫暖而踏實的感覺。又或者,在夏日品茗時,選用一個晶瑩剔透的玻璃杯,可以欣賞到茶葉在水中舒展的姿態,以及清澈的茶湯,增添一份清涼的意趣。書中還探討瞭茶具的“生命力”,即如何通過日常的使用,讓茶具在時間的沉澱中,煥發齣獨特的光澤和韻味。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用”茶具,更是關於如何“養”茶具,如何與茶具建立一種情感的連接。這種對茶具的“人情味”的挖掘,讓這本書顯得格外有溫度,也讓我對自己的茶具收藏有瞭新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