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饭(萨巴厨房)》主要介绍家庭一日三餐吃得营养均衡,并且简单易操作、美味可口,包括早餐、中餐、晚餐和小食的烹饪方法,每道菜谱都有详细步骤图、烹饪秘笈、烹饪难度、烹饪时间以及热量摄入等,特别符合现代家庭厨房的需求,回家吃饭温馨暖人。
常用食材 010
锅具 017
Part 01 玲珑早餐
杂粮粥配酱油子姜 019
皮蛋瘦肉粥 020
山药排骨粥022
雀巢香蕉燕麦粥 024
糖桂花南瓜疙瘩汤 025
海鲜汤粉 026
菜泡饭 028
红薯汤 029
酸菜肥牛清汤面 030
荠菜肉馄饨 032
番茄鸡蛋面 034
烟熏三文鱼配法式面包 036
奶酪西蓝花圣女果吐司 037
土豆煎蛋饼 038
花椒芽鸡蛋烙饼 040
西葫芦丝软煎饼 042
烤松仁豆米饭团 044
蛋煎玉米馒头片 046
牛油果鸡蛋三明治 047
潜艇面包三明治 048
番茄奶酪开放三明治 050
西 菜鸡蛋沙拉三明治 051
奶酪温泉蛋三明治 052
鸡蛋拌菠菜 054
糖醋银丝芥 056
银鱼干拌黄瓜片 057
香椿苗拌豆腐干 058
素鸡拌荠菜 059
奶酪炒蛋 060
Part 02 快手中餐
草菇烩丝瓜 063
剁椒蒸丝瓜 064
油焖茭白 066
开 凤尾 068
白灼通菜 070
金沙蚕豆瓣 071
腐衣蚕豆瓣 072
肉末茄子 074
桃仁拌萝卜苗 076
蒜香小米辣拌牛腱 077
卤鱼香紫菜薹 078
白灼腰花 080
芹菜牛百叶 082
酱爆肝尖 084
榄菜黄豆芽炒肉末 086
无花果鸡肝沙拉 088
土豆泥泡萝卜沙拉 090
蟹黄汪豆腐 092
炝拌腐竹 093
冻豆腐烧塌菜 094
蚝油豆腐 096
朱砂豆腐 098
炒豆腐松 100
鸡丝拌豇豆 102
剁椒青笋炒鸡丁 104
银芽鸡丝 106
腐乳鸡蛋炒蚕豆 108
香葱炒蛋 109
农家柴火煨蛋 110
番茄丸子汤 112
Part 03 窈窕晚餐
粉皮白肉 115
蒜蓉烤蘑菇 116
烧双冬 118
腌笃鲜 120
章鱼炖萝卜 122
金银蒜土豆苹果沙拉 124
西 菜鱼皮饺汤 125
椒麻鲈鱼 126
炝拌鲜鱿 128
西蓝花炒虾仁 130
粉丝蒸扇贝 132
水煮牛肉 134
西葫芦炒蘑菇配宜家牛肉丸 136
葱爆牛肉 138
胡椒酸菜白肚汤 139
葱白肚丝 140
上汤苋菜 141
玉米烧排骨 142
香煎培根土豆 144
菜花盐煎肉 146
笋丁肉末焖蛋 148
烤鸡胸橙肉西 菜色拉 150
手撕豆腐 151
煎酿豆腐 152
凉拌热豆腐 154
烫干丝 156
翡翠白玉汤 157
莴笋叶腊肠炒饭 160
鸡丝冷面 161
菠菜培根拌意面 162
Part 04 一口小食
核桃酪 165
法式小蛋盅 166
脆棒饼干卷火腿片 168
抹茶慕斯 169
枣泥山药糕 170
玉米片水果沙拉 172
苹果烤香蕉 173
紫薯饼 174
栗子蒙布郎酥托 175
酸奶乳酪茅屋蛋糕 176
薏米红豆沙 178
紫薯银耳羹 180
桂花糖芋艿 181
奶酪烤红薯182
醪糟莲子百合薏米羹184
香蕉奶昔185
马蹄竹蔗炖红枣 186
酸奶冻莓子冰沙 187
香芒鸡蛋布丁 188
陈皮冰糖蒸秋梨 189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成功地将“回家吃饭”这个略显陈旧的主题,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意义。它探讨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回归到对家人、对社群的关注,回归到对日常劳动的珍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效率而牺牲了“慢下来”的权利,而这本书仿佛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告诉我们:好好做一顿饭,好好吃一顿饭,是维系生活质感最重要的方式。它所描绘的场景,是温暖的灯光下,锅碗瓢盆交响的和谐,是分享美食时彼此眼中流露出的满足感。阅读完毕后,我没有急着冲进厨房,而是选择坐在窗边,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也能多一份这样踏实的“烟火气”。这是一本能让人重新审视“厨房”在家庭结构中角色的重要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从封面那精心挑选的色调到内页纸张的触感,都透露着一种温暖而质朴的生活气息。那种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食物温度的质感,让人在翻阅的瞬间就沉浸到一种慢节奏的、充满烟火气的烹饪氛围中。尤其是那些关于食材的特写镜头,光影的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水准,每一颗香料、每一片蔬菜的纹理都清晰可见,简直能让人闻到画面里的香气。