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食物颜色使用手册
定价:48.00元
作者:(韩)尹东赫,金海玲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8075507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一日三餐可致病,一日三餐可治病,看颜色,吃食物,天然色素保健康。六种色素武器功效全解密,百道韩式料理菜谱共分享。
内容提要
菜肴的颜色不仅影响你的食欲,更关系到你的健康!
红色具有的抗癌效果,黄色有利于消灭胆固醇,橘黄色有利于血液循环,草绿色守卫肺和肝,白色提高免疫力……
韩国饮食栏目导演尹东赫,用轻松幽默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数十种不同颜色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医疗功效,这些观点都是世界部门多年试验总结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他结合中日韩等东方国家的实际情况为我们奉上了数百个极具特色的菜谱。精彩新颖的做法*让你眼前一亮,掌握了书中的小窍门你也能让餐桌上升起七色的彩虹。
目录
作者介绍
尹东赫,韩国营养学家,曾担任韩国MBC、SBS电视台饮食栏目制片人和导演。
文摘
序言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坦白说,是冲着“满28包邮”这个看似促销的噱头,但也对“食物颜色使用手册”这个标题抱有一丝期待,希望能解决我长期以来在摆盘和食物摄影中遇到的色彩搭配难题。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导向让我彻底懵圈了。它没有提供任何色彩理论的图表,没有CMYK或者RGB的对照参考,甚至连“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艺术概念都只是寥寥数语带过。取而代之的,是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食物颜色的心理投射研究。比如,书中详尽对比了地中海文化中对橄榄绿的热衷,与东亚文化中对“清汤寡水”的推崇,是如何在视觉上影响人们对“新鲜度”和“健康度”的判断。这种跨文化的社会学分析角度,虽然极具启发性,但与我期待的“使用手册”相去甚远。我原本想学习如何通过光影和对比度来突出食材的纹理,结果却读到了一篇篇关于不同文明如何“看待”食物颜色的论文节选。这更像是一本关于“食物的视觉符号学”的研究报告,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以解决燃眉之急的实操指南。读完后,我学会了如何“解读”食物的颜色,但我依然不知道如何“驾驭”食物的颜色。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完全避开了所有关于“审美”的讨论,转而聚焦于“物质的本质”。我最失望但也最着迷的一点是,它对“食物安全”的探讨也异常冷峻。它没有告诉你哪些色素是安全的,哪些是禁止使用的。相反,它通过案例分析了历史上因误用天然有毒植物而导致的食物变色事件,将颜色与潜在的危险直接挂钩。例如,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某些特定真菌在特定湿度下会产生亮蓝色,而这种蓝色在古代常被误认为是珍贵的香料色泽,实则剧毒无比。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食物颜色”的风险意识。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美化”食物,而是在提醒你,颜色背后的物质世界是复杂且充满未知的。所以,如果你期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帮你赢得美食比赛的“秘籍”,你可能会大失所望;但如果你想深入理解食物颜色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所蕴含的自然法则和历史教训,那么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深刻且令人震撼的视角。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色彩的“警告录”和“史记”,而非一本食谱。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风格也十分独特,完全不像一本“手册”。我期待的是清晰的图文对照,比如“用此法,可得亮橙色”之类的直接指令。但这本书里充斥着大量的手绘素描和一些非常老旧的、经过高饱和度处理的食物照片,它们看起来像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自然史博物馆的图鉴里直接摘录出来的。文字风格极其学术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其他工具书才能理解作者到底在描述哪种特定的色素沉着过程。例如,描述胡萝卜颜色的变化时,作者用了“类胡萝卜素的酯化与空间异构化”这样的表述,这对于一个只想知道怎么让胡萝卜保持脆绿的厨师来说,无疑是天书。更让人费解的是,书中对“使用”的定义非常宽泛。它没有教你如何“添加”或“改变”颜色,而是教你如何“顺应”和“最大化”食物已有的颜色潜力。这让“使用手册”这个标题显得极其具有误导性,更像是一部关于“食物色彩的自然史与文化影响”的百科全书,而且是那种需要带着放大镜去研读的精装本。
评分说实话,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本书的节奏,它拒绝提供任何捷径。我本来以为它会讲解如何利用微波炉、高压锅等现代厨具来锁定某些易流失的颜色分子,但书中对现代烹饪技术的提及少之又少。反而是大量篇幅用于探讨古代的食物着色方法,比如用泥土陶罐慢炖以吸收矿物质带来的微弱色泽,或是利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产生的副产品来改变食物的基调。这种对传统的、近乎“考古学式”的探索精神,虽然值得尊敬,但对于现代厨房的使用者来说,实用性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文献,记录了人类在技术匮乏的年代里,如何与大自然的颜色进行博弈与妥协。当我翻到关于制作传统酱料的部分时,作者详细描述了不同霉菌菌株如何通过酶解作用产生特定的棕褐色,而不是提供一个快速发酵的配方。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本书的“使用”并非指操作层面的应用,而是指知识层面的吸收和对食物世界观的重塑。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即时效果的渴望,转而欣赏漫长、缓慢的自然过程。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食物颜色使用手册》拿到手,我首先被它那朴实的封面设计吸引了。打开书后,我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对“食物颜色”这种主题的传统认知。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教你如何用食用色素或者天然色素给食物增添亮丽色彩的“工具书”,里面充斥着各种化学添加剂的安全指南和调色配方。然而,书中大部分篇幅竟然是在探讨食物本身的自然色彩是如何受种植环境、采摘时机乃至烹饪方式影响而产生细微变化的。比如,它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去解剖西红柿从青到红的渐变过程,不仅仅是番茄红素的积累,还包括了不同土壤酸碱度对果皮颜色的微妙调制。书中甚至引用了大量的生物化学知识,讲解了花青素在不同pH值下的显色原理,这简直就是一本披着“美食指南”外衣的植物生理学入门读物。我本来想找点速成技巧,结果却被拉入了一场关于自然科学的深度漫游。对于那些对食材本源充满好奇,热衷于从田间地头探寻色彩奥秘的深度美食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但对于只想快速学会如何把蛋糕做得更“粉嫩”的烘焙新手来说,可能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它提供的更多是“为什么是这个颜色”的哲学思考,而非“如何变成那个颜色”的实用公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