作者在排版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文字与图片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避免了信息堆砌带来的压迫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像是一件可以放在厨房里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每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涤,让人对接下来的烹饪过程充满了期待和仪式感。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传统器皿的运用,那些古朴的陶罐和搪瓷碗,为现代的食物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使得每一道菜肴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它完全跳脱了传统食谱那种生硬的步骤罗列,更像是一本关于“家”和“记忆”的散文集。作者将每一次烹饪的经历都融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那些关于童年味道的追溯,关于亲人围坐餐桌的温馨片段,读起来让人眼眶湿润。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生活哲思,比如如何看待食物的浪费,如何通过一碗简单的汤品来治愈一天的疲惫。这种将美食提升到精神层面探讨的处理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阅读层次。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一道菜,而是在引导你如何去“生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步骤复杂,而是被作者细腻的情感触动,开始回想自己与“家常菜”有关的点点滴滴。这种叙事上的温度,是很多技术性食谱所无法比拟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食物与情感的桥梁,让阅读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评分深入探讨其在烹饪哲学层面的建树,会发现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家常菜谱”的范畴。它推崇的是一种尊重季节、尊重食材本味的“极简主义”烹饪观。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最顶级的美味往往不需要复杂的技巧或昂贵的配料,而在于对基本功的扎实掌握以及对火候恰到好处的拿捏。书中对于如何处理时令蔬菜的描述,精妙到近乎于“禅意”——它强调的不是“我要做什么”,而是“食材想要成为什么”。这种顺应自然的烹饪态度,对于长期被“速成”和“重油重盐”习惯了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清醒剂。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思路去处理一些日常食材,惊喜地发现,当去除不必要的修饰后,食材本身的原味反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尊重。这无疑是一本能够重塑我们对“好吃”概念的启蒙之作。
评分从技术层面上讲,这本书的实用性也经过了严谨的考量。尽管它充满了诗意的表达,但关键的操作指南部分却异常清晰和精确。作者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所有的计量单位和火候指示都非常贴合普通家庭厨房的实际操作环境。更令人称道的是,它提供了一套非常灵活的“万用基础模版”。比如,对于某种基础酱汁的讲解,它不仅给出了标准配方,还详细列出了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整的“弹性区间”,这极大地降低了新手尝试的门槛,同时也给予了有经验的烹饪者足够的创作空间。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时间管理”的建议印象深刻,它教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多道菜肴的准备工作,让一顿丰盛的家庭聚餐不再是手忙脚乱的灾难,而成为一种游刃有余的展